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南北朝时北周刺史

本 名:刘昉

所处时代:隋朝

出生地:博陵望都

刘昉南北朝时北周刺史生平简介,刘昉之死

刘昉,昉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

人物经历

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

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前后赏赐巨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称为黄、沛。时人为之语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

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曰:“臣闻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昉既位列群公,秩高庶尹,縻爵稍久,厚禄已淹,正当戒满归盈,鉴斯止足,何乃规曲蘖之润,竞锥刀之末,身昵酒徒,家为逋薮?若不纠绳,何以肃厉!”有诏不治。昉郁郁不得志。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士彦妻有美色,昉因与私通,士彦不之知也,情好弥协,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

下诏诛之,曰:

朕君临四海,慈爱为心。加以起自布衣,入升皇极,公卿之内,非亲则友,位虽差等,情皆旧人。护短全长,恒思覆育,每殷勤戒约,言无不尽。天之历数,定于杳冥,岂虑苞藏之心,能为国家之害?欲使其长守富贵,不触刑书故也。上柱国、郕国公梁士彦,上柱国、巳国公宇文忻,柱国、舒国公刘昉等,朕受命之初,并展勤力,酬勋报效,荣高禄重。待之既厚,爱之实隆,朝夕宴言,备知朕意。但心如溪壑,志等豺狼,不荷朝恩,忽谋逆乱。士彦爰始幼来,恒自诬罔,称有相者,云其应箓,年过六十,必据九五。初平尉迥,暂临相州,已有反心,彰于行路。朕即遣人代之,不声其罪。入京之后,逆意转深。忻、昉之徒,言相扶助。士彦许率僮仆,克期不远,欲于蒲州起事,即断河桥,捉黎阳之关,塞河阳之路,劫调布以为牟甲,募盗贼而为战士,就食之人,亦云易集。轻忽朝廷,嗤笑官人,自谓一朝奋发,无人当者。其第二子刚,每常苦谏,第三子叔谐,固深劝奖。朕既闻知,犹恐枉滥,乃授晋部之任,欲验蒲州之情。士彦得以欣然,云是天赞,忻及昉等,皆贺时来。忻往定邺城,自矜不已,位极人臣,犹恨赏薄。云我欲反,何虑不成。怒色忿言,所在流布。朕深念其功,不计其礼,任以武侯,授以领军,寄之爪牙,委之心腹。忻密为异计,树党宫闱,多奏亲友,入参宿卫。朕推心待物,言刻依许。

为而弗止,心迹渐彰,仍解禁兵,令其改悔。而志规不逞,愈结于怀,乃与士彦情意偏厚,要请神明,誓不负约。俱营贼逆,逢则交谋,委彦河东,自许关右,蒲津之事,即望从征,两军结东西之旅,一举合连横之势,然后北破晋阳,还图宗社。

昉入佐相府,便为非法,三度事发,二度其妇自论。常云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刘氏应王,为万日天子。朕训之导之,示其利害,每加宽宥,望其修改。口请自新,志存如旧,亦与士彦情好深重,逆节奸心,尽探肝鬲。尝共士彦论太白所犯,问东井之间,思秦地之乱,访轩辕之里,愿宫掖之灾。唯待蒲坂事兴,欲在关内应接。残贼之策,千端万绪。惟忻及昉,名位并高,宁肯北面曲躬,臣于士彦,乃是各怀不逊,图成乱阶,一得扰攘之基,方逞吞并之事。人之奸诈,一至于此!虽国有常刑,罪在不赦,朕载思草创,咸著厥诚,情用愍然,未忍极法。士彦、忻、昉,身为谋首,叔谐赞成父意,义实难容,并已处尽。士彦、忻、昉兄弟叔侄,特恕其命,有官者除名。士彦小男女、忻母妻女及小男并放。士彦、叔谐妻妾及资财田宅,忻、昉妻妾及资财田宅,悉没官。士彦、昉儿年十五以上远配。上仪同薛摩儿,是士彦交旧,上柱国府户曹参军事裴石达,是士彦府僚,反状逆心,巨细皆委。薛摩儿闻语,仍相应和,俱不申陈,宜从大辟。问即承引,颇是恕心,可除名免死。朕握图当箓,六载于斯,政事徒勤,淳化未洽,兴言轸念,良深叹愤!

临刑,至朝堂,宇文忻见高颎,向之叩头求哀。昉勃然谓忻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于是伏诛,籍没其家。后数日,上素服临射殿,尽取昉敢、忻、士彦三家资物置于前,令百僚射取之,以为鉴诫云。

【隋书·刘昉】原文翻译,刘昉,博陵望都人也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 ,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有诏不治。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于是伏诛,籍没其家。

(节选自《隋书·刘昉》)

译文:

刘昉,博陵望都人。刘昉生性狡猾,有奸术。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一时。他被授为大都督,迁为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都被亲近信任。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宣帝嗓子哑了,不能再讲话。刘昉看静帝太小,不堪国家的负担。刘昉向来就深知隋高祖,又因他是皇后的父亲的缘故,有大名于天下,于是与郑译谋划,让高祖辅佐朝政。高祖为北周丞相后,任命刘昉做司马。当时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住在皇宫里,每每与高祖同帐而坐。刘昉把些美妓献给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宇文赞当时还未成人,见识平庸低下,听了刘昉这番话,以为是真的,于是听了他的话。高祖因刘昉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将军,封他为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都是心腹。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傲之色。但他生性粗疏,特贪财利,富商大贾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在他家里。那时尉迟迥起兵反叛,高祖令韦孝宽讨伐他。官军到了武陟,诸将行动不一。高祖想派刘昉或郑译去监军,因此对他们说:“要派心腹去统领大军,你们这两个人,谁去啊?”刘昉说未曾为将,郑译又以母亲年老为托辞,高祖不高兴。高颎请求让他去,于是派他去监军。从此高祖对他们的恩宠和礼遇渐渐差了。另外,王谦和司马消难相继谋反,高祖很担忧,废寝忘食。刘昉游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相府的事情,多被遗忘丢下。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一天天被疏远猜忌。高祖受禅后,他升任柱国,改封为舒国公,闲居无事,高祖不再用他。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很不安。后遇京城闹饥荒,皇上下令禁酒,刘昉却派妾租房子,当垆卖酒。治书侍御史梁毗上奏高祖,弹劾刘昉,有诏不处理他。当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都失职怨愤,刘昉与他们交往,多次来往。于是谋划造反,答应推举梁士彦为皇帝。后来事情泄露,皇上追究不放。刘昉自知躲不脱,默然无语。于是被杀,全部家产被没收。

隋文帝杨坚上位后,忠臣被洗了一遍,还剩下几个?

都说隋文帝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的确勤政节俭,事必躬亲,以民为先。但是再贤明的皇帝,一旦涉及到皇权利益,也必然地会举起屠刀,向自己昔日的战友,恩人砍下去。公元586年,隋朝堂之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清洗。

前一年,上柱国郢国公大司徒王谊已被赐死,本年5月,太傅李穆已死,当初的战将卢贲早已不在朝堂,成为地方刺史,庾季才只是个学者,手里没兵,郑译也被赶走了,不成气候,都没有多大伤害。但是当初的元勋名单中,还有几个重量级的,手握重兵的家伙,梁士彦,宇文忻就在其中。

梁士彦,自小就个性分明,刚直果断,尤其喜好经史,兵法非常了得。宇文邕开拓江山打北齐,他随同宇文邕拿下晋州后,担任晋綘二州刺史。北齐卷土重来,宇文邕已经回京,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梁士彦对将士振臂高呼:“死在今日,吾为尔先!”士气高涨,以一当百,最终等到了宇文邕的救摇,北齐败退。宇文邕和他来了个国际拥抱,他捋着宇文邕的胡须喜极而泣。虽然有点暧昧,但是梁士彦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晋州离北周大本营非常遥远,但是他凭着自己个人的威望,能力,最终稳住了局势,北齐平定后,他被封为郕国公,进位上柱国。宣帝即位,担任徐州总管,督三十二州军事,对陈朝形成了强有力的压制。

杨坚监国,任他为毫州总管,督二十四州军事,尉迟迥反叛,他亲为前锋,大破叛军,收服宇文忻部,立下首功。

梁士彦是文武通才,但却并不是心腹。对于他,杨坚是很猜忌的,于是立国后不久,就削了他的兵权,让他呆在京中。梁士彦善用兵,却不善于政治斗争,也没有那么多花肠子,他回到长安,找到从前的老朋友聊聊天喝喝酒,不久就出事了。

因为和他喝酒的不是什么寻常贩夫走卒,是杞国公宇文忻,上柱国刘昉。

宇文忻也是隋文帝的老朋友。想当年也是北周赫赫有名的战将,尉迟迥作乱时,官军在邺城遭遇不利形势,宇文忻命令士兵射观战群众,并大呼贼败,官军士气大增,一举得胜。尉迟是杨坚夺位最大的阻碍,他的覆灭让杨坚称帝之路顺畅很多,而在此一战中立下大功的宇文忻自然也被封为英国公,意为天下英杰,大受杨坚信任。他拥戴杨坚称帝有功,又善于用兵,在北周旧臣中还很有威望,所以隋朝建立后,杨坚虽然封他为杞国公,却夺了他右领军大将军之职,让他在家闲着。

至于舒国公刘昉,虽然当初他矫诏让杨坚辅政,但是他贪财怕死,又排挤苏威高熲等人,早被疏远了,于是,这三个落寞的人就聚在一起,没事发发牢骚,酒醉后就有了反心。

他们准备了两套方案,第一就是皇帝祭祀之际,率领僮仆,寻机起事;但是这似乎有些儿戏,于是他们做了第二套方案,就是把蒲州占下来,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占黎阳关,断河阳路,占河北之路,劫取朝廷物资,招募地方土匪。这计划看来挺好,但是梁士彦做事不密,他外甥裴通知道后密报朝廷,他们还不知道。杨坚决定来个将计就计,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梁士彦枉读史书,他根本不知道为何兵权被夺了这么久,还会被任命为晋州刺史这样重要的官职,他还傻傻地向杨坚请求让仪同三司薛摩儿当长史,杨坚看着他的傻样,估计都觉得好笑,答应了他。梁士彦把机密告诉了薛摩儿,还曾对他的两位好友说这是天要让他们成功的节奏。

结果天意倒是天意,不过不是老天,是天子,也不是要他成功,而是要他当场现形。

梁士彦去赴任前,按规定得拜别皇帝,隋文帝命左右拿下梁,宇文,刘三人。质问他们为何要造反。三人还被蒙在鼓里。当薛摩儿上殿后,一切都大白于天下,梁士彦才明白,只是明白地太晚了。

梁士彦倒是条汉子,知道一切不成,也没继续哭求,引传颈就戮,时年72。这件大案,三家的兄弟叔侄多人受到牵连,是一场清洗。

几天后,杨坚身穿白色服装亲临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彦等三家的东西,以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杨坚杀鸡骇猴,达到了目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