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一世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

中文名称: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

外文名称:Karl Franz Josef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

别名:卡尔一世

国籍:奥匈帝国

民族:奥地利人

出生地:下奥地利-佩森博伊格

出生日期:1887年8月17日

逝世日期:1922年4月1日

职业:奥匈帝国皇帝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欧洲最强大的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末代皇帝

王朝: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在位时间:1916年11月21日-1918年11月11日

前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卡尔一世

卡尔一世(Karl I,1887年8月17日-1922年4月1日),全名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f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 Károly);作为波希米亚国王,称卡莱尔五世(Karel V)。

  生平

卡尔一世全名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f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1887年8月17日生于奥匈帝国佩森博伊格-革特斯斗夫(Persenbeug-Gottsdorf)-1922年4月1日死于葡萄牙马德拉(Madeira),终年34岁),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之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之孙,奥托·弗朗茨和萨克森公主约瑟法之子。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子女因为母亲身份低贱而无皇位继承权。1914年,卡尔遂在伯父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后成为皇位继承人,并在1916年11月21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逝世后即位,成为奥匈帝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 Károly);作为波希米亚国王,称卡莱尔五世(Karel V.)。1911年10月21日与帕尔马公主齐塔结婚。

他爱好和平,继位后几次试图通过向协约国秘密建议而使奥匈帝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最有希望的一次是1917年通过内弟帕尔马王子西克斯图斯与法国进行和平谈判,但由于他不肯把哈布斯堡家族任何一块领地割让给意大利,幕后活动完全失败。而由于他支持法国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要求,当他这种努力被揭露后,他的声誉在德国和本国均大受损害,使奥地利到了一个很窘迫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奥匈帝国陷入内乱和民族矛盾中。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协议,倡导奥匈帝国各民族独立。10月14日,卡尔召开皇家议会,接受十四点协议,同意建立有各民族自治政府的联邦制国家。但改革很快失去控制,各民族自治政府纷纷宣称完全独立,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地利国内的共和派最终否定了君主制。

1918年11月11日卡尔宣布:"我正式放弃参与任何政务,但不会放弃皇位。"次日,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卡尔被迫离开维也纳。1919年三月流亡瑞士,4月奥地利议会宣布废黜卡尔的皇位。

1921年卡尔两次试图在匈牙利保守派人士的帮助下在该地复位,但因未获得匈牙利元首霍尔蒂·米克洛什海军上将的支持而遭到失败。被流放马德拉岛,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1922年卡尔因肺炎逝世,终年34岁。

卡尔一世死后,他的妻子齐塔一直生活在瑞士,终身穿黑衣为丈夫守孝。直到1981年,在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斡旋下,她才得以重返维也纳。1989年,年近百岁的齐塔在瑞士逝世,她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并被安葬在奥匈帝国的皇家墓穴里。

  评价

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卡尔作为皇帝兼国王设法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为勇敢和高尚的榜样。

2004年10月3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卡尔一世册封"真福品",这通常是正式封为圣人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梵蒂冈宣称卡尔一世生前致力和平,积极谋求结束战争,是政治领袖的典范;但许多人抨击这项举动,指称卡尔一世在战争期间曾下令使用有毒物质芥子气。

哈布斯堡家族有哪些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发展史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欧洲历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祖系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来自法国,最早居住在法国阿尔萨斯, 后来向东迁移至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逐渐扩张到整个德意志地区。

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鹰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为名。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第二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1438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结束。

  联姻霸欧洲

在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情况仍然没有好转。他与爱争吵的邻居,匈牙利的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与自己的兄弟发生战争,还两次与家人被维也纳民众一起困在王宫里。可怜的皇族只好吃宫里的宠物,甚至抓秃鹰吃。这些鹰也饥肠辘辘,但傻乎乎地落在了皇宫屋顶上。

腓特烈三世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信心十足,并在此鼓舞下渡过重重难关。他在家系宗谱上与鲁道夫四世一样有天赋,能把家谱一直上溯到凯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他精通魔法玄术,命人将他所有家产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在普通人看来,这些无非是元音字母,可腓特烈却引以为荣,认为这些字母意味着"奥地利皇室注定要统治全世界。"

腓特烈为人实际,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占领每一片土地,急需大量资金。另外,王室的传宗接代也出现了危机。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两个侥幸活了下来。唯一的希望是给他儿子马克西米连找个有利可图的婚事。马克西米利安这个名字是腓特烈亲自占星卜出来的,是费边·马克西姆斯和保罗斯·埃米留斯的合并产物。

马克西米利安那年14岁,他什么也不用做,只等着腓特烈与欧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谈条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玛丽为妻。当时,无数的追求者争先恐后向玛丽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儿随便下嫁。如果论财力,腓特烈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他有特别的聘礼(查理相信是这样的),一个唯一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腓特烈可以使他成为法定继承人继承罗马国王,他的后代当然也会这样。这样,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远高于受人鄙视的普通诸侯,他将成为神圣罗马的国王,地位仅次于尊敬的法国国王。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会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命令珠宝工匠为他打造一顶合适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对议员的影响力。与往常一样,他们照旧公开受贿,可腓特烈却没有资本去行贿。让马克西米连娶玛丽本来就是为了去赚钱,绝不是倒贴钱。就在议员们准备召开会议选出新罗马国王的前夕,腓特烈却偷偷溜走了,整个推举因此推迟。陷在尚未许配的女儿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几仗,因判断失误一败涂地。腓特烈不动声色,静观其变。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彻底破产,愿意把玛丽无条件嫁给马克西米连。几天后,查理的尸体从结冰的湖水中捞出来,已经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为了防止法国的路易十一的儿子对玛丽打歪主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公爵特意在典礼中充当代理新郎,光着一条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则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来确实有些滑稽。

玛丽给马克西米利安生下一个继承人美男子菲利普和一个女儿玛格丽特后,不幸在骑马中死于非命。马克西米连为此几近崩溃。同时又传来消息,说当初同他争夺玛丽的情敌,骨瘦如柴的道芬已成为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正积极拉拢议员企图把罗马王国从他手上夺走,这使马克西米利安忧心忡忡。

看起来法国比土耳其人还要危险,于是马克西米利安在地位举足轻重,足以左右法国国王决定的那些公国中考虑再度选后,当然他不能再娶一位勃艮第小姐,他选择了15岁的布列塔尼的安娜,一个完全符合要求的姑娘。所需事宜都平静而紧张的进行,然后又派了一名使者充当安娜的代理新郎,仍然是光着一条腿同床共枕。众所周知,查理八世是个难惹的家伙,他十分清楚事态的发展,拒绝承认代理婚事的优先权。趁马克西米连被选举事务拖在法兰克福,他马上赶往布列塔尼,抓住安娜,叫来一名神父匆匆举行婚礼仪式,就地完婚。

由于迫切需要资金,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再次考虑,降低择偶标准,从与他相同地位的人的眼光来看,他这次的目标,米兰公爵的侄女毕安卡·斯福尔扎实在是低到极限了。斯福尔扎家族虽是从雇佣兵发迹起来的暴发户,看起来还是很富有的。斯福尔扎家族对这门婚事很热心,代理婚礼筹备工作居然委托给了达·芬奇,更不用说真正的婚礼了,马克西米连大概也该满意了吧。 了解毕安卡会让人大吃一惊,似乎更加证实了对她出身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要教她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再地板上吃饭。而最让人不安的是,毕安卡并不象马克西米连想的那样富有,而且尽情享受,大肆挥霍。一次在路过尼德兰时,人们都陷入饥荒,饿的半死,而她竟然坚持在每道菜里都有鹅舌。

宫里的人注意到马克西米利安开始与别的女人约会,不久,与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长队。日后萨尔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诞生的一个结晶。马克西米利安带着一大群随行佳丽到处游玩享乐,然后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维也纳。分析他这种做法反而反应了文艺复兴精神开端轻松愉快的一面。首都维也纳的这种气氛,也引来了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数百年后巴黎的生活风尚开辟了先例。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谓文艺复兴人士的典型代表。他精通拉丁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熟知各类艺术和科学,著书题材广泛,如宗教,军事、狩猎、驯鹰、烹饪等等方面。他还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国十个地区设立地方政府,彻底检查司法系统,废除苛捐杂税。另外,他身体健壮,勇猛过人。

然而,回溯历史,马克西米利安统治时期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操纵婚姻的才能,不仅为自己,也为亲友操办婚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适的新郎或新娘,这是绝对靠得住的。到他统治晚期,欧洲差不多所有名门贵族都有他安排妥当的族人。

马克西米利安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参加1518年的帝国大会。按照当时特有的风尚,他要借此机会把皇位顺利传给他的孙子,也就是日后的查理五世。同意按当时流行的风尚,他为自己的孙子拉拢了大批选票,却不花自己一分一毫。那年的会议议程中有两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胁,以至于教皇再次号召组织一支十字军;第二件事并未引起马克西米利安多大注意,奥古斯丁一位爱管闲事的修道士于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95条提议,谴责教会对前来赎罪 人们非法收取钱财这一别有用心的做法。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马丁·路德对他处心积虑四处联姻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来命运究竟有什么意义。

  守护双头鹰

查理五世虽说有西班牙血统,但他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员,马克西米连的孙子和继承人,为了在皇位竞选中获胜,他花费了2000多万用于贿赂,终于战胜了花销更多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匈牙利的路易和波兰的西格蒙德,胜利之余,他尝到了祖父当年四处联姻的好处,他继承了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内的西班牙家产。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位姑母奥地利的玛格丽特是尼德兰摄政王。他与兄弟斐迪南平分了日耳曼地区。他还有很多姐妹分别是法国、葡萄牙、匈牙利、波西米亚,丹麦、挪威和瑞典的王后,还有一位姨妈,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了英格兰国王。

1521年,查理主持了在沃尔姆斯召开的帝国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沃尔姆斯法令,目的在于谴责马丁·路德,而马丁·路德对此毫不理睬。查理经常集中精力处理其他国事,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入侵匈牙利一事。这样,奥地利大公斐迪南就不得不出面应付棘手的奥地利新教。新教不仅在民众中不断壮大,最终引发1525-1526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在维也纳大学和贵族中也颇有势力。

对查理誓言要守护的天主教信仰更大的威胁时1526年的一个消息,说天下无敌的土耳其大军在伟大的苏莱曼一世指挥下,已向匈牙利边境进发。这次苏莱曼退兵了,但三年后他卷土重来,志在攻克维也纳。他的军队到了城下后,只是简单的交了几下手,之后就扎营包围了整个城市,并给城内军民送去口信:"第三天我们要到城内吃早餐。"土耳其士兵把战壕向前推进,在城下挖地道,埋地雷。如果维也纳失陷土耳其人无疑将长驱直入。然而,几天过去了,几个星期过去了,情况却没有什么变化。维也纳城防司令渐渐有了信心,告诉土耳其军队:"你们的早餐快凉了吧!"那时天气正逐渐变冷,土耳其人比拿破仑更清楚,在离家700里的冰天雪地,要养活一支大军谈何容易。随着冬季第一场雪的来临,土耳其人拔营返回。

即便如此,到1555年查理还是下了台。土耳其人和法国的威胁,加上日耳曼各君主利用路德派瓦解整个帝国的中央集权,这些使他渐渐丧失了统治全国的欲望。他把尼德兰和西班牙王位传给儿子腓力二世,而把帝国和奥地利留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退位到修道院去了,成了神圣罗马帝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退位的皇帝。而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两个支系。

正当反宗教改革运动在西班牙境内进行的虽说不是野蛮疯狂,但也如火如荼。在维也纳的帝位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对新教徒倒是颇为容忍。一名大使曾评论说,在奥地利"很少有人问你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这种相对的平静一直持续到1618年,最终被布拉格一次既非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的政治纷争所打破,结果是空中飞人,发生了暴力事件。

这次事件的牺牲品是两名罗马天主教的帝国公使,他们前往布拉格与新教领袖会谈。然而,谈判越来越僵,战火不断升级,最后,两名着盛装的公使被离地面60英尺的赫拉德恰尼城堡的窗户上仍了出去。他们设法用指尖勾住窗户边缘,但在重击下,被迫松手,他们惨叫着掉了下去,但幸运的掉在了粪堆上,得以逃回维也纳报告所受的侮辱。这件事导致了三十年战争,战火蔓延整个欧洲,真是史无前例,与之相近的大概只有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或者是两次世界大战。 这五花八门争论的背后,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斗争的实质是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清算旧账,并且一直拖延到有关人士都精疲力尽为止。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传到了14岁的小国王手里。他还在保育室时,就曾用积木搭成礼拜堂,并装成神父做弥撒,给他的耶稣会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个人素质却没有这么有魅力。年轻的利奥波德一世发育不全,弱不禁风,奇丑无比,牙齿几乎都掉光了,高度近视,然而,这位多病的年轻人发愤图强,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统治时期最长的君王之一。同时抗拒有史以来两个最狡诈的对手,法国的路易十四和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使奥地利成为当时欧洲强权之一。

利奥波德早年大都在例行公事,他的耶稣会顾问因此疏于指导反宗教改革运动。他自己两次曾从匈牙利新教徒和土耳其人送来的有毒的鸽肉派中死里逃生。1669年维也纳瘟疫蔓延;路易十四一直对奥地利虎视眈眈。

1682年,哈雷彗星划过了天空,预示着特殊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利奥波德对此还不清楚,"上帝啊,不要再让我做坏事了,"他写道"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现在该是赎罪的时候了,上帝已经动怒,我们都看到了彗星,虔诚的人们都清楚,这是在告诫我们赶快赎罪,在我们为新犯的罪过接受应得的惩罚之前····" 上面提到的惩罚是有卡拉·穆斯塔法施行的。他宣称,除非他的马都养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屋顶下,否则决不罢休,为此土耳其10万大军开始了横越巴尔干半岛的长征。

到1683年7月,土耳其大军离维也纳只有几小时路程了,人们陷入恐慌中,不知所措。卡伦贝格加尔默罗会修道院的熊熊大火告诉人们,土耳其军队已兵临城下。农民们涌入首都避难,贵族们却倒乡下逃生。利奥波德被臣民们围住,恳求他不要走,他哭着上了马车,还不忘伸出一只手让众人吻别。宫廷的侍从,佣人都急着逃出城堡,没有人想着去关大门了。 维也纳留下的六万民众,全靠一支二万人的步兵和武装民兵来保护,虽说备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却未经过检验。维也纳三面有城墙,最后一面有护城河天然屏障,过桥在土耳其军队来之前已经拆毁。帝国军队(如果还能这么称呼的话)由利奥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领,驻扎在多瑙河上游。幸运的是,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意识到维也纳失陷将会打开通往波兰的大门,于是主动出兵相助。

一声巨响炸塌了皇宫附件的城墙,无数土耳其士兵用粗麻袋布护住脑袋登云梯向城墙上爬,口中高呼"安拉!安拉!"在被守城士兵击退之前,他们已经在城头插上两根旗杆。守军匆忙填补城墙漏洞,用碎石、家具、榨酒机、褥垫等,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 穆斯塔法本可以用武力强行攻下维也纳,但他更喜欢等着受降,这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久,卡轮山上的紧急求救信号招来的大批救援队伍。由撒克逊人、土瓦本人,巴伐利亚人和波西米亚人组成的盟军于攻下了卡伦山。波兰骑兵团更是打了个漂亮仗,当天就解除了包围。 利奥波德得知这个喜讯时正坐在多瑙河的一艘船上。他立即下令推迟一切庆祝活动,等他会维也纳再说。对此,他很坦率的说:"我一定要是第一个进城的人,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臣民们对我的爱戴就会减少,而对别人的拥护却会增加。

帝国的另一个敌人仍旧是法国。路易十四决心为儿子菲利普赢得西班牙的王位,而哈布斯堡家族则把它认为是自己的家产。英格兰坚决反对法国和西班牙联合,尤其是新来的国王威廉三世更是如此,因为这会威胁到他的出生地荷兰。 大规模的联盟活动创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伙伴,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注定要成为奥地利著名英雄、年轻的欧根亲王的朋友,这两人截然不同。一次,马尔伯勒公爵看到几个士兵正打算临阵开溜,他立即伸出手臂一指,喊道:"先生们,敌人在那边。"而在这同一战场同一情况下,欧根却当场开枪打死了逃兵。不过,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亲王二人联手确实是所向披靡。他们在布伦海姆大败法军,又在奥德纳尔德、马尔普拉凯和拉米伊大获全胜。欧根还在北意大利的都灵战役中获得大捷。

英国人在联盟问题上一直态度暧昧。他们只是为了打败法国,而不是为了哈布斯堡家族夺回西班牙。法国一战败,英格兰随即解除同盟,因此,利奥波德的小儿子查理六世并没有得到西班牙,但根据乌德勒支条约,他得到了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米兰、西属尼德兰和撒丁作为补偿。后来,他用撒丁换取了西西里。另一方面,法国的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但他要以失去法国王位为代价。

似乎是为了弥补失去西班牙的遗憾,查理引进了西班牙特色,并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宫一直延续下去。礼节仪式遵循西班牙风俗,国王、朝臣着西班牙服装。年轻有位的奥地利建筑师费歇尔·冯·埃尔拉赫负责战后维也纳的大部分修复工程,他力图将西班牙风格融入作品中,这在卡尔教堂的双柱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就是要力争上游,一切都要比可恶的法国好。美泉宫本来就是要胜过凡尔赛宫。如此穷奢极欲令人不禁想到贫富之间的天壤之别,同时对贵族们的财富来源提出疑问。

贫富对立在波西米亚显得尤为突出,原本属于新教徒的土地被充公,却又分给了罗马天主教徒,希望能以此换取他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忠心,而不是带着家产投奔另外一些竞争对手。时间久了,哈布斯堡家族又决定废除贵族的赋税来拉拢他们。

  女王的血脉

整个帝国是靠个别贵族私欲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地理或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查理28岁就开始为不能生个男性继承人而发愁。又没有规定王位可以传给女儿,所以,皇后的寝宫里塞满了各种用来祈生男儿的魔力符咒,门类齐全的可以和巫医比高低。然而,这些都未凑效。于是查理求助于最后一招--实效特许。找个漏洞使他能够不经过帝国议会而颁布一些法律。这次,实效特许突破前例,允许将皇位在必要时传给女儿,在那些幸灾乐祸,期待奥地利瓦解的国家内遭到一致反对。但查理明白,想要他们装聋作哑,无非就是付出代价多少而已。

查理希望自己四面楚歌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莎找个好丈夫,以尽量确保日后的帝位。普鲁士王储腓特烈是个不错的人选,西班牙波旁亲王也在候选之列,可是年仅15岁的女大公却单单看中了弗兰茨·斯蒂芬,他是洛林公国的继承人,维也纳被围时的帝国司令官的孙子。法国闻讯又开始摩拳擦掌:再玩一次实效特许不可避免。这样,新郎就不得不把洛林的继承权拱手让给法国。年轻的公爵听到这样的敲诈吓坏了。签字时,他三次提起笔,想了想又放下,不知如何取舍。查理的公使在一边嘲讽:"不放弃继承权,可就不能娶女大公拉。"最后他终于签了字。

女大公和公爵于1736年结婚,婚后四年生了三个女儿。在这四年中,老皇帝的身体越来越糟。实效特许带来的混乱两次把他拽入灾难性的战争中,使他丢掉了塞尔维亚。他身体肥胖,患有痛风。临终前,他费力抬起胳膊,向在前厅等候的女儿做了个祝福的手势,便撒手西去了。

玛丽娅·特蕾莎在回顾她登基时写道:"我发现自己没有钱,没有声望,没有军队,没有经验,也没有知识····"她尤其没有钱,国库资金只剩下十万弗洛林,军队几个月没有发饷,国债多的难以想象。能轻而易举把她从财政危机中解救出来的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贵族们,他们不用交税,并希望这种状况能永远保持下去。农民们被重税榨尽了血汗。经济不景气,欧洲风云又带来了新的变化:普鲁士在早先被老皇帝相中的女婿,未来的腓特烈大帝的领导下日益壮大。

腓特烈刚刚继承父业,忙于研究欧洲的版图。"西里西亚是帝国遗产中最适合我们的部分,趁皇帝驾崩夺取这块地方是天经地义的。"从此揭开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玛利亚·特蕾莎绝不会原谅腓特烈侵占西里西亚,她忧伤的说"你最好明白,普鲁士人是最不可靠的。"她的顾命大臣十分清楚当前糟糕透顶的形式,法国正磨刀霍霍准过肢解哈布斯堡帝国。法国红衣主教弗勒里宣布"奥地利王室将不再存在。"法国打算把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给巴伐利亚候选人,然后再让他做皇帝;把南西里西亚和格拉茨给普鲁士;把摩尔维亚和上西里西亚给萨克森;把伦巴第给西班牙。

此时,玛丽娅·特蕾莎生下了她继位时就已怀着的孩子,从根本上扭转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局面,龙子约瑟夫出生时有七公斤,各方面很正常。怀抱着婴儿。玛丽娅·特蕾莎决心孤注一掷,抵御来自法国和巴伐利亚的入侵。骑着白色的战马,腰跨军刀,玛丽娅·特蕾莎四处奔走,向匈牙利子民求助。她用拉丁文发表演说,调动匈牙利人根深蒂固的骑士精神,她的演讲确实堪称典范。看看她,一个年轻的少妇,为死去的父亲披麻戴孝,怀里还抱着个看来前程似锦的婴儿。匈牙利人决定援助她六个团,足以逐退巴伐利亚,逼和法国。玛丽娅·特蕾莎未能再次收回西里西亚,但总算及时的从巴伐利亚候选人手中收回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的皇位。自己没有资格做这个皇位,她只得委曲求全让给丈夫弗兰茨一世。罗马王国则留给了她健壮的儿子。他们的后代称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的悲惨结局:被驱逐出境 客死异乡

法国大革命敲响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丧钟。1804年12月20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兰西人的皇帝”。教皇庇护七世宣读了一千多年前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时使用的相同文字。而拿破仑的加冕戒指上同样带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纹!拿破仑俨然是以查理曼的后继者自居了——虽然他不得不使用查理曼的宝剑与皇冠复制品,因为原件仍然在奥地利人手里。这样一来,哈布斯堡家族拥有的“神圣罗马帝国”头衔就显得异常碍眼。1806年7月底,拿破仑向奥地利特使下达指令,要求哈布斯堡王朝的弗兰茨二世立即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

既然在战场上打不过拿破仑,奥地利人只有选择屈服。1806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的第42任皇帝弗兰茨二世宣告了帝国的终结。但在实际上,这不过是换了一个马甲而已,弗兰茨二世马上又宣布“最郑重地接过奥地利世袭皇帝的皇冠”,就这样,既没有举行什么加冕仪式,也未搞国家庆典,仅仅下了一道诏书,发了一项公告,哈布斯堡王朝继续延续了下去,只不过头衔变成了“奥地利皇帝”而已。

悲情的弗兰茨二世

这样的场景在几十年后再现。弗兰茨二世的孙子弗兰茨·约瑟夫虽然在1848年继承了奥地利皇位后娶了欧洲最美丽的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茜茜公主),但他的个人与政治生活都充满了悲哀。一方面,其大女儿2岁夭折,独子和情人一起自杀,伊丽莎白皇后也在国外旅行时遇刺身亡;另一方面,1866年,普鲁士也打败了奥地利;就在此时,匈牙利人迫使弗兰茨·约瑟夫让步,建立一种独特的二元帝国契约。新的奥匈帝国统治者不仅是奥地利的皇帝,也是匈牙利国王。实际上,精通国内各民族语言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本人成为这个古老的中世纪帝国遗物中维系各民族的最后一个纽带。

弗兰茨·约瑟夫皇帝与茜茜公主的家庭

  末代皇帝的流亡,再未归故土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11月21日,86岁的弗兰茨·约瑟夫溘然长逝。他的侄孙,29岁的卡尔一世继位为“奥地利皇帝与匈牙利国王”,但他继承的仅是一个帝国的空壳。两年后的1918年9月,协约国军队发起总攻,奥匈帝国的南部国境门户洞开,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内部结构终于崩溃。在很短时间内,所有的民族都抛弃了帝国,甚至君主国德语地区的居民代表也自行宣布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就此完结。

  卡尔一世1916年12月30日加冕

不过,从法律上说,卡尔皇帝从未退位,在奥匈帝国的最后日子里,他曾公开表示:“只要保留皇位,可以放弃一切政治活动。”但建立了共和国的奥地利不再眷恋皇帝,卡尔一世全家被驱逐出境,而匈牙利也拒绝接受他们。从此,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携全家开始了国外流亡生涯。6年后,卡尔一世因肺炎死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为什么不准我们回家?我多想和你一起回家呀,我太累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