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

本 名:金圣叹

别 称:张喟、金人瑞

字 号:字若采号鲲鹏散士,又号泐庵法师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苏州吴县

出生时间:1608年4月17日

去世时间:1661年8月7日

主要作品:《沉吟楼诗选》、《唱经堂才子书汇稿》

主要成就:点评《水浒传》《西厢记》,

          提出“六才子书”之说。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判家——金圣叹生平简介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金圣叹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士大夫尊称为“泐公”或“泐师”,二十岁起开始在吴县扶乩,自称收纳三十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崇祯朝中期最为活跃,曾到叶绍袁、钱谦益、姚希孟、戴汝义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写出优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说中事主的心思,受叶绍袁等人的崇信;钱谦益直言金圣叹好像受某种神灵支配。其后他绝意仕宦,埋首书本,约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评点小说《水浒传》,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他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炫耀才学,颇受当地士庶赞赏。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为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

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临死前金圣叹看见家人,神色自若的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他的家人一听,忍不住嚎啕大哭,围观的人也都为之鼻酸,而潸然泪下。金圣叹财产充公,家属发配满洲。金圣叹仅向巡抚示威,并无意造反,却遭贪官陷害,在狱中悔恨交加,念念不忘、难以释怀的是才子书评点尚未完成,辜负生平志业。

过身后,族兄金昌收集编辑其著作与遗稿,题为《唱经堂才子书汇稿》出版,儿子金雍则编集他对唐诗的评解,题《唐才子诗甲集》出版。

传说圣叹死后托梦给朱眉方,说他已成为邓尉山神。邓尉山在苏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镇,又名万峰山,前瞰太湖,风景极佳。邓尉山多梅树,花开时一望如雪,如颂圣叹人品之高洁。

墓葬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个人思想

金圣叹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个人主义,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他自幼学佛,劝人向善,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冲动。他深感人生只是大梦一场,全然虚幻,短暂易逝,充满烦恼失意,一切都不可恃,向往闲适平和的田园生活。他把男女之情与其他人情区分开来,强调其中必然含有色欲,出于自然,圣人礼制亦不废情欲。

他亦不失儒生身份,期待有用于世,敬佩杜甫的忠君爱国,特别认同孔子弟子曾点。曾点以无意仕宦与向往自由而著名,为孔子所赞叹,金圣叹特此取字为“圣叹”。

政治思想上他倾向保守,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但认为王命和礼法终不可违,对盗匪大肆谴责,特别讨厌梁山泊首领宋江。

三大经典名著的成就离不开金圣叹背后的推动

史书对金圣叹简介详细,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见证了外族人的铁骑践踏华夏国土,虽然饱读诗书,但是金圣叹并不留恋人世间人人渴望的荣华富贵;生平喜欢写作吟诗的金圣叹多次冒犯当时的政治时事,所以被当地官府擒拿多时,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金圣叹化名金人瑞前往京城赶考,才华出众的金圣叹如愿获得第一名,原本有机会从此步入仕途的金圣叹决心归隐,当时满汉矛盾激化,金圣叹深知身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汉人在满族人的统治下走进官场是多么的不易。  

  金圣叹像

很多喜欢明清历史的朋友都会通过多种渠道查询金圣叹简介,个别书中记载,金圣叹化名金人瑞不仅仅是为了进京赶考,在明朝灭亡之后,决心归隐山林的金圣叹就已经开始决定化名金人瑞;但是金人瑞的出色才华确实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最终也是因为文学著作而被清朝官府击杀,但是其对文学著作的评论也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潮流;对《水浒传》的点评更是让后世称赞。

史书记载金圣叹简介比较杂乱,国仇家恨的人注定有很多故事,像这样放荡不羁的有志之士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族人践踏,心中难免愤愤不平,所以金圣叹生平所作更多是一种辛酸苦楚无人问津的表达,清朝统治者对于金圣叹也是十分赏识,但是决心不为满族人效力的金圣叹还是没有选择荣华富贵。

  金圣叹水浒

金圣叹不仅仅是一个忠贞爱国的书生,同时也是一个在文学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学者,是当时最出色的文学评论家,最经典的当属《水浒传》和《西厢记》两部长篇小说作品,金圣叹水浒在当时更是成为一段佳话,文人雅士无不敬仰;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论中语言犀利,每一个点评都是一针见血,金圣叹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知道忠君爱国之意,金圣叹目睹国家破碎,外族人的铁蹄任意践踏华夏土地,金圣叹表达出心中的强烈不满。  

  《水浒传》

金圣叹水浒让金圣叹盛名一时,当时文人学者无不知金圣叹大名,金圣叹对《水浒传》做出很大的删减,将梁山好汉接受朝廷诏安以及之后的为了朝廷出征方腊的章节全部删除,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外族统治的不满,认为书中的梁山好汉以替天行道为己任,不应该向朝廷屈服,并且对书中宋江这个人物做出很大的批判,将其定义为无义之人。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论中暗含着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所以地方官员就以异己之心开始搜捕金圣叹,在众多文人雅士的帮助下,金圣叹还是顺利逃脱;金圣叹水浒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警醒世人,在另一角度表达出自己对前朝的忠贞,所以说后人对金圣叹评价颇高,认为其是历史上最深知民族大义的文学评论家,对《水浒传》的评论更是成为不朽经典。

  金圣叹红楼梦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一本清代的小说,同时它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见其价值之高。其实红楼梦的成就与金圣叹脱离不开,因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吸取了一些金圣叹的思想精华。 

  曹雪芹雕像

曹雪芹的红楼梦所选取的题材较为新颖、别致,描写的技巧用的很到位,内容环环相扣,同时这本书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演绎了一个朝代的兴亡。所以每当人们看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那贴合实际的历史,这也是这本书的高超之处。

对于红楼梦的成就少不了金圣叹,他说过对文学的创作不能只看到一件事,也不能简单地叙述一件事情。创作的重点要放在文章本身,要用新鲜的素材,新颖的方式去塑造文章本身,而曹雪芹也从这些话中受到了启发。

同时金圣叹还指出要成功地描述一件事情,要有高超的描写技巧,注重细微的变化。让人们读起来不觉得干涩,而是让人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觉得有滋味。其实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以细节就取得了胜利。

从文章结构来说,曹雪芹也受到了金圣叹的启发。金圣叹认为一本书的结构将内容整体贯穿起来,它们既体现了各自的作用,又彼此依附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在红楼梦中哪怕那小小的一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这也是结构中的一部分。

不得不承认的是金圣叹对文学作品的一些点评,以及他本人对创作的看法,对红楼梦有很大的影响。

  金圣叹批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战争为主,通过一场场气势恢宏、战况激烈的战事塑造出了一个个清晰的人物形象。它是出自罗贯中笔下的历史演义小说,精湛的文字功底更是为其增加了价值。 

 金圣叹

在金圣叹批三国演义中,既关注了历史,尽量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现实情况,同时又不忘照顾读者的兴趣。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大致相同,毕竟历史小说也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写的时候不能忽略现实,不能违背历史。其中的人物性格都在原有固定的基础上,通过美化、夸张以及丑化等方式显得更丰满,整个故事也更具吸引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金圣叹批三国演义不仅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还包括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当时人们遵循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所以许多人的行为都基本符合条件的约束。同时从民风、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使文章贴近生活和群众,更有可读性。

三国演义把佛教引入到其中,可谓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文章增加了新的素材。虽然有很多后人都追随、模仿这种方式,但是都远远不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很多东西通过自己的总结、应用更能突出价值,无论旁人怎样模仿都没有那种味道。

金圣叹批三国演义不仅从文章人物出发,还将文章结构、人物塑造方式、题材新颖等方面

结合,深层次地指出三国演义的可读之处,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特点。

揭明末怪才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时还搞恶作剧

金圣叹,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批评家。

金圣叹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其作文不拘一格,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

网络配图

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金圣叹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因此又被除名。

一次岁试,以“西子”为题,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金圣叹在考试时,玩世不恭,恶作剧不断。所以,他总是名落孙山。

网络配图

不过,他也有幸运的一次,那次试题为“原壤夷侯,阙党童子将见。”他在答卷中写道:“原攘夷侯,夫子以杖叩其头,原攘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阵清风,化而为阙党童子。?”考官看了,大为惊叹,在其试卷上批曰:“如此奇才,岂可不中。”金圣叹至此才结束名落孙山的历史。

金圣叹因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

网络配图

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上联的“莲”与“怜”同音,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联一语双关,对仗工整,可谓出神入化。寒光闪处,一代文坛巨星陨落了。

金圣叹是怎么死的?文坛才子金圣叹为何被砍头?

  随着明清小说的繁荣,一大批眼光独到的文学评论家也应时而生,活跃在“书评”行业,如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和脂砚斋等。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或点评、或揭露、或修定、或丰富,极力的批点、评说古典名著,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篇章,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金圣叹。

  金圣叹简介:金圣叹(1608~1661),字若采,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清初文学批评家,一生博览群书,评点古书甚多。他不仅节评了《国语》、《国策》、《左传》和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共计百余篇,同时还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统称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批注。其批评文字雅训、透脱、精妙,可谓“透发心花,穷搜诡谲”,“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乎家置一篇”。金圣叹在书评行业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无人能与之抗衡,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书评家”。

  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见解独到、“扛鼎”级别的书评家,还没来得及把“六才子书”逐一点评完,就莫名其妙的遭到了被杀头的人生恶运。金圣叹的朋友们对他的死感到惋惜和疑惑;反对他的人也觉得他“不以其罪”枉杀为憾;就连鲁迅先生对他的死也发表过感慨:“就事论事,倒是冤枉的。”那么,金圣叹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砍下脑袋,横尸街头呢?

  金圣叹的死因,如果细细考究起来,恐怕就是死在了他的“狂”和“快”上。思想上有些“狂妄自大”,言行上追求“快人快语”,这是绝大多数有才气且个性鲜明文人的共同特征。稍微狂些、快些,或许还能被封建权势和社会舆论所容忍;但如果这种“狂”和“快”过了分、超了标,尤其是逾越了封建社会中按部就班的社会秩序,不管你为人再怎么洒脱,才华再怎么绝伦,评点再怎么深刻,在别人的眼里就会成为一个落落寡欢、孤傲使气、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怪物。而金圣叹就是这样一个人。

  “狂”是金圣叹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金圣叹历经明清两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由于他对封建社会的本质认识不够,恃才自傲,不拘礼法,写文章随心所欲,不按章法,所以没有当上官,没有为朝廷所用。作为一个一生不得志、不官不民的“草根文人”,金圣叹后来自己改名金人瑞,无疑是想对世人表明自己是一个鄙弃功名、追求逍遥的名士,很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委屈。仕途上的不尽人意以及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使他形成了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性格。心中的苦闷总要通过一种方式进行宣泄,于是评书成了他精神依靠。他不但狂妄的把反映强盗小说《水浒传》抬高到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并列的“才子书”地位,敢于冒文坛之大不韪的说道:“天下之文章无出《水浒》之右!”最让人惊讶的他在点评《水浒传》时竟然大声疾呼:“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在那个死水、浑水般的封建社会里,金圣叹能够一语道出“官逼民反”的王朝败亡症结所在,无异于发出振聋发聩的晴天霹雳。可能金圣叹当时正在狂妄的兴头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虽然没有直接骂皇帝,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高俅是皇帝的亲信。

  如果说亲信是造成祸乱的根本,那么皇帝在扮演什么角色呢?就冲这一点,金圣叹就不会被统治者所容忍。可能因为当时顺治皇帝正提倡学习汉文化,又觉得金圣叹见解深刻而且有些才气,所以对几个翰林院大学士说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大眼看他。”即“金圣叹的著述,不是寻常文字,你们要好好看看,不能一概而论。”受到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肯定和赞誉,金圣叹的内心不禁激烈涌动,使原本就非常狂妄的思想更加膨胀,进而忘乎所以。

  “快”是金圣叹被判死刑的导火索。金圣叹是一个说话做事不假思索、有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快人。他的这种按捺不住、快人快语的个性,如果在平常的事情上表现出来,顶多会被人挖苦一下、嘲笑几句也就算了。可在关键时期、非常事情上发作出来,如果再遇到一位不买他帐的厉害人物,那可就要遭殃了。清初顺治十八年,皇帝死了,留下了一道“整顿地方吏治”的遗诏。这本是例行的文告,大多是做做样子,可不少书生文人却想趁清廷整顿吏风之机,将贪赃枉法的县令任惟初扳倒。他们上书大揭县令的烂疤,想把他驱逐出苏州。谁知道以搜刮无度著称、人称“朱白地”的巡抚朱国治却有意偏袒属下,抓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书生,引起了公愤。第二天,一百多名文人到孔庙里向孔夫子哭诉,借机准备大闹一场。这便是清史上颇出名的“哭庙”事件。

  或许是不满官府的做法,或许是真心维护正义,或许是急于表现自己,那个曾经受到过皇帝表扬的金圣叹顺理成章的成了诸生的“首领”,很有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气概。在没有认真考虑后果的情况下,金圣叹脑袋一热,亲自写了一篇抗议文章,发表演讲,支持诸生的“逐官运动”,并不自量力的要找凶狠残暴的巡抚朱国治“讨一个说法”。官府早就想收拾一下这个狂妄的文人了,金圣叹这次主动跳了出来,恰好自投罗网,结果遭到了官府的疯狂镇压,酿成震惊苏州乃至全国的“庚午哭庙大狱”事件。

  朱国治在奏疏上罗列这些闹事者的罪名是:“敢于哀诏初临之下,集众千万,上惊先帝之灵,似此目无法纪,恐动摇人心。”这当然是有关清廷大局稳定的大事,于是朝廷派专人在江宁审讯,十八名被捕者不分首从,统统判处死刑。金圣叹作为造反头子,被“掌嘴二十,以倡乱罪处斩”。

金圣叹书法

  孔雀因为长着翠羽而被网捕,猎豹因为拥有斑纹而被擒杀,这些本应当引以为骄傲的资本,却成了它们招灾惹祸的根苗。同样道理,文人的狂也往往是遭嫉致祸的根本。而金圣叹个性上追求快人快语的秉性,则加速了他由被嫉到被杀的进程。因为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和平请愿事件,金圣叹却轻松地付出了生命代价,不能不让人深思。其实,金圣叹的死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击江南文人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族政权造成的,他只是死于清朝统治者屠刀下的无数无辜者之一。

  作为文人或者书评家,有些脾气,有些牢骚,这很正常。但根本没必要像金圣叹那样恃才傲世,目空一切,争强好胜,个性膨胀得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买自己所处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帐。如果金圣叹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心平气和的待在家里,一壶好酒、半碗浓茶,心态平衡,与世无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的评书,不但能够寿终正寝,还能给世人留下更多更精彩的书评,这比起他年仅53岁就因为“狂妄自大”和“快人快语”而毫无意义的死去,岂不更有人生价值?!

  金圣叹固然玩世不恭,并狂傲到了置自己性命都不顾的份上。但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相比,金圣叹则表现出了文人的另一种“骨气”。这种骨气,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是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告白,是一种笑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态度。他的死,充分地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苏州的士子,不肯俯就,不愿委屈,以死抗争的豪迈英气,直让今天那些缺少钙质的知识分子为之汗颜。

  金圣叹死后被葬于吴县藏书乡五峰山下的博士坞。不过,这位才子并没有因此而得以静静的安息。他的坟墓在“文革”中被无情地砸毁了,可能是人们认为他不过是一位佯狂佯颠、德行怪异的封建文人而已,这倒成了金圣叹的最大不幸。世人没有读懂他,理解他,反而让一颗永不屈服、睥睨权势的灵魂在青山绿水中无所皈依。这多少让人扼腕长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