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北宋政治家

本 名:寇凖(寇准)

别 称:寇老西

字 号:字平仲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出生时间:961年

去世时间:1023年10月24日

主要作品:《寇忠愍诗集》

主要成就:澶渊退辽,开发雷州

封 爵 :莱国公

官 职: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使

谥 号:忠愍

追 赠:中书令

地 位:渭南三贤之一

北宋名相寇准竟然不学无术:四起四落凄凉客死?

在历史上,北宋名相寇准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小人不待见他,君子也不喜欢他,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他的朋友张咏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了宰相,曾对自己的僚属感慨地说:“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后来寇准被贬为陕州知州,张咏回朝经此路过,寇准热情款待,临别时,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寇准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呵。”寇准不明所以,回来后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不学无术”时,自己不由笑了,说:“这是张公对我的评价啊。”张咏说寇准不学无术,本意并不是说他学问不高,见识有限,而是说他人情不够练达,方正有余,圆滑不足。

寇准性情刚烈,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最见不得不平之事。淳化初年,王淮和祖吉因为受贿被查处,然而王淮仅被打了20大板,而罪过明显比王淮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原因是王淮的哥哥王沔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就此事向宋太宗作了汇报,然后当面质问王沔说:“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第二天,寇准上殿,“百僚股栗”,谁见了他都打哆嗦。

不光同僚们见了他发抖,连皇帝见了他也发怵。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在殿中向太宗奏事,极陈利害,大概忠言逆耳,说得很是不中听,太宗听到一半就气得站了起来,转身要回内宫,谁知寇准上前一把扯住了他的衣角,要他听完他的话。太宗很无奈,只得苦笑着自己找台阶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又有一次,因为任命官员的问题,寇准与宰相吕端等人争执起来,官司打到了太宗那里,太宗劝他说:“如果在殿廷辩论,有失执政大臣的体面。”寇准还是一根筋地争辩不止,又拿中书省的官员名册在皇帝面前论是非对错。太宗摇头叹息,说:“鼠雀尚且懂人意,何况人呢?”于是,罢了他的宰相官职,下放邓州让他反省去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王旦为相,寇准任枢密使,两人本是同年进士,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共同搭班执政。寇准大概很看不上王旦绵软的性格,时不常地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问题,而王旦却总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才能。后来真宗皇帝听得都不忍心了,提醒他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但他却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啊。我担任宰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这就是我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不仅如此,王旦病重之时,向真宗推荐的唯一人选就是寇准。寇准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大为惭愧,不禁感叹说:“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遇到了王旦这样的忠厚长者,对寇准或许还能采取包容的态度,而倘若遇到小人,他就不可能这么幸运了。天禧三年(1019年),寇准为相,丁谓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很欣赏丁谓的才能,很久以前就曾向时任宰相的李沆推荐过他,李沆断然拒绝。寇准问其原因,李沆回答说:“看他这个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能始终压抑他屈居人下吗?”后来轮到自己说话了,寇准便提拔丁谓当了副手。

有一天,中书省举办宴会,寇准喝得有点大,吃饭时,一些饭粒汤水沾在了胡须上。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轻轻拂掉。寇准开玩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众人听了,轰然而笑,丁谓闹了个大红脸,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由是倾构之日深”。后来丁谓对寇准行斩尽杀绝之举,与当初寇准当众让他下不来台、内心感到受辱不无关系。

《宋史》说寇准:“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不能容人,好与人争。这种直爽、敢言又固执的性格,与讲求关系和人缘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寇准一生四起四落,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样,最后客死雷州,十分凄凉。作为一代社稷之臣,不由人不扼腕叹息。这样的结局谁能说与他自身“不学无术”无关呢?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乾隆皇帝曾经送给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一块稀世美玉,上面有四行细篆铭文:“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世上任何事物到了极限,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人行世间,还是当修习一些处世的学问,知人情,懂进退。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像美玉一样触手温润、光华内敛,才会走得更久,行得更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