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克劳塞维茨
外文名:Carl Von Clausewitz
国 籍:普鲁士
民 族:日耳曼
出生日期:1780
逝世日期:1831
职 业: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柏林军官学校
代表作品:《战争论》
军 衔:少将
称 号:西方兵圣
传奇人物若米尼:没进过军校门的兵学大师
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说过: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代天骄拿破仑,拿破仑战争则培育出若米尼这位近代兵学大师。若米尼的一生的确极富传奇色彩。他是瑞士人,一生却主要为两个敌对的大国———法国和俄国效劳;他虽然连初级步兵学校都未进过,但却成为与克劳塞维茨齐名的西方军事理论家;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两次毛遂自荐皆被拒
1801年,22岁的若米尼怀揣着自小立下的要当元帅的远大抱负,离开祖国瑞士来到了巴黎。经人介绍,若米尼在一家服装厂当上学徒工,在巴黎落下了脚。
工作对于若米尼来说,很快就驾轻就熟了。年轻的若米尼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只做这样“轻松”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若米尼从未停止过在军事方面的自学。白天他抽空学习,晚上有时则彻夜读书。他潜心研究拿破仑的崭新作战方式和统帅艺术,并将其同菲德列大帝的帅道进行比较分析。两年后,若米尼写出了自己的处女作《论大战术》(又名《大军作战论》)。
1803年,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拿破仑开始在法国进行兵力动员。若米尼认为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来了,《论大战术》说不定就是自己得到元帅权杖的“敲门砖”。他离开了服装厂,准备去敲响自己人生的大门。
当时法国最深孚众望的是魏特将军。若米尼带上自己的手稿去拜访将军。不料,当时给魏特将军当秘书的是他的小舅子肖德隆上尉。此人不学无术,又喜欢自作主张,看到这个极其普通的瑞士青年也找上门来要见将军,于是从中作梗。若米尼第一次毛遂自荐的尝试失败了。
既然法国不要他,若米尼把目光转向了另外一个大国———俄国。一天,若米尼带着写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献辞和《论大战术》一书的手稿,去见俄国驻巴黎大使。接见他的是大使馆秘书乌布里尔。
乌布里尔把若米尼请进了会议室,翻阅了一下他的《论大战术》手稿后说道:“亲爱的先生,要给我们俄国将领们上课,您不觉得太年轻了吗?”
若米尼大声回答:“我不是想一定要给贵国的将领们上课,我只是想把我在兵法上的一些发现与俄国的将领们进行一下探讨。”
乌布里尔根本不想听若米尼在说什么,不客气地讥讽道:“有些在巴黎马路上东游西逛的人很会招摇过市,老把我们俄国人看作傻瓜。”
话说到这个份上,若米尼只能起身告辞:“好吧,先生,后会有期。”若米尼的第二次毛遂自荐又以失败告终。
让拿破仑两度拍案惊奇
屡屡碰壁的若米尼终于遇到了转机。他的书稿引起了拿破仑手下大将内伊元帅的重视。内伊元帅十分欣赏若米尼的军事才能,决心帮助这个年轻人。他不仅掏钱资助若米尼出版了这本书,并礼聘若米尼为随身助理,尤为重要的是他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拿破仑。这一次,若米尼,这个26岁的瑞士青年,终于迎来了他的将军之路。
当拿破仑读了若米尼《论大战术》书稿后,拍案而起:“年轻的瑞士人把我的全套战法都写出来告诉我们的敌人了!军政部为什么批准出版这本书?”过了一会,拿破仑平静了下来,又说:“我实在不必这么自扰。敌人的那些老将们根本不读书,而肯读书的青年人又不够资格有指挥权。不过,今后再出版这种书,必须由我亲自批推。”不久,若米尼被提升为上校,当了内伊的参谋长。
1806年,欧洲战事重启。拿破仑亲自召见若米尼,决定把他留在统帅部以便咨询。召见完毕后,若米尼需要返回内伊军部作个交代。行前他问拿破仑:“4天以后我是否应该到班堡再去见您?”法国皇帝一听,极为吃惊,反问:“谁说我要去那里的?”因为这是拿破仑藏在心中的机密行动计划,从未泄露给别人。若米尼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是地图和您指挥的马伦哥、乌尔姆两次战役告诉我的。”这件事给拿破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他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晚年,他还曾对身边人讲述起这段往事。
法国元帅逼走“外来户”
若米尼的超群才略和拿破仑的格外器重引起了法国一班元帅对这个“外来户”的嫉妒。若米尼对这些心知肚明。为此他先后15次提出辞职,但每次都被挽留下来。但是,若米尼感到继续在法国军队干下去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1813年8月,若米尼致书俄国沙皇亚历山大,表示愿意前赴俄国效劳。此时的若米尼早已不是昔日默默无闻的穷小子了。亚历山大欣然表示欢迎。这样,若米尼告别法国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
初到俄国时,若米尼在亚历山大的统帅部当军事顾问。亚历山大死后,尼古拉一世登基。鉴于俄国旧式军校观念落后,思想陈腐,尼古拉一世责成已是俄军高参的若米尼着手研究军事教育改革。若米尼经过思考,决定参照普鲁士柏林军校的模式,建立一所可供未来俄国将军们学习兵法的军事学院。学院将以民主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来为俄军培养指挥和参谋人才。
尼古拉一世很快批准了若米尼的方案,同时任命若米尼为俄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首任院长。若米尼非常高兴,因为兴办军校教授学生是他一生的夙愿。此时若米尼已52岁。
对于若米尼的离法去俄,法国方面未作苛责,因为若米尼的国籍是瑞士,而瑞士又是个中立国,所以人们并不把他的做法视为叛国。当俄国等欧洲反法同盟国家在1815年重新对法国开战时,若米尼也保持了人格的荣誉,从未为俄国及其盟友设一谋。即便是有一次普鲁士国王亲自来征求作战建议,他也当面拒绝。对此,俄皇亚历山大也很体谅,对法战事期间特地让他回瑞士休假。在1815年以后的和平年代里,若米尼继续充任俄皇的军事顾问,协助进行军事改革,最后官拜至上将。1869年3月24日,这位90岁的老人在巴黎去世。
西方兵圣;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
在世界各大军校,有两本书是一定会有的,一本来自东方,是2000多年前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而另一本则来自西方,撰写者虽然参加过数次战争,却没有自己指挥过一兵一卒,就是这样的一个军事理论家,写就了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作——战争论,而这个人就是普鲁士人克劳塞维茨。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克劳塞维茨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他的不朽兵学巨著《战争论》,是所有军人必读的兵学圣经,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战争被看做一种政治的延续,孙武和克劳塞维茨两个相隔千年的人在这一点上竟然惊人的一致,那战争论有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呢?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到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