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

本 名:李因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出生地:会稽(今浙江绍兴)

主要作品:《竹笑轩吟草》

职 业:诗人兼画家

性 别:女

李因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生平简介,李因作品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会稽(今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光禄卿葛征奇为妾,工画山水、花鸟,疏爽隽逸,毫无女子纤弱之气。亦工诗,著有《竹笑轩吟草》等,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

人物生平

李因,出身贫寒,资性警敏,耽于读书,不喜修饰,常“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苦学成才。早年为江浙名妓,海宁人光禄卿葛征奇见到其《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对其才华大为赞叹,顿生倾慕之心,纳为侍妾。婚后随葛职务调动,“溯太湖、渡金焦、涉黄河、泛济水、达幽燕”,15年中几乎跑遍半个中国,仍孜孜不倦,嗜书成癖,即在旅途、车船、驴背,均不忘读书吟诗。时值明末,天下大乱,一次乘舟过宿州,兵变猝起,行李首饰尽失,独抱诗稿而逃。明崇祯十六年(1643)出诗集《竹笑轩吟草》和《续竹笑轩吟草》各一卷,共260余首,多为旅途之作,其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征奇为其诗集作序,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即老宿臣公不能相下。”

李因擅墨笔山水、花鸟,颇自负,自比唐王维。山水法宋人米芾、米友仁父子,多用水墨点染,“以烟云掩映树石”,苍老无闺阁气。亦工芦雁。征奇尝坦言:“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其夫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情感之深。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为师,尝以沉香木刻像奉之。其画多用水墨,幽淡欲绝,于形似之外求其神,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中十分难得。画不仅得陈淳之真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据画史记载,李因“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经过不懈努力,她最终在创作上避开了女画家惯有的构图小气、笔致纤弱等弊病,以潇洒随意及疏爽隽逸的艺术风貌备受时人赞许。清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中对李因花鸟画的评介:“水墨花鸟苍古静逸,颇得青藤(徐渭)、白阳(陈淳)遗意。所画极有笔力,无轻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陈维崧在《妇人集》也称她:“作水墨、花鸟,幽淡欲绝。”。

清顺治二年(1645)葛征奇去世,李因35岁,此后40年中,穷困凄凉,四壁萧然,有时不能举火,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却始终以明人自居,在画中从不署清代年号。晚年仍奋发学习、写作,正如自述所谓“白发蓬松强自支,挑灯独坐苦吟诗”。其后期之诗,格调更加深沉。论者谓“沈郁抗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

个人作品

著作有《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莲鸭图》、《秋暮书怀》等。黄宗羲曾为她作传。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花鸟》卷,是李因于明崇祯七年的作品,卷末有葛征奇的题跋。李因墨笔画四时花卉,如牡丹、玉兰、月季、绣球花等,其间穿插燕子等鸟雀,构图灵活大方,树枝运笔苍劲有力,落墨为叶,花头或用墨笔写出,或单用笔勾勒出形,鸟雀也刻画的生动形象,或休憩、或跳跃、或疾飞,全画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气,潇洒似陈道复。因此《明画录》评其作品“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

李因:自比唐朝王维的女画家,有中唐遗韵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词书画造诣具有一定的高度,后代能超越他的微乎其微。然竟有一位女人自比可与王维攀高低,她就是明末清初女诗人兼画家李因。李因真的具有非凡的才能吗?她果真可与王维相媲美?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学习刻苦,擅长山水画,对诗词歌赋亦有研究,小小年纪出口成章。再加上经过青楼技工的调教,她的才气更上一层楼。李因不论作诗,还是作画,都不见女子的柔弱之气,犹如年少书生疏爽隽逸。她的性格爽朗豪放,不喜欢打扮,不注重外表。正应了“诗人外表是邋遢的,内心是圣洁的。”这句话。

十几岁的李因,已经名声大振,响彻江浙一带。来找李因求字的,求画的,络绎不绝,赞赏她有中唐遗韵。李因欣然忙的不亦乐乎,毫不羞涩自比唐朝王维。古代女子成婚较早,爱情早在她心里懵懂地发芽了。只是她眼光高远,看不上身边那些寻欢的男人,她的诗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一支留待晚春开”真真切切地道出了她的情怀。

爱情往往就是一见钟情,海宁人光禄卿葛征奇对李因的诗大为赞叹,被她的才气所折服,会面后立即决定娶她。人世间的婚姻结合,慢的就像跑马拉松,快的如闪电。李因心甘情愿跟着葛征奇,哪怕去天涯海角。李因被葛征奇纳为侍妾后,随葛征奇职务的调动,果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这期间,她的山水画作品之多,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得到了极度的发挥。

葛征奇善画山水,也是很自负,遇上李因,可谓是相得益彰,李因擅画花卉。夫妻曲房静几,互以绘事为娱。葛征奇常说:“花鸟我不如姬,山水姬不如我。”李因做完画,葛征奇每加以题跋,必在画上钤以“介庵”的印章。葛征奇和李因的字号分别是“介龛”与“是庵”,“介庵”是从两人字号中各取一字而成,可见两人情感之深。

李因花鸟画以陈淳为师,尝以沉香木刻像奉之,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古代女画家中十分难得。她的诗集收录她的诗二百余首,多为旅途中所做。这期间还有个传说,明末社会不稳定,她在途中突遇战争,竟然丢下金银首饰,也要抱着诗作画稿。可见,李因对自己的作品,看的多么重要啊。文人都一样,视自己的作品如孩子,被别人盗去发表,都四处维权,又急又气,更别说丢失了。

李因与葛征奇在一起生活,只是十几年的好光景。葛征奇去世后,李因终身未嫁,以纺织为生,兼作画自给,晚年仍奋发学习和写作,格调更加深沉。

明末清初女诗人李因生平:自学成才的奇女子

明末清初的女诗人、画家李因生平最喜画山水图,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颇有唐朝中期的韵味。  

  李因的画像

李因出生于1610年,也就是明万历皇帝三十八年。小时候的李因十分喜爱读书,不像一般的女孩子那样,爱好梳妆打扮。她依靠自学成才,在当地颇有名望。后来因家道中落,她沦为了江浙一代的名妓。但纵使人在风尘,李因还是不忘读书和作诗。

明光禄卿葛征奇是一位海宁人,有一次他见到李因所作的诗篇《咏梅诗》后,被其才华深深折服,便将其纳为自己的侍妾。后来,由于葛征奇的调动,李因跟随着他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

当时正值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一次李因和丈夫葛征奇一起路过宿州,不料遇到当地发生了兵变,李因不顾自己的金银首饰,唯独抱着诗卷逃跑。

李因对于自己的山水、花鸟画十分自信,常常将自己比作唐代的王维。而她的丈夫葛征奇也承认,自己在山水画方面比不过李因。每当李因作完一副画之后,葛征奇都要为她作题跋,并盖上“介庵”的印章。介指的是葛征奇的字介龛,庵指的是李因的字是庵。

在李因35岁的时候,葛征奇去世。之后的日子里,李因穷困潦倒,只能依靠纺织和卖画为生。当时明朝已经灭亡,但是在李因生平的画作中,落款依然署着明朝的年号,从来没有使用过清朝的年号。

公元1685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李因去世。终年75岁。

李因的故事

在清代的《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则沈石友和李因的故事。沈石友是清朝中后期的人,而李因是晚明时期的女诗人,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际呢? 

  李因和她的丈夫葛征奇

沈石友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几乎在中国的收藏界,都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尤其喜爱收藏砚台,据说他的藏砚数不胜数,而且,他对于砚台有一种特殊的癖好。有一次,沈石友得到了一块小方砚,这块砚仅有三寸多,他将它藏在一个小盒子里。这块砚的背面,画的就是李因的画像,上面还题着一首词,词曰“手泽重看,暗回溯昔年情绪。绮楼深处,日日神仙侣。作画吟诗,笔墨生风雨。伊人去,更谁怜汝,似落花无主。昔外子戏以锥画妾貌于砚背,绝神似,箧藏十五年。今日重睹,不觉泪下,书此曲记之。”从词的内容来看,这块砚似乎曾经被李因使用过,而其背面的李因画像,是她的一位故人将其镌刻上去的。李因自认为这画像跟自己十分想象,因此将它藏了起来,而且一藏就是十五年。而李因在十五年,重新将这块砚台取了出来,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因此题了上面这首词用以纪念。

这块砚台背面,出了有李因的画像和题词之外,还有一个名为“雪坡”的印鉴。雪坡是谁?他是一位明代的和尚,以在砚台上雕刻画像而出名。看来,这块砚台颇有来历,似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李因的故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