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江国霖
字 号:字雨农,号晓帆
出生时间:1811
去世时间:1859
一心为民的达州古代官吏江国霖
江国霖,字雨农,号晓帆,清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大竹县童家乡盐井沟。他为官20余年,一生清廉,所到任上,一心关心人民疾苦,严惩贪官污吏。后被佞臣陷害,罢官归里,忧郁而死,终年48岁。
江国霖的父亲江大溶是清朝的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曾在乡里作塾师。其母邓氏系大家闺秀,亦知书达理。江国霖从小便受到良好家庭的教育,幼时在其父开的塾馆中学习。他聪颖嗜学,攻读刻苦,15岁便被录入县学为诸生(秀才),16岁补博士弟子。知府孙益廷对其颇为钟爱,推荐到绥定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江国霖刻苦攻读,风雨无间,曾题联自勉曰:“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可见他从小便有凌云之志。
道光十一年(1831),江国霖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又取为进士,后参加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成为达州古代科举考试之冠。他即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次年又被任命为广西主考。时其父病故,江国霖奔丧回家,建"听风楼"书房,博览古今典籍,间或步至田间,了解民间疾苦。三年服满后,出任顺天乡试司考官,继为江南主考,国史馆编修和湖北学政。从政之余,潜心研读典籍。
道光二十七年(1847)冬,江国霖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到任伊始,立即清理积案,发现前任官吏贪污受贿,造成许多冤案。江国霖亲审讼词,及时决断。未逾半年,不但积案处理完毕,而且对受害者平反昭雪,进行经济补偿,深受群众爱戴。
惠州地处东江下游,水患频繁,十年九涝,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道光二十八年八月连日暴雨,江水陡涨,沿江数县一片汪洋。江国霖紧急组织抢险救灾,督促部属全力以赴,并亲到灾区慰问灾民,自出俸银救济,并倡导州民捐资,设站施粥,普救灾民,使广大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道光二十九年,江国霖出任雷琼兵备道,距城十里的海口镇,过去商船云集,市场繁荣,后因西洋海盗数次抢劫,官兵畏惧,不敢出动剿灭,海盗气焰更加嚣张,以致商旅不敢营集,造成百业萧条,给人的生活需求带来极大困难。江国霖到任后,立即巡视海岸,增筑炮台,征募船只,训练水兵,并在水军中破格提拔优秀士兵黄开广、吴全美等多人,委以重任,派遣他们率领精干水兵日夜出海巡游,先后捕获西洋海匪100余人,海患遂平。自是琼海数千里,商船往来,繁荣如旧,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必需品的需要。
海南儋州,历来都是黎族、汉族杂居的地方,他们常常因本民族的利益而发生摩擦。咸丰元年(1851),有人从中挑拔,致使土籍人和客籍人失和,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而且纷争迅速扩大,以致发生械斗,危及省城。百姓官吏都惶惶不安。江国霖受朝廷之命进行弹压。他挥兵进至那达墟,自思黎人此举,乃是受人蒙骗,需对黎人进行开导。为了不致兵戎相见,使双方百姓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江国霖不听下属的劝阻,毅然乘轿独往黎寨,面见头人,陈说黎汉相争会使双方百姓都受到重大损失的道理,希望能永远和睦相处,互助互利。黎人头目自知受人唆使,实不应该,遂负荆请罪,表示子孙后代都要与汉人修好,誓不相残。江国霖还给以布匹酒食,予以抚慰,并拨款修理黎汉百姓被损坏的房屋,安置流亡,医治战争创伤,遂使儋州得以安宁。
江国霖治琼期间,心系人民疾苦,奖励耕织,警戒游手好闲之徒,提倡亲友睦邻,要化干戈为玉帛。他还兴办学校,亲到琼台书院讲学,使黎汉子弟知书达理,并筹款3000元设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在江国霖的治理下,琼州一带人民安居乐业,百业兴旺。人人称颂江国霖一心为民,治理有方,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咸丰三年,朝廷以江国霖政绩卓著,任命他为广东按察使,旋升为广东布政使。江国霖到任后,案头公文皆一一过目,细心审阅。他发现广东盐务积弊不少,以致课税难收,究其原因,多系官府自身不廉所致。江国霖认为“官无私而后能缉私,先恤商而后能治商”。于是,他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断然废除原附加在盐价上的衙门杂税;接着又严厉缉私,斩断官商勾结的链条,盐政得以有效地整顿。江国霖常说:“患在内,不在外”,要求下属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令行禁止,严禁推诿拖拉,提高办事效率。咸丰八年,朝廷命他为广东巡抚,他更是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严厉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不少官僚,他们买通朝廷权贵,对江国霖进行构陷,不久,江国霖便被朝廷革职罢官。江国霖回到故乡,心情忧郁,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以吟诗、习字自娱,间或到古刹散闷与僧侣为伍,聊以打发时光。江国霖做官时已瘁劳咯血,加上此时心情郁闷,不久,旧病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延医服药无效,咸丰九年(1859)病卒,享年48岁,遗体葬于大竹县西河乡八角庙。
江国霖前后做官20余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他曾为家乡捐俸银万余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秀才一名。他一生所著诗文颇多,经精选留存编有《梦溪斋诗集》、《随月山房文集》等书若干。江国霖病故后,他曾做过官的惠州,老百姓感其恩德,曾画其像供于“三贤祠”中以祭祀。
流传于江探花家乡的一则小故事:惠州太守江国霖与晚清名臣曾国藩
写下这样的题目,笔者颇费踌躇。原因在于,最高官做到广东巡抚的江国霖,尽管在任惠州太守的两年间,捐出俸银,普救灾民。力倡筑城,让年久失修无险可守的惠州城垣焕然一新。然而,听说过他的人却恐怕不多。而那一位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怎么能把他们扯到一起的?皆因两人乃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也。
说起江国霖,在他的家乡四川大竹,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清道光初年,大竹县城修关帝庙。竣工后,由县内名儒卓丙田题写庙门门联。人们都知道卓是大有学问的人,都来围观。卓老先生站在大殿中四方桌前,展纸,提笔,蘸墨,低头沉思,却不见落笔。他在想:普通庙联多是求神拜佛,消灾弥祸之类的意思,如何写副不落俗套的对联,方不负众望,不辱大名……
10来岁的江国霖挤到卓老先生面前问:“怎么不写呢”?卓丙田低头一看,原来是常站在门外听课的娃儿,便开个玩笑:“你来写写看”。这娃儿胆量可够大:“我想写。”“好!我来牵纸磨墨,写来大家看看。”围观的人们也在笑声中夹着议论:看看小娃儿能写出副甚么对联来。江国霖爬上凳子,提笔挥就:“倘若奸诈,任尔叩头亦枉然”;卓炳田一看,惊了!真是出手不凡。再看下联。“只要诚心,见我不拜又何妨”。卓炳田连连点头称赞:“意奇,不落俗套;字亦奇,笔势龙飞凤舞。将来前程无量”。围观的人,一听卓老赞扬,也都叫起好来;这娃娃是个神童!
于是,在道光十八年的殿试中,一甲赐进士及第的3人里(状元钮福保–榜眼金国均–探花江国霖)就有了这位神童的位置。而同榜录取的曾国藩,则屈居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这就相当令人郁闷了。在死要面子的文人眼里,“同进士”相当于“如夫人”(小妾),尽管曾国藩以后官当大了,但手下的学生多是正宗的进士(二甲叫赐进士出身)出身,这成了一块心病,让他很不爽。
非常不幸的是,在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帮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爽歪歪,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真正是:同进士岂同进士,如夫人哪如夫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