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嵩的生平介绍

  本 名:韩嵩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义阳

  字:德高

  评 价:少好学,贫不改操

伊阙之战: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

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么显赫的名声。白起在伊阙之战可以说是打出风头,是他的成名之战。在伊阙之战后,白起因为战功卓著升为国尉。  

  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为在秦武公去世后公子白并没有继承秦武公的基业,反被弟弟德公将君位夺走,德公将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便以白为姓。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的强大,在秦昭王继位后,他贯彻了商鞅变法的国策,开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脱颖而出。白起原先是担任左庶长,有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他一举成名是因为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中他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战成名。之后,更是升职为大良造,起兵伐魏,夺取我国城池六十一座,这一战况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再后来,因为楚国日益衰微,秦国就对楚国展开攻势,准备削弱楚国。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兵讨伐楚国,楚国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夺取了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因为秦国一连串的打击,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自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

伊阙之战背景

要是说起伊阙之战有些人也有了解,但是要是说起伊阙之战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伊阙之战其实就是当时秦国为了打开所谓的中原通道的一场战斗,伊阙之战是由白起在伊阙的迎战韩国、魏国、东周的一场战斗。  

  秦国的大致领土范围

现在就来看看伊阙之战背景。秦国原先只是一个简单的诸侯国,原本并不强大,直到秦穆公的时候,秦国才开始参与到诸侯争霸中去。在战国初期时,韩、赵、魏三国被周天子所承认,于是成为了当时的新兴国家。当时的魏国是最强大的,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是最早实行社会改革的国家,所以国力强盛。到了战国中期,则是另一番面貌,这时候可以说秦、齐、楚、赵、魏、韩、燕这七个国家争雄的局面已经有了雏形,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齐国的邹忌变法让秦国和齐国都逐渐强大起来,而魏国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齐两国取代。在秦惠文王称王后,各诸侯打偶先后称王,自此各个国家之间交战不断,外交也更加频繁,有出现“合纵连横”的斗争。

秦昭王继位后,秦国就开始加快吞并六国的步伐,在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还和韩国、魏国、齐国一起攻打楚国。面对四国大军,楚国做了多项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国,另一面派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但是垂沙之战楚军大败。在这大战后,秦国想进一步攻占韩国和魏国的土地,但是担心齐国会出兵,就将计划暂时搁置下来。后来因为齐国的孟尝君逃到了魏国,还党人魏国的相国并且还进攻齐国,这时秦国知道机会来了,于是秦国开始交好齐国,由此秦国东侵有了非常好的时机。这就是伊阙之战背景。

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那么就有人问“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秦军十二万对阵韩、魏、东周联军二十四万,并且战而胜之,当然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  

  白起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杀死敌军主将犀武,俘虏魏军的主帅公孙喜,最后更是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这一战况或许是对“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原本秦军和韩、魏联军是处于两军对峙状态。当时韩、魏、东周联军约有二十四万人,而且以魏国将领公孙喜为联军的主帅,而秦军在兵力方面则是远远不及韩、魏等联军,据说只有十二万余人,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还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而且韩国和魏国两军主帅不合造成的,如果秦军没有改变,那么伊阙之战将会是以韩、魏、东周联军获胜收尾。

不过秦昭王能任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于是便采纳了丞相魏冉的建议,把主帅向寿替换成了原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白起知道两军主帅不和,而且两军位置又有着不小的距离,于是便采取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从而大破韩、魏、东周联军。之后他全歼了联军二十四万人,杀了主将犀武,俘虏了魏军主帅公孙喜。白起还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的时候,起兵度过黄河,还夺取了自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战结果

伊阙之战的时候秦国能以一国之力对抗韩、魏、东周联军,可以看出秦国是非常强大的,由此可见伊阙之战结果肯定是秦国胜利了。不过有人好奇为什么伊阙之战结果会是秦国而不是三国的联军呢?  

  白起

原本战局是处于僵持的,如果秦国当时没有采取行动的话,最后伊阙之战结果可能会被改写,秦国将不会胜利。在两军僵持许久后,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推荐,让白起接替了向寿担任主将的位置。由于两军兵力悬殊,秦国的兵力不足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但是凭借这伊阙地势险要,所以两军仍在僵持。白起担任主帅后,眺望韩魏两军,并且发现两军位置驻扎的并不紧密,后听情报兵消息说韩魏两军主帅并不和睦,想各自保存实力。于是白起想到了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白起使用疑兵之计,只布置了少量的士兵同韩国军队对阵,还摆出想要进攻韩军的架势,让敌人误以为这是秦军主力的进军方向,借此牵制韩军。而真正的主力却被白起绕道带往韩魏等联军的后方,然后攻其不备,魏军因为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一会儿魏国就遭受惨败。韩军知道梦盟友被击溃也就迅速准备撤离,不想同秦军交战。没想到的是秦军乘胜追击,想要扩大战果,秦国将韩国军对杀的是片甲不留、尸横无数,还俘虏了魏军的主将公孙喜。

蜀汉三国南郑候魏延:沉寂千年的沉默

梁爽;一个农民的儿子,坚持朴实踏实地走路。无论是军旅生活还是今天的商海沉浮,坚持用笔记下生活的点滴。先后有四千余首诗歌散文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刊出,出版发行了个人诗集《乡愁》等三部曲,现为四川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次与洪与老师闲茶论三国,第一次听说我的家乡有一座魏延祠,作为梓潼人却不知梓潼建在的历史奇迹,羞愧之余,亦甚惑、甚惊。魏延在当时是以通敌罪被诛灭三族的罪人,无论古今还是未来,以反革命罪处死的罪犯绝不可能建祠堂,立碑。那么,梓潼为何有一座在中国唯一存在久远的魏延祠呢?我决定前往探寻千年前魏延的故事。

网络配图

梓潼的冬天,总是姗姗来迟。汽车延着水泥路欢歌前行,车窗外的麦苗不停地点头致意,远处的山峦渐行渐远,像欢迎又像是疏远,脑中出现魏延当年那悲悯的目光。

魏延:出生日期暂时没有考证,被杀害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身高八尺,面如重枣,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属于那种典型的对士兵好,看不起同僚的人。也就是他这一致命弱点,族诛连的千古冤案。历史上又有小关羽一说。

回望三国,多少魏延的故事在传说?

除开小说《三国演义》或者电影电视略有章节外,基本没有魏延更多的传说。

那么,魏延到底是个什么人?

走回战乱不断的三国世界,目睹魏延驰骋疆场,你就会明白。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帮助刘璋抵抗张鲁,魏延带着部曲(魏延家族的家兵)随刘备入川作战。俗话说牙齿和舌尖如此相依相伴都还会咬伤,何况在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彻底闹翻,起兵攻打刘璋。由于魏延英勇善战,率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

作为战士,有战争就必须去战斗,这就是军人的本色。公元219年,刘备在整个四川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便在沔阳自封汉中王,并定府于成都。当时群臣都认为唯有张飞能守住汉中,当然张飞也是志在必得,谁知道刘备意外提拔魏延做了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升任为镇远大将军。当时魏延很感动,在就职演说中他讲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灭了他。”听听有此心者必是豪雄,又怎么会叛国呢?

网络配图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同时魏延被提升为镇北将军。

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候。

有人说升职那是好事啊,的确是好事。但是,好事之后的悲哀那是绝对无法弥补的。古话不是常说乐极生悲吗?

应该说刘备去世后,魏延的官运是亨通的。

到了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伐,同时进驻汉中,并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率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我相信“两军交锋勇者胜”的说法。魏延靠其出神入化的战术和谋略大胜曹魏的军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南郑候。

据《汉晋春秋》记载,魏延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大败司马懿后更是集万千功名于一身。

树大招风一点不假。

(梓潼魏延祠)

据《三国志》补注《魏略》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总是喜欢献计献策,但是每一次诸葛亮都没有同意。魏延本身性格高傲,性情极恶,身边的人都逼而远之。唯独杨仪不卖他的丈,所以常此磕碰,为他遭受灭族之灾埋下了祸根。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封为前锋。此次出征,魏延便没有再度回还并升官封爵。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便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密议退兵,让魏延断后。谁知魏延不同意退兵,并说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想想魏延本身就与杨仪不合,他这样一说杨仪不怀恨在心才怪。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大军基本上都随杨仪撤退,魏延发怒了,就赶在杨仪大军前将走过的地方烧绝阁道。这下惹祸上身了,双方都向刘禅上表对方想造反。刘禅一时拿不准便问侍中董允和留府蒋琬,到底谁想造反,这董蒋二人保了杨仪。这杨仪派马岱(马超的弟弟)统领部分无当飞军(就是射杀一带名将张郃的蜀中精锐)追杀魏延,并诛灭三族。

网络配图

其实,诸葛亮在去世前将兵权交给了魏延,杨仪害怕魏延趁机相害,才四处造谣说魏延北上是要投敌,魏延又害怕与杨仪厮杀毁了自己的清白,所以只逃不战,导致了最终被杀害。

想想,作为当时在军队任职多年,且位高权重的魏延真要谋反,区区一个杨仪的兵力能杀得了他?不知道刘禅当时怎么想的,魏延要投敌,何须上表于他说杨仪有谋反之嫌呢?

小编注:《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三国志》 与《魏略》大为不同。

有人要问,魏延生在河南,死在汉中,可能只是路过梓潼而已,为何梓潼有其死后的祠堂呢?

的确是这样。在梓潼魏姓人很少很少。魏延只是率兵路过在此驻扎过。传说当时魏延祠所在的地方森林茂盛,但是就是缺水。正在大家发愁的时候,鸟神引路,水到解围。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吃水问题。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将军,在他遇害后特为他在山林中建造了魏延祠以此缅怀他。

而今位于四川省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一个密林之中的魏延祠依旧是那么孤单、落魄、凄凉,看不见游人的脚印,闻不到清香的味道。但对于冤枉受害灭族的魏延来说,要是真的有知,看见遥远的梓潼人为其建祠立碑,也是一种含恨九泉之下的安慰。

解密:汉献帝刘协为什么会把自己小女儿给曹操

刘协就是汉献帝,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一生是很悲催的,早年在董卓手下做傀儡,董卓死后在李傕郭汜手下饥一顿饱一顿的。好容易把曹操盼来,把李傕郭汜赶跑了,才知道曹操是个更狠的家伙,虽然给自己吃香喝辣的,但是不给自己政治地位。

网络配图

刘协很郁闷,从此小心翼翼的在曹操手下过日子。生活滋润了,刘协不免就有了想法,这期间曾经试着和曹操身边的人搞好关系,企图瓦解曹操内部。不想曹操知道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抓住了刘协的尾巴,先处死了国舅董承,然后又弄死了刘协的亲信王子服等,连想攀龙附凤,自称刘皇叔的卖草鞋的刘备也吓得逃之夭夭。最后刘协彻底知道,曹操想对自己好,只是表面上的,骨子里还是想架空自己。

刘协不敢再折腾,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老曹不过尔尔,于是又动起了自己的小思想,想让自己的岳父伏完掀起新一轮的反曹高潮。伏完自己不敢太过分,就扶植一部分亲己势力。日积月累,也没有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后来伏完死了,伏完的女儿就记录了自己对曹操的不满言行。因为荀彧的告发,最后伏完的女儿皇后伏寿被处以死刑。同时被害的还有汉献帝刘协的孩子。

刘协很害怕,他知道曹操不是纸老虎,当然他不敢和曹操抵触。曹操把皇后伏寿弄死以后,考虑后宫寂寞,一下子给刘协送了三个女人。其中一人是皇后,另外两个是贵妃。

网络配图

刘协的日子不太好过,生活一直很抑郁。不久,曹操死了。曹操刚死的时候,刘协曾经很激动,认为自己的好日子已经来了,于是给国家的年号取名叫“延康”,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国家绵延永康。可惜同年十月,新魏王曹丕大笔一挥,逼迫刘协退位,曹丕自称大魏国皇帝。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如此无耻的。曹丕不仅当婊子,更想立牌坊,他是个文人,自然希望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于是曹丕不厌其烦的让刘协感谢自己,并且让刘协自己写了三次退位诏书,最后又重新修筑了禅让台,并且说自己要效法历史上的三皇五帝的禅让之法,说刘协就是传说中的舜帝,而自己就是禹帝,这样帝位相仍,井然有序,自然很好。

刘协清楚的知道曹操不好惹,可是他现在更感到和曹操相比,曹丕更是个难缠的家伙。曹操孬好还要留下自己做招牌,而曹丕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仗着自己手下有兵有将,完全不把自己这个皇帝当成一回事。

网络配图

刘协为了保命,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于是就效法当年的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曹丕做妃子,当然这样一下子辈分乱套了。

不过刘协这个谨慎小心的天子他确实不想希望自己的晚年再搞点不痛快,失掉帝位后就和老婆曹操的女儿曹节在自己的封地山阳悬壶济世,救济人民。据说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刘协绝非是傀儡皇帝

  中国史上的亡国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又是怎样的呢?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也是汉少帝的弟弟。在汉少帝被董卓所废之后,他被董卓扶持为帝。后来董卓被杀,但其部下却攻入长安。在逃亡的路上,他遇见了曹操,被曹操所控制,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被曹操挟持后的汉献帝,自此一直待在深宫之中。在当了24年的傀儡皇帝后,曹操病逝,曹丕上台,逼迫着刘协退位让贤。之后的刘协就成为了亡国皇帝,并且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在那之后,刘协就带着自己的妻儿搬出了囚禁自己几十年的皇宫,做起了逍遥王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曹丕没有杀刘协,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刘协当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手中根本没有势力也没有号召力;二是因为自己的三个姐妹都嫁给了刘协,曹丕不好就这样杀了姐夫;三是因为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后,一直都在曹丕的监视下,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刘协做了山阳公之后,就和自己的妻子曹节远离政治,开始用学过的医术济世救民。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实行赋税减半,开垦荒地者还能免交三年的赋税。在他的管理下,山阳的人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协在54时病逝,曹丕之子曹睿还为他举行了国葬,大赦天下,而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送葬。一个亡国皇帝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是相当圆满了。

  汉献帝怎么被废的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所有人都虎视眈眈,只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虽然朝廷一片腐朽,但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借口,是不能乱了纲理伦常的。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生于洛阳,汉灵帝刘宏第三子,也是汉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董卓逼迫何太后废黜了汉少帝刘辩,拥立了当时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得到了汉献帝御赐的节钺,拥有了很大的权利,可以以刘协的名义号令大臣,曹操便开始了他宏图伟业的第一步。朝堂之上,所有事情曹操说了算,就连刘协选妃都是曹操说了算,虽然他一直大权在握,可是一直没敢取而代之,直到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中原腹地的局势已经稳定,就算还有东吴孙权、蜀地刘备时不时干扰,但是都不足为患。时机已经成熟,建立新的朝代蓄势待发。公元220年,刘协被迫禅位给曹丕,自己则被封为山阳公,曹丕改国号为魏。

  汉献帝怎么死的

  汉献帝刘协,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操控之中,做个傀儡皇帝。也曾想反抗命运,奈何不遂人愿,最终被迫禅位,因病去世,享年54岁,也为汉朝画上了一个句点。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之子,刘宏的儿子刘辩、刘协两位皇子都有登上帝位,只是最后都是悲剧。公元189年,董卓以“勤王”之名进京。随后废了汉少帝,改立了汉献帝刘协。只是董卓的部下在洛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快就招来了讨伐之人。由州郡牧守组成的关东军,在袁绍的带领下,包围了洛阳,董卓被逼无奈之下,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兴平二年,李榷、郭汜二人反目,在长安城中拥兵相攻,数月,城内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刘协等人逃入洛阳,曹操时任节钺,标志着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随后迁都许昌,改纪年为建安。

 汉献帝刘协

  曹操一直控制刘协,来达到他统一天下的愿望,只是自始至终都没有取而代之。曹操死后,由其儿子曹丕继续统治,改纪年为延康,虽然中原腹地孙权、刘备等人不断犯边,但是基本不成气候,中原已成定局。公元220年,刘协被迫禅位于曹丕,改国号为魏,封刘协为山阳公,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