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文名称:孔伋

别名:子思(子)、述圣

国籍:鲁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483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02年

职业:思想家

信仰:儒家思想

主要成就:沂水侯,述圣公,述公

主要作品:相传《中庸》为其所作

孔伋:孔子之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伋(前483-前402),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伋,字子思,鲁国(今属山东省)人。祖籍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但近世学者对《中庸》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颇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当出自秦汉之际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陈盘在《大学中庸今释》中,举隐公元年《左传》"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为例,说明"车同轨"这话,在孔子以前就有。至于"书同文",他也认为华夏的文字都是从六书发展下来,春秋时尽管国别很多,然而朝聘天之,会盟诸侯,文书使节交互往来,不可能彼此之间的文字不通晓,这就是同文了。因此,子思的实际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学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成就荣誉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他们虽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子思的,但从中亦可想见子思的学说卓然自成一家。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宋代,徽宗封孔伋为"沂水侯"。元代,文宗封"沂国述圣公"。明代,世宗封"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并称。

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并在《资治通鉴》中提及。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社会评价

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历史评价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经典语录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那么孔伋的父亲是谁?

不用我多说,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孔子这个名字,如他的思想般被很多人熟识,儒家思想名不虚传,对我们做事做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而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亦是嫡系正统血脉,虽不及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却也是才华横溢,有大家之范,深的孔子真传,将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一生的成就也值得我们去称赞颂扬。孔伋是孔子的孙子都能受孔子那么大的思想熏陶有所建树,那么孔伋的父亲,孔子的儿子岂不是更“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身为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在古时这就是嫡长子啊,受到的关注与关心那肯定必不可少,同时对嫡长子的栽培更是各家族都重视的,然而关注有了,栽培也有了,这个嫡长子却并没有如同大家期望的那样成长,并没有如他的父亲与他的儿子一样被记录入历史史册,有的也只是寥寥数语。

说那么多,还未曾说出他的名字,其实他的名字是孔子因为感觉受到了荣幸而取的。那年孔子20岁,鲁昭公为了恭贺孔子这个嫡长子的出生而赠送了一条鲤鱼,孔子感谢并且以此为荣,便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取名取的有些随意,但在当时何不是对儿子的一种在乎,让他知道他的出生是被祝福的,是被大家重视的。

后来孔子收起了学生,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孔鲤这个人,却并不为人所知,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比不上父亲孔子,也比不过孔子的一众学生。没有走别人对他的规划的人生,没有对得起大家的期望,但我觉得他是幸福的,他是开心的,他活成了自己本身的模样,没有像父亲那样成熟稳重,我没被众人评判扼杀了自己的天性,如果不幸运?

留下来的言语不多,最让人深刻的大概是这样两句话――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都可以想象的到,对父亲孔子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优秀”的那个骄傲模样,对自己的儿子孔伋讲“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的那个自豪神态。这个幽默的人呵,这个幸运的二世祖呵,你确实有得意的资本。总之,有优秀的父亲和得意的儿子,自己也以本性在活,真的很美好。

孟子和孔伋的故事详情 孔伋的儿子介绍

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孟子和孔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

通过史书证实 ,孟子出生的时候,孔伋已经逝世30余年了,但孟子还是受到了孔伋的影响。

孟子受教于孔子的门人,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孔伋门人的邻居。孔伋门人就这样成为了孟子的老师。

孟子后来与他的门人一起写了一本书,书名和他名字一样。它也是四书之一,与孔伋的中庸并列。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其实孟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不显,直至宋朝。后世称呼孟子为亚圣,他是儒学中除孔子外的第一人。

因为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两者有一些共通之处,就被合并称为思孟学派。因为典籍的缺失 ,思孟学派也产生不断的争议。 尽管两个学派相互独立,在有一段时间里,两者是 共存的。但子思学派在缺少重要人物孔伋后,逐渐墨守陈规,没有提出新的学说。孟子学派却不断提出新的论点,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孟子学派真正发扬了子思思想。

孟子能够成为儒派的楷模,跟孟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孟母承诺给孟子吃猪肉,为了不失信自己的儿子,尽管家里的钱不多,但还是实现了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

  孔伋读音

伋,它的读音跟级一样。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字子思。他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

伋,它有思绪敏捷的意思,也有行为快速的意思。它也可以是姓,在中国有这个姓的只有安徽和县境内,只有数十人,所以这个姓也是国家珍稀品之一。  

三字经中也出现了孔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教材,宋代王应麟创作了他。三字经每句话都是三字,读起来琅琅上口,意思也直接了当。它的内容涵盖了历史人文道德,也有名家传说,把三字经通读一遍,就能把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了解七七八八。

因为它被写于宋代,那么宋代后的故事就没有出现。有人就对三字经作了增补,把元明清以及民国发生的历史事件也编成了三字文,续在了原文之后。

在16世纪,三字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流向了海外,并流传于欧美。日韩对此非常重视,不仅把中国的原版翻译成了当地文字,也按照三字经的格式编写了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儿童读物。三字经渐渐地在全世界流传,是世界闻名的儿童读物,也是我国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

三字经也被制作成了儿童动画,让听不惯文言文的现代儿童更容易理解书中讲述的道理。

子思以伋为名,取名的人希望他才思敏捷,能学有所成。当然子思最后还是超过了家人的这个期待,不仅学富五车,也留下了中庸这部伟大的著作。

  孔伋的儿子

孔伋的儿子叫孔白,他只活了47岁。孔白的墓被葬在孔林,距孔子的墓不远,他的墓比他的父亲稍大一些,长宽约有30米,高约有5米, 周围有红墙环绕。孔白没有兄弟,也就是说孔家正统都是孔白的后代。  

孔白字子上。他的父亲孔伋在北宋徽宗年间,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子思又追封为“述圣公”,以后就被世人称为述圣。

关于孔白的父亲有一则小故事。子思在卫国公手下做事,有一天,子思向君主举荐了一个人,那个人叫苟变。他很会打仗,子思认为他有当司令官的潜质。可是国君反对了,这个国君还是很好说话的,没有因为子思推荐了自己个不待见的人,就怪罪子思。还向子思讲了反对的原因。原来苟变当官的时候,贪小便宜吃了别人的两个鸡蛋。卫国君对苟变的印象就变差了。子思能言善辩,当然不会被卫君说服。他打了个比方,说木匠用材料,也是讲合适不合适。如果一根木材大体上是好的,仅有几个缺陷,那么木匠是不会把木材扔掉的。现在正是打仗的时候,不能因为他贪了两个鸡蛋,就放弃他。苟变就是卫国所需要的将才。

卫公被子思说服了,承认自己看的不够广。这个故事就教训了我们做事要看大局,对苟变之流不要只看他们的缺点,也要多看看他们的优点。如果你能有管理人的才能,你也就不怕养虎为患了。

  孔伋墓

孔伋的墓被安置在山东曲阜的孔家家族墓地,距离他的祖父孔仲尼墓20米处。他的墓为圆形,差不多有20米宽,高4米,是大型墓地。孔氏一族墓地也被世人称为孔林。

孔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悠久的墓地。  

孔仲尼死后,他的弟子把他葬在了曲阜城北,那时候还是孤零零的一座坟。到了秦汉时期,也只有几家墓地。但儒学逐渐被视为天下正宗,来依附的人越来越多,族中墓地的规模也逐渐变大。

孔仲尼祖孙墓的中间是仲尼儿子的墓,三个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墓穴布局,携子抱孙。

孔林不仅是一个氏族墓地,也是一座人工园林,是一处著名的景点。为什么一处墓地会成为一座园林呢?归根结底还是孔子的地位太高。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对孔林做一些新的修造,把孔林造得更美。有些皇帝甚至会亲临孔林孔庙,康熙就曾到过孔林。孔林有10余个景点,每一处都透着古朴。

孔林还有乾隆皇帝的女儿的墓,墓的主人叫做于氏夫人,是孔子七十二代孙的夫人。当时满汉不通婚,乾隆把女儿过继给了于姓大臣,让女儿以于氏女的身份嫁进孔家。这样的婚姻尽管出自乾隆的政治考量,但诗书传家的孔氏一族也不会让公主失望。

孔林附近的文房四宝也很有名,常引得人竞相购买,他们希望能沾到孔家的才气。

孔林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孔伋与他的祖父,父亲,以及所有的子孙后代都在此长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