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人物介绍

本 名:刘禹锡

别 称:刘宾客、诗豪

字 号:庐山人(号),梦得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主要作品:《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

主要成就:永贞革新、诗歌创作

北宋诗人刘禹锡的人物简介,刘禹锡的生平事迹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刘禹锡肖像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是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在刘禹锡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所以刘禹锡也成长于江南水乡之中,在这段时间刘禹锡刻苦的学习儒家学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小有才名。

  刘禹锡画像

  后来刘禹锡考上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因为家中长辈去世就丁忧回家守丧,后来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升迁到了监察御史,恰好和韩愈、柳宗元在一起为官,三人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刘禹锡积极参与政治,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一起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人物,在改革期间,他们施行了不少有力的政策,但是因为触动了原有阶层的利益,所以改革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外地,从此开始了他不断的流放贬谪生涯。之后的时间里刘禹锡几次被召回京城,但是都没过多久就被贬到地方去,直到23年之后刘禹锡才得以回到洛阳安定下来,晚年的刘禹锡已经看淡了官场上的名利,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和好友的交流吟诗作对上,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是唐朝年间有名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常年的贬谪刘禹锡心中有着很多的愁苦,再这样悲痛的心理之下,刘禹锡的作品之中有着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刘禹锡悲伤之余,从来不曾绝望,始终有着斗争的欲望。

  刘禹锡雕像

  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在唐朝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屡遭贬谪,在地方上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养,但是这样的生涯也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禹锡与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生死之交也就这样了

永贞元年(805年),已经当了25年太子的李诵终于得继大统,史称唐顺宗。他一登基,便重用东宫旧人王伾与王叔文,以及与二王交好的刘禹锡、柳宗元、韦执宜等人,想要革除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旧弊。但是,朝政之弊积重难返,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何况所有举措均直指权贵,触犯了大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于是,这场革新在重重反对下仅仅维持了半年,便以顺宗退位、二王被杀而惨淡收场。刘禹锡与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支持者,自然也脱不了干系,他们虽无性命之忧,却都被贬斥为远州刺史。

继位的宪宗还嫌不解气,在他们赴任途中,又加贬其为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还有其余六人,共是“八司马”。不比刺史为一方大员,司马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此时的刘、柳二人,回忆起弱冠及第的春风得意,和御史台共同为官的意气风发,一定会觉得,这世事恍如驱车走马,恰似一枕黄粱。

一、十年憔悴

永州和朗州都在今天的湖南境内,但在唐朝还属于未开化之地,条件十分艰苦。柳宗元到任后没有官邸居住,暂借在龙兴寺内,不到半年,柳母便因病去世,柳宗元受到政乱与家丧的双重打击,偏偏他又难以排遣,因此总是郁郁寡欢,到永州三四年,便“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所居之处更是先后四次遭受火灾,境况狼狈至极。

刘禹锡那边也不容乐观,他后来回忆朗州十年的生活时,说“居僻陋,不闻世论。所以书相问讯,皆昵亲密友”,这个“昵亲密友”中,柳宗元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这十年,信息往来很频繁,柳宗元写了新文章,便巴巴地派人送给刘禹锡,希望能得到一些中肯的意见,刘禹锡不吝赞美,评价柳宗元的新作“其词甚约,而味渊然”。柳宗元写了《天说》与韩愈进行辩论,刘禹锡看后提出补充,作《天论》三篇寄给柳宗元,柳宗元读后,又写《答刘禹锡天论书》对天命作了进一步的讨论——这段故事涉及中唐三大文豪,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柳宗元

除了互寄文章,他们还常常酬诗唱和。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诗,常见“刘二十八”(刘禹锡排行二十八)字样。柳宗元永州诗最长的一首便是他与刘禹锡寄给共同的朋友的(《同刘二十八院长寄澧州张使君八十韵》),一共八十韵,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元和十年,宪宗终于下诏召二人回京。刘禹锡特地写诗催促柳宗元,柳宗元和诗回赠,十年蛮荒,终于得以再履京师。

二、桃诗招祸

回朝之后,二人本有重新被起用的希望,但二人性情刚直,尤其刘禹锡,虽遭贬斥,却不掩锋芒。

当时,长安城玄都观有很多桃树,往来游春的人络绎不绝。刘禹锡忍不住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可谓讽刺露骨。玄都观里千株桃树,全是刘郎我被贬之后种下的。意即,你们这帮新贵,都是在我走之后被提拔起来的,大有轻蔑之意。

因此,这首诗一传出,便得罪了举朝权贵。他们视刘禹锡为眼中芒刺,恨不得将其扫出京城而后快。

刘、柳二人于元和十年二月到达京师,当年三月即再次被贬。满京贵人,竟然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容他们。

三、以播易柳

这次被贬的地方,比上次更为偏远。柳宗元贬为柳州(在今广西)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在今贵州)刺史。

柳宗元获悉朝廷如此安排,心里想,播州不是人呆的地方,梦得(刘禹锡字)老母年逾八十,若跟着他去赴任,怎么受得此苦,若不跟着他去赴任,母子相隔,万一有个差池,岂不让梦得抱憾终生!柳宗元思来想去,便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要用自己的柳州刺史来换刘禹锡的播州,反正我也无牵无挂了,不如叫我去承担这个痛苦,“虽重得罪,死不恨”。

宪宗看了奏疏,很生气,朝廷的安排岂是你们说换就换的!幸好时任御史中丞的裴度还算同情刘柳二人,他在宪宗面前也能说上几句话,这才将刘禹锡从播州改任连州(在今广东)。

四、衡阳歧路

连州虽然也路途遥远,到底条件比穷山恶水的播州好了一些。

当年三月底,刘、柳二人一同出发上任,一路到了湖南衡阳,才执手分别,各奔东西。

柳宗元写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该诗颈联十分有趣,分明是说“休将文字招物议,直以慵疏占时名”,看似有劝诫朋友不要因写诗招致祸端的意思,但于他自己,又何尝稍事低头、随波逐流?

柳宗元写了一首,还嫌不够,又作了《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诗中“二十年来万事同”,的的确确如此,二人年龄相差只一岁,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如今,又同时外放远州刺史。二十年来履迹之所,经历之事,无不相同。但当初的壮志却差不多被消磨了,所以柳宗元有“晚岁当为邻舍翁”的许诺,刘禹锡在答诗里自然将这诺言应了下来:“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得到答诗,犹恨不足,又写了第三首别诗,再一次写道“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刘禹锡答道:“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等什么时候脱离了这功名纷扰,咱们相约着一块逃出这世道牢笼。

五、柳连期间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因地施政,爱民如子,着实为柳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只不过由于长期地处南荒、心绪不佳,他的身体健康再次恶化,他染上了疟疾。

其实,他在衡阳作别刘禹锡后赴柳州途中,心情就很低落,“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年岁渐长,却被贬得更远,一件一件忧愁事都挂在心间。到柳州之后所作诗文更是叫人读来酸痛。

大概只有诸友的友谊才能让柳宗元宽心,刘禹锡又是诸友中最要好的一个。他们依旧常常诗文往来,讨论哲学、文学、书法等话题。但人世间毕竟欢短愁长,何况对于一个疾病缠身郁郁寡欢的失意者。

被贬柳州第三年时,柳宗元曾与其部将说过:“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到了第二年,他果然病死了。与其说这是谶语,不如说柳宗元在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状况均有清楚的认识,他太了解自己了。

六、呜呼子厚

但柳宗元的死还是很突然的。在此前不久,刘禹锡的母亲谢世了,柳宗元收到讣闻后,三次派人去吊唁,还安慰刘禹锡“梦得啊,你要节哀顺变”,两人甚至约好了要一起回京。

可是,当刘禹锡扶着母亲的灵柩走到衡阳的时候,收到了柳宗元的讣闻。他刚见到柳宗元的使者时,以为他的朋友要来践行约定,没想到却收到一纸遗书。

几年间,朋友接二连三地去世,今年,母亲走了,最好的挚友也离开了,不由得刘禹锡“惊号大哭,如得狂病……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从此世间再也不复“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同道胶漆。

刘禹锡怀着一腔悲痛,洒墨写下《祭柳员外文》,他在文中表示,想为柳宗元服丧,只不过因为母亲去世,不得不弃了这个念头。

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

周六是柳宗元的长子,刘禹锡后来果然祭文中所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柳宗元临终前托刘禹锡编纂文集,刘禹锡也照做了,如今世上通行的《柳河东集》便是刘禹锡一手所编。

七、旧梦难寻

我从诗文及史书、笔记中,寻章摘句,觅影追踪,看到他们二人的深挚友谊,总是感慨叹息。小时候不知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其中的悲意,如今才明白那所怀之“旧”正是柳宗元等人。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虽然回到京城,但不久又被贬谪,在外一直飘荡了很多年,才终于回到京城。幸好刘禹锡晚年有白居易做邻居,二老常常互相赠答唱和,只是若柳宗元能活着,是不是赠答唱和的人又多了一个,又能为史上留下一部佳话呢?

刘禹锡陋室铭 为什么说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与陋室

这是刘禹锡在被贬之后所创作的。具体来说,这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

颜回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代大儒,是颜氏之儒的创建人,颜回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史书中的记载也不是很多,其言行大多数记载在《论语》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后世的认可与推崇是因为其品德的高尚,是一个被孔子成为“仁”的人,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比颜回晚了1300年,可以说当时还称得上是盛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刘禹锡是幸运的。 

  刘禹锡画像

颜回一生都在追随着孔子,自己办学讲学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去世了,可以说生活潦倒,死后甚至是连丧葬费都没有,其父亲多方奔走,在其弟子的帮助下才勉强的凑足丧葬费,可以说颜回一生生活都是非常贫苦的,但是孔子却感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颜回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对于物质生活要求的多么低。

刘禹锡虽然做了《陋室铭》被后世传颂,但是实际上其生活状况一直还是不错的,曾经做过很多的官职,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虽然因为得罪权贵遭到贬谪,但毕竟还是一名官员,情况不像颜回那么糟糕,虽然自称身居陋室。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自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这一点上与颜回是具有相通之处的。

颜回是一代大儒,虽然没有任何的著作,刘禹锡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诗作,让我们从其诗词中能够更加的了解其生平经历与思想状况,从这一点上与颜回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颜回与刘禹锡都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儒学大家,对于精神世界的要求高,对于物质要求非常的少,这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反叛,也是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证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