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胡宗宪
别 称: 胡汝贞
字 号: 字汝贞,号梅林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徽州
出生时间: 公元1512年11月4日
去世时间: 公元1565年11月25日
主要作品: 《辩诬疏》
主要成就: 平息倭寇
官 位: 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谥 号 襄懋
出 身: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同进士出身
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是怎么死的
胡宗宪简介
胡宗宪(1512—1565年),汉族。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万历十七年(1589),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为人多智略,擅用权术立志为国建功立业。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浙直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胡宗宪主动与赵文华结交;又通过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赵文华将张经等的王江泾大捷之功归于宗宪,又陷害张经与李天宠,擢胡宗宪为左佥都御史,代天宠御倭之任。后文华又排斥新任总督杨宜,以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宜任总督,任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渐直福建军务。三十五年诱降并歼灭了倭寇的徐海,陈东,麻叶,辛五郎等部。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其为“严党”而入狱。在狱中愤然-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四十四年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入国史。《明史》有传。
步入仕途
胡宗宪早年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胡宗宪就显示出他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既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
发展宏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也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宗宪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平息倭患
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他儿子和他因此也较贪。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
胡宗宪是怎么死的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王世贞曾说:“我知道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胡宗宪带着不甘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的政敌们却不想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无法忍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隆庆六年(1572年)为其平反,追谥襄懋。
名臣胡宗宪: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中国和日本,既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又是恩怨难解的历史冤家。中古以来,中日两国间无论是政府或民间的纠緾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如今,日本公然叫嚣要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我国政府明确表态,这是非法的,钓鱼岛的中国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些历史的斗争中,明代徽州绩溪龙川的胡宗宪,为中华古国的领土完整,东南沿海百姓的生活安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江南徽州府绩溪县龙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延嘉奖,晋三级。后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陈东等据岛作乱,煽引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致使闽、奥、浙、苏、赣、皖等地百姓惨遭荼毒,民不聊生。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宪担任浙江巡按御史,随即提为总督,总制东南七省军务,领导抗倭灭冠。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郑若曾等为幕僚,参賛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闽、赣,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计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东征西讨,终于弥平倭患,使东南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宪以平倭战功显著,屡获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衔。嘉靖四十年,因南京给事中陆风凤仪弹劾胡宗宪为“严(嵩)党”而入狱。明世宗对群臣说“宗宪非严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于是获释。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宪付严嵩之子严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罪再次弹劾胡宗宪,又重新下狱。在狱中,胡宗宪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世宗怜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瘦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宗宪案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胡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龙川之天马山,谥号襄懋,备极哀荣。
胡宗宪本为进士出身,虽系抗倭著名统帅,实乃一代儒将。他在抗倭之戎马倥偬中,著作甚丰,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江录》等,特别是有鉴于当时抗倭斗争需要和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航海必须,精心组织郑若曾等一干幕僚,主持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对于中国海防史尤其是钓鱼岛主权的明确标注,意义巨大深远,成为后代中国海防和主权历史的圭臬。
关于《筹海图编》,《明史》和《清史稿》均说是胡宗宪纂辑,绩溪县图书馆藏本明天启版《筹海图编》亦注明为胡宗宪纂辑,清康熙朝还有一个重刻版本的《筹海图编》,主纂者是郑若曾,亦即胡宗宪的幕僚是也。
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江苏昆山人,少师岳父魏校,后从师于明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并经常和归有光、唐顺之等人相互切磋学习。明嘉靖十五年(1536),以贡生入国子监读书,嘉靖十九年在北京应顺天乡试,未中。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劫掠东南沿海,郑若曾以《殄倭方略》密陈总督胡宗宪,被招聘入幕,参賛军务。他侦知倭寇不熟悉地理环境,是通倭的内奸带领他们劫掠的。于是命人伪装内奸,击退倭寇,论功而授世袭锦衣卫官员,但他力辞不受,又荐修国史,也不就。他有感于当时的抗倭将领,经常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冒然用兵,以致兵败。于是多方收集资料,询问熟悉日本国情的人,调查倭寇情况,参互考订,分别于嘉靖四十年、四十一年纂辑成《日本图纂》和《筹海图编》。后又著有《万里海防图论》、《江防图考》、《朝鲜图说》、《琉球图说》、《安南图说》等,为明清研究海防和海外贸易交通的权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尤以《筹海图编》对后 影响最大,意义殊深。该书共13卷,记载了明代抵御倭寇事迹,以嘉靖时为重点,上溯明和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及遇难者事迹,而终以兵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均予以详细记载,还附有沿海布防、形势、武装等详图。其中《福七·卷十九》图中左上角明确标出了中国主权岛屿“钓鱼屿”,即钓鱼岛。并在“福州琉球针路”中明确指出:“从福州外港梅花开船,向东南取小琉球(即台湾)方向,夸北过鸡笼屿(基隆屿即基隆岛)、彭嘉山后向东取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方向,再到古朱山,然后抵达大琉球,在那霸泊船”。
郑若曾在《筹海图编》自序中说:“壬子以来,倭之变极矣,久乃得今少保梅林(即胡宗宪)公,祇承天威,殚虑纡策,元凶授馘,余党底平。当变之始作也,莅事者欲按往迹,便地利,侦鼫技,以图万全事功,而记载蔑如,天所从得,仅有日本考略,而挂纤漏巨,无关成败,咸以为恨。荆州唐公顺之谓予宜有所述,毋令后人之恨今也。稿未半,荆州不逮,陇池王公道行,顾予旅舍,困命成之。会少保公征辟賛画,参与机宜,且获从幕下诸文武士闻所未闻,越数月而书竣事……是编也,肇意于荆州,玉成于龙池,而少保公实厘正之。其翼而辅之者,则柏泉胡公,晴江杜公拯,中方范公惟一,娄江唐公爱,洋山凌公云翼,二华唐公枢,允斋严公中,鹿门茅公坤,翔海载公冲霄,松坡黎公秀,南塘戚公继光,山南蔡君汝兰,九河俞君献可。考核地理,搜罗志史,则吾儿应龙一鸾。倾发宛委,商订义例,则丹阳邵君芳之力居多,邵君有经济之负,隐而未试,少保公所器重而宾礼者,因面命而得其相切磋云。”因此,可以认定,《筹海图编》是一部集众人之大成的著作,胡宗宪是组织领导并具体进行编审即“厘正”工作,郑若曾是执行编纂人,这有如现在的执行主编,而胡宗宪则是编辑《筹海图编》的组织领导人,是编审和出版人。因此,后人说《筹海图编》为胡宗宪所辑议,似不为过。《筹海图编》第一次在福建海防备上明确标注钓鱼岛方位,胡宗宪就是将钓鱼岛划归中国领土的第一人。
而钓鱼岛,自古以来即是中国领土,我国有关钓鱼岛的最早文献出自明永乐元年(1403)的《顺风相送》一书,称该岛为“钓鱼屿”。它是我国最东部的岛屿,由11个无人岛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具体地理位置在台湾省东北,距离基隆港(即前文之鸡笼屿)约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自明永乐以后,各类文献及官方舆图均采用“钓鱼屿”名称,可见于明嘉十三年(1534)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宪、郑若曾等编纂的《筹海图编》,乾隆三十二年(1767)钦命绘制的《坤舆全图》(该图使用闽语发音,称为好鱼须,即钓鱼屿)。台湾则沿用“钓鱼台”名称至今,大陆现在则称“钓鱼岛”,有时也用“钓鱼台”名称。据鞠德源先生《钓鱼岛正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钓鱼岛列屿就已被中国先民发现,与海山列岛一起称为“列姑射”。隋朝时,正式给包含在列姑射中的钓鱼岛一个名字叫“高华屿”,这是钓鱼岛最原始的命名。
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历史上钓鱼岛还有过其它不少名称,如“高英屿、钓鱼山、花鸟山、鱼屿、钓鱼台”等。隋、唐、宋、元、明、清六朝,福建与广东均掌握至琉球和通往日本列岛的航海针路,并对我国沿海的海山岛屿完成岛名核定,载入各种海防图籍文献,绘入海山沙舆图之内。尤其是元、明、清三朝经营中国东海岛屿主权领土疆域所记录下来的岛屿名称,是具有权威性并独具中华特征的法定的主权领土标志。贾宇先生《国际法视野 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一文指出,根据国际法,中国通过先占取得了钓鱼岛的主权。钓鱼岛在南宋时即由福建泉州管辖。南宋乾道年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派驻水师,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的管辖。
在光绪十九年(1893)10月,即甲午战争前一年,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岛赏赐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采药用地。慈禧的诏书中写道: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赏给鉴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
2010年12月30日,在北京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一件晚清册封使钱梅溪《册封琉球国记略》手抄本,以1325万元的天价拍出,震惊海内外,其主要原因是该手抄本记载了1808年清代文学家沈复经钓鱼岛赴琉球途中的所见所闻,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描写清晰地勾勒出当时中国国界的钓鱼岛段,比日本宣称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76年,此件被普遍认为是古代名人亲笔记录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孤本墨迹,是证明中国钓鱼岛的铁证。(来自毕青的新浪博客)
胡宗宪的功过:事实上稳定了局势但屡次虚报战功
胡宗宪(?—1565年),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绩溪)人,明朝名将。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知县,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倭寇大肆攻掠沿海州县,严嵩党羽、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派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打击不肯阿附自己的总督浙江、福建、南畿军务的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将张经等的王江泾大捷之功归于宗宪,又陷害李天宠,擢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代天宠御倭之任。后文华又排斥新任总督杨宜,以胡宗宪为兵部右侍郎代杨宜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
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
史载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威权震东南”。后又累献祥瑞,讨好明世宗。严嵩败后,言官劾其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
史载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威权震东南”。后又累献祥瑞,讨好明世宗。严嵩败后,言官劾其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宗宪:抗击倭寇的英雄却为何会落得惨死狱中
胡宗宪,南直隶徽州府绩溪华阳镇龙川村人。其曾叔祖,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胡宗宪出身缙绅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喜兵法谋略之书,对科举功名不感兴趣。后在家长规劝下,才专心科举。于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在安徽绩溪龙川村村头,至今还立着颂扬他事迹的“奕世尚书坊”。
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宪初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就显示出了能臣的才干。他先组织民众扑灭旱蝗之灾,后对为害多年的强盗进行安抚劝降。胡宗宪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已牛刀小试了一把。嘉靖二十一年(1542)起,胡宗宪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回乡守孝五年。期间,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也颇有作为。嘉靖三十年(1551),他又巡按湖广,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入仕的十年里,政绩显著。嘉靖三十三年(1554),33岁的胡宗宪被钦点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这次任命进一步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抓住了机遇,在东南海疆建立了抗倭奇功。
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起于元末明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骤然加剧。胡宗宪此时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足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临行立下誓言:表示不擒获王直、徐海两大倭寇首领,誓不回京。上任伊始,针对辖区内官兵纪律松驰的现象,他以赏罚为手段,大力整顿,很快使军纪士气就得到恢复。
胡宗宪到浙江不久,内阁首辅严嵩的义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以祭海为名,到沿海督察军务。赵文华为人小气奸诈。浙江总督张经、巡抚李天宠因没有投其所好,先后被他陷害而死。胡宗宪在与赵文华共事时,小心谨慎,圆滑行事,不仅没有开罪赵文华,还极力讨好他。在赵文华的力荐下,胡宗宪很快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军务。至此,胡宗宪有了大展宏图的舞台。他一方面招揽各种人才,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足智多谋科举不得志的奇才文人徐渭招为幕僚;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练兵。
胡宗宪在对倭患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后,认为实力强大的王直是东南倭患的核心人物。而他的前任们只懂以武力剿杀倭寇,不懂智取,最后不但没完成朝廷使命,还招杀身之祸。为避免重蹈覆辙,胡宗宪制定剿抚并举的策略,用计谋招擒王直。为表示招抚王直的诚意,胡宗宪与王直自认同乡,将王直的家人从监狱中放出来,并妥善安置。同时,胡宗宪还派有勇有谋的王姓千户装扮成卖菜人,接近王直,并很快骗得信任。一天晚上,趁王直到王千户的船上饮酒的机会,王千户将船的缆绳解开,使船顺水漂到岸边。胡宗宪终于有机会见到王直。并对他礼遇有加。这样,王直对胡宗宪的防范开始松懈,最后被斩杀。
对于另一伙倭寇,胡宗宪曾派人给倭寇头目徐海送去招降书,为表示招抚的诚意,胡宗宪送给徐海和王翠翘大批价值不菲的财物。还派人私下对王翠翘说:“徐将军如投诚,定可当上大官,你也会被封为诰命,衣锦还乡,这比海上为寇强多了!”出身官宦人家的王翠翘听后心动,力劝徐海归顺,并设计将陈东和麻叶等倭寇头目献给胡宗宪。徐海对她言听计从,结果反加快了覆灭。
事后胡宗宪卷进了官场集团的政治斗争,最终断送了性命。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举荐而升迁的,在人们的眼里,他属于严党。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失宠,所谓“树倒猢狲散”,有人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很快皇帝下令罢免他的职务,念其抗倭功劳,皇帝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失落回到家乡。
胡宗宪原想就此退居乡野,不问政事,可他的政敌们没有忘记他,嘉靖四十四年(1565),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御史意外发现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嵩儿子严世蕃作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胡宗宪自拟的圣旨一道。皇帝闻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胡宗宪被押赴至京。在狱中,他写下万言的《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石沉大海,彻底绝望的胡宗宪,选择了自杀身亡,年仅五十四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