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卡洛斯二世
别称:查理二世(英、德称呼)
所处时代:17世纪下半叶
民族族群:卡斯蒂利亚族
出生时间:1661年11月6日
去世时间:1700年11月1日
主要成就:断绝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性别:男
绰号: "中魔者"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卡洛斯二世
卡洛斯二世 Carlos II(1661年11月6日-1700年11月1日)绰号"中魔者"(El Hechizado)。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1665年-1700年在位)。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二世)和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五世),勃艮第伯爵(1665年-1678年)、夏洛莱伯爵(1665年-1684年)。
卡洛斯二世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子,母亲为奥地利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玛利亚·安娜。他出生时,他的四位长兄都已去
世,于是成为西班牙王位唯一的继承人。他的出生也成为全西班牙的一大喜事。由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同属哈布斯堡家族,近亲结婚的缘故,卡洛斯二世身患多种遗传病以及智障和癫痫,体质虚弱得随时可能死亡,无法承受一位君主应该受到的教育。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家族症下颚前凸(Mandibular prognathism)病患中最严重的,下颚由于过于巨大而使他无法咀嚼。他的舌头也大的使他讲的话无人听懂。卡洛斯二世于5岁断奶,由于跛足,到10岁才学会走路。总之,几代的王室近亲联姻使卡洛斯二世在心理和生理都极不正常,甚至就相貌而言,他根本不能被称为人类。他唯一显示出他男子气概是他对打猎的兴趣,他偶尔沉迷于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兽苑中。
1665年,卡洛斯二世4岁时继承王位,他的母亲奥地利的玛利娅·安娜作为摄政治理西班牙。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经济停滞、国力迅速衰落、国际威望下降,和一百年前的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治期间,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四的亲政下崛起。他的无能成为宫廷阴谋的温床。在葡萄牙独立后的第29年,即1668年,西班牙与葡萄牙签署和约,完全承认葡萄牙的独立,保持其边界和领土不变,只是休达继续由西班牙管辖。从而在法律上结束了西班牙国王对葡萄牙60年的统治。1677年,玛利娅·安娜被腓力四世的私生子奥地利的堂·璜·何塞放逐,奥地利的堂·璜·何塞成为了西班牙的实际摄政者直到1679年去世。太后玛利娅·安娜重新摄政。
卡洛斯二世在1680年主持了宗教裁判所的宗教审判仪式,在这次审判中,21人被判处火刑。
卡洛斯二世于1679年11月19日娶法王路易十四的侄女奥尔良郡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新婚丈夫被诊断为阳痿而无法产生后代。玛丽·路易丝极度失望并在结婚十年后的1689年年方27岁时去世。对男嗣的需求使卡洛斯二世续娶了普法尔茨-诺伊堡的玛利亚·安娜。然而,这次婚姻和上次一样仍然没有任何结果。
在卡洛斯二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显得更加精神过敏、举止怪异。他曾来到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的先贤祠,要求把家属的棺材打开,还在第一任妻子玛丽·路易丝腐烂的尸体前十分感动,还想拥抱她,但被人拦住了。这时的他已彻底残废,头发全部掉光,耳聋,眼睛几乎看不见,牙齿所剩无几,并且患有严重的癫痫。他的种种怪异举动被外国的密探称为"着魔",他于是有了个"中魔者"的绰号。
由于卡洛斯二世很早就被诊断为不育,不可能有子嗣,谁来继承西班牙殖民帝国就成为西班牙乃至全欧洲的重要问题。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有三位王子,分别是法国安茹公爵腓力(法王路易十四的次孙)、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外孙)和奥地利的卡尔大公(利奥波德一世次子)。他们的继承权都是建立在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关系上的。路易十四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妮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长女,他娶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长女玛利亚·特丽萨。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母亲玛利亚·安娜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次女,他娶了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次女玛格丽塔。而玛格丽塔和卡洛斯二世是同母所生。利奥波德一世与玛格丽塔只有一个女儿:玛利亚·安东妮娅,她就是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之母。奥地利的卡尔大公并不是玛格丽塔所生。虽然路易十四的母亲和妻子都比利奥波德的母亲妻子年长,但路易十四的妻子玛利亚·特丽萨嫁到法国时已经明确放弃了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由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两强国争执不下,不得不找出折中的方法。1698年10月11日,法国、英国、荷兰在海牙签定条约,承认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为西班牙王位和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领土的继承人;法国得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奥地利得到米兰。但利奥波德立即拒绝了此条约,继续支持次子卡尔大公的继承权。次年初,卡洛斯二世立下遗嘱,将西班牙的所有领土全部留给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但是这一年的2月6日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去世了。
法国、英国、荷兰签定了第二份条约:承认卡尔大公为西班牙王位和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领土的继承人;法国得到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土。利奥波德再一次拒绝了该条约。全欧洲都在等待卡洛斯二世的答复。西班牙的贵族阶级由于希望保持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完整,支持安茹公爵腓力为继承人,前提是他放弃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最终卡洛斯二世在他们的坚持下立嘱指定腓力为继承人。当人们再次宣读他的遗嘱时他哭了,他悲叹到:"这是上帝给予又夺走的帝国。"人们还多次听他低声说到:"朕已经一文不值了。"
1700年11月1日,卡洛斯二世去世,终年38岁。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终结。法国的安茹公爵腓力即位成为国王腓力五世,他是延续至今的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以及英国、荷兰在法国对西班牙关系上的不满,爆发了一场几乎欧洲全部国家卷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也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时发动的最后一场欧洲大战,随后,法国和西班牙一起走向衰落,而新兴的英国正在安妮女王统治下崛起。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又译为安女王。大不列颠王国女王、爱尔兰女王(1702-1714年在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最后一个国王。1688年光荣革命时被推翻的英国天主教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玛丽二世的妹妹,英国国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小姨子。1702年,她的姐夫威廉三世死亡,安妮以斯图亚特家族的身份继承王位。在位期间对法国发动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4年英国占领了法国的盟国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控制了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贸易。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无嗣。英国议会为了防止天主教教徒继位,选出詹姆斯二世之祖父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的儿子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继位,称乔治一世。英国汉诺威王朝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安妮(Anne [æn])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他们夫妻恩爱,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安妮的一生非常不美满,生了17个儿女,但是个个都短命。
1688年威廉率军入侵英格兰的时候明显地是出于康普顿主教、约翰·丘吉尔和萨拉·丘吉尔的安排,他们都支持威廉。安妮和玛丽都是新教徒,反对其父用专制手段使英格兰天主教化。两个女儿的背叛对詹姆士的打击很大。詹姆士亡命之后议会决定威廉有生之年统治英格兰,安妮也默认了,她的继位权就被推迟到假定威廉死后无嗣。她搬进了自己的柯克皮特宫,也就是现在的唐宁街所在地。 但是安妮却与女王的关系紧张了近5年。原因是被封为马尔博罗伯爵的约翰·丘吉尔自恃征服爱尔兰战功累累,尤其是光荣革命中功勋卓著,嫌酬劳太小因而对国王搞阴谋,而萨拉却保持与安妮的亲密关系。而且安妮还曾对背叛父亲感到内疚并可能给父亲写过悔过信。威廉对马尔博罗还算宽宏,他曾将马尔博罗撤职并囚禁在伦敦塔。这时的玛丽当然与丈夫站在一边,她嫌弃此时的安妮还与萨拉·丘吉尔那么亲密。但是安妮拒绝辞退萨拉,只好与国王和女王断绝关系。玛丽死后威廉与安妮和解,并重新宠信安妮和约翰·丘吉尔。萨拉生了四个儿女,长女嫁给了威廉国王倚重的大臣西德尼·戈多尔芬的独子弗朗西斯。安妮登基后任命萨拉为后宫总管。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
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登基时患有痛风,由于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行动时需要乘坐轮椅或者拖车。她的主要消遣是玩纸牌、品茗和观赏园艺。安妮的可以说是一位问心无愧的女王--尽管有个人偏见,她也是英格兰教会的坚强支柱,她从个人私房钱中拿出钱来建立对贫穷教士的赐赠基金。
如同威廉三世,安妮开始也试图用无党派或者全党派的内阁治理国家。马尔博罗在1702年对法兰西开战时统帅英吉利和荷兰的陆军;戈多尔芬在马尔博罗的建议下被安妮任命为财政大臣,他们都是无党派人士。但是安妮倾向于喜欢托利党人,因为:托利党人是英格兰国教的热心支持者;托利党人主张王家特权。安妮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卷入大联盟对法作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马尔博罗指挥军队在大陆对法作战,但是极端的托利党人对他的批评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崇尚海军作战,而不喜欢王国根据盟约在大陆上打消耗巨大的陆地战争。安妮对此非常反感,他不但封马尔博罗为公爵要议会给他一笔可观的长期收入,并在其取得胜利的时候赏赐给他王家庄园。安妮还将马尔博罗的主要批评者、王叔罗切斯特伯爵革职;托利党的领袖诺丁汉伯爵也辞去国务大臣职务,并由下院议长罗伯特·哈利取代。这样马尔博罗、戈多尔芬和哈利成为一心要赢得战争的"三执政"。1705年大选后女王革去另外三个托利党领袖的职务,并在萨拉的压力下任命萨拉的另一名女婿桑德兰第三伯爵担任驻维也纳大使。
安妮极受个人偏见的影响,他不能容忍桑德兰这样的极端辉格党人;喜欢哈利这样的温和托利党人。对辉格党在下院强迫她接受桑德兰为国务大臣很不满意。马尔博罗和戈多尔芬确信如果要赢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就要吸收辉格党领袖进入内阁以加强辉格党人在议会的支持。而哈利队统一苏格兰做出过杰出贡献,哈利坚信中央联合政府的优越性,而且他通过女王侍女的协助,他能够觐见女王并对女王施加影响,这让马尔博罗和戈多尔芬非常不安。戈多尔芬和哈利争宠的高潮是哈利去职,因为安妮仍然想依靠马尔博罗的军事天才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
1708年5月大选,辉格党成为下院的多数党,女王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入内阁。尽管马尔博罗又在奥德纳德取得大捷,但是这一年对安妮来说仍然是悲惨的一年。10月她心爱的丈夫去世;她不信任政府中的任何成员;因为萨拉对她太过放肆,而且长期不到宫中,并一心一意搞亲辉格党人的宣传,她与萨拉·马尔博罗分手了。
1709年,开始王国战争越来越厌恶,女王也表现出这种情绪。此时的女王还半信半疑的相信教会"很危险",而且她不能任命自己喜欢的主教,因为他们常是高教会派。1710年亨利·萨谢弗雷尔教士因为肆无忌惮的攻击辉格党对1688年革命的处理而受审,最后被判有罪,但是被处以轻罚,这在政治上引起反响。哈里秘密与女王接触,提出女王应该从极端的辉格党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女王勇敢地解除了戈多尔芬的职务。但是后来女王又感到后悔。此外由于法国人的出色抵御,马尔博罗指挥的军队伤亡惨重。因此亲圣公会和反战情绪在1710年大选中表现出俩,托利党获得压倒性胜利。安妮在1711年解除了萨拉的所有职务,马尔博罗也在年底被解职。哈利复职了,而野心勃勃的托利党人博林布鲁克子爵致力于与法国单独媾和。为了议会能够通过和约,安妮一次册封12名托利党贵族。1713年开会时,他想议会通报了乌德勒支条约,这一和约对英国有利。接着进行的另一次大选,托利党人再次获胜。
1713年哈利被革职,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鲁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承。安妮也不再信任博林布鲁克,她开始信任老朋友、辉格党的什鲁斯伯里伯爵。1714年8月1日女王去世。
人物评价
安妮女王统治时期的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合并,称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乔治三世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维多利亚女王时的大英帝国的基础。是她在位期间议会选举和政党竞争才第一次真正具有重要意义。她先支持一个联合政府,继而支持一个温和的辉格党政府,继而勉强接受一个清一色的辉格党政府,最后批准一个媾和的托利党政府,她理解并顺应大多数臣民的感情。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意义: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格局
17世纪末18世纪初火器取得重大发展,刺刀的发明,燧发滑膛枪代替了火绳枪,使火枪完全取代了长矛,使用火枪的步兵横队战术代替了火枪-长矛方队战术。火炮开始采用爆炸弹和霰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采用了弹性悬挂的四轮马车提高了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和频繁要塞攻防战。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荷兰
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消耗大量国力,从签署《乌得勒支和约》后,得不偿失;尽管达到了联盟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属尼德兰落入法国手中,摆脱法国的入侵,但战争中荷兰的运输业和商业遭到巨大损失,其强大的海军也因军费不足而在战后不断裁剪衰落。这个海洋大国在三次英荷战争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经济负担过重(全欧税收最重的国家),国力明显衰退,逐渐在欧洲强国间的竞争中退下阵来。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严重衰退,1702年废除半中央集权的联省执政之位。荷兰进入第二次无元首时期。荷兰宁愿让“海上马车夫”的荣耀丧失,也不愿艰苦地去和英国、法国竞逐商业垄断和海洋霸权,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欧洲一流强权之列(1719年荷兰拒绝参加大国的和平会议)。
英国
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第三赢家。利用战争,英国打击了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彻底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强国地位,也间接削弱了另一个潜在商贸竞争对手荷兰(战争时与英国同盟),英国在海洋与商贸上已经占据主导,从而走上海上殖民强国之路,关键性的战果是获取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三十年黑奴贸易垄断权,以及西班牙海港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的占领,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与地中海,获取制海权与商贸权。可以说,在海上英国人取得了优势。
法国还必须驱逐被英国政府通缉的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其父詹姆斯二世在光荣革命被英国议会推翻,与之逃往法国),并承认斯图亚特王朝无嗣的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的继承者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法国也放弃对英国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殖民地的主权要求,割让加拿大东部的阿卡迪与纽芬兰岛(著名渔场)给英国。
法国
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第一赢家,但战争结束后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了法国与西班牙永不合并。法国在这场战争里损兵折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统一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荷兰和西属尼德兰)的计划被摧毁。在此同时,寒冷的天灾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当《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的“太阳王”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6]
军事上,法国海军几乎全灭,海洋上已经被英国所压倒,陆军同样残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样独霸欧洲;虽然法国大致上仍维持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因为其他强国也伤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内,都只是“残破的”第一强国,也就是说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彻底瓦解。等到1726-1743年,法国因为国力渐渐攀升,终于在路易十五在位时发动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打败奥地利,重建了路易十四盛世时的欧洲霸权。
德意志诸邦
奥地利君主兼任神圣罗马帝国(包括奥地利和德意志诸国)皇帝统治德意志诸国(包括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本已变得四分五裂,趋向灭亡,但这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却挽救了神圣罗马帝国,使得帝国内各德意志邦国独立的气焰稍为减少。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则借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那儿取得了国王的地位,继位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从此踏上强国之路。
奥地利
奥地利是第二赢家。借由这场大战,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飞地,在西属尼德兰与意大利南部获取领土,可以重新对法国之两侧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奥地利君主国君主)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长。奥地利君主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以暂时抑制一下。奥地利大公国大公查理六世另外统治的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独立的势头也大为减少。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奥地利的的德意志人以及其它的民族在查理六世的统治下团结紧密。1806年,拿破仑战争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并灭亡,但原来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德意志民族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等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大公国团结成了奥地利帝国。波西米亚和匈牙利正式归属奥地利管辖。
西班牙
衰落中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丧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同时因为战场发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难,几乎每个城市都经历过你来我往的战斗。但是,本土虽然在战争中遭受极大的破坏,外敌的侵犯却团结了国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离势力,在战争的浩劫中亦被破坏,加泰隆尼亚和巴伦西亚这些亚拉冈王国的离心省分,其自治特权被极大地削弱,中央集权的政策因此能顺利推行。另外,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也从法国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集权理念与技术,西班牙波旁王朝可以说是大破大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领土损失大半,但一个新的、更健康、更统一的西班牙已经诞生。
战术改变
这场战争淘汰了三十年战争后所沿用的火枪及长矛方阵战术,以攻击力更强大的持燧发滑膛枪的步兵横队战术取代。交战双方开始使用爆炸弹和霰弹,使得火炮攻击的杀伤力更为巨大。后勤补给的效率因为新科技的发明亦大为改善,使得持久战变得更为可能。而交战双方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动战与城塞战,这种战争的模式直至拿破仑战争时才有较大的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