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芥川龙之介
外文名称:芥川竜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Ryunosuke Akutagawa
别名;澄江堂主人、柳川隆之介、我鬼
国籍:日本
民族:大和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892年3月1日
逝世日期:1927年7月24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
代表作品:《竹林中》,《侏儒的话》,《夜来香》,《傀儡师》
芥川龙之介是谁?日本著名小说家的生平简介及经典著作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以及《秋》等。
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早年
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明治三十年(1897),入读回向院 旁边的江东小学附属幼儿园。
明治三十一年(1898)4月,入读位于本所六町的江东小学。由于略带神经质,故而易胆怯,且体质羸弱,但学习成绩优异。"夜焚落叶见社神"(落叶焚いて野守の神を见し夜かな),据称是他小学时代作的俳句,早早展示了他早熟的文采。
明治三十五年(1901)4月,他与野口真道等同学一起创办了传阅杂志《日出界》,自己编辑,自己书写封面。芥川很早就喜爱读书,他读过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和泉镜花的《化银杏》,酷爱从马琴的《里见八犬记》到三马、一九、近松等的江户文学;此外,《西游记》、《水浒传》也在他的爱读之列。
明治三十二年,母亲的妹妹冬子(フユ)与父亲敏三结合,生下异母弟得二。根据那年7月的司法裁定,作为冬子入籍新原家的条件,龙之介正式过继为芥川家的养子。
明治三十八年(1905)。从江东小学毕业,入读位于本所柳原的东京府立第三中学,中学时代的芥川学业成绩优秀,尤其是汉文,水平超常。他的读书欲望越来越盛,红叶、露伴、一叶、樗牛、芦花、漱石、鸥外等的小说他都熟读过,在外国作家中,他对易普生、阿耐特法郎士(アナトール?フランス)等表现出了关注。当时,历史是他最喜欢的学科,他希望将来作个历史学家。中学时代,他曾发表作品《义仲论》于校友会杂志第15号上(明治四十三年二月)。
明治四十三年(1910)3月,从府立第三中学毕业。9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读第一高等学校一部乙班(文科),久米正雄、菊池宽、松冈让、山本有三、土尾文明、恒藤恭、石田干之助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德法科的秦丰吉、藤森成吉,以及比他高一级的文科生丰岛与志雄、山宫允、近卫文麿等也是他的同学。同年秋,芥川全家暂时移居到位于府下内藤新宿町二丁目七十一番地的生父敏三家。
明治四十四年(1911),入住位于本乡的一高学生宿舍,渡过一年的宿舍生活。但他却因有洁癖而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喜爱读波德莱尔、斯特林堡、阿耐特法郎士、巴尔库松、奥依昆等人的作品。
中期
大正二年(1913),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并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成为第3次和第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
大正三年(1914)2月,与丰岛与志雄、山宫允、久米正雄、菊池宽、松冈让、成濑正一、山本有三、土屋文明等一起创办第三次《新思潮》,并以柳川龙之介为笔名,在创刊号上发表自己翻译的叶芝及阿耐特法郎士的作品。4月,他又在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老年》。9月,发表了戏剧《青年与死》。10月,第三次《新思潮》停刊。10月底,一家人移居府下丰岛郡泷野川町字端435号。
大正四年(1915)2月,与吉田弥生的"初恋"破灭,产生厌世情绪。5月,在《帝国文学》上发表《火男面具》。11月,又在同刊发表《罗生门》,但当时他还是一个无名的青年。12月,经一个在夏目漱石那里作门生的同学林原耕三的介绍,芥川参加了位于早稻田南町漱石山房的"星期四聚会",后入漱石门下。
大正五年(1916)1月,在《读卖新闻》上发表《松浦氏的<文学的本质>》一文。2月,与久米正雄、松冈让、成濑正一、菊池宽等一起创办第四次《新思潮》,并在创刊号上发表《鼻子》,此文受到了漱石的赞赏。后来,经漱石的门生铃木三重吉的推荐,参与执笔《新小说》,迈出自己走向文坛的第一步。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威廉莫里斯研究》,毕业成绩在全班20名同学中排名第二。9月,在《新小说》上发表《芋粥》,这篇小说得到了好评,与10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的《手巾》的成功,确立了他的新进作家地位。11月,在《新思潮》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基督教作品《烟草》(后改名为《烟草与魔鬼》)。12月,经一高教授畔柳都太郎介绍,芥川到海军机关学校作了临时教官,从此住在镰仓,月工资60日元。
大正六年(1917)1月,在《文章世界》上发表《运》,在《新思潮》上发表《尾行了斋备忘录》。3月,第四次《新思潮》停刊。4月,与养父芥川道章一起旅游京都、奈良。5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罗生门》由阿兰陀书房出版。6月,所谓的"新技巧派"新进作家聚在一起为《罗生门》举办了出版纪念会。9月,从镰仓移居到横须贺市的汐入尾鹫梅吉。11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烟草与魔鬼》(新潮社)出版。
大正七年(1918)1月,在《新潮》上发表《掉头之后》(『首が落ちた话』),在《新小说》上发表《西乡隆盛》。与室生犀星相识并结为好友。2月2日,与冢本文子结婚,文子当时19岁,就读于迹见女校。3月,定居镰仓大町十字街并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社友。5月,师从高滨虚子,对俳句表现出热心。一次,在朋友婚宴上,他曾吟俳句"刀凝余寒以切韭"(庖丁の余寒昙りや韮を切る)助兴。4月,在《新小说》上发表《世之介的话》,在《中央公论》上发表《袈裟与盛远》。6月,他发表了一系列俳句。
大正八年(1919)1月,第三部短篇集《傀儡师》(新潮社)刊行。3月15日,生父新原敏三患流感死去。同月,芥川从海军机关学校辞职,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会员,入会条件是每年给该社写几篇小说,不取稿费;平日无须去该社上班,亦无须撰写其他新闻;每月可领取薪金130日元。4月28日,从镰仓再次搬到田端,与养父母住在一起,在田端,他的书斋名字为"我鬼窟"。5月,与菊池宽一起游长崎,寻访基督教遗迹,在旅地,他与斋藤茂吉初次相会。但是,在当时,室生犀星、小岛政二郎、南部修太郎、泷井孝作及小穴隆一等人更能引起芥川的注意。这一年中,他与一个被称作"愁人"的女子秀茂子相会,并一度陷入情感苦恼,《傻子的一生》中的"狂人之女"即暗只指人。
大正九年(1920)1月,第四部短篇集《影灯笼》(春阳堂)刊行。3月,长子出生,他以菊池宽名字中"宽"字的万叶假名"比吕志"命名之。11月,他与久米正雄、菊池宽、宇野浩二等人一起去京都、大阪演讲旅行。这一年春天,芥川在上野"清凌亭"饭店结识女招待佐多稻子。
大正十年(1921)3月,第五部短篇集《夜来香》(新潮社)刊行。同月,他被大阪每日新闻社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派往中国。在中国,他从上海出发,一路游览了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和芜湖,然后溯江而上至汉口,游洞庭,访长沙,经郑州、洛阳、龙门前往北京,7月底,从朝鲜回国。这次旅行使芥川的健康大大受损,他回国后即病倒。
后期
大正十一年(1922)4月,改书斋所悬匾额"我鬼窟"为下岛熏书写的"澄江堂",这个名号在1月12日芥川给小穴隆一的信中首次使用。4月25日倒5月30日,再次去长崎旅行,途中在京都停留十余日。11月,次子多加志出生。此时的芥川,身体渐衰,饱受神经衰弱、皮疹、胃痉挛、肠炎、心跳过速等病的折磨。
大正十二年(1923)1月,在菊池宽创办的杂志《文艺春秋》头版连载《侏儒的话》。3-4月,到汤河原接受温泉治疗。5月,第六部短篇集《春服》(春阳堂)刊行。6月,有岛武郎殉情,芥川深受触击。8月,在山梨县法光寺暑期大学作了《有关文艺》等题目的演讲。同月,去镰仓避暑,结识冈本一平、鹿子夫妇。"笛声丛远方的薄暮中传来,T先生的弟弟走进H屋,这是,麻川氏(龙之介)突然变色而立道:'啊,该播种了'"。(《鹤病》,鹤は病みき)。10月结识尚在一高读书的堀辰雄。12月,去京都旅行,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啊哈哈哈哈》,标志着他文风的转变。
大正十三年(1924)1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侍女日记》,在《新潮》上发表《一块土》。4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少年》,在《改造》上发表《寒冷》。7月,第七部短篇集《黄雀风》(新潮社)刊行。7月至第二年3月,编集《现代英语文学系列》(The Modern Series of English Literature)(全七卷),由兴文社出版。7月下旬至9月,在轻井泽避暑,结识"在学问上可与之匹敌"的才女片山广子,写了《超人》、《相闻》等抒情诗,但他们的关系尚未深入发展,芥川就退却了。9月,第二部随笔集《百草》(新潮社)刊行。10月,岳父死去,内弟冢本八洲亦患吐血病,芥川自己也遭受着感冒、神经性胃下垂、痔疮、神经衰弱等病的折磨,身体更加虚弱,开始接受斋藤茂吉的治疗。
大正十四年(1925)2月,与萩原朔太郎结为挚友。3月,参与编辑《泉镜花全集》。4月,《芥川龙之介》作为《现代小说全集》第一卷(新潮社)予以刊行。4月10日到5月6日,在修善寺新井旅馆接受温泉治疗。7月,三字也寸志出生。10月,受兴文社所托的《近代日本文艺读本》全五卷编辑完毕。11月,《中国游记》(改造社)刊行。因健康状况恶化,创作进入低潮。
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1926)1月,为治胃病、神经衰弱、痔疮等疾病而呆在汤河原中西屋至2月中旬。4月,前往妻子的娘家鹄沼,与妻子呆在一起,此时,他的失眠症越来越严重了。7月上旬,他再次前往鹄沼。10月,随笔集《梅·马·莺》(新潮社)刊行。
昭和二年(1927年)1月,从鹄沼返回。新年伊始,姐姐家失火,住宅全被烧毁,因该宅入有巨额保险金,姐夫西川丰被怀疑为自己放火,苦恼中的他卧轨自杀。姐夫死后,芥川为姐姐家欠人的高利贷四处奔波,致使神经衰弱更加严重。4月开始,在《改造》上连载《文艺的,过于文艺的》(至7月)一文,同时,他与谷崎润一郎就小说的思想这一问题展开论战。4月7日,与平松麻素子相约在帝国饭店自杀未遂。6月,第八部短篇集《湖南扇》(文艺春秋社)刊行。7月23日,《续西方人》完稿,24日,天尚未明,芥川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量的巴比妥自杀。枕边放着圣经。他给妻子、小穴隆一、菊池宽、葛卷义敏、姨妈及亲戚竹内先生留有遗书,此外,还留下一篇《给老朋友的信》。"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给老朋友的信》)。27日,在谷中火葬场,大家为芥川举行了葬礼,然后把骨灰存放在染井法华宗慈眼寺。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为何自杀?揭秘芥川龙之介生前留下的遗书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以及《秋》等。
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1927年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芥川龙之介遗书
寄给某个旧友的手记
无论哪个自杀的人都没有将自杀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过。这大概是自杀者的自尊心所致,亦或者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没什么太大的兴趣吧。而我在这封最後寄给你的信里,我想要将这样的心理清楚地传达给你,虽然我其实并不是非得要将我自杀的动机告诉你不可。雷尼尔在他的短篇中曾描写过某个自杀者,但是在这短篇中主角自杀的理由其实连他自己都不了解。你或许会说只靠写报纸的杂记生活很困苦啦、病痛啦、亦或者是精神上的苦痛啦,我猜想到时候你会为我找出许多自杀的动机吧。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那将不会是我动机的全部,最多只能说这些动机大致上是条通往我真正的动机的道路。自杀的人大多都像雷尼尔所描写的一样,理不清自己究竟是为何而自杀吧。跟我们的行为一样、在行为背後的动机也总是复杂的,虽如此,至少现在的我确实是茫然不安、我对我的未来是茫然不安的。你大概没办法相信我说的话吧,但以我最近这十年的经验,只要我的周遭的人没有跟我有类似经验的话,我的话语应该会像风中的歌一样消失,所以要是真变成那样,我也怪不得你吧……
我在这两年间一直只想著死,最近这段时间,我开始仔细阅读麦兰德的书,他确实是抽象而巧妙地描写出向死前进的路径,但我想描写的东西是更为具体的。对家人的同情在这种欲望之前什麼都不是。对此,你大概不得不以Inhuman来评判我吧。只不过,这种作法要是真的没人性的话,那我大概就是具有没人性的一面吧。
老实说,我觉得我有不得不真实记录的义务在。(我也曾把我自己对将来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个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说明过了,虽然加诸在我身上的社会性条件—但是封建时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没写出来。至于为何故意不写出来,这是因为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场人物等社会性条件—大多都已表现在我的作品当中,但是,只因为我自己也活在社会性条件中就认定自己一定了解社会性条件是不行的吧。)—我最先考虑到的就是要怎麼死才能不痛苦,吊死应该是最符合这目的的手段吧。或许是我要求太多,但我只要一想到自己吊死的样子,我就感到一股出自美感的厌恶。(我记得曾在爱上某个女人时,只因为她的文章写的太差,就突然醒觉而不再爱她。)
投水自杀对会游泳的我来说也是行不通的,就算可行那也还是比吊死痛苦多了吧。卧轨自杀的话也同样违背我的美学。用枪或刀自杀的话,很可能会因我手抖得太厉害而失败。从大楼跳下来毫无疑问会死得很难看。考虑到这些理由,我决定服毒自杀。服毒自杀应该会比吊死痛苦吧,但是跟上吊相比,服毒自杀不但符合我的美学,而且还有难以救活的优点。但想要弄到毒药对我来说当然不容易,因此我在决意自杀後,一方面想尽办法、希望能得到毒药,另一方面也积极学习毒药学的知识。
再下来我考虑的是自杀的地点。我的家人在我死後仍要靠我遗产过活,不过我的遗产只有百坪土地、房子、我的著作权和存款二千元而已。想到我自杀之後房子会卖不出去我就很苦恼,这时我不禁羡慕起那些有别墅的布尔乔亚起来。你大概会觉得我说的话很可笑吧,我也觉得我现在说的话很可笑,但是,认真考虑起来这些现实问题在在都会对我造成困扰,可是困扰归困扰这问题也不容回避。现在只能期望在我自杀之後,尽量别让我家人以外的人看到我的屍体而已。
但是,即便我已决定好自杀的方法,我心中仍旧有半分是想著活下去的,因此面对死,我需要一个跳板。(我不像西方人一样觉得死是种罪恶,连佛陀也在阿含经中肯定他徒弟的自杀。对佛陀的这种肯定态度,如果是强词夺理、哗众取宠之徒,应该不会甘于只说声「无可奈何」吧。但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应该也有比「无可奈何」更非常而不寻常的、更悲惨而不得不的死。任谁都会想,自杀的人都是遇上「无可奈何的情况」才会去死,所以要是有人在遇到不得不的情况之前就毅然而然自杀,我们反倒该说他是有勇气的。)担任这个跳板的怎麼说都该是位女性。克莱斯勒在他自杀前也一直劝诱他朋友(男的)跟他一起死,另外拉西奴跟摩利耶尔也企图一同和包尔一样跳塞纳河自杀。很不幸地我并没有这种朋友,不过我认识的女人应该愿意跟我一起死吧,但是为了我们两人还是别这么做比较好。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会培养不需跳板就能从容自杀的勇气,这并不是因为我找不到人陪的绝望才这麼做的,应该说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渐渐变得感伤,即便是要死也不想对我的妻子造成困扰,再者,一个人死也要比两个人一起死容易。一个人独自自杀的话,只要我下定决心随时都能死。
最后,我还必须想出方法,如何才能巧妙自杀而不被家人发现。关于这个问题,在经过数月的准备后,我已有克服困难的自信。(细节方面,为了避免给帮我的人添麻烦,我不能写的太详细。当然,即便写出来也不至于构成法律上的自杀帮助罪。((这般可笑的罪名。如果这样就有罪,那罪犯的人数殊不知会增加多少。帮助我的药局、枪炮店或理发店,即便到时说『不知情』,但是只要是人内心所想的定会不经意就表现在语气或表情之中,多少会被人怀疑一下吧。虽然我说应该不致于有罪,但社会或法律上仍有自杀帮助罪成立的例子,这些被定罪的人该是拥有多温柔的心呀。)))我已冷静做好准备,现在不过是和死在玩游戏而已,接下来我的心境大概就会和麦兰德的讲法渐渐接近吧。
我们人说到底还是人形兽,和动物一样本能地怕死,所谓的生活能力说穿了不过是动物性的能力,而我也只是其中一匹的人形兽而已。看看我对食色都已厌倦,我身属于动物的部份该是渐渐消失了吧。我身处在如冰一般透明清澄、病态般敏感的世界。我昨天跟一名娼妇一块聊他的债务问题(!)时,渐渐地越来越觉得「为了活下去而活」实在是人的悲哀,若能满足于永远的沉睡,对我们自身来说未尝不是种和平与幸福。我对我自己要到何时才能果决地自杀抱持著疑问,只得说自然对我来说比以前更美了。爱著自然的美并企图自杀、你应当觉得我的矛盾很可笑吧。但我还是要说,自然的美是映照在我末期的视线中的。我比别人都更深地见过、爱过、理解过,过程中相对的我累积了同样多的苦痛,也多少得到了满足。希望你在我死後几年内不要公开这封信。也说不定我最後不是自杀而是病死,这谁也说不准。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当年游中国干了什么?他真的说了中国的“坏话”吗
1921年春天,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中国环游一百二十天。
三年前,好友谷崎润一郎已先他一步踏访大陆,由北往南,两个月走了很多地方,仿佛看见了一个古代的中国,充满“中国趣味”,他在作品中大肆赞美江南人美物美,甚至后悔没把满洲、朝鲜的钱省下来游历苏杭。
彼时的日本,正在急剧西化中,文人厌恶国内的西洋情调,与之相抵,便宣扬“中国趣味”。于是,随着1918年海陆交通的发展,加之在军事上控制了朝鲜、东北这一通往东亚大陆的要津,日本国内掀起一场中国旅游热,文人政客纷纷买船游去,寻找李杜苏白笔下的诗意中国。
日本对于昔日的中国老师,即后来被其打败的“东亚病夫”,内心一直很纠结,这纠结在谷崎润一郎中国行后第二年(1922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国趣味》里尤可见出,现引来开篇一段:
“说起中国趣味,如果只是把它说成是趣味的话,似乎有些言轻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似有超乎想象的深切关系。今天我们这些日本人看起来差不多都已经完全接受了西欧的文化,而且被其同化了,但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中国趣味依然顽强地植根于我们的血管深处,这一事实很令人惊讶。近来,我对此尤有深切的感受。有不少人在以前认为东方艺术已经落伍了,不将其放在眼里,心里一味地憧憬和心醉于西欧的文化文明,可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又回复到了日本趣味,而最终又趋向于中国趣味了,这样的情形好像很普通,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如此魅力的中国趣味,我感到有一种如景仰故乡山河般的强烈的憧憬。”
来中国,谷崎是自掏腰包,芥川却是肩负写稿任务的公派旅行,势必只有交出一部不落前人俗套的作品才算不辱使命。于是,带着要和老友“抬抬杠”的打算,更有几分跻身列强之国民的傲慢,芥川上路了。
因为存心要“说说中国的坏话”,一路所见,便均是不出所料的失望:
谷崎眼里“恋人般”的西湖,在芥川这里索性连湖都不是了,不过一片“大大的水田”;清末重修的寒山寺,“俗不可耐,什么月落乌啼,何从谈起”;扬州城则破败不堪,纵然“腰缠十万贯”到此一游,也定会索然无味;秦淮河“乃平凡之污水沟也……古人云:‘烟笼寒水月笼沙’,此般风景已不可见。今之秦淮,可曰乃俗臭纷纷之柳桥也。”
谷崎的中国游记对芥川影响实在太大,以至于每到一处,他都忍不住把这位老友拉出来开涮一番,来一句:面对此景,我实在无法像谷崎润一郎那样沉溺于浪漫之中了。
可西湖实在太美,芥川一不小心就会“变节”——“西湖!此刻我的确满溢了西湖情结。茫茫烟水之上,中天云裂处,流溢出窄窄的月光。而横亘水面的,一定不是苏堤便是白堤。堤上呈三角形高高拱起的照例是座双拱桥。这美妙的银色与黑色,到底是在日本无缘一睹的。我坐在颠簸的车上,不禁挺直了身体,久久顒望着西湖。”苏州比之杭州更美,“苏州是个好地方啊,依我说是江南第一,尚未染上老美情趣,光这一点就十分难得了。”
不过由于记者的职业要求,“写作中国游记,必须时时突破礼节,才能有泼辣的描写”,芥川不得不克制心中这不时泛起的中国情结。
芥川龙之介在西湖楼外楼用餐
芥川龙之介的傲慢与偏见
芥川的中国行,并不全然为了检验中国趣味,他的观察,当然也不会只停留在听风赏月的层面。作为一名记者,他希望接近底层中国人的生活,以写出更生动的作品。
他所住酒店的门口,蹲着一位卖花的老妇,骄横的美国水兵一脚踩翻了她的篮子,鲜花散落一地。水兵视若无睹扬长而去,老妇竟连一声抗议都没有。芥川同情心大起,走过去送给她一些钱。可她并没有表示感谢,反而紧追上来,缠住芥川要求给更多的钱。芥川无法理解,对恶人,她逆来顺受;而好人,在她眼中则是弱者,必须继续加以压榨。
在上海,朋友带他去湖心亭看荷花风景,结果青天白日之下,一个男人正奋力往荷花池里小便。对此,芥川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陈树藩叛变,白话诗正在走下坡路,这类事,根本不在这个留辫子男人的话下。”他心中不由感叹道:这还是我在书中看到的那个诞生了杜甫、岳飞和王阳明的中国吗?
他也拜访了章太炎、郑孝胥一些大人物,可从他们口中,并不能听出什么复兴中国的高明主张。
一路积攒的不满和不屑,让芥川看中国的眼光更加怪异夸张。来到南京,这座古都的荒凉令他感到十分意外,中国导游告诉他,这个城市“约有五分之三的地方都是旱田和荒地”。路旁高大的柳树、将要倒塌的土墙和成群飞舞的燕子,勾起他怀古之情的同时,他也寻思着要是把这些空地都买下来的话,或许能一夜暴富也未可知。于是便用一种房地产商的口吻开导导游:
“要是趁现在买下来多好。浦口发展起来的话,地价肯定会暴涨。”
然而导游拒绝了芥川的好意,因为中国人都不考虑明天的事,决不会去做买地那样的傻事,他也不会考虑,因为看不到人生的任何希望:
“首先不可能考虑。不是被烧掉房子,就是被砍掉脑袋,明天的事没人搞得懂。这点和日本不同。反正现在的中国人不去关心孩子的未来,而是沉湎于没救和女人。”
如果不是写在芥川的《中国游记》里,真不敢相信,1921年的南京人会如此绝望。芥川于1927年自杀,他不可能预测到后来的形势发展,不会想到他死的那年,国民政府会在南京成立,这个城市因此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繁华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十年,日本人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征服了这座城池。也不会想到,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又把他们赶回了日本。
1926年,芥川死前一年,谷崎润一郎第二次来到中国。这次只在上海逗留了一个多月,几乎是文学之旅,被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等中国作家盛情接待喝到吐,了解到中国社会苦于殖民地化的现实,回国后不再写“中国趣味”,代之以大写日本的东方风情。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村松梢风的原乡之旅
受到芥川龙之介的刺激,不太成功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决定前往中国寻找灵感。芥川那夸张的、多少有些寻奇猎异的文字无疑打动了梢风的心。
梢风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1923年,一来即被上海的魅力吸引,此后十年间,几乎每年都要造访中国。相比谷崎、芥川式的走马观花,这位浪荡子行旅途中,吃喝嫖赌无一缺位。也因为如此,笔墨所涉就相当广泛,对中国的观察更为全面客观。
在《梦寐之乡》一文中,梢风写道:“每次溯入长江,不知何故,此时无限的亲切、喜悦、感激等诸般心情一下子都涌上心头,最后变成一种舒畅的伤感,禁不住热泪盈眶,沧然而涕下。”这一刹那自心灵深处涌发出的“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动,差不多成了梢风以后感受中国、观察中国的一个基本支点,但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会有这种文化寻根式的感动。
1928年10月,梢风再度来到中国,这次他主要将目光转向南京,要亲眼观察一下北伐战争之后国民党新政权下的中国面貌。“在最近的世界历史中,最令人关注的地方应是南京吧。在南京……汇聚了现代中国的所有的精神。因此,要理解新的中国,首先必须要了解南京。”?
梢风徜徉于庶民气息浓厚的茶馆和书场,在六朝遗迹中留下屐痕处处,也去访问了曾留学日本的国民革命军军医总监陈方之、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对国民革命后的新气象颇有赞叹。他还拜访了一位栖居在秦淮画舫中的陆军师长,政府的艺伎禁令之下,云集河中的秦淮画舫成了无用的废物,而由于南京人口激增,房子满足不了市场供应,这些带有厨房、卧室的豪华画舫有的便被当成房屋租了出去。
他对初步建成的宏大的中山陵惊叹不已:“我以前曾屡屡听到一种颇为极端的论点,即在现代中国无艺术,我私下甚至也曾这么认为,但这次亲眼目睹了这中山墓的宏大工程,获悉现代中国也还是有伟大的艺术,内心感到难以言状的欣慰。”
另一方面,首都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使得古物遗迹加速毁灭。看着荒草凄迷中的明孝陵,梢风慨叹:同样是创下了恢复汉民族主权的不朽功绩,明太祖和孙中山的境遇差别未免太大,他认为,“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也应该在今天对明陵多少加以修缮保护,这也是对祖先应尽的义务。”
总之,他感受到一种新,基本是处在一种虚饰的气象。他一方面感到某种鼓舞,一方面却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相比较而言,梢风这一时期对中国的描述不管如何五色杂陈,却始终带着一种温情,没有芥川那样的冷眼。但在“1.28上海事变”之后,村松梢风还是表现出在作为作家之前他首先是个“日本人”,开始鼓吹对华侵略,这也是那一时代大多数日本人难以逃脱的宿命。比如曾用日文改写了许多中国古代小说,参与过《大鲁迅全集》的翻译,与郁达夫、田汉等曾相交颇厚并两次来中国游历的佐藤春夫,在上海事变后不久,就逐渐沦为“大东亚战争”的吹鼓手。而像谷崎润一郎那种,为回避对法西斯的支持,沉浸于关西风土人情创作而被视作“反战”作家的,并不多见。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据说在他短短的生涯中,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文章。那么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芥川龙之介
通过人物解读,我们了解到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题风格,首先芥川龙之介的作平品大多数是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他的小说也是从历史题材这一方面开始着手的,然后才转向于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在他后期的时候则转向于写现实题材。
第二:怀疑主义,因为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就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并且还在小说中,呈现了他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从而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第三,宗教题材,在芥川龙之介众多的作品之中,关于基督教题材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有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情结的。
第四,利己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他都在作品中展露了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以及揭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第五,死亡意识。我们知道,死亡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小就目睹母亲去世的经历,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一个认识,并且还将这一认识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芥川龙之介是怎么死的
在1927年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之年。在同年的7月24日这一天,将艺术看作是一切的芥川龙之介去世了,也就是这样,日本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那么芥川龙之介又是怎么死的呢?
芥川龙之介
通过对于人物的解读,我们知道,著名人物芥川龙之介是应为服用安眠药而自杀身亡。关于他的死,可以说是文学的一场悲剧,也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世界观的必然归结。曾在他亲笔写的遗书中这样提到:对于自己的将来,总觉得很是不安。那么到底是那些原因使他这样不安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呢?
通过相关资料的考察,部分学者给予了这样的答案。第一点就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原本就出生于一个牛奶工人的家庭,亲生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精神失常,直到他十岁的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又跟母亲的亲妹妹结婚,还废除了他的长子继承权力,销了他的户籍。就这样,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母爱,在加上复杂的家庭关系,无疑给他带来了心灵是哪个的阴影。这样一来,对他日后的形成孤僻,敏感抑郁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点就是他的厌世的人生观。因为,他从小就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苦恼,童年生活也是比较压抑,并且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厌世的人生观。综上两点就足以说明使他自杀的原因了。
芥川龙之介评价
作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之一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人物,他在短暂的生涯中,创作了将近有150篇短篇小说,不仅题材新颖,内容多样,还为他创作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又有那些呢?
芥川龙之介
记得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曾经就评论过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当时是这样说的:从他的文学中,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级层的良心、感觉、神经等经过提纯而获得的结晶。可一会所他的创作是他的学识与才华的一个化身。后来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还曾指出,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当然对于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芥川龙之介的部分典籍,同样有着不同声音的评价。高木卓就曾这样评价过:虽然说从古典中屈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芥川的作品来看,他的小说多是以历史小说为主,并且基本上全部仰赖于以《今昔物语》为主的众多古典题材。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芥川缺少一些创意和想象力,并且在文章结构上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但是对于这样的观点,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吉田精一就曾反对过说:不应该把芥川只当是一位改写的作家,其中有的东西如果不是被芥川发现,并告之于众,否则就会被埋在地底。并且还高度赞扬了芥川的这种发现精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