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李如松
别称:李子茂、李仰城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辽东铁岭卫
出生时间:1549年
去世时间:1598年5月8日
主要成就:宁夏叛乱、抗倭援朝战争
军阶:总兵
封爵:追赠少保、宁远伯
谥号:忠烈
父亲:李成梁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抗日第一名将李如松:三千人胜三万人
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将军李如松,他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师从当时三大才子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徐渭。李如松在国内指挥过万历二十年平定宁夏哮拜叛乱的战争,在国外指挥过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尤其以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受到中朝人民的广泛尊敬。
李如松少年时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来不断升迁。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又名哱拜,音“博”)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自尽,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丰臣秀吉出动9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果然,日军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凭此战绩,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朝鲜。但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次派去的三千人部队,由于主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轻敌,被日军大败。十二月,万历皇帝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开始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这场抗倭战争主要有三场,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
一、平壤之战:公元1593年1月7日,李如松率领的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连日军主将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平壤城内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后来,明军虽攻破了平壤城,但残余的9000名日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明军损失也不小。于是李如松一方面果断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包围残余日军,另一方面他派信使联系小西行长,表示“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日军无奈,只好趁夜由缺口逃出平壤城。但李如松却在日军通过冰封的大同江时,命令士兵炮轰日军和冰面,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地位。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算是大捷了。
平壤战役的胜利打消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二、碧蹄馆血战: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名叫碧蹄馆的地方,明军与日军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碧蹄馆载入了世界战争的史册。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斩首日军600余人。可没想到日军主力部队就在附近,所以,日军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必须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消灭这3000明军,以备决战。可令36000名日军没想到的是明军这3000骑兵,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极其精良,士兵作战极其勇敢。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光阵亡日军将领就达十五员之多。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
三、龙山奇袭战:碧蹄馆血战后,由于明军3万对日军12万,一时不能决战,双方陷入了短暂的僵持阶段,但僵持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他竟派人奇袭汉城日军在龙山的军粮库,烧了日军的所有军粮,一下子使12万日军陷入了绝望中。不久,日军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逐步收回了朝鲜沦陷的国土。李如松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松作为明代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他不但作战勇敢,指挥灵活,而且行事果断,决不拖泥带水,确实是一代名将。李如松的成就要远高于他的父亲李成梁,他不但在国内打击了蒙古势力和女真势力,更在朝鲜战场上消灭了无数侵占他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扬了中华国威,值得大赞!
李如松:杀14万倭寇让丰臣秀吉胆寒 比戚继光更狠
核心提示: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
侵略计划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野心也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占领朝鲜,征服中国,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狂妄的丰臣秀吉甚至宣称“让自己的义子当中国的关白”(关白,日本官职)。
首战失利
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在朝鲜釜山登陆,万历二十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祖承训也是名将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天降大任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秀吉手下名将,朝鲜语中狗肉的意思)。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
亲自督战
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接着,李如松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下平壤,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李如松在前线督战,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
负隅顽抗
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余主力约9000人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天黑以后,日军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向城南杀去,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一败再败
就在这时,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朝鲜半岛中西部)
名垂千古
日本朝鲜战役研究室记载的人员阵亡情况如下:“日本军战死14万人,国家衰弱是理所应当的。而明军只损失了3万人,真不愧是永不败的明朝不灭之军。”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大明史上李如松真神将也:抗倭援朝战大破日军
一般人说到抗倭,只是知道戚继光。其实,戚继光是以装备了世界最先进武器的朝廷正规军去打一帮日本浪人和海盗。打赢了很正常。在明朝说起抗倭,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李如松。
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如松,估计和他们的战场有关。戚继光是在江浙闽粤沿海一带抗倭,救助的是中国自己的老百姓。自然,百姓们对挽救自己于水火的戚继光很感激。李如松是抗倭援朝,跑到朝鲜半岛上去打日本人,就算是吧倭寇杀光了,对于国人,仿佛也没什么贡献。
李如松的对手不是流寇,不是浪人,而是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血雨腥风洗礼的一大群日本著名将领,比如统帅丰臣秀吉,大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喜欢信长之野望这款游戏的,想必对这些名字非常熟悉。在统一日本之后,丰臣秀吉率领精锐部队十五万(一说二十万)进攻朝鲜。出征前,丰臣秀吉狂妄宣称,此行将征服中国,占领印度,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大东亚帝国。
1592年,日军出征。朝鲜这个小国,在内斗方面和中国不相上下。经过两百年的平静,官场军队腐败不堪。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的三大重镇(京城、开城、平壤)以及十八道领土全部丧失。朝鲜国王不得不带领妃嫔和百官到中国避难。日军铁骑游弋在鸭绿江畔。
这时候,丰臣秀吉派出使者前往明朝,要求明朝承认他们在朝鲜的统治,同时还逼迫菲律宾、琉球等国臣属于日本。经过一番激烈斗争,万历皇帝终于决定任命在宁夏大战中建立赫赫功勋的李如松出任东征军大帅,率领四万军队远征朝鲜。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东征军前锋到达平壤城下。驻守平壤的是日军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总计人员一万八千余人。自古以来守城容易攻城难。李如松下令,此战不需割首级计功;副将祖承训麾下数千人换上朝鲜军队服色攻击西南面;李如松亲率大军攻打东南面。
一开始,日军炮火猛烈,李如松亲自上第一线督战,杀掉逃跑的士兵。所有日军主力被吸引到了东南面。到了约定的时间,祖承训亮出明军服色,全力进攻,西南城门攻破!日军急忙派去援军,李如松乘势猛攻,一鼓作气,占领了平壤外城。
日军主力还在,困守内城。李如松下令,围住三面,留出南面大道。日军看到本来一心求死,拼死抵抗。此刻看到有活命的机会,军心溃乱。主帅小西行长不得不带着一万六千余人撤退。当时正是农历正月,大同江结冰,日军正踏着冰面逃跑。早已经在附近埋伏的李如松下令进攻,炮火猛轰江面。顿时,江面崩塌,日军或者被炸死,或者被淹死。一战下来,战死万人。
据日方史料记载: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这个数据和明朝、朝鲜的官方记载基本符合。而明军呢?阵亡七百九十六人!阵亡比例为15:1。如此比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那都是大捷!
明军在平壤大败日军的消息传开,日军纷纷南逃。李如松出征仅仅一个来月,就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不过,日军的主力犹在,损失的部分兵力被迅速补充。
一月末,明军一支三千人的侦查部队在碧蹄馆遭遇日军(约36000人)。日军全力猛攻,想要一口吃掉这三千人的部队。双方的兵力完全不成正比。不过,被包围的明军是百战之师辽东铁骑,配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3000铁骑摆开阵形,沉着应战。终于在黎明时分等到了李如松的援军。
不过,因明军分散各地收复失地,李如松只得带领2000骑兵前来救援。李如松故意早早放炮,使日军产生明军主力赶到的错觉。日军仓皇撤退。此战,明军损伤264人,斩杀日军167人。从人数上看仿佛明军战败,其实,双方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结果还如此接近,已经是莫大的胜利。
不过,明军兵力不足依然是个大难题。不过,李如松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给了日军致命一击。日军远征朝鲜,把缴获的大量粮食囤积在龙山大仓中。李如松得知这个情报后,就命令弟弟率领700敢死队突袭龙山。一夜之间,龙山十三座粮仓,数十万石粮食被焚毁。消息传开,日军军心大乱。
不久,丰臣秀吉不得不派出使者和明军谈判,达成停战协议。这一年的五月,日军退到了釜山一带。李如松率领军队进入都城,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帮忙守城,其余全部撤回。
李如松的东征军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横扫朝鲜半岛,收服三都,打出了大明铁骑的赫赫威名。因抗倭有功,李如松也被晋封为太子太保。
万历三大征,李如松指挥了一个半,攻,必克;战,必胜。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李如松的墓在哪里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并为其立祠,谥号“忠烈”。
李如松战死的两种说法
1、轻率出兵中伏战死
这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一种,即《明史》李如松部分中所说的土蛮进犯时,李如松犯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轻率骑兵直捣其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不过这一说法也存在争议,因为按照《明史》的记载,李如松应为出奇兵偷袭敌军,而且李如松经历了碧蹄馆之战后,应该更加警惕,怎会无故中伏。而相对来说,第二种明朝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中所收录的一篇他写给皇帝的奏折中的说法就更加合。
2、叛徒出卖而死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神器谱》收录过一篇叫《恭进合机铳疏》的奏折,前文用大段文字向皇帝建议使用合机铳,文中提议增强武力,改进火器。再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赵士祯劝皇帝与其花费钱粮安抚异族诸酋,“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其后,便举例说明异族之患:“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国有坠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馀可知矣”也就是说李如松手下的一个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敌军泄露了消息,才导致李如松战死,虽说《神器谱》的记载不是官方的,但还是比较合理,可以参考。
李如松墓位于催阵堡乡小屯村,属于李成梁家族墓。墓前尚存部分石人、石马、石羊、石人装束仍可见,石马石羊形态仍可辨。
1958年,北京丰台区赵辛店出土《李如松墓志》。2011首博特展“回望大明-走进万历朝”展览的李如松所带玉带板,为北京丰台区赵辛店李如松墓出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