本 名:黄权
字 号:字公衡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巴西阆中
主要成就:建计取汉中
官 职: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爵 位:育阳侯
谥 号:景
黄权是何许人也?刘备为何说辜负了叛将黄权
《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纵观刘备一生,跟着他奔波四海、纵横天下的人不少,用现在的话说,跟随刘备的人大多数都是“铁杆粉丝”,很少有人半路上“跳槽”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以说,这是刘备能够容人,善于检讨自己有直接的关系。黄权的离蜀归魏,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名官员。黄权有智谋,看问题非常深刻。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准备迎接刘备入川抗击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骁勇善战,现在请他来,若用对待部曲那样的方式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若以宾客之礼对待他,而一国又不能让两个国君同时并存。如果客人的处境稳如泰山,那么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只可以关闭国境,等待黄河水清天下安定。”可惜刘璋听不进去,还是把刘备迎接进了西川。可能是嫌黄权在身边耳朵根子不清净吧,刘璋把黄权派到了一个县里去当县长。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手下的将领分别攻占益州内的各郡县,各郡县也望风而降,惟有黄权关闭城门坚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刘璋投降了以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汉中之战,由于黄权谋划准确,刘备取得了胜利。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仍然兼任着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应该说,黄权这个人是个忠义之士,刘备对待他也不错,那他为什么会背叛刘备呢?事情还得从刘备东征伐吴说起。
刘备称帝伐吴,说是为关羽报仇,黄权劝阻说:“吴人骠悍善战,而且我们是顺流而下,容易进攻却难以退却,我请求您允许我作为先驱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该在后面坐镇。”可惜刘备没有听从。不过,刘备还是比较重用黄权,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督帅江北的军队防御魏军。刘备在江南作战,和吴国军队在夷陵相持。吴国的前线大将是陆逊,他开始采取坚守的策略,待刘备懈怠时突然对刘备的营寨发起攻击。刘备大败,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鱼复)。由于刘备败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经全部舍弃,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封建时代是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有功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重罪时也是要株连家族。黄权投降了魏国,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报告刘备说要收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而黄权没有辜负我。”于是不但没有治罪,对待黄权家人还和以前一样。刘备为什么要说辜负了黄权呢?
首先是黄权提出来一个正确的建议,刘备没有实行,以至于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征伐东吴,一路行进五六百里(陆逊语),作为一军统帅都不应该处在突前的位置,何况是刘备已经当了皇帝!如果刘备能够听从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去当一个先锋,刘备坐镇后面指挥,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用兵方式。这样的用兵方式,即便是不能取胜,也不会大败,至少不会是惨败而归。这是刘备首先辜负了黄权的地方。其次,由于刘备多次挑战陆逊都不应战,诱敌之计也没有令陆逊上当,再加上已到暑季,将士不胜其苦,刘备只好暂时安营扎寨,想等到秋季天气凉爽了再战。但是,刘备却犯了一个大错误,将水军的舟船舍弃,让水兵转移到陆地上。这不但失去了“水陆并进”,相互策应的优势,还自己切断了江南江北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当他江南失败后,黄权回蜀的归路被陆逊切断了。自古蜀道难行,刘备东征的后勤供应本来就很困难,后路被断,黄权除了投降,只有战死或饿死。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因为刘备舍弃舟船所致。再次,黄权投降的是曹魏而不是东吴,这让刘备心理上稍微能够接受。因为刘备征伐的是吴,败也是败在吴国人手里,就眼下来说,敌人是东吴。黄权没有投降东吴,就是没有投眼下之敌。因为黄权对曹魏只是防备,两家在这段时间也没有发生战事,所以刘备在心理上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安慰的。
最后,刘备这也是一种用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应该说,他和黄权是相知的,他知道,黄权这是情不得已,并不是一种见利忘义式的背叛。黄权到了魏国以后,魏文帝曹丕对他说:“你背叛了叛逆者,效命于顺应天意之人,是要想效仿陈平和韩信吗?”陈平和韩信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都离开了项羽来到了刘邦身边。刘邦能够最终打败项羽,这两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曹丕这样说,是想借黄权之口来证明,他就是那个必将统一天下的承天命的刘邦。但黄权却回答说:“我身受刘备厚恩,不能投降吴国,回蜀又无路可通,所以才归顺了魏国。况且败军之将,能免于一死就很幸运了,还谈得上什么追慕效法古人!”黄权的这番话反而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赏,因为黄权说的既是事实,又反映了他不是一个忘恩背主之人。因此,魏文帝给了黄权很高的待遇,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他为育阳侯,加官侍中,还让他陪同着坐一辆车子。
但是,黄权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重视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也知道刘备,因而也觉得自己对不起刘备。有来自蜀国的人说刘备杀了他的妻、子,黄权认为这不会是事实,并没有给家人发丧,后来证实果然是谎言。黄权到魏国一年后刘备去世,消息传来,魏国群臣相互庆贺,只有黄权没有一点儿欢容。不仅如此,黄权还不诋毁蜀国,不说蜀国人的坏话。这从司马懿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实。大将军司马懿对黄权比较器重,问黄权说:“像你这样的人蜀国有多少?”黄权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您对我如此看重!”
实际上,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说蜀国没有人吧,有一点忘本之嫌,说有很多,又会让司马懿不高兴,只有这样的回答,才反映出黄权的自知和自重。对于蜀国具体的人,黄权还是能够给出评价的。比如说诸葛亮,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就提起过:“黄权‘无论什么时候提起您,都对您赞不绝口。’”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国有十八年时间。黄权在魏国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起步始于蜀国,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去国而不忘恩负义之人啦!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相反,掌权者可以用他,其内心却会是厌恶的。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黄权父子2次挽救蜀汉 一个得以善终一个马革裹尸
核心提示:邓艾自阴平偷袭成都,由于蜀国自恃天险,全无防范,邓艾的军队很快到达江油,成都危急,刘禅命诸葛亮之子率军对抗。
网络配图
一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期,魏、吴不用说,即使是国力较弱的蜀国,也有很多杰出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在这些著名人物之外,还有一些人物的命运,也很耐人寻味。《三国志》中,黄权是着墨不多的人物,每次读到他的传记,都不禁掩卷深思
二
黄权初保刘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图取西川,此时,刘璋欲邀刘备进川以拒张鲁,黄权反对这一计划并陈说利害:“一国不容二君。如果客人安如泰山,君主就有累卵之危”。刘璋不听,谴使引刘备进川。事情的进展果如黄权所言,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的部下纷纷归降
三
黄权当然可以随大流归降,而黄权却闭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才归降刘备。黄权归降刘备后,在夺取汉中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羽遇害、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率军为关羽报仇,黄权是随征的将领。
网络配图
四
黄权提醒刘备:吴军善战,水军顺流,易进难退。言下之意,一旦失败难于收拾,是很危险的。建议先派先锋,刘备镇后。刘备听不进去,把黄权派到江北防备魏军。陆逊火烧连营,蜀军转瞬间溃不成军。黄权后退无路,只好率部下归降魏国。蜀国执法者欲收黄权妻子治罪,好在刘备心里明白,“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此事传到魏国,变成了黄权妻子已被杀,而黄权断定是误传,可见君臣是知心的。
五
绵竹之役是蜀国存亡的关键一役。邓艾率部队自阴平偷袭成都,由于蜀国自恃天险,全无防范,邓艾的军队很快到达江油,守将马遂投降。成都危急,刘禅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对抗。结局是人人都知道的,诸葛瞻、其子诸葛尚均战死,诸葛瞻军团溃败,刘禅向邓艾投降
六
事实上,还有别的可能。当诸葛瞻率军队到达涪城时,此时黄权之子黄崇力劝诸葛瞻尽速攻入险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让敌军攻入平地。诸葛瞻经验不足,犹豫不决,黄崇再三进言,甚至跪地哭求,诸葛瞻终不能依其建议。邓艾军进入平地,士气大振蜀军不能敌,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在最后的战斗中黄崇为国捐躯。若黄崇建言被采纳,蜀国或许还能多延存一些岁月!
网络配图
七
看黄权父子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两位有操守、见识的人,奈何客观时势,都没有充分地尽展才华。也许,黄权晚年回顾一生,不免叹息自己的进言不为所用,导致一生曲折。但黄权以一个降将,受到新朝上下的尊重,是不容易做到的。而黄崇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一定与其父的言传身教有关,这父子俩是忠于蜀国的。
蜀汉大将黄权究竟带了多少士兵投靠曹魏?
黄权,字公衡。黄权是现在的四川阆中人,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本来黄权是蜀汉的大将,但是后来又归于曹魏了。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和他本人的差别也是不大的,那么黄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黄权是刘璋的手下,他年轻时的职位是郡吏,刚好被刘璋看中了,做了主簿。但是后来因为刘备的一件事情,让刘璋渐渐的疏远了黄权。因为刘璋的另一个下属向刘璋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将刘备请来蜀地,让刘备来了之后好给自己出谋划策。但是黄权有着不一样的意见,他认为此时并不应该将刘备请来。因为刘备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不知道他来了之后给他安排个什么样的职位。让他做刘璋的部下,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是让刘备掌权,一个山头怎么能有两个老虎呢?刘璋人物黄权存心阻挠自己,就不听他的意见,执意请来刘备,将黄权调往外地去了。
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各个郡县的人都望风使舵,都归顺了刘备,但是黄权就没有,虽然他认为刘璋不应该将自己调往外地,但他还是刘璋的属下。后来刘璋也投降了,黄权还是刘备亲自前往才打开的城门。之后黄权为刘备效力,提出过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就像当时攻取汉中之事,完全是黄权在后面筹划的。之后他和刘备推心置腹,关系非常好,他带领军队攻打吴国时,被截断了道路,后来归属了魏国。
黄权军事才能如何
黄权本来是刘璋的手下,他是四川阆中人,也被刘璋做为主簿。后来因为刘璋想请来刘备为自己谋划,但是黄权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刘备是个不会屈于低位的人,自然不会心甘情愿的为刘璋做事,但是刘璋不相信,就对黄权产生了间隙,最后将黄权调往偏远地区,做了个广汉长。那么其实黄权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备后来进攻益州的时候,率领自己的部下攻打了一个个郡县,很多郡县为了免受其害,就自然的归降了。但是黄权做为刘璋的部下,他认为是不能够归降的,他刚正不阿的内心不能让自己这样做。后来刘璋主动归降,黄权才打开了城门。刘备十分看重黄权的军事才能,在收服了黄权之后在军事问题上刘备经常会跟他探讨,对他的看法都听在心里。在刘备封汉中王时,仗着自己的兵力就想要攻打东吴。
其实黄权是不想要刘备有那么快的动作的,因为东吴不好攻打,而且地形也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自然向刘备提议这件事情让经过谋划才行。但是刘备非常的有自信,他立即就让黄权率领军队进攻东吴,他上了前线。这个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刘备大军因为地形被逼回蜀地,但是黄权的军队被阻截了退路,他又不能向吴国投降,最后就归降了魏国。
魏国的王是曹丕,他问黄权是不是想效仿韩信之流才归降的魏国,但是黄权的回答让曹丕放了心。黄权认为自己能够得到一条性命就行了,自己也没有理由像韩信一样。最后黄权就留在了魏国,曹丕也很看重他的才能,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可想而知黄权的军事才能是非常好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被那么多人重用。
黄权带多少士兵投魏
黄权本是刘璋部下的一个主簿,他是做为蜀汉的大将,后来因为请刘备的事件让刘璋远离了自己,他本以为会一直流落在外,但是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各个郡县都投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权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虽然刘璋待自己不是很好,但是他非常衷心的没有归降,后来在刘备亲自前来的时候,才愿意打开城门,因为这个时候刘璋已经归降了。后来在攻打吴国时,黄权为了保护自己的士兵,就投了魏国,他带领了多少人马呢?
黄权后来跟着刘备,刘备极为看中他的才能,而且黄权本人就是个军事才能很好的人,刘备的很多事情都会与他探讨。后来刘备自封汉中王,黄权还是任命他的部下。后来刘备想要攻打东吴,但是东吴岂是能打就打的地方,东吴不仅非常彪悍,而且地形也对自己的军队十分不利。黄权后来认为这样贸贸然的攻打是不对的,就劝谏刘备,让自己作为先锋部队先去探查。但是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攻下东吴,就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开始攻打东吴了。
后来果然因为地形的问题蜀军大败,东吴顺着长江流势攻破了江南前线军队,刘备撤退的过程中黄权就被困在了那里,被吴军阻截了道路。后来黄权不能够背叛刘备,选择了带领自己的部下向魏国投降了。魏国的魏文帝是曹丕,他没有处死黄权,还给了黄权官职。后来黄权就一直留在了魏国,为魏文帝做事。至于当初黄权带了多少人向魏国投降,这个人数没有一定的数目。
昭烈皇帝刘备为什么会说辜负了叛将黄权
《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纵观刘备一生,跟着他奔波四海、纵横天下的人不少,用现在的话说,跟随刘备的人大多数都是“铁杆粉丝”,很少有人半路上“跳槽”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以说,这是刘备能够容人,善于检讨自己有直接的关系。黄权的离蜀归魏,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名官员。黄权有智谋,看问题非常深刻。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准备迎接刘备入川抗击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骁勇善战,现在请他来,若用对待部曲那样的方式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若以宾客之礼对待他,而一国又不能让两个国君同时并存。如果客人的处境稳如泰山,那么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只可以关闭国境,等待黄河水清天下安定。”
可惜刘璋听不进去,还是把刘备迎接进了西川。可能是嫌黄权在身边耳朵根子不清净吧,刘璋把黄权派到了一个县里去当县长。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手下的将领分别攻占益州内的各郡县,各郡县也望风而降,惟有黄权关闭城门坚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刘璋投降了以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汉中之战,由于黄权谋划准确,刘备取得了胜利。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仍然兼任着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
应该说,黄权这个人是个忠义之士,刘备对待他也不错,那他为什么会背叛刘备呢?事情还得从刘备东征伐吴说起。
刘备称帝伐吴,说是为关羽报仇,黄权劝阻说:“吴人骠悍善战,而且我们是顺流而下,容易进攻却难以退却,我请求您允许我作为先驱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该在后面坐镇。”可惜刘备没有听从。不过,刘备还是比较重用黄权,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督帅江北的军队防御魏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备在江南作战,和吴国军队在夷陵相持。吴国的前线大将是陆逊,他开始采取坚守的策略,待刘备懈怠时突然对刘备的营寨发起攻击。刘备大败,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鱼复)。由于刘备败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经全部舍弃,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封建时代是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有功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重罪时也是要株连家族。黄权投降了魏国,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报告刘备说要收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而黄权没有辜负我。”于是不但没有治罪,对待黄权家人还和以前一样。
首先是黄权提出来一个正确的建议,刘备没有实行,以至于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征伐东吴,一路行进五六百里(陆逊语),作为一军统帅都不应该处在突前的位置,何况是刘备已经当了皇帝!如果刘备能够听从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去当一个先锋,刘备坐镇后面指挥,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用兵方式。这样的用兵方式,即便是不能取胜,也不会大败,至少不会是惨败而归。这是刘备首先辜负了黄权的地方。其次,由于刘备多次挑战陆逊都不应战,诱敌之计也没有令陆逊上当,再加上已到暑季,将士不胜其苦,刘备只好暂时安营扎寨,想等到秋季天气凉爽了再战。但是,刘备却犯了一个大错误,将水军的舟船舍弃,让水兵转移到陆地上。
这不但失去了“水陆并进”,相互策应的优势,还自己切断了江南江北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当他江南失败后,黄权回蜀的归路被陆逊切断了。自古蜀道难行,刘备东征的后勤供应本来就很困难,后路被断,黄权除了投降,只有战死或饿死。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因为刘备舍弃舟船所致。再次,黄权投降的是曹魏而不是东吴,这让刘备心理上稍微能够接受。因为刘备征伐的是吴,败也是败在吴国人手里,就眼下来说,敌人是东吴。黄权没有投降东吴,就是没有投眼下之敌。因为黄权对曹魏只是防备,两家在这段时间也没有发生战事,所以刘备在心理上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安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刘备这也是一种用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应该说,他和黄权是相知的,他知道,黄权这是情不得已,并不是一种见利忘义式的背叛。黄权到了魏国以后,魏文帝曹丕对他说:“你背叛了叛逆者,效命于顺应天意之人,是要想效仿陈平和韩信吗?”陈平和韩信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都离开了项羽来到了刘邦身边。刘邦能够最终打败项羽,这两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曹丕这样说,是想借黄权之口来证明,他就是那个必将统一天下的承天命的刘邦。但黄权却回答说:“我身受刘备厚恩,不能投降吴国,回蜀又无路可通,所以才归顺了魏国。况且败军之将,能免于一死就很幸运了,还谈得上什么追慕效法古人!”黄权的这番话反而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赏,因为黄权说的既是事实,又反映了他不是一个忘恩背主之人。因此,魏文帝给了黄权很高的待遇,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他为育阳侯,加官侍中,还让他陪同着坐一辆车子。
但是,黄权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重视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也知道刘备,因而也觉得自己对不起刘备。有来自蜀国的人说刘备杀了他的妻、子,黄权认为这不会是事实,并没有给家人发丧,后来证实果然是谎言。黄权到魏国一年后刘备去世,消息传来,魏国群臣相互庆贺,只有黄权没有一点儿欢容。不仅如此,黄权还不诋毁蜀国,不说蜀国人的坏话。这从司马懿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实。大将军司马懿对黄权比较器重,问黄权说:“像你这样的人蜀国有多少?”黄权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您对我如此看重!”
实际上,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说蜀国没有人吧,有一点忘本之嫌,说有很多,又会让司马懿不高兴,只有这样的回答,才反映出黄权的自知和自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蜀国具体的人,黄权还是能够给出评价的。比如说诸葛亮,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就提起过:“黄权‘无论什么时候提起您,都对您赞不绝口。’”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国有十八年时间。黄权在魏国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起步始于蜀国,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去国而不忘恩负义之人啦!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相反,掌权者可以用他,其内心却会是厌恶的。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