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吉备真备
外文名称:きびのまきび
别名:下道真备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族
出生日期:695年
逝世日期:775年11月3日
职业:政治家
主要成就:将诸多大唐的先进文化传播到日本
日本奈良时代著名学者: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生于695年(持统天皇9年),卒于775年11月3日(宝龟6年10月2日),出生于备中国下道郡(今冈山县仓敷市真备町)。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两次出任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明治时期被追赠为勋二等,著有《私教类聚》50卷。吉备真备的父亲是右卫士少尉下道国胜,母亲是杨贵氏(存疑)。下道氏是吉备地区有力的地方豪族吉备氏一族。
695年(持统天皇9年),下道真备出生于备中国下道郡也多乡(八田村)土师谷天原(现在的冈山县仓敷市真备町箭田)的一个下级武官之家。他自幼异常勤奋,是大学寮中的优秀生。
716年(灵龟2年),下道真备被选为遣唐交流生。717年(养老元年),与阿倍仲麻吕(晁衡)、大和长冈及学问僧玄昉等随多治比县守为首的第九次(即第二期二次)遣唐使团,入大唐朝拜、交流。在长安鸿胪寺,下道真备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在大唐近19年,下道真备研究唐代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均有较深造诣。
回日本的路上虽然漂流到了种子岛,但仍在735年(天平7年),下道真备携带了众多的典籍回到日本。回国后,下道真备任从八位下,受到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宠幸。
同年,升为正六位下,并被任命为大学助,指导400多名学生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
736年(天平8年),下道真备升为从五位下,出任中宫亮。737年(天平9年),下道真备升为从五位上,兼任右卫士督。
738年(天平10年),橘诸兄出任右大臣,开始执掌日本政权,下道真备与同时回到日本的僧玄昉一起受到重用,下道真备开始兼任右卫士督之职。
740年(天平12年),下道真备升为正五位下。这一年,欲除掉下道真备和玄昉的藤原广嗣在大宰府掀起叛乱,不久被镇压(藤原广嗣之乱)。
741年(天平13年),下道真备作为东宫学士向皇太子阿倍内亲王(后来的孝谦天皇、称德天皇)传授《汉书》和《礼记》。
743年(天平15年),下道真备升为从四位下,转任春宫大夫,东宫学士如旧。
746年(天平18年),下道真备受赐吉备朝臣之姓。
747年(天平19年),吉备真备卸任春宫大夫、东宫学士,传任右京大夫。749年(天平胜宝元年),吉备真备升为从四位上。
750年(天平胜宝2年),孝谦天皇即位,藤原仲麻吕开始专权,吉备真备被贬职为筑前守,之后又被贬职为肥前守。
751年(天平胜宝3年),吉备真备被选为遣唐副使。752年(天平胜宝4年)吉备真备以遣唐副使身份随藤原清河大使第二次朝拜大唐,与阿倍仲麻吕再会。使团抵长安后,唐玄宗曾接见吉备真备,并赠他银青光禄大夫称号,离大唐时唐玄宗赠诗相送。使团于753年(天平胜宝5年)至扬州拜访著名高僧鉴真,对其日后东渡有所影响。同年,使团启航回国。这次使团途中漂流到了屋久岛,但最终和鉴真大师一起平安的回到了日本。
754年(天平胜宝6年),遣唐使团回到日本,吉备真备转任大宰大贰,升为正四位下。
756年(天平胜宝8年),为了防卫新罗,吉备真备在筑前修筑了怡土城。758年(天平宝字2年),吉备真备奉命在大宰府防备大唐的安禄山之乱。
761年(天平宝字5年)吉备真备兼任西海道节度使。764年(天平宝字8年),吉备真备被任命为东大寺的营造长官,于70岁时回到平城京(今奈良)。藤原惠美押胜(即藤原仲麻吕)掀起叛乱之际,升为从三位,作为中卫大将指挥讨伐军,以镇压叛乱之功(藤原仲麻吕之乱),于765年(天平神护元年)被授予勋二等。
766年(天平神护2年),称德天皇(孝谦天皇重祚)任命道镜为法王时,吉备真备就任中纳言,大纳言藤原真楯(藤原北家)去世后又就任大纳言。
769年(神护景云3年),吉备真备升为从二位,转任右大臣,中卫大将如旧。此时吉备真备与左大臣藤原永手(藤原北家)一起执掌朝政。地方豪族出身而被破格提拔,出人头地,以学者的身份位至大臣的,在日本近代以前,只有吉备真备和菅原道真两人而已。
770年(宝龟元年),称德天皇去世前后,吉备真备通过妹妹吉备由利(藤原仲麻吕之乱后,与兄长吉备真备一起受到称德天皇信赖,作为亲信担任典藏之职),得到独自出入称德天皇寝宫的权力,向群臣传达称德天皇的旨意。此间,奉称德天皇之命掌握军事大权的藤原永手和吉备真备得以成功扳倒法王道镜。
《日本纪略》、《水镜》中提到在称德天皇去世后,吉备真备欲拥立文室净三(天武天皇系的庶流)及其弟文室大市为称德天皇的继承人。失败后,吉备真备叹息:"长生之弊,逢此失败之耻"。当时藤原百川(藤原式家)在暗中活跃,使白壁王(光仁天皇)被最终立为太子。但是,关于这次即位并没有被记载入《续日本纪》。
光仁天皇即位后,吉备真备以年老为理由提出辞职的申请,光仁天皇只准许其辞退兼职的中卫大将之职,仍然慰留其右大臣之位。771年(宝龟2年),吉备真备再请辞,得到许可。775年(宝龟6年)吉备真备去世。
那些著名的遣唐使,吉备真备回到日本后被民间奉为诸葛亮?
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自唐朝归国的留学僧惠齐、惠光、医惠日、福因等人上奏说,在唐留学人员均已修成学业,他们向天皇建议:“大唐国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朝廷认可这一建议,经过7年准备,于舒明天皇二年(630)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64年中,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有13次真正到达了唐朝。遣唐使这一非同寻常的政治活动,自然并非几个留学僧的建议便可肇端。
遣唐使回国后,虽然一度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但无论政治制度改革,抑或学习唐朝文化,他们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名声最著、作用最大者,当属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22岁时随第8次遣唐使入唐,在唐凡17年。他学习内容非常广博,三史、五经、名刑、算术、历道、天文、汉音、书法、音乐、秘术、杂占等皆有涉猎。吉备真备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与空海和尚根据汉字草书偏旁创造的“平假名”一同构成日文的字母。如此恐怖的知识量和跨越时代的发明,令他在日本民间形成了类似于诸葛亮的地位。后人编绘的《吉备大臣入唐记绘词》收录了许多怪诞的传说。例如一则故事说,唐朝人强留吉备不归,吉备便施展秘术“封住”日月,致使十天之内天下时辰出现怪动,唐人占卜后得知真相,吓得皇帝马上下诏准其归国。
吉备真备归国后仕途顺利,先后任大学助、东宫学士、春宫大夫等职,先后给大学竂学生传授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籀篆等六道,还给孝谦女帝讲授过《礼记》等学问。藤原仲麻吕(惠美押胜)得势时排挤吉备真备,逼他在56岁时再次奉使入唐。归国后吉备真备主持过太宰府军政,天平宝字八年(764)惠美押胜叛乱,吉备真备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叛乱,从此平步青云,做到了右大臣之位。他的学问广博有余精深不足,先求具其形而后再求深入,代表了那个时代日本学习唐朝文化的典型状态。
晁衡的名声更加响亮。他717年随第8次遣唐使团入唐,与素怀大志的吉备真备不同,他更加专注地学习文学,因为成绩优秀,获准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了进士,在唐朝历任校书、左拾遗、左补阙、仪王友。这几个官职对文化素养要求都非常高,可见其造诣之深。故而李白、王维、储光羲、包佶、赵骅等才子士人都与他交情颇深。
唐玄宗对晁衡非常喜爱,以至于733年晁衡提出要归国时未获同意。直到752年,五十多岁的晁衡再次提出归国探望父母,玄宗才终于批准。王维等人向他道贺,纷纷以诗酬送,晁衡亦作《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752年十月,晁衡归途中遭遇风暴,晁衡和大使藤原清河漂流到驩州(今越南)。当时人们都以为晁衡遇难,大诗人李白悲伤不已,写了一首《哭晁卿衡》以哀悼之: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后来辗转回到长安,后来官做到镇南都护(正三品),770年以73岁高龄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晁衡是中日交往一个光辉的典型,故而中日两国都对他评价颇高,分别在西安和他的故乡奈良为他树立了纪念碑,以表彰他为两国友好做出的巨大贡献。
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都是遣唐使,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如果提起在促进中国和日本外交方面的人才,那我们肯定会想起唐朝的鉴真和尚。但其实还有这样两位日本人,他们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他们就是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并且,阿倍仲麻吕居然和我们的李白交下了深厚的友情。那就让我们回到唐代,看一看曾经中原地区与日本有过怎样友好的交流吧。
在公元716年,日本派出了五百五十余人组成的第九次遣唐使团队,那时的吉备真备只有22岁,是使团中的一员,而阿倍仲麻吕只有19岁,二人在此时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不仅志同道合,而且有着对文化的深厚热情。当他们来到了梦中的长安城以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这批日本留学生有著名的儒士为他们讲解儒家经文,并且这些留学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成绩好的话还可以留在朝廷为官。而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阿倍仲麻吕一人考上了进士。他还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作晁衡,而这个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唐朝的文人墨客之中。由此可见他的才华还是能得到文化上层圈子的认可的。并且他的才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阿倍仲麻吕也决定留在长安暂不回国,继续进行文化上的深造。而他也被任命为辅佐太子钻研学问的老师,也使得其他人很是羡慕。
阿倍仲麻吕不仅才华过人,知识渊博,他还性情豪爽,与那时唐朝的许多著名人士交下了朋友,如例如李白,王维,赵晔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而吉备真备则与他相反,性情十分低调,因此他的生活也相对安静得多。但是他的才华也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只是他没有在唐朝做官,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钻研学问上。
一晃16年的时光过去了,二人也从翩翩少年逐渐步入中年。他们觉得是时候返回自己的国家了,但是唐玄宗执意挽留二人。因为阿倍仲麻吕已经在朝为官,一时找不到接替他的人才,所以他只好同意继续留下。而吉备真备则是驾船返回日本,在中途受到风暴的影响并没有顺利回国,但后来还是回到了日本。他带回去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比如围棋,兵法。而且他还教育百姓们使用中国文字的简化,也因此被日本人尊称为"国语之父"。
而选择继续留在唐朝的阿倍仲麻吕,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他一直留在唐朝任职长达几十年时间。当第十一届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原之时,其中恰好有阿倍仲麻吕的老朋友吉备真备,这一对阔别多年的老友见面之后十分欣喜,也使得阿倍仲麻吕又一次想要回国。唐玄宗思及他在唐朝为官几十年,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并且家中还有年迈的老人,于是终于狠心放他回国了。
阿倍仲麻吕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到了唐朝的文化圈中,引起了很大范围的文人雅士想要送行,甚至连王维都专门为阿倍仲麻吕写了送别诗。但是他的航船行驶出去不久,就有遇到海难的消息传来。因为受当时科技限制,在海上的行船遭遇海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也因此都相信了。其中李白更是性情中人,立即写了一首诗来怀念他。谁知道阿倍仲麻吕并没有死,而是被海浪吹到了中原的海岸上,因此不得不继续留在唐朝。但是李白却很高兴,终于又见到老朋友了。于是阿倍仲麻也只得再次留在唐朝为官,经历了后来的唐朝内乱,他一生也没能返回自己的国家。虽然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一个衣锦还乡,一个客死他乡,但他们在历史上对促进中日和平起到的作用却都是功不可没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