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汲黯
别名:汲长孺
所处时代:西汉
出生地:濮阳
职业:大臣
官职:主爵都尉、淮阳太守
主要成就:敢于直谏,为民请命,爱护百姓
名臣汲黯屡屡触怒汉武帝却为何从未遭贬斥?
汲黯(jíàn)是西周的名臣,字长孺,濮阳人。汉景帝的时候任太子洗马,汉武帝时期为遏者,后期因为出任东海太守,政绩卓越,便被召回京城做了主爵都尉,卒于公元前112年任淮阳太守的时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汲黯的祖上曾经受过卫国国君的恩宠,此后代代都在朝廷任职,他当初当太子洗马的时候就死他的父亲向上举荐的,所以汲黯算起来是出身官宦世家。因为他性格太过严正,虽然被人敬畏,但是也因此得罪不少人,有的人觉得汲黯和人相处态度很是傲慢,不允许别人有半点过错,待人苛刻。与自己志向不和的人,汲黯根本不屑一顾。所以应付他的士人不是很多。汲黯在朝堂之上的作风和魏征有相似之处,经常直言进谏顶撞汉武帝,所以他没有久居过官位,老是被调动。
汲黯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主张是建议汉武帝和匈奴和亲,但是汉武帝当时征战匈奴,正是得意的时候,所以汉武帝并没有及时采用汲黯的建议。后来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民间很多人私自制造钱币,汲黯被按武帝调往淮阳出任太守,汲黯到淮阳后,淮阳的政务变得清明许多,七年后在淮阳去世。汲黯死后,皇上念及汲黯的旧情,让汲黯的弟弟汲仁做官做到九卿的位置。汲黯的儿子汲偃官至诸侯的国相,汲黯的亲族都因为汲黯的关系在朝廷当了不小的官。可见汉武帝还是很看重汲黯的,曾称赞他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汲黯 汉武帝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士,在历史上汲黯被称为是汉武帝容忍的唯一一个能犯上的臣子。汉武帝刚愎自负,汲黯性格倨傲而又礼数不周,可是这二人却能和平共处多年,让人不得不对汲黯的胆识刮目相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元三年,汉武帝得知东越前来进犯,便派遣汲黯去视察一番,汲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这让汉武帝很是吃惊啊,汲黯这是公然抗旨甜心航第的权威。汲黯是觉得对于这种事情,汉武帝根本不必要出手去管理,史书上没有记载汉武帝到底怎样处理汲黯抗旨不尊的事情,应该也就是责怪责怪,没有严重的惩罚。
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来犯,一直是采取武力镇压的原则,而汲黯是主张和匈奴人和亲来避免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所以汲黯经常向汉武帝进谏,汉武帝在这件事情上偏偏执拗得很。不过汉武帝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汲黯,而是积极地在听汲黯的看法。
因为汲黯为人刚正耿直,所以在朝中经常批评别人,尤其是对张汤。他们二人可谓是水火不容,汲黯骂张汤骂得厉害,二人经常吵架。不过汲黯总是骂到张汤的痛处,所以张汤也就只能恨地牙痒痒。毕竟汲黯可是连汉武帝都骂,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汲黯确实是骂过汉武帝,因为汉武帝外儒内法,所以汲黯看出来之后就直接指出汉武帝心中欲望多,表面还要装的仁义,这让汉武帝很是尴尬,怒气冲冲地下朝了。
虽然汲黯多次惹怒汉武帝,但是汉武帝依然对汲黯赞不绝口,即使汉武帝经常生气地将汲黯调来调去,却没有真正地疏远汲黯,汲黯晚年的时候,汉武帝依然将汲黯召回,只是当时汲黯身体跟不上了,死在了上任途中。
汲黯开仓
是汉武帝时期朝中的第一流人物,字长孺,濮阳人。出身世官,祖上曾经深受卫国的宠爱。初始借助他的父亲的关系为太子的洗马,后来位列九卿。被汉武帝称之为“社稷之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汲黯开仓在《汲黯列传》和《史记-汲郑列传》中都有记载,故事说的是汉武帝时期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烧掉了一千多人家的房子,汉武帝便让汲黯去视察情况。汲黯回来告诉汉武帝,那里火势并不是特别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不是很大,不用汉武帝操心,但自己路过河南郡的时候,那里的百姓很是贫苦,因为当地的旱灾特别严重,百信颗粒无收,灾民特别多,甚至发生了父亲吃儿子的事情,汲黯自己便拿着手中的符节下令开放河南郡的官粮,去救济百姓。汲黯自己将符节还给汉武帝并且请求汉武帝为自己擅自执法假传圣意治罪,但是汉武帝觉得汲黯做得是对的,而且回来主动向汉武帝说明情况,所以汉武帝没有责罚汲黯只是将汲黯任命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自己做个县令很是屈辱便辞官回家了,汉武帝知道后又立马将汲黯任命为朝中的大夫。
由于汲黯过于的耿直,经常不留情面地向汉武帝进谏或者批评汉武帝,所以汲黯惊颤给被汉武帝调来调去,但是在汉武帝心中还是十分重视汲黯,对于汲黯的谏言,汉武帝大多都会认真考虑和采纳。
汲黯最后担任的职位是淮阳太守,由于汲黯多病,所以在他上任淮阳太守七年后便病逝了。
汲黯:汉武帝为什么能容忍他以下犯上?
汲黯列传
汲黯列传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诗人赵孟頫写的关于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文中记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的第一流人物汲黯,汲黯家族世代为官,濮阳人,字长孺。
汲黯为人正直,经常在朝堂上直谏汉武帝,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但是也因为汲黯国语刚正和自视清高,所以汲黯没有长期担任过哪一个职位,老是被汉武帝调来调去,但是汉武帝一直是很信任汲黯的。
汲黯列传中讲述了他为人倨傲,忠直敢谏,令朝堂上的官员敬畏。文中记载当朝的官员见到丞相田蚡都是谦恭有礼,俯首下拜,而汲黯却只是打了个揖,而面见大将军卫青时也只是行平等的礼节,所以后人有人评论汲黯是不知礼数的人。汲黯两次奉旨出使,他中途不想去了就私自回来,或是自作主张地向百信给发放救济粮食,他批评别人的过失从来不留情面,不过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他连皇帝老儿的面子都不给,他还会给是给面子呢。文章记载他四次触怒汉武帝,三次叱骂丞相及御史大夫张汤,言语都非常尖锐,朝堂上很多人都很怕汲黯,张汤、公孙弘等人对汲黯更是恨之入骨。汲黯之所以凭着这样的性格还能在朝堂之上任职,完全是因为汉武帝知道汲黯的才能,才对汲黯如此宽容和忍让,就像唐太宗对魏征一样。
汲黯信黄老学,并且崇尚无为而治,这和汉武帝的酷刑政治相反,所以汲黯和汉武帝之间意见不统一是造成汲黯经常上述苦谏的原因,《汲黯传》中的主旨也正表达了作者对汲黯的又爱又恨的感情。
汲黯开仓
是汉武帝时期朝中的第一流人物,字长孺,濮阳人。出身世官,祖上曾经深受卫国的宠爱。初始借助他的父亲的关系为太子的洗马,后来位列九卿。被汉武帝称之为“社稷之臣”。
汲黯开仓在《汲黯列传》和《史记-汲郑列传》中都有记载,故事说的是汉武帝时期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烧掉了一千多人家的房子,汉武帝便让汲黯去视察情况。汲黯回来告诉汉武帝,那里火势并不是特别严重,造成的损失也不是很大,不用汉武帝操心,但自己路过河南郡的时候,那里的百姓很是贫苦,因为当地的旱灾特别严重,百信颗粒无收,灾民特别多,甚至发生了父亲吃儿子的事情,汲黯自己便拿着手中的符节下令开放河南郡的官粮,去救济百姓。汲黯自己将符节还给汉武帝并且请求汉武帝为自己擅自执法假传圣意治罪,但是汉武帝觉得汲黯做得是对的,而且回来主动向汉武帝说明情况,所以汉武帝没有责罚汲黯只是将汲黯任命为荥阳县令。汲黯认为自己做个县令很是屈辱便辞官回家了,汉武帝知道后又立马将汲黯任命为朝中的大夫。
由于汲黯过于的耿直,经常不留情面地向汉武帝进谏或者批评汉武帝,所以汲黯惊颤给被汉武帝调来调去,但是在汉武帝心中还是十分重视汲黯,对于汲黯的谏言,汉武帝大多都会认真考虑和采纳。
汲黯最后担任的职位是淮阳太守,由于汲黯多病,所以在他上任淮阳太守七年后便病逝了。
汲黯 汉武帝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士,在历史上汲黯被称为是汉武帝容忍的唯一一个能犯上的臣子。汉武帝刚愎自负,汲黯性格倨傲而又礼数不周,可是这二人却能和平共处多年,让人不得不对汲黯的胆识刮目相看。
建元三年,汉武帝得知东越前来进犯,便派遣汲黯去视察一番,汲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这让汉武帝很是吃惊啊,汲黯这是公然抗旨甜心航第的权威。汲黯是觉得对于这种事情,汉武帝根本不必要出手去管理,史书上没有记载汉武帝到底怎样处理汲黯抗旨不尊的事情,应该也就是责怪责怪,没有严重的惩罚。
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来犯,一直是采取武力镇压的原则,而汲黯是主张和匈奴人和亲来避免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所以汲黯经常向汉武帝进谏,汉武帝在这件事情上偏偏执拗得很。不过汉武帝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汲黯,而是积极地在听汲黯的看法。
因为汲黯为人刚正耿直,所以在朝中经常批评别人,尤其是对张汤。他们二人可谓是水火不容,汲黯骂张汤骂得厉害,二人经常吵架。不过汲黯总是骂到张汤的痛处,所以张汤也就只能恨地牙痒痒。毕竟汲黯可是连汉武帝都骂,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汲黯确实是骂过汉武帝,因为汉武帝外儒内法,所以汲黯看出来之后就直接指出汉武帝心中欲望多,表面还要装的仁义,这让汉武帝很是尴尬,怒气冲冲地下朝了。
虽然汲黯多次惹怒汉武帝,但是汉武帝依然对汲黯赞不绝口,即使汉武帝经常生气地将汲黯调来调去,却没有真正地疏远汲黯,汲黯晚年的时候,汉武帝依然将汲黯召回,只是当时汲黯身体跟不上了,死在了上任途中。
汲黯墓
汲黯墓地处汲冢镇北500米,于1963年6月,被省文化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镇名皆因"汲黯"之名而命名。在汲黯墓遗址的东侧有石一块碑,上面写着“汉淮阳太守汲黯之墓”。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士,在历史上汲黯被称为是汉武帝容忍的唯一一个能犯上的臣子。汉武帝刚愎自负,汲黯性格倨傲而又礼数不周,可是这二人却能和平共处多年,让人不得不对汲黯的胆识刮目相看。
建元三年,汉武帝得知东越前来进犯,便派遣汲黯去视察一番,汲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这让汉武帝很是吃惊啊,汲黯这是公然抗旨甜心航第的权威。汲黯是觉得对于这种事情,汉武帝根本不必要出手去管理,史书上没有记载汉武帝到底怎样处理汲黯抗旨不尊的事情,应该也就是责怪责怪,没有严重的惩罚。
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来犯,一直是采取武力镇压的原则,而汲黯是主张和匈奴人和亲来避免战争带给百姓的伤害。所以汲黯经常向汉武帝进谏,汉武帝在这件事情上偏偏执拗得很。不过汉武帝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汲黯,而是积极地在听汲黯的看法。
因为汲黯为人刚正耿直,所以在朝中经常批评别人,尤其是对张汤。他们二人可谓是水火不容,汲黯骂张汤骂得厉害,二人经常吵架。不过汲黯总是骂到张汤的痛处,所以张汤也就只能恨地牙痒痒。毕竟汲黯可是连汉武帝都骂,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汲黯确实是骂过汉武帝,因为汉武帝外儒内法,所以汲黯看出来之后就直接指出汉武帝心中欲望多,表面还要装的仁义,这让汉武帝很是尴尬,怒气冲冲地下朝了。
虽然汲黯多次惹怒汉武帝,但是汉武帝依然对汲黯赞不绝口,即使汉武帝经常生气地将汲黯调来调去,却没有真正地疏远汲黯,汲黯晚年的时候,汉武帝依然将汲黯召回,只是当时汲黯身体跟不上了,死在了上任途中。
解密:为何说汲黯是汉武帝刘彻身边最大的牛人
一、伟大的辨手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这句话有时也不通:有理,到了皇帝那儿,只要他老人家不高兴,也没理了,何况是汉武帝这样的皇帝。但是,在汲黯同志这儿,这句话绝对百分之一千的有效,而且还有所进步,那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没理照样走遍天下。
有一次,东越的两个部族打起来了,死了不少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挺大的一件事了。汉武帝很着急,就派了汲黯去东越调解。
汲黯带着几个人,溜溜达达地走了,但到半路就回来了,向汉武帝解释回来的理由是:东越这个地方的人爱打架,这是他们的传统,根本就不值得汉武帝去操心,更不值得他老人家去调解。意思是说,让他们打去吧,打死一个少一个!
东越确实可能有那个“传统”,但是同样作为大汉的子民,怎么能打死一个少一个?汲黯老兄不但公然违抗了汉武帝的诏令,还振振有辞发一通歪理,不能不让人佩服。但是,汉武帝听着来气,拿这通歪理还真没着儿,回来就回来吧,别的人也不用派了,就让那两个部族打死一个少一个吧!
还有一次,河内一个地方失火了,烧了1000多家。这在现在也绝对算得上特大火灾了,何况在当时。汉武帝一听就急眼了,马上就派人去调察赈济。但是,不知汉武帝他老人家是不是吃错药了,这次派的人,又是汲黯。
汲黯老兄这次似乎很听话,去倒是真去了,但是回来一说话差点把汉武帝气个倒仰:那个地方的人喜欢连片住,有一家人做饭起了火,就连起片来了。火烧得不严重(1000多家被烧还不严重?),他老人家看了看就没管。但是,在路过河南的时候,看见有许多灾民,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他就自作主张把符节(相当于钦差的令牌)用在了河南官员身上,下令他们开了官仓,放粮进行了赈济。
老兄该办的事儿没办,可谓不务正业,不该管的事儿却管,可谓闲极无聊,当着汉武帝的面仍然理直气壮,可谓豪气冲天,实在是让人想不佩服都难!
二、伟大的炮手
汲黯是一个伟大的炮手,其放炮的水平已经达到令汉武帝望而生畏的地步。
伟大的炮手!他继承了从上古至汉初那些优秀炮手的光荣传统。在放炮的一刻,无数优秀的炮手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一刻,他不是一个人!
为了避免汲黯放炮,汉武帝还是十分小心的:汉武帝原本十分随便,经常就蹲在马桶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来了,不戴帽子就去接见,但接见汲黯,一定要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再让太监看上一遍又一遍,恐怕有所纰漏。据说,有一次,汉武帝正在接见别的大臣,听说汲黯来了,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戴帽子,于是马上让近待代替自己躲在帷帐里接见汲黯,而且告诉他,无论汲黯禀奏啥,一律照准。
但是,汲黯同志该放炮还是时常要放的。一次,汉武帝随口说了一句官话:我们一定要学习上古时代尧舜的优良传统。对于皇帝说出的这样的官话,100个大臣得有100个哼哼哈哈,然后拍上一句:皇上,您老人家就是尧舜!再恶心一点儿的:皇上,尧舜怎么能跟您老人家比呀!追根结底把握一点原则,那就是“没有最恶,只有更恶”。但是,汲黯是那101个,并充分体现一个炮手的优良传统,进谏说:“皇上,你心里的欲望太多,对外却偏偏假仁假义,这样怎么能成尧舜那样的圣君!”这哪是大臣该说的话,简直就是骂汉武帝是桀纣那样的昏暴之君。
汉武帝坐在龙椅上,有个地缝恨不得都钻进去。如果是别人,汉武帝难免是大发雷霆,训斥一番,然后或杀或贬。但对汲黯却一点办法没有,此君可啥炮都敢放,没办法,汉武帝只能一甩袖子,气哼哼走了。边走边对身边的太监叨唠:“好久没听汲黯这家伙放炮了,以为转性了,谁知放的炮越来越响!”接着,史书上虽未记载,但汉武帝很可能说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字——MD。
三、伟大的撂挑子能手
经常被炮轰,实在有点不舒服。于是,汉武帝找了一个借口,处分了汲黯,让老哥去荥阳当县令。汉武帝心想:让你牛×,让你当两天县令,看你窝不窝囊!谁知汲黯还真的就是牛×,你汉武帝不是想窝囊窝囊我嘛,可以,但我也可以撂挑子。于是,汲黯称病,天天躺在家里的休闲椅上晒起了太阳。过了一段时间,汲黯“养病”的事儿让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一听挺窝囊,你老哥“养病”养得又黑(晒的)又胖,哼,别想!马上给我回来干活!于是“重病”中的汲黯又被汉武帝召回了长安。也许汉武帝考虑,晒了那么多天太阳,汲黯应该老实点了吧,所以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中大夫。
谁知太阳一晒,汲黯身体倍儿棒儿,吃嘛嘛香,性情没改,炮反而放得越来越响,没几天汉武帝就又受不了他了。于是汉武帝又找了一个借口,把汲黯下放到了地方。这次倒没让他当县令,而是当了比县令大一级的太守,去治理当时比较混乱的东海。
有了前一次的教训,汉武帝也学乖了:汲黯你不是会装病嘛,这次别想,有病你也得给我干活儿。于是,汲黯只能硬着头皮去了东海。
离开了汉武帝的汲黯或许是因为寂寞,老实了许多,也没了脾气,也不去办公,成天在家不是喝酒就是睡觉。但是,老兄点儿也真高,没过多久东海竟然让他治理得路不拾遗,官民人等交口称赞。
听说汲黯老实了,而且又有如此突出的政绩,汉武帝又动心了,就又把他召回了长安。
四、结局
汲黯回到了长安,看到了汉武帝,又变得不老实了,炮弹又开始一发接一发地放了起来。但是,汉武帝也学乖了:你放你的,我做我的,权当耳旁风!
看见张汤、公孙弘这些人官越升越大,汲黯心里极为不舒服,有一次向汉武帝报怨:“皇上你用人就像堆柴禾,后来者居上!”这句话,除了汲黯谁敢说,这不是说皇帝不公嘛!汉武帝只能以沉默不语应答,估计心里一定嘀咕:“您老人家现在就比我这个皇帝还牛×!再升官,那我去干啥!”不过这话汉武帝只能在心里嘀咕嘀咕,如果说出来,估计依照汲黯的个性,马上又会撂挑子。
汲黯就这样依然不断地放炮,折磨着汉武帝的耳神经和脑神经。终于有一天,又有点经受不住折磨的汉武帝一咬牙一狠心,连拍带哄把汲黯派到淮阳当了太守,落得个耳底清静,汲黯后来病死于淮阳太守任上。
汲黯死后近两年的时间,汉武帝却一直闷闷不乐,总念叨着汲黯。或许,再也听不到汲黯的“炮”声了,他已感到寂寞……
汉朝名臣汲黯:敢当面数落汉武帝 假传圣旨赈灾
汲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更是敢於直谏的名臣!“汉武帝”固然是位事功显赫的名君,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尽人皆知。在他面前敢於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之一。
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汲黯”进谏,是如何不给皇帝“面子”!当时,汉武帝正大力征召儒师,为了标榜自己推行儒家“王道政治”的诚心,常在群臣面前声言准备做“仁义”之事。
“汲黯”深知汉武帝的为人,就在朝堂上嘲讽:『陛下内心充斥着欲望,而表面上硬说要施行“仁义”,怎麽可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搞得汉武帝勃然大怒,退朝之後对身边人说:『太过分了,哪有像汲黯这般戆直的!』
同僚中有人“开导”汲黯要懂得人情世故,要给皇帝留台阶,汲黯坚持自己的原则:『天子设置公卿辅弼之类的大臣,难道是为了让我们阿谀逢迎君主的意旨,而陷君主於不义吗?况且我已经身在官位,纵然我有爱惜身家性命的念头,也不能做出污辱朝廷的事情来!』
“卫青”身为大将军战功显赫,姐姐又是皇后,汲黯不买他的帐,同僚说他:『皇上要群臣尊重大将军,大将军位尊权重,您不可不拜。』汲黯说:『难道说大将军因为有不对他下拜的客人,就因此而位不尊丶权不重了吗?』卫青听了之後非但不生气,反而更加的佩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对汲黯比对别的大臣还要尊重呢。
“汲黯”对阿谀逢迎,而得到赏识的人嗤之以鼻!齐人“公孙弘”,由儒师而贵为“丞相”,成为尊崇儒术的标志性人物。他保官有术在朝廷议事时,有时,他对皇帝的某些决断也有异议,并且私下与汲黯等大臣约定,要共同向皇帝诉说进言,但是只要到了汉武帝面前,“公孙弘”就改了态度,违背事先与群臣的约定,顺从皇帝的意旨,而与“汲黯”等人唱起了反调。
“汲黯”为此大为恼火,他当场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多巧诈,令人无法理解他在想什麽!开始他与臣等共同商定的议事,现在说的话却是完全背离了当初的约定,这是为臣不忠。』其实汉武帝真正欣赏“公孙弘”,那一心维护皇帝威仪的“事君之道”,对他礼遇有加呢。
廷尉“张汤”修订和施行律令,只知按照皇帝的意旨行事。汲黯时常与“张汤”论律令的改变是否恰当,张汤能言善辩,把周纳苛刻的法律条文说得天衣无缝。汲黯一时无法驳倒他,盛怒之下大骂:『天下人说,刀笔吏不可担任公卿大臣,果然!让国家法律繁苛到令天下人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的程度,也就是张汤这个家伙做得出!』後来,汲黯进一步揭露担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智足以距谏,诈足以饰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可见汲黯对张汤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其曲法以阿谀君主的事君之道上。
汉朝出动大兵攻伐“大宛”,夺得「千里马」,汉武帝兴高采烈地作了一首《天马歌》,准备在宗庙活动中演奏。“汲黯”却兜头泼起了冷水:『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於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耶?』汉武帝默然不悦!公孙弘借机陷害:『汲黯这是诽谤皇帝的御制文献,应该判处灭族重罪。』好在汉武帝不愿因非议自己的一首诗歌而杀害大臣,否则汲黯就有生命之忧。
汉武帝敬重汲黯的正直和忠诚,曾经称赞汲黯有“社稷之臣”的风范。大将军“卫青”屡立战功,汉武帝却“踞厕视之”。丞相公孙弘在闲暇时进见,汉武帝往往衣冠不整就和他对谈,豪不顾忌如此对待大臣是否有失礼之处。
一日,汉武帝坐於武帐,恰遇汲黯前来奏事,武帝当时未曾戴冠望见汲黯入内,立即避身於帷帐之中,令人传话同意汲黯的奏请,可见汉武帝对其敬重!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对汲黯的犯颜直谏,感到不快,因此汲黯多次被外放到地方任职,还曾经因小小的过失而被免官,归隐田园多年。
“汲黯”不仅敢於直言进谏,河内郡失火烧毁千余家,汉武帝派遣汲黯前往了解火灾情况。汲黯发现火灾的损失其实有限,倒是当地的“水旱灾害”涉及万余家,严重到 “父子相食”的程度!汲黯当即决定以所持皇帝发给的“节”为凭据,“代传皇帝旨意”命河内郡的官员,打开官仓分发粮食以赈贫民,汲黯救了一方百姓却犯了 “矫制”的重罪!
他回到朝廷立即“自劾”,汉武帝念他为国为民的一片忠心,下令免於究办。敢假传圣旨赈灾、且自行请罪又能全身而退的官员,大概就属汲黯无第二人了吧!
汉代人相信,淮南王“刘安”图谋造反之时,对於满朝文武官员视若无物,唯独忌惮汲黯一人,据说刘安曾感叹:『黯好直谏,守节死义;至说公孙弘等,如发蒙耳。』
西汉後期的名臣“李寻”就有这样的一段议论:『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西汉名臣:“黄霸”、“谷永”、“贾捐之”...也把汲黯尊为官吏的楷模!当时舆论把他视为诤谏之臣的代表,不再称呼他的本名,乾脆称为“汲直”!
当然汲黯的成名,也与“汉武帝”的容忍有关系,“汉武帝”对汲黯只能说又爱又恨,汲黯是忠臣为国家社稽贡献良多,但对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也极恼!不管是谁就算是皇帝他也直言不讳、毫不留情面,汉武帝知道他是良臣,因此也相当容忍汲黯,也给汲黯极大的面子和礼遇!
几年之後朝廷更换货币,江南盗铸风盛,地方官不能制止,汉武帝招来汲黯,要他去做「淮阳太守」。汲黯伏地不受印,皇上强使受之汲黯才奉诏!汲黯哭诉:『臣以为会老死沟壑,不能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臣,臣老矣病体不支,难以胜任郡事,愿为陛下中郎,出入宫中,为陛下补过拾遗,臣之愿也!』汉武帝说:『你不是看不上淮阳郡守这官位吧?我今日召你是借重你的名望,你可卧而治之。』汲黯只得辞行..。
临行前对同僚“李息”说:『我离京赴郡,不能参与朝廷议论了!但御史大夫张汤这个人,智谋足以拒谏,狡辩足以饰非,心术不正,专门迎合皇上的意思,皇上不喜欢的就诋毁,皇上喜欢的就赞誉,舞文弄法,内怀奸诈;以博皇上欢心,外交贼吏;以压正直忠臣。您位列九卿如不早言,将来必与张汤一起受诛!』李息害怕张汤权势不敢讲话,汲黯到了淮阳,把淮阳治理得政清人和!後来张汤奸谋果然败露,汉武帝听到了当日汲黯对李息的话,也判李息有罪!
後来皇上特赐汲黯享受『诸侯国相』的待遇任淮阳太守,七年後,汲黯死於淮阳郡守任上,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四个字:“淮阳政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