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
外文名称:Ludwig von Benedek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厄登堡
出生日期:1804.7.14
逝世日期:1881.4.27
职业:军人
奥地利帝国陆军元帅: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
奥地利帝国陆军元帅。生于厄登堡,1822年参加奥地利陆军。1846年起在加利西亚、1849年在匈牙利、1848、1849和1859在意大利的历次作战中战功卓著,1859年任第八军团司令。1860年任总参谋长兼匈牙利总督。1861一1866年任意大利奥军司令官,晋升陆军元帅。1866年任波希米亚奥军司令。在指挥奥军与毛奇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在克尼格雷茨之战作战时失利。战败后引咎辞职,1881年在格拉茨去世。
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Ludwig von Benedek(1804.7.14-1881.4.27)奥地利帝国陆军元帅。生于匈牙利厄登堡,是医生之子,1822年从玛利亚·特蕾莎军事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奥地利陆军,1833年任军参谋,并参加了平息1846年加利西亚叛乱的斗争,1849年5月29日,指挥一个旅在元帅拉德斯基手下参加反撒丁王国的库尔塔托尼之战,从而崭露头角。后参加6月10日的文森之战和7月25日的第一次库拉托扎之战,反复冲杀。1849年3月21日的莫尔塔拉之战及3月23日的诺瓦拉之战再次为他赢得殊荣,获得玛利亚·特蕾莎骑士勋章。4-8月作为第二军参谋长随朱利叶斯·雅各布·冯·海瑙参加了镇压匈牙利拉约什·科苏特的暴动,后在另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授予军事优异十字勋章。1850-1857年任拉德斯基的参谋长。拉德斯基死后任第二军军长,在1859年6月的索尔费里诺战役中,做出了及其重要的贡献,此战他成功的完成了后方保卫任务,从而掩护了奥军的顺利后撤,1860-1864年任陆军军需兵司令兼军需局局长,并与1861-1866年任威尼西亚总司令 。
决战
贝纳德克带着卓著的声誉,从1859年的战争中浮现出来,他深受部署的爱戴,并在军队中得到广泛的尊重,不安现状,不避艰险的贝纳德克被称为"军中骑士"。然而他比大多数人都认识自己的不足,作为一个军的指挥官,他是相当出色的,但是指挥一个15-20万的集团军,超出了他的能力,他所需要的是看到什么事情在发生,而不是在地图上筹划一次战役,他本人认为指挥一次战役,勇气和直觉比复杂的计算更重要。在1866年,他被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任命担任总司令好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实际上,他被证明是奥地利帝国失利的致命原因,他勉强接受了晋升,但好像丧失了与显著名声相匹配的精神和动力。虽然仅有62岁,但他深受反复发作的疾病的困扰,并担心他的健康不能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也不喜欢把指挥部从意大利迁到中欧,因为在意大利地区干的很好,"我现在要研究普鲁士的地理了,关于施瓦泽儿·格尔斯坦或者斯普里,我知道什么?在我这个年龄,我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贝纳德克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其部分专业的参谋人员的能力,当一名叫贝克的中校准备研究中德意志地理时,他要去他的上司下发军用地图,然而他的那些宁愿把时间消磨在赌场里,也不愿去侦察的的上司告诉他自己去市场上去找。
贝纳德克仿佛被责任感压倒了,挑选两个参谋长,对一个人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他却显示出混乱和犹豫不决。两个入选者,克里斯马尼克和希尼克斯坦是极不相称的一对,在工作中起了极坏的作用,他们既不受欢迎,也缺乏效率。就如一个青年军官所写的那样:"我的学识过于渊博但懒透了的朋友克里斯马尼,和我不学无术的朋友希尼克斯坦,他们的表现已经糟透了,他们适应自己的位置,如同我自己适合为歌剧院编曲一样。"在1866年战争中,希尼克斯坦是如此悲观,以至于战争还没开始时,他就向贝纳德克建议撤退,在奥地利主要的努力应该是防守维也纳,因此就必须撤退。
这两个心里消沉的顾问心中充满了胆怯和悲观的情绪,使得原本勇敢和自信的贝纳德克感到灰心丧气,失败仿佛就在他呼吸的空气里,在克尼格雷茨之战中,贝纳德克对向城西北高地其防线运动的两支普鲁士军队采取了完全消极的战略,普鲁士军队指挥官冒极大的风险分割兵力,如果奥地利指挥官倾其全力攻击前进中的任何一支普鲁士军队,奥地利将赢得一次压倒性的胜利,因为奥地利军队此时数量上有2:1的优势,普鲁士的优势仅在于后镗撞针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有在战败后,在组织军队后撤的过程中,贝纳德克才找回了自信,他用一次壮烈的反冲锋阻止了普军的追击,顺利的把部队撤了下来 。因为战败,他被免职并受到军事法庭的起诉,但皇帝免去了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并且终止了诉讼,从陆军退役后到格拉茨渡晚年,1881年4月27日卒于那里。
克尼格雷茨之战打了多久?克尼格雷茨之战的结果如何
1866年7月3日爆发的克尼格雷茨(今捷克境内的赫拉德茨-克拉洛维Hradec Králové)战役(我国多称为萨多瓦Sadowa战役),是1866年普奥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在这次战斗中,普军依靠严格的纪律与快速行军,在战斗中集中兵力夹击敌军,一转开展不利的局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7月3日态势如下:普军有两个军团:易北军团(39000人)和第一军团(85000人)共124000人;其当面之敌奥军北方军团则有205000之众。除了人数上占优,奥军有比普军射程更远的火炮在后方提供支援,两翼还有大批骑兵掩护。应该说,普军此时的胜算并不大。
3日清晨下了一场小雨,萨多瓦地区起了一层薄雾。拂晓时分,右翼普军首先发起进攻,占领了Bystrice河西岸的奥军阵地。8时左右,奥军炮兵开始还击,猛烈的炮火压得普军右翼比滕费尔德的部队抬不起头来。乘着这个机会,奥军左翼的萨克森军开始有序地后撤到身后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扫射普军右翼部队。比滕费尔德没有想到奥军火力如此猛烈,一时不敢全线进攻。同时,他把冯·舒勒准将指挥的七个前卫营从河东撤了回来,暂时转入防守。
中路的战斗也随即展开。原本负责保卫普军后卫的冯·弗朗斯基少将(von Fransecky)的普鲁士第七师此时也投入了进攻,并首先冲进了左前方的Swiep森林。森林里部署着奥2军和奥4军的部队,普7师没能将他们赶出森林,一时陷入了丛林战。但普7师一面与丛林里的奥军鏖战,一面还保护着普军的左翼,直到下午腓特烈王储率第二军团赶到。普军的进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逐村逐屋地与奥军争夺。在后方观战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后来的德皇威廉一世)见弗朗斯基打得十分辛苦,遂命令第一军团渡河前去支援。经过一番苦战,普军攻下了萨多瓦。然而恶战还在后头,当普第一军团挺进到森林附近时,奥军向普军发射烟雾弹,使普军减慢了进攻速度。接着,奥军又以烟雾为目标进行炮击,给普军以很大杀伤。Bystrice河虽然可以涉水过河,但是把大炮运过河就十分困难。得不到炮兵支援,普军就只有挨打的份。等到主攻的普8师和普4师好不容易冲出烟雾,又完全暴露在奥军的炮兵阵地前,奥军枪炮齐发,将普鲁士兵成片地撂倒。尽管此时形势一片大好,贝内德克却没发起骑兵冲锋冲击普军扩大战果,白白放走了这个取胜良机。战至中午,双方都投入了预备队,依然杀得难解难分。普军将领们都在焦急地向北看,希望王储的部队出现。因为奥军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其密集的火力网使两个普军军团都无法发起新的攻势。攻守形势换了位,奥军向普军中央发起一波波猛攻,而普军只能竭力阻挡奥军的攻势。
战争局势变化
但是渐渐地,战场局势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奥军的优势慢慢变成劣势。由于奥军从未训练炮手在近距如何作战,炮手们还是按老套路射击,结果炮弹大部分都从普鲁士人头上飞过去了。而且,奥4军是分批次零敲碎打地投入战斗,对普军的攻击力度明显不够。更要命的是奥军的武器相对落后普军,都是前装炮前装枪,射速上比普军慢许多。而普军的短射程火炮已经渡河架好,正好发挥作用。加上普军列装了后装的德莱赛"针枪",可以采取卧姿装填,大大减少了伤亡。相比之下,奥军的前装枪还得站着装填,正好当了活靶子。
11时,战役的决定性时刻来临了。普7师经过苦战,已将大部分奥军逐出森林。突然一个叫卡尔·冯·波克(Colonel Carl von P?ckh)的奥军上校带领一个营向普7师发起敢死式的猛攻。普军猝不及防,竟被波克逐出森林。但是没等波克来得及高兴,一阵弹雨从奥军右侧袭来,横扫整个森林。全营非死即伤,波克也阵亡了。这阵齐射,正是来自第二军团的先头部队。
看到援军到来,普军顿时军心大振。饱受奥军"炮火筵席"的普8师立即打得顽强起来,连续打退奥军数个冲锋。中央的奥4军和奥2军见敌人援兵赶来,不免军心动摇,很快从攻势转为守势,并逐渐被赶回到出发时的防御阵地,把右翼亮给了普军。
下午14时30分,王储的主力100000人经过一个上午的行军,终于赶到了萨多瓦-克尼格雷茨战场,随即对奥军右翼发起进攻。在又一个反攻被粉碎后,奥军司令贝内德克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普鲁士第一近卫师师长弗雷德里希·席勒·冯·盖尔特林根中将(Friedrich Hiller von G?rtringen)率部迅速杀入奥军炮兵阵地,将炮兵们杀得七零八落。但奥军有几个马拉炮连仗着机动性好仍在顽强抵抗。盖尔特林根见状就集中兵力消灭了一个死守原阵地的炮连,剩下的马上就吓跑了。
此时的奥军,步兵死伤惨重,又没有了炮兵与骑兵的支援。普鲁士第二军团铁流一般滚滚推进,突破了奥军的中央阵地,并攻下了奥军中央阵地的核心--赫卢姆村。另一头,处于普军右翼早上还在挨萨克森军打的易北军团此时也转入反攻。憋了一肚子气的普军士兵冲上高地,把子弹和炮弹统统倾泻在逃跑中的萨克森人头上。不久,普军攻下普罗布鲁兹村。奥军的左翼也玩完了。失去两翼掩护的奥军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没命地向后跑。
总攻
正在后方观战的普王威廉四世见形势一片大好,遂下令发起总攻。总攻刚一开始,奥军的一个骑兵旅长斐迪南·罗森兹维格·冯·德鲁维尔准将打了一个攻势凌厉的反冲锋。正在追击的普军第一近卫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竟被奥军逼回了赫卢姆村。原来,奥军统帅贝内德克见大势已去,遂决定丢卒保车,命令德鲁维尔率部发起冲锋以掩护炮兵重新构筑防御阵地,从而掩护大部队撤退。15时左右,贝内德克下令全军撤退。这次自杀性的冲锋是萨多瓦-克尼格雷茨战役中奥军最后一次冲锋,使奥军大部得以逃离战场,但是德鲁维尔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2000人伤亡或被俘。随着德鲁维尔旅冲锋的结束,普军也停止了追击。就这样,萨多瓦-克尼格雷茨战役在傍晚时分落下了帷幕。
战果
这场战役是欧洲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同时,它的伤亡数字也是极高的。普军损失了360名军官、8812名士兵伤亡或失踪;奥军(包括萨克森军)则有1372名军官、43500名士兵伤亡或失踪,其中两万人被俘。奥军伤亡之所以很大除了战场、武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军医伤亡很大。因为奥匈帝国拒绝签订《日内瓦公约》(历史上称为日内瓦第一公约。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12国在日内瓦签订《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公约规定了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地位和伤病军人不论国籍应受到接待和照顾等。),因此奥军军医被视作战斗人员遭到普军杀伤。同时,在撤退时,奥军把大批伤病员扔在战场上任其自生自灭,也造成了大量伤亡。
战后
萨多瓦-克尼格雷茨的胜利加快了普奥战争的进程。三个星期后,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普奥双方在奥匈帝国城市布拉格(今捷克首都)签订了《布拉格条约》,普鲁士获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及汉诺威等地。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从此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普鲁士则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向着统一进程又迈出了一大步。
为什么会爆发索尔费里诺战役?索尔费里诺战役有何影响
奥意法战争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在6月在马真塔战役战败,向明乔河败退,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阿道夫·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有关双方的受伤或垂死士兵被枪杀或刺死的报道更增加了这次战役的恐怖程度。
过程
索尔费里诺战役是奥意法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发生于1859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率领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军队组成了法国-撒丁王国联军与奥地利帝国开战,并在战斗中最终获胜。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率领的奥地利军队战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由各国君主亲自指挥作战的重大战役。超过20万名士兵(约10万名奥地利士兵和总计11.86万人的法国士兵和皮埃蒙特-撒丁联军士兵)参加了这一重要战役。这次战役之后,奥地利皇帝便不再直接指挥军队了。
具有骑士风度、对假拿破仑的荣誉梦寐以求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向我们表明,当"天生的统帅"掌握了指挥权时,其结果将会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奥军最初本来应当占领卡斯提奥涅高地上的阵地,但是却在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次会战的时候,毫无理由地不战而放弃了阵地,退到了明乔河东岸。但是弗兰茨·约瑟夫还嫌这样不足以说明自己的软弱无能和不合逻辑的行为。当军队刚一到达明乔河东岸,我们这位"年轻的英雄"就改变了他的决定(因为对于哈布斯堡王朝说来,没有抵抗就退出战场,是有伤体面的)--命令军队向后转,重新渡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
弗兰茨约瑟夫以这样幼稚的、时而向后时而向前的运动大大地加强了军队对自己的至圣的统帅的信任之后,就率领军队去攻击敌人。奥军最多有15万人;甚至连喜欢说实话的波拿巴也没有说出比这更大的数字。奥军在至少有12英里宽的正面上进攻。这样,每英里(2100步)正面上最多有12500人,当正面比较窄时,这一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当然是足够的,但是在如此宽阔的正面上无疑就不够了,而对进攻说来则更不合适,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密度都不能保证在个别的重要地点进行足够强大的突击。加以敌人无疑地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奥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比较强大的敌人几乎必定能在任何地方突破进攻军队的如此薄弱的队形。6月23日星期四,奥军开始了总攻;他们到处都轻而易举地击退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波佐伦哥、沃尔塔和圭迪佐洛,并于傍晚推进到索尔费里诺和卡斯特尔霍夫勒多。第二天早晨,奥军又将敌军前卫向后压缩了一些,而左翼几乎进到基泽河岸,但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敌军主力,于是会战就全面展开了。
奥军的两翼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右翼,他们狠狠地打击了和他们对垒的皮蒙特军队。这里,奥军显然是胜利了。但是在中央却显出了错误的部署所造成的后果。索尔费里诺这一中央的锁钥阵地,经过顽强的战斗最后落到法军手中,同时法军还对奥军左翼造成了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这两个情况迫使弗兰茨约瑟夫发出退却的命令,弗兰茨约瑟夫大概已把自己的全部兵力一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投入了战斗。奥军显然在没有受到任何军队追击的情况下秩序井然地退却了,并且毫无阻碍地回到了明乔河东岸。
总结
1859年6月23日,奥军兵力不少于9个军,其中第一、二、三、五、七、八军都已经全部或部分地参加过战斗,而第九、十、十一军还完全是新锐兵力,与敌人一次也没有接触过。前6个军共有13万人左右,后3个军有7.5万人。这样,奥军可以用来对付敌人的兵力不少于20万。但是弗兰茨约瑟夫作了些什么呢?他将第十军和第十一军从曼都亚派到阿左拉(在基泽河岸),企图从后方打击法军,而为了掩护军队的这一调动,以免受到据估计配置在附近的法军第五军(由拿破仑亲王指挥)可能进行的袭击,他又将第二军留在曼都亚。结果,弗兰茨约瑟夫只剩下了6个军,即24个旅,而他就是企图用这些兵力对法国-皮蒙特联军的战线展开进攻的。但是,军队运动得如此缓慢,6英里的地方露营。6月24日的进攻规定在上午9时才开始。,当然在法军中引起了忧虑,结果不是奥军在9时开始预定的进攻,而是他们自己在5时遭到了袭击。为了对付奥军21个旅(共约13.6万),联军陆续投入的兵力不少于33个旅(皮蒙特军队9个旅,4.5万人,法军24个旅,15万人),换句话说,联军用来对付他们的兵力不少于19万人;此外,联军方面还有皮蒙特军队的近卫军1个旅和法军布尔巴基师的2个旅作为预备队。这样,在战场上联军的兵力就不少于21万人。联军掌握了这样的优势兵力,胜利是有保障的。然而贝奈德克将军率领奥军第八军仍胜利地击退了全部皮蒙特军队的攻击,并在右翼大获全胜,虽然他自己的军只有4个旅,可能还从培斯克拉守军中得到了1个旅即第五旅的增援。由奥军12个兵力薄弱的旅占领的中央阵地,遭到了法军14个强大的旅的攻击,结果奥军被击退了。左翼8个旅,经过长时间战斗后也被法军配属有大量骑兵和炮兵的10个旅的优势兵力所击退。在左翼以及在中央阵地,奥军本应当集中大量炮兵,但是弗兰茨约瑟夫却宁愿让预备队炮兵的13个连(104门火炮)安然无事地留在瓦列卓一弹未发!由此可见,法军炮兵占有火力优势的原因很简单,这完全不是因为线膛炮占有优势,而是因为奥地利皇帝的庸碌无能和不可救药的糊涂,他在战斗中根本没有使用自己的预备队炮兵。
但是,第十军和第十一军在哪里呢?当战斗在加尔达湖和圭迪佐洛之间进行的时候,他们正在南面相当远的平原上游荡。据说,第十一军远远地看到了一些敌军部队,而第十军甚至连这种情况也没有遇到。当会战胜败已成定局的时候,这两个军不仅没有来得及放一枪,而且还在很远的地方,因此,原来准备阻止奥军这一迂回运动(法军早就知道了奥军的这个行动)的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军,才得以把自己全部兵力直到最后一个师(路易·茹尔·特罗胥师)都用去对付奥军的主力,因而在奥军左翼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这时,第二军占领着曼都亚阵地,准备抵抗想像中的普隆普隆亲王的攻击,而普隆普隆亲王在那一天正和他的全军在离战场有8日行程远的帕尔马大设盛宴呢!
这里,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它说明,当指挥权掌握在德国"天生的统帅"手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两个军(5万人)毫无目的地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漫游,另一个军(2万人)为了对付假想的敌人在曼都亚扼守着战线,而104门火炮则毫无目的地编在瓦列卓的辎重队里,也就是说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和全部预备队以及炮兵,都被故意调离战场,以便使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毫无理由地被敌军优势兵力所粉碎,--这种彻头彻尾的蠢事,只有德国的"国父"才作得出!
奥地利军队作战非常勇敢,以致兵力相当于他们一倍半的联军,只是在作了最大努力以后才把占领着三个阵地的奥军从两个阵地上逐出,而且联军的这些优势兵力甚至不能打乱奥军的队伍或者试图进行追击。如果把弗兰茨约瑟夫没有利用的7万人和104门火炮配置在沃尔塔和波佐伦哥之间作为预备队,那末,会战将取得怎样的结局呢?法军无疑将被击败,而战线将重新由明乔河、基泽河向前推到提契诺河。奥地利军队不是败于联军,而是败于他们自己的皇帝的愚蠢和傲慢。奥军兵士在前线犯了很小一点过失,就要挨50棒。而弗兰茨约瑟夫如果对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和荒谬行为稍有悔过之意的话,那末他至少也应当到海斯将军那里去接受自己完全应得的50棒的惩罚 。
影响
拿破仑三世被伤亡人数所触动,并且他早在1852年就表示过"法兰西帝国代表和平",再加上来自普鲁士的威胁和国内罗马天主教徒的抗议,他决定于1859年7月12日签署自由镇(Villafranca)停火协议,结束这场战争。意大利人赢得了伦巴第,但未能进一步收复威尼西亚地区,而且他们对拿破仑三世的表现失望透顶。加富尔伯爵(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因而被迫辞职。1860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这场战役对未来军事行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伤员的救治上,法国军队和撒丁军队的医疗部门都不堪重负:法国军队的医生比兽医还少;运输无法进行;绷带箱也遗失了。那些还能行走的伤员向着最近的村庄卡斯蒂利奥内前进,寻找一点食物和水;9千名士兵到达了那里,涌进房屋、谷仓、广场和狭窄的街道。在卡斯蒂利奥内的教堂("大教堂")内,碰巧路过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当地妇女的帮助下,照顾伤员和垂死之人达三天三夜之久。
亨利·杜南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战役,目睹了战场上受伤士兵的痛苦。事后,他萌生了开展一项运动的想法,而这场运动最终促成了《日内瓦公约》的通过和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