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交的生平简介

  姓名:刘交

  别名:楚元王,刘游

  国籍:汉族

  出生地:沛丰邑

  职业:诸侯王,汉宗室

  在位:称王23年

  逝世时期:前179年

  只要成就:被封楚王

  封国称王:楚王(前201—前179年)

他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但在刘邦叫板的时候竟没有一人来帮场?

“排排坐,吃果果”是每个打天下的英雄在成功之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分果果”是一门学问,项羽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项羽在革命成功之后,依靠最大的拳头掌握了话语权,取得了“分果果”的权力,他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但在刘邦叫板的时候,这些诸侯王要么已经嗝屁,要么作壁上观,要么自相残杀,居然没有一个来帮场子的。

项羽太失败了。

让我们来看看项羽是怎么“分果果”的。

《汉书·陈胜项籍传》中,有这样一段详细的“分果果”描述——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而参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道。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长史司马欣,故栎阳狱吏,尝有德于梁;都尉董翳,本劝章邯降。故立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立翳为翟王,王上郡。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可上。立阳为河南王。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立卬为殷王,王河内。徙赵王歇王代。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立为常山王,王赵地。当阳君英布为楚将,常冠军。立布为九江王。番君吴芮帅百粤佐诸侯,从入关,立芮为衡山王。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为临江王。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立荼为燕王。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入关。立都为齐王。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羽方渡河救赵,安下济北数城,引兵降羽。立安为济北王。田荣者,背梁不肯助楚击秦,以故不得封。陈馀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于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之三县。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

这段冗长的文字(可以略过不看)简单列举下来是这样的——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里其实还漏了一个韩王成,《史记·项羽本纪》中,在河南王和殷王之间还有一句“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也许是因为韩王成还没有就国就被项羽干掉的缘故,班固没有把韩王成写进去。

刘邦高举反抗大旗之后,在短时间内灭掉或逼降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六位诸侯王。

自相残杀达成一锅粥的有三个地方,赵地的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燕地的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齐地的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捉对混战,又废掉了七个诸侯王。

九江王英布在楚汉战事之初就被刘邦派人策反,另外两个诸侯王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远离主战场,自始至终都在看热闹。

再加上项羽自己动手干掉的韩王成,楚汉之争开始没多久,项羽身边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势力帮忙。

项羽分封是没有办法,大家一起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最后的封赏吗?再加上项羽和楚怀王熊心关系紧张,正需要用分封来笼络人心,所以分封是必然的,但怎么分是有学问的。

项羽在分封上至少犯了五个错误。

第一,项羽自己不留在关中,也不该封刘邦为汉王,更不该把关键的前出基地汉中划拉到刘邦的名下。这等于是让身处北上广的刘邦和呆在三四线城市的项羽比拼事业发展,开头就错了。

第二,不该让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个秦朝降将监视刘邦。监视刘邦没错,但不该让这三位出马,要知道这三位在关中地区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了,二十多万秦军被项羽坑杀,三位将领反倒是封王,老百姓把这笔账记在这三位头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能够刘邦轻松平定三秦的重要原因。

第三,项羽过于相信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在自己的周围集聚几个铁杆兄弟,才弄得战事一起,四处着火,忙着救火也来不及。

第四,项羽自以为是的分封,触及了三个关键人物的利益,这三个人一个是田荣、一个是陈余、一个是韩广。

田荣是山东的老土地,他虽然名义上只是前齐王田市的宰相,但其实是齐国的掌权者,得罪了他就意味着山东不会太平。田荣先是把接收地盘的新齐王田都乱棒打走,接下来干掉了不听话的前齐王田市,最后又主动进攻济北王田安,一统山东,逼得项羽不得不回师北伐,给刘邦留下了充裕的进攻时间和空间。

陈余没有得到封赏,只得到南皮附近三个县城的安慰奖,陈余主动进攻老伙计张耳,赵王只是一个傀儡,河南也自顾不暇。

韩广是前燕王,当然不想去苦寒之地的辽东,所以赖着不走,新燕王臧荼和韩广也掐起来了。

第五,分封是一柄双刃剑,也是一件很考验协调能力的事情,项羽过于仓促的分封把事情想象得太简单了。

刘邦在楚汉之争落入下风的时候,曾经也想过分封诸侯,给大家一点甜头,然后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看起来不可战胜的项羽,但张良制止了刘邦的分封,张良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这些人如果都封了王,刘邦就指挥不动了,根本起不到团结的效果。

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分封功臣,功臣们天天吵架,甚至抄家伙群殴,闹得刘邦脑仁疼。还是张良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先发出去一顶侯爷的帽子,给一个看起来最不可能被封侯的家伙,于是大家都安分了,连这家伙都可以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等着呗。刘邦这才可以安心盘算、周到安排。

项羽还是太嫩。

顺便说一下,项羽分封的名单中还有一个梅鋗,虽然没有封王,但给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十万户侯的头衔。梅鋗所在的封地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地方,这地方在秦汉时期根本就是蛮荒之地,直到一两百年后汉朝人口的高峰时期,也总共只有几万人口而已。

太儿戏了。


刘邦坐上皇帝以后,封赏功臣,为什么张良只要了个最穷的留县

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封赏了,此时他特意提出了一人,那便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为此,他特意让张良从齐地选择三万户,结果张良却说只愿受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要知道齐国自古就有鱼盐之利,富庶的很,远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留县所能比的。那张良为何不要这个厚封呢?是他傻吗?还是他觉悟高呢?其实都不是,里面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张良如果要了这厚封,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刘邦当时封赏功臣有两个特点,一来封的都只是侯爵,二来封赏较重的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人,尤其是沛县人。这就说明了当时刘邦脑子里就已经有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罢了。不是沛县老人,是不会得到刘邦内心深处信任的。

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刘邦没说,但张良这样的谋略家,是完全可以从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测出来的。刘邦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看似是给他最高礼遇了,可这恰恰说明了刘邦对他的不信任。

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国的丞相,在韩国被秦朝灭亡后,他为了报仇,曾刺杀过秦始皇,失手后躲了起来。

一直到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他也自己拉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响应,后来觉得自己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只好率众投奔了驻扎在留县的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刘邦,便依附了他。

到后来,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兴韩国,便对项梁提议说:“您现在既然已经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多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因二人之前有旧谊,所以项梁就一口应承了下来,同时还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相当于丞相)。

这就说明了,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

鸿门宴前夕,项羽要杀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因张良对他曾有救命之恩,便劝张良赶紧逃走。结果张良力劝项伯和刘邦见面,还促成他们成了儿女亲家。于是乎,项伯就提前在项羽面前替刘邦说好话,使得刘邦在赴宴时,项羽始终都下不了决心杀他。

宴席上,范增让项庄舞剑,趁机杀了刘邦,可由于樊哙的保护,没有得逞。事后刘邦逃走,留下张良和项羽周旋,项羽并没有为难他。这也就是说,项羽也认为张良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良也并没有随他一起去封国,只是送了他一程之后,就回到了韩王成身边。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早期的张良,其实并不完全是刘邦的人。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诛杀异己了,尤其是当初项羽阵营中的人。比如临江王共讙、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等等,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韩信。

当年韩信从齐国赶来,参加了刘邦和项羽的会战,用计打败了项羽。结果项羽这边刚死,刘邦立刻就将其兵权给夺了回来,还借口他熟悉楚国的情况,将其由齐王改封为了楚王,这实际上就是让韩信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害怕韩信造反。

韩信到了一个看似风光实则无根的新地方后,即便真想造反,肯定需要准备很长时间,期间的保密工作是很难做的。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逃脱谋反的罪名,被从楚王降到了淮阴侯。要知道,自古以来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为何韩信仅仅是降爵位,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这整个过程中,乃至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一句话都没说。为何?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经归于一统了,此时刘邦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这江山留在他刘家,所谓的封赏,不过是一种安抚的手段罢了。

敢向皇帝要如此厚封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像后世的曹操、司马昭那样,能够控制皇帝的人;另一种就是找死的人。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大谋士,他岂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这皇帝既然让你选,不选肯定是不行的,那就违抗圣旨了。但智者就是智者,另外机缘巧合的是,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就在留县,要了这么一个天意所在的地方,刘邦还能有何话说?另外张良要留县还有一层意思,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

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悟性,两人很快就会明白这点,此后两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无事。留下来的张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献一策,因为国事有萧何,他实在是没啥事可干。此时的他是多说无益,少说为佳。

因为张良是军事战略家,和萧何这类政治家不同,他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有极大的作用,但到了和平年代,基本就歇菜了,无用武之地。所以说张良是智者,他很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良自选留侯,绝对是智者的选择!

刘邦一生中所犯下的错误中,最大的两个错误到底是什么

近代以来,世界上公认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约瑟夫·汤因比,曾这么评价刘邦,“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刘邦的地位之高,超乎我们的想象。众所周知,在国内的历史评价中,刘邦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还不如康熙乾隆,康熙都能被阎崇年捧上“千古一帝”的神探,而刘邦却被认为一个“无赖”,何其不公!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建立的大汉朝,深刻影响着中国。如今,我们所用的很多词汇,比如“汉语”、“壮汉”、“大汉”、“汉族”等,都源于汉朝。所以,刘邦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如果康熙都能成为千古一帝,那么刘邦就更是千古一帝了。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刘邦的一生之中,也犯下很多错误,但其中有两个最大。总结来看,这两个错误是:没有信任一个人,过于信任一群人!

没有信任一个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在这过程中,有三个人非常重要,即:萧何、张良、韩信。关于这三个人的功劳,就无需多说了。尤其是韩信,没有韩信的攻城略地,刘邦的大汉朝很难建立起来!

对于韩信的才华,有一个典故可以说明,即:“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实,这句话还有前半句,当时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顶多十万”!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这让刘邦不太高兴!

公元前201年,山西大同地区有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奇怪的是,这一次刘邦单独领兵30万准备平乱,结果中计。公元前200年,刘邦和先头部队,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达7天7夜,差点完蛋!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何刘邦不让“军神”韩信领兵,而是自己亲自带兵呢?专家考证发现,主要有两个原因:(1)刘邦不服气自己只能带10万兵,(2)刘邦不再信任韩信了,因为将这么大的军权交给韩信,太危险了。

但大家想一下,如果刘邦将这一次平叛任务,交给韩信的话,虽说不能肯定一定会赢,但至少汉朝不会败的那么惨吧!那么汉匈之间的攻守形势,就会大不一样,汉朝或就无需和亲,也无需等到汉武帝时期,才能发起反攻吧!

过于信任一群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之后,独创性的采用了一个体制,即:郡县制!相比分封制,郡县制能有效实现中央集权,减少诸侯林立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然而,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却在这一点上,开了历史的倒车。刘邦采用的体制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但不管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刘邦分封了刘氏诸王,必然会埋下隐患!

果不其然,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时期,大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七个诸侯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虽说三个月平定叛乱,但也差点动摇了大汉帝国的根基。一旦成功,那么汉朝可能还存在,但必然实力锐减,无法对抗匈奴了!

但诸侯作乱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此后还有两次重大诸侯国带来的危机,即:(1)梁王刘武企图谋反,(2)汉武帝时期的“三王之乱”。当然,幸运的是,这些叛乱最终都被平定,最终汉朝采用“推恩令”,才彻底消除诸侯国的影响。

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或许认为,如果有外人谋反,那么刘氏江山还有各个诸侯国,能保持军事实力,最终依然刘氏坐江山。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因为信任,所以才分封的诸侯王,其实才是西汉中前期最大的危机!

后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刘邦只是一个“无赖”,碰巧有萧何、张良、樊哙等人相助,所以才取得了江山。其实,这么看有失偏颇,没有一定的本事,刘邦能让萧何等人乐意跟随?

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除了一个白登之围的失策之外,其他的各项治国打仗之策,都没有什么错误。其中,治国之策延续了50多年,为汉武帝豪情万丈的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汉朝,在北方异族内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北方很多异族都以拥有“刘姓”为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敬仰刘邦,故兼姓刘氏,又以萧何帮助刘邦定国安邦,忠贞不渝,所以让他母族、后族改为萧姓。因此,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何姓“萧”?其实,这个姓氏就点出了他的身份!


陈平投靠项羽得不到重视,转靠刘邦才得以发展大志

陈平原本是项羽手下的谋士,但始终没得到项羽的重视。在鸿门宴上见到刘邦后,陈平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不久,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刘邦求助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陈平定计帮助刘邦脱险,自己也彻底投靠了刘邦。

西汉建立后,陈平被拜为户牖侯。公元前195年,病榻上的刘邦听说燕王叛变,气得大叫,令樊哙以相国身份率军讨伐。

樊哙走后,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您可要小心呀。刘邦一听,不但皇后干政,连樊哙也靠不住了,于是决意临阵换将,让陈平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藏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又是吕后的妹夫。现在皇帝不知听了谁的挑唆,在气头上说要杀樊哙,万一他将来后悔,咱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万一吕后大权在握,到那时一样会归罪咱们的。”周勃一听也没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放的,放又不敢放,杀又不敢杀,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

两人顺利的接管了樊哙的兵权,陈车押解囚车返回长安。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心中暗喜没杀樊哙。陈平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话当然不是说给死去的刘邦听的,而是在向吕后表功。

吕氏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并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此后吕后专权,陈平便不治事,事事都不违背吕后的意思。待吕后一死,陈平与周勃定计,诛杀了诸吕。陈车迎立代王为文帝,自己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直至去世。其实,自从刘邦做皇帝后开始清除权臣。陈平便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精髓,果然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陈平分肉的故事

有一年,正逢社祭,人们将陈平推举为社庙里的社宰,让他主持祭社神,承担为大家分肉的工作。陈平分的肉,每一块都十分均匀。于是,当地的父老乡亲都赞扬他,大家都说:陈平这孩子分的祭肉,非常公平,太称职了!陈平听后感慨地说,:如果能给我陈平治理天下的机会,我也会做得像这次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