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统人物生平介绍少年立志 惠泽百姓

   中文名:骆统

   别 名:骆公绪

   国 籍:孙吴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

   出生日期:公元193年(东汉初平四年)

   逝世日期:公元228年(孙吴黄武七年)

   职 业:将领、学者

   主要成就:防蜀御魏,屡谏孙权

   代表作品:文集十卷

   官 职:偏将军、濡须督

   封 爵:新阳亭侯

跟着孙权混的东吴大将谋士 竟然都离奇死亡!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个不温不火的角色。他没有曹操东征西讨的魄力,也没有刘备白手起家的奋斗经历,但在他的执政下,却打过不少有名的硬仗。

比如,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神话;吕蒙策划的白衣渡江一战击败关羽,是三国史上最经典的奇袭战之一;还有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这三场战役,说起哪一个不是威震华夏?可是,在孙权手下效力的这些将士们却一个个死得非常蹊跷,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突然疾发而死,连历史记载都那么潦草,一笔带过。不得不怀疑,这里面另有隐情。

网络配图

首先说说周瑜,他是孙策的托孤之臣,孙策死前留下话:外事不决问周瑜。也就是说,军事上的事情完全可以相信周瑜这个人。孙权在赤壁之战上完全放手让周瑜大展拳脚,一举击败曹操百万大军。可赤壁之战后东吴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尤其在荆州的问题上,让刘备坐收渔翁之利。周瑜又劝说孙权实施美人计,失败,之后周瑜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年仅36岁,属于英年早逝。

再说吕蒙,他也曾受到重用,在白衣渡江战役中足见其智谋过人,不仅击败了关羽,还夺回了荆州。这样的功劳可谓不小。想想看,在当时,连曹操都拿荆州的关羽没办法,而吕蒙却兵不血刃夺下了荆州。可是他在刘备大举报仇的时候却因“蒙疾发”,不治而亡,享年42岁。

还有陆逊,他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巨大,孙权还把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两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最后陆逊因太子之事被孙权逼死。

你看,在孙权手下的干将,没一个得到善终的。武将这样,那文官呢?说实话,文官也好不到哪儿去。

网络配图

鲁肃大家都知道,是东吴重要的战略家和谋略家,和周瑜关系不错。赤壁之战后,周瑜还没处理好荆州的事情就死了,鲁肃无数次地向关羽讨要荆州,最后无功而返。然后也就莫名其妙地死了,这么重要的人死得太过潦草。

还有张昭,他也是孙策的托孤重臣。孙策死前留下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孙策想告诉弟弟,张昭这个人是完全可以信任的。可是孙权也并不怎么重用张昭,表现得最直接的就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没有采纳,而是先后任命了孙邵、顾雍。最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把官位还给了孙权,从此不参与政事,逍遥自在去了。最后张昭寿终正寝,享年81岁。也只有张昭认得清形势,早早退出官场,才落得一个好下场。其他人,都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看了这些人的结局,我只想说,孙权真的不是一个好领导。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干活的时候出人出力,拼死拼活,等到做出来成绩了,还没等分享劳动成果,就一个个都死于非命了。周瑜、吕蒙、陆逊、鲁肃莫不如此,就一个张昭活到81岁寿终正寝,那也是他自己看得明白,早早交出手中的权力,不和任何人争夺什么,才保住了一条老命。

网络配图

真是细思极恐啊!

相比而言,刘备就算是一个好领导,在他手下工作的五虎上将和谋士诸葛亮,除了关羽和张飞死于非命外,其他人都是寿终正寝。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也追封侯爵。

三国告诉我们的职场道理是:跟对领导,你的人生才会精彩;跟错领导,你将会死得很难看。

揭孙权与勾践的小同大异:都曾用美人计

导读:三国中,孙权和勾践都是能够“屈身忍辱,任才尚计”的英雄豪杰。正式因为曾经忍辱负重,孙权勾践都能知人善任,他们都曾有杀害功臣之举,而且在战略上两位都使用过“美人计”等相似之处。那么,孙权与勾践两位豪杰究竟谁用的“美人计”更强呢?

网络配图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东吴版图的奠基人孙策在临终前,将印绶交给其弟孙权并嘱咐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不负兄望,在弱肉强食的军阀混战时代,不但终其一生未失江东寸土,而且使基业不断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业之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中对其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

如果将此二人放回各自的历史环境中,对他们的行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就会发现孙权在“屈身忍辱”和“任才尚计”方面和勾践有着本质区别,可谓小同而大异。

越王勾践是中国古代“屈身忍辱”的典型代表。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师于夫椒,接着围困勾践及余部五千人于会稽山上。勾践走投无路,派大夫文种求和于吴:“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又曰:“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也就是说,如果吴王夫差乐意,越国举国女子都可以按“门当户对”的原则去侍候吴国的男人。这样,“屈身忍辱”的并非勾践一人,越国所有君臣都将蒙受奇耻大辱!吴王夫差听信谀臣太宰嚭答应求和后,勾践果真偕妻子及范蠡等大臣三百人入吴为奴。勾践不仅亲自为夫差驾车养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主动尝其粪便以诊病情。

说孙权“屈身忍辱”,无非是因为他曾先后屈身事曹操和曹丕。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订盟修好之意)”。不过,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节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加屈降于曹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孙权马上遣使奉贡,以表臣礼。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送还于禁等曹魏降将。但曹丕并不满意这种有名无实的藩属关系,遂向孙权征质子,即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来表达对魏国的忠心。孙权既不愿送儿子为人质,又不愿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使了个“拖”字诀。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对孙权和稀泥的做法忍无可忍,遂遣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此时吴将陆逊已经大破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威胁。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

网络配图

孙权比与勾践,看起来好像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其实不然。曹操打的是“天子”旗号,魏国又是代汉的正统。因此,孙权称臣于曹魏,犹如地方称臣于中央,算不得什么耻辱。只是对于孙权这样一位欲夺天下的英雄来说,臣服于他所谓的“汉贼”,确实有损颜面。“任才”不仅要重用人才,更重要的是善待人才。勾践虽然能在难时重用人才,却不能在易时善待人才。若无文种和范蠡的精心辅佐,勾践基本没有灭吴称霸的机会和可能,但功成名就后的勾践不但没有让这两位盖世功臣分享成功的喜悦,反而逼得他们或死或逃。勾践灭吴后,范蠡自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及时辞别勾践,变易姓名,乘舟浮海逃到齐国。文种接到范蠡劝其速逃保命的书信后称病不朝,没来得及逃走就被勾践赐剑自杀。

孙权同样也能重用人才,同样也杀害过人才,但杀人的主观原因和方式方法则不同。孙权杀害的最重要人才无疑是火烧夷陵、大破刘备的名将陆逊。但孙权在主观上绝不是要兔死狗烹,因为当时孙权还未一统天下,魏、蜀还时刻威胁着吴国的安全,吴国还需要陆逊这样的“良弓走狗”。而且孙权之所以害死陆逊,主要是因为以陆逊为首的一批大臣反对他废嫡立庶(孙权欲废太子孙和,改立鲁王孙霸)。陆逊在如此严肃的问题上和孙权较劲,加上鲁王党羽杨竺等人的不断谮毁,所以“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尽管孙权气死陆逊有失英明仁义,但与勾践赐死文种又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孙权气死陆逊后追悔莫及:“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若陆逊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但勾践不同,他逼死良臣已经可恨,更可恨的是他杀贤害才时暴露出的麻木不仁的无耻心态。勾践在逼迫文种自_杀时竟言:“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说到“尚计”,勾践最擅长的计谋莫过于“美人计”。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兵困于会稽山,国破家亡之际,他马上就想到了“美人计”。君臣一番谋划后,竟派文种向吴王夫差求和:“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结果由于伍子胥识破其计,力主灭越,第一次“美人计”没有奏效。但越国君臣没有气馁,他们听说吴国的权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于是“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黄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美人计”终于有了效果,在太宰嚭的强谏下,夫差终于答应了越国的求和。后来,为了用女色迷惑夫差,以乱吴政,“越王勾践得采薪二女西施、郑旦,以献吴王”。这是第三次也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次“美人计”。

网络配图

勾践为达复仇目的,不断采用女色诱敌的手段,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以女色作为开路的利器,都要以牺牲越国女子的幸福作为代价。孙权也曾使用过一次似是而非的“美人计”。说它似是而非,是因为严格地说,它实际是一场政治联姻,并非传统意义上靠女色迷惑对手的计策。赤壁之战后,刘琦(原荆州牧刘表长子)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由此可见两人的小同大异。孙权也同样是向对手进献女子,但与勾践使用的纯粹的“美人计”又大不相同。勾践进献美女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色相以迷惑和讨好敌人,美女只是供人取乐的玩物;而孙权进献妹妹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结亲以拉近和刘备的关系,其妹是刘备有名有分的妻子。

揭秘孙策为什么把江东权力交给弟弟孙权

中国古代权利是世袭的,父亲死了把位子传给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不过有两个人有点特殊,一个是雄才大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认为这是刘备的权术,以此来约束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孙策,临死时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而不是留给儿子孙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把儿子交给儿子孙韶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其一,孙策的孩子太小,当时江东虽然被自己打下来了,自己儿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远远比打江山更难。

其二,孙策害怕外戚当政。历史上一旦儿子小,往往母亲的势力过大。这样有可能重蹈东汉后期的覆辙。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对当时的情况洞若观火,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三,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孙权知道孙策是什么人,孙策临死时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弟: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其实鸟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策这句话其实是让孙权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条生路。历史上皇室从来无父子手足亲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传给弟弟孙权,肯定会引来萧蔷之祸。孙权是什么人,孙策非常了解。孙策起兵的时候,孙权善养宾客。孙权常参与商议计谋,孙策感到特别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其实不是惊奇,而是害怕,孙权是一个什么人,当哥哥的自然知晓。

其四,孙策之死有些蹊跷。孙策死,三国志及三国演义都认为是许贡门客所为。这事情值得推敲,像孙策这人,整年在外带兵征战,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踪。再说孙策出外打猎。外人很难知晓,许家三客又怎么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呢?孙家五兄弟中,孙策、孙翊被人刺杀,孙匡死得不明不白,孙朗被孙权囚禁终生,这事情明显孙权做了手脚。孙策之死有可能是孙权暗害的结果。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

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来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吕范、张昭、张竑、虞翻等人;周瑜、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太史慈、凌操等良将也纷纷前来效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一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顾雍、阚泽、严唆、步骘、程秉、薛综、陆绩、张温、朱桓等文士来投;还招收了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甘宁等将士。孙权很受收买人心,从孙权用人来看。朝廷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把权力交给弟弟,相信这些人不再会找儿子妻子的麻烦。

孙策故交仅有周瑜周公瑾,可惜孤掌难鸣。此人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很难保全孙策之家小。天下人都知道周瑜和孙策的关系,至于太史慈不过匹夫之勇,想要对付孙权更是胜算很小。

孙策把权力交给弟弟,一是避免了无谓的家庭纷争,二是继续延续了江东的孙氏的统治地位,三是为自己的妻小留了一条后路。要知道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小霸王临死也要对自己低头,该有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

孙权称帝前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时间

公元220年,刘备失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其实这种屈身忍辱才是孙权高超的政治计谋!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实孙权的那种英雄气概。给人的感觉是幸运儿,还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写孙权的文章相对其他三国人物就少了许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首先,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孙权不是军事家,没有统领三军、驰骋疆场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样样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为一国之主,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个最佳君王。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孙权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忾,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当时,孙权还不到30岁。此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给曹操,如此胆略,确为豪杰!再往后,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重用陆逊,不畏刘备庞大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不少人为关羽之死和刘备之败叹息,也有些三国迷因此恨透孙权,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一再地表现出他是乱世的豪杰!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会想到,他们一生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这个他们的晚辈人物(因为他们与孙坚属于同辈)赐予的!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气概,他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向魏称臣,虽被一些人说成是厚颜无耻,但确实是高超的政治计谋。这是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订盟修好之意)”。

不过,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节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加屈降于曹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孙权马上遣使奉贡,以表臣礼。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送还于禁等曹魏降将。但曹丕并不满意这种有名无实的藩属关系,遂向孙权征质子,即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来表达对魏国的忠心。孙权既不愿送儿子为人质,又不愿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使了个“拖”字诀。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对孙权和稀泥的做法忍无可忍,遂遣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此时吴将陆逊已经大破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威胁。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孙权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吴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

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