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三世开创伊苏里亚王朝

中文名称:利奥三世

国籍:拜占廷

民族:叙利亚人

出生地:卡赫拉曼马拉什

出生日期:公元675年

逝世日期:公元741年6月18日

职业:军事家、改革家

主要成就:开创伊苏里亚王朝、将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

利奥三世:被评“历史上最伟大的百位皇帝”之一

其实从很多关于利奥三世简介的资料中大家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改革家,正是他的出现,才结束了拜占庭帝国长达数年群龙无首的局面。那么这个利奥三世到底是何许人也,能够在那样的情况当上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呢?其实利奥三世的家乡是马拉什,没错,他是一个叙利亚人,从一个小亚细亚牧民到叙利亚的军事指挥官,由此可见利奥三世是有一些真本事的,不然怎么可能会平步青云,并且到最后成为一代君主的呢?在那个时候,利奥三世就通晓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两种语言,所以说多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是多给自己一个机会,现在社会也是这样哦!

为了能够做官,他也是用尽心机,把自己的多头生畜都进贡给了政府,因此才仕图一路顺风顺水的,所以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懂得为官之道的人,那么在利奥三世简介中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懂得权权之道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得阿拉伯帝国疯狂的扩张模式得以消停,大大打击了阿拉伯人的士气。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民心,使人民更拥戴自己。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在政治上被充分的体现了出来,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利奥三世简介中也应该写下他自己国家在政治上的贡献,赶走外敌,救自己国家于水火之中,这样的一个利奥三世的确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好皇帝。

若要说利奥三世的成就,那么结束拜占庭帝国长期混乱的无政府局面应该算一个,狄奥多西三世那种没有作为之人,当然就应该被推翻,所以利奥三世成功地把控一个国家就是其取得的第一个重要的成就,也只有有了这个成就,他的其它的成就才能有机会被展现出来。那么说到那个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就不得不提一提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可谓是盛极一时,把个拜占庭帝国几乎是全部的侵占了。所以说利奥三世当上了皇帝之后也并不轻松,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和阿拉伯打仗,这个利奥三世聪明的运用了一种叫做希腊火的新型武器,成功的击败了阿拉伯的军队,使得阿拉伯没能够彻底的拿下拜占庭。而这一仗打的那叫一个漂亮,他不仅使阿拉伯损失惨重,同时对于东方和西方世界来说,都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并且这样一来,阿拉伯王朝就开启了他的一个撤军模式,因为利奥三世不仅自保,他还开始了反击,这样阿拉伯人就被赶出了小亚细亚。而且这样一来利奥三世也为自己赢得了人心,有了民众的拥护,利奥三世才能够更放心大胆的去成就其它事情。利奥三世的成就还体现在他对宗教的整治方面,他在位的时候,那些个宗教真叫一个猖獗,教会到处都是,神像也是随处可见,国家的土地被这些人拿去了一半,所以说已经到了不整治不行的地步了,利奥三世于是就下令捣毁圣像,把被教会霸占的土地还耕于民。

利奥三世是被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百位皇帝”之一。他在公元717年到公元741年之间担任拜占庭王国的皇帝。关于利奥三世轶事也很多。他作为叙利亚人,精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是一个伟大的改革推动者和军事家。利奥三世一开始只是拜占庭的一个将领。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时候,阿拉伯人正好攻打君主坦丁堡,他趁混乱之际,夺取了拜占庭的政权,打击了阿拉伯人的军队,并且将他们赶出了小亚细亚地区。其实,在公元716年,利奥三世就自称王了,但是这时候他并没有实权,并不是真正的拜占庭王国统治者,直到公元717年,他才进入君士坦丁堡,正式建立了伊苏利亚王朝。由于没有遵守承诺,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攻击,但是他们打败了阿拉伯人。利奥三世轶事中,他运用希腊火攻打了阿拉伯人,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这一仗对世界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利奥三世被誉为“拜占庭救星”,不但维护了伊苏利亚王朝,在后来的后人甚至夺回了叙利亚的部分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利奥三世轶事还体现在他对王国的治理上。他建立王朝后,深知军事的重要性,开始了军事改革,分给战争有功的将领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安稳的生活,改革了税负制度。利奥三世还颁布了与宗教有关的指令,得到了大部分新型贵族的支持,笼络了大量贵族。

后人对利奥三世评价是非常好的。利奥三世生活的时代是公元七百年到公元八百年,他是叙利亚人,同时是叙利亚最伟大的改革者和军事家。他和诸多当时的统治者一样,都是从一个统领开始做起。在他一开始成为拜占庭的将领时,就推翻了狄奥多西三世。对利奥三世评价中需要涉及他当成君主的方式。利奥三世从而终结了拜占庭的无政府状态,拜占庭的无政府状态是公元711到公元717六年的时间,他由此开始登上了皇帝宝座,在位时间为公元717年到公元741年24年的时间。开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时代。作为伊索里亚王朝的统治者利奥三世,拯救了拜占庭。同时,在利奥三世一开始担任叙利亚的军事指挥官时,他夺取政权的方式是趁着阿拉伯人攻打君主坦丁堡的时候,趁其不备拿下的。这时的他不仅打击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而且将阿拉伯人的军队打出了小亚细亚。

利奥三世精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在他成为皇帝之后,采用了很多方法治理国家。他采用很多方法整理税收的征收方式,并且改变了帝国的参政议程,加强和完善军事制度,把土地和财产分发给新兴的军事贵族,而且保证士兵生活的安定。并且认识到了宗教的重要性,利用宗教的形式治理国家。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的改革措施影响了后代对国家的治理,以上就是对利奥三世评价。


利奥三世发起破坏圣像运动,基督教世界分为了两派

自从利奥三世发起捣毁圣像运动,整个基督教世界,特别是拜占庭国内,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的,一派是反对的。而后来的君主,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交替出现,圣像一会儿被建起来,一会儿被打碎,热闹异常。利奥三世的儿子又叫君士坦丁,这个是君士坦丁五世了,这家伙跟他爸爸一边的,完全支持捣毁圣像,而且是个强硬派。

他下手比利奥三世狠多了,而且这伙计也有点病态人格,对于支持圣像那派人,他抓住绝不留情,据说还喜欢亲自操刀割鼻子、剜眼珠子,有当刽子手的奇特爱好。自从利奥三世登基后,觉得自己原来所管辖的军区势力过大,所以就给分割了。这样一来,最大的军区就成了首都附近的奥普西金军区了。这么大的军区,当然是交给信得过的、跟利奥三世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阿尔塔巴斯杜斯,他后来甚至成了利奥三世的女婿。君士坦丁五世喜欢杀人,肯定也热衷战争,讨伐阿拉伯是必需的。他带着军队,从奥普西金军区穿过,没想到还没遭遇阿拉伯人就遭受了重创。皇帝受到的攻击来自于他的姐夫,奥普西金军区司令阿尔塔巴斯杜斯!我们不指望拜占庭的封疆大吏会对自己的主子有特别的敬畏,但是姐夫跟小舅子总有点香火情吧,人家去防御外虏,你怎么能中间偷袭呢?这样没有道理讲的是,一般是来自宗教狂热。

君士坦丁五世的姐夫是圣像派的支持者,其强硬程度跟君士坦丁五世也差不多。冷不丁被偷袭,君士坦丁五世大败溃散,姐夫挥师进京,坐上了老丈人家的王位。他是支持圣像崇拜的,所以首都自然有不少支持者,加上手里有兵,又是驸马爷,称帝的难度不大。君士坦丁五世跑到了当年他父亲发迹的军区,好在虽然被分割了,但实力还在,部将还忠诚。听说旧主受辱,自然无不愤慨,纷纷披挂,随公子打回京师,拿回主公的江山。看来利奥三世的军区即使被分割还是最强的,君士坦丁五世新统辖的这支军队与姐夫的人马一场大战,取得了胜利,终于在被赶下王位的第二年重新回到了皇宫。姐夫和两个儿子,也就是君士坦丁五世的两个外甥,都被他抓起来游街示众,然后在大竞技场被刺瞎双眼。支持者大部分被处决,没被处决的也少了不少器官。

痛定思痛,君士坦丁五世总结教训,发现奥普西金这个军区有重大的安全隐患,谁占有这里都有资本跟皇上叫板,老爸做得对啊,有些军区要分解掉。君士坦丁五世很快将军区分拆成独立的拥有不同职能的军团,平时互不干涉,但是皇帝的命令可以让他们马上集结。叛臣培养基地被取缔了,君士坦丁五世还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机动部队,实在是太聪明了。走过这么大的风波,君士坦丁五世什么都不怕了,继续没完成的事业,打阿拉伯人出气去。阿拉伯没机会成为皇帝的出气筒了,因为他们内部也打乱套了。这时的阿拉伯,正处在第二个王朝阿巴斯和第一个王朝倭马亚更替时期,王朝的辞旧迎新总带着血和痛。阿巴斯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黑衣大食,因为喜欢举个黑旗。倭马亚战败后退缩到半岛,我们叫他们白衣大食。

阿巴斯王朝掌权后,考虑到原来的都城大马士革离仇家太近,不太安全,于是将都城迁到了现在的巴格达,离君士坦丁堡远了,距离产生美,双方都感觉舒服多了。君士坦丁五世借着阿拉伯内乱,出手收复了不少地方,不过等阿拉伯一缓过劲儿来就又拿回去了。这段时间,阿拉伯和拜占庭这两大帝国的势力在边境均衡,都占不到什么大便宜,对彼此领土的野心现在变成了部分地区的边境摩擦,也好两边都需要休息了。拜占庭帝国最不缺少的就是敌人,阿拉伯乖了,更恶劣的仇家又冒出来了,那就是保加尔人。还记得这伙人吗?他们是第一个在拜占庭版图上建国的部族。后来他们帮助被割掉鼻子的查士丁尼二世复位成功,收了拜占庭不少好处,接着又帮助利奥三世打阿拉伯。仗打胜后,拜占庭答应每年给他家一笔压岁钱表示感谢(拜占庭王朝在这件事上没有荣辱观,不管大国小国,就喜欢给人家送年贡),保加尔人得了好处也不感激,继续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占了很大的一片地盘。

君士坦丁五世执政后,感觉对保加尔人还是要加强防御,于是一口气修了600多座城堡,竖在保加尔人面前。保加尔人又在此时要求增加年贡,皇帝当下就恼了。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保加利亚的几次大战,其中以公元763年和公元773年两次最为著名。君士坦丁五世不但打退了保加尔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再一次化解了拜占庭帝国被灭亡的危机,还进攻到对方的腹地,让保加利亚国内生灵涂炭,一片混乱,短期内再无力骚扰拜占庭。但是君士坦丁五世的目的是彻底了断保加尔人,把这个长在拜占庭版图上的毒瘤连根除尽。

所以,公元775年,年迈的君士坦丁五世再次出兵征讨,想给保加利亚毁灭一击时,驾崩在军营里。本来罗马帝国的统帅,军功是第一位的,教会兴起后,评价皇帝的许多指标就与信仰有关了。君士坦丁五世挽救拜占庭于危亡,本来应该是帝国的大救星,可就是因为在圣像的问题上动作过于粗暴,历史形象并不好,还有一个非常不体面的外号,类似臭大粪之类的称呼。最可怜的是,后来崇拜圣像的那一派掌权,君士坦丁五世的尸体被从教堂里翻出来丢进大海。再后来,拜占庭国家受到保加尔人的再次征伐,老百姓开始怀念君士坦丁五世,还组团去君士坦丁五世曾经的墓前痛哭。

君士坦丁五世共有6个儿子,第一个皇后生的长子利奥四世接了班,第二个皇后还生了5个儿子。利奥四世自幼多病,性格和身体一样软弱,所以给他找了个比较强势的老婆,皇后是来自雅典的艾琳。利奥四世这样的身体当皇帝,宏图大业基本就不敢想了,对他来说活着最要紧的事就是安排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防止自己那5个异母弟弟跳出来作乱。利奥四世在位5年就蹬腿了。这伙计虽然也是个捣毁圣像派,但是他性格温和,动作比较斯文,虽然两边都对皇帝这种有点骑墙派的作风看不上,但是也都对他没有太大的敌意,

所以,他顺利地将政权交给了10岁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还让太后艾琳成为摄政王,共治天下。但是排位顺序还是君士坦丁六世是第一皇帝,艾琳是第二皇帝。

伟大的军事家、改革家:利奥三世的生平成就

利奥三世,叙利亚人,伟大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初为拜占廷将领,推翻狄奥多西三世,结束了自711年至717年拜占廷的无政府状态,登上皇帝宝座,开创伊苏里亚王朝。拜占廷再度被受神启示的帝国首领,伊索里亚王朝的统治者利奥三世(717-741年)所拯救。利奥三世原为叙利亚军事指挥官,趁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之际,夺取了政权。他不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围攻,而且将他们赶出了小亚细亚。

人物成就

拜占庭帝国皇帝。伊苏利亚王朝建立者,717-741年在位。君士坦丁五世的父亲。

自从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之后,在这个具有无限扩张意识的政治宗教军事一体 的政权攻击之下,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就进入了噩梦的时代,亚洲领土几乎丧失殆尽,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点残余。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皇帝狄奥多西三世束手无策,于是,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乘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军人,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同诸多罗马东罗马的皇帝一样,他也是崛起于行伍之中,凭着军功晋升到高位,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司令,成为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这一次阿拉伯人的大举进攻似乎是专为利奥三世的锦绣前程而准备的,717-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困了一年,但凭着君士坦丁堡独特优越的防务条件,加上利奥三世的沉着应战,再加上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的应用,终于抵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势,而凛冽的冬天、阿拉伯舰队部分水兵的叛变和保加利亚人出其不意的进攻更使形势转向有利于基督徒一方。最后摩斯拉玛全线溃败,阿拉伯人据说损失了15万人(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和几乎全部船舰。这一仗对东西方世界意义重大,它使利奥三世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荣,从而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同时使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陷入恶性循环中。利奥三世后来还乘胜反攻,逐渐把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西部,到他得意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灭掉了倭马亚王朝,并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

  利用宗教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四面受敌的拜占庭帝国,加强军事力量显然是重中之重。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为实践。他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参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

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之后4个世纪,教会的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随着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更加严重。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僧侣人数的实际数字虽然达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特权。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却越来越多。要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要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就必须拿富得流油的教会开刀,无论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也使它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早期的基督教强调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随着它的发展也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逐渐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愚昧的群众认为对圣像的顶礼膜拜可以使自己趋利避害,而带给了修道院滚滚财源。而且对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论的危险,这严重违背了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的本质。基督教内部本身就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而利奥三世正利用了这些硬伤,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这是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随后,在全国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接着,由于教会违抗诏令,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没收,余下的土地也必须课税,修道院的数量被大为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利奥三世开了个头,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的行动更为激烈,使这场运动达到高峰。

笼络贵族

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而多数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730年,利奥三世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圣像破坏运动"表面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了。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都出身于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围战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个时间不长不短的王朝,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卫国战争

717年,阿拉伯帝国20万大军、1800艘战舰海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 占庭帝国形势危急。此时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军队拥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718年,利奥三世将阿拉伯海军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内,用"希腊火"烧毁了大批阿拉伯战舰。阿拉伯军队由于在冬季严寒和瘟疫中大量减员,军心动摇。利奥三世于是突袭阿拉伯陆军,仅在亚德里亚堡之战就杀死阿拉伯军2万2千人。拜占庭海军又先后击溃了两支阿拉伯增援舰队,迫使阿拉伯军队撤退。此战阿拉伯人死亡15万人,战船几乎损失殆尽。利奥三世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拜占庭帝国,极大的挫败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势头。740年,利奥三世又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在危难中挽救了拜占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他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的表现,可谓是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排斥宗教

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会战中大破阿拉伯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就为他采取措施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政打下了基础。为了重整军队,他下令广泛征用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教会毫不容易才把这些财富敛到自己怀里,怎能说给人就给人呢?西方人惯有的抗争精神在那些修道士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归还财产,还俺们土地"之声此起彼伏。

和中国的寺院有所不同,教会在当时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统领者,而且也统治着社会的经济。修道院利用各种特权,利用免税权,大量占有土地,剥削依附于土地的居民。国家实力被这些僧侣掏之一空,他们其实比俗人还要俗。有资料显示,到七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有一半被教会霸占,严重威胁了帝国本身的安全。

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很多修道士从被占领区涌入帝国内地,随之而起的修道院遍布各地,他们就像蛀虫爬伏在本就缩水的国土上。帝国需要的不是只会诵经的洋和尚,而是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战士,这必然在教会与军人出身的利奥三世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一道诏令:"禁止供奉圣像",拉开了"破坏圣像运动"的序幕。修道士们一听就恼火了,没了圣像,俺们怎么收香火钱?但是,皇帝的措施得到军队和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土地。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因为修道士不听他的话,这次可以趁机统治他们。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骄横早就不满了。 教会的总主教忍不住了,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修道士们更是站起来威权,开始煽动那些容易激动的居民,妇女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居民们对修道士报有同情心,帝国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

727年,在希腊及爱琴海上各岛爆发了起义,反对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拉奥三世乃铁腕人物,轻易地镇压了反叛者。罗马教皇格里哥里二世(当时教皇国还没成立,罗马教皇还在拜占廷的管辖之内)闻听此信,大为恼火,并以在意大利停止收缴贡赋来反对皇帝的政策。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纳和罗马城虽然属于拜占廷的领土,但是已经日渐疏远,为了反对政府,教皇还和帝国的对头伦巴第人同流合污,真是雪上加霜。

面对诸多反对之声,利奥三世毫不理会,继续实行自己的政策。同时,他还惩罚那些带头闹事的:730年,君士坦丁堡总主教被罢黜;没收格里哥里二世在意大利南部的所有收入,伊利里克的管辖权也被收回。

不久,图尔大捷的胜利消息传至君士坦丁堡,拜军趁机发动反击。736年,利奥三世发威,在阿克罗依农大败阿拉伯人,将他们统统赶出小亚细亚西部。

帝国分裂

741年6月18日,利奥三世死后,由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接位。君士坦丁五世继承父亲遗志,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对付修道士。结果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内战爆发了。

利奥三世的女婿阿尔塔瓦兹德,奥普西吉军区统帅,他举双手赞成老丈人的破坏圣像的运动。君士坦丁五世在继位当月前往小亚细亚,准备组织军队反击阿拉伯人。阿尔塔瓦兹德突然挑起反旗,自封为皇帝,对小舅子下手。措不及防的君士坦丁五世吓了一跳,原来那厮支持政府全是假的。没办法,他仓皇逃到阿那托里卡军区,因为那里有很多支持他的人。

不久,从君士坦丁堡传出消息:"皇帝驾崩了",君士坦丁五世一听就不干了,心想:"朕活的好好的,能吃能喝的,你们竟然造谣说朕死了,太不像话了"。原来,阿尔塔瓦兹德与首都的执事长官和新任总主教勾结,诈称君士坦丁五世归天,阿尔塔瓦兹德篡位成了新皇帝。为了取得首都居民的拥戴,阿尔塔瓦兹德刚进城,就迫不及待的废除了关于破坏圣像的决定。

虽然从表面看,破坏圣像运动遭到失败,但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反对派的想象。除了阿那托里卡军区外,位于小亚细亚的色雷斯军区及吉维列奥特军区也全力拥护这项运动。

742年,君士坦丁五世击败篡位者,迫使其逃回君士坦丁堡。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之子也成了舅舅的手下败将。君士坦丁五世派兵从陆路、海路两方面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包围。743年,君士坦丁五世重登皇位,其他那些背叛者和政治对手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尔塔瓦兹德被俘,双眼被挖了出来。总主教被居民用皮鞭暴打一顿,又被捆在驴背上,头朝后担着驴屁股上,在跑马场游行示众,总算保住一条老命。

刚刚平息内乱的拜占廷帝国又遇到了麻烦。746年,近东发生大瘟疫,蔓延整个帝国,拜占廷人和希腊人死亡数目巨大。斯拉夫人趁机涌入那些已经成为无人区的土地上定居,拜占廷皇室史学家波菲洛格尼图斯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

虽然遇到瘟疫,虽然有外族入侵,君士坦丁五世仍不放过那些国家的蛀虫:修道士。753年,他在宗教大会上严厉谴责供奉圣像的行为。随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宗教大扫除:没收修道院财产,关闭修道院,将其改为兵营,强迫修道士还俗、娶妻生子等等。

756年,君士坦丁堡的跑马场上演了一场滑稽的大表演,主角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成双成对的在赛场上出现,一个男的身边跟着一个女的。看台上的观众不停往下扔垃圾、吐口水,嘲笑之声不绝于耳。皇帝在皇室看台上高声谴责这些洋和尚令他彻夜难眠,观众随之高呼:"这些败类再也不存在了"。

为了巩固统治,将破坏圣像运动进行到底,必需将有些过时的查士丁尼的法典进行革新和简化。从利奥三世开始,就已经开始编纂一部全新的法律全书。在这部法律中,以民法为主,刑法则占少量的一部分。它取消了对簿公堂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规定审判无报酬。在刑法中,将一些判为死刑的囚犯施以体刑,让他们终身残废,但可以留下小命。这些体刑包括:断臂、割鼻、削舌和挖眼等等,最轻的也要遭受鞭挞。

伊苏里亚王朝初期,由于收缴了修道院的大量财产,帝国的军事力量提升很大,这主要反映在对阿拉伯战争的频频获胜上。在利奥三世胜利的基础上,拜占庭军队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叙利亚部分地区、塞浦路斯岛和亚美尼亚。

与拜占廷修道士们的遭遇天壤之别的是,意大利突然蹦出个教皇国,神权日见抬头。君士坦丁五世傻了眼,罗马天主教会不断壮大,拜占廷在意大利的领地却逐渐丧失。

他在位时期,精力主要用于镇压不断反叛的阿拉伯部落和柏柏尔部落,最为艰巨的是还要时刻提防阿拔斯王朝的颠覆活动。763年,他艰苦的镇压了以拥护阿拔斯王朝为名的国内叛乱。对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国,也发动了若干次战争,但是在日益强大的法兰克王国面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