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蓝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属安徽省定远县)
出生日期:待考
逝世日期:1393年
职 业:将领
主要成就:捕鱼儿海之战大破北元
官 职:征虏大将军、太子太傅
爵 位:凉国公
明朝名将蓝玉谋反被杀:洪武朝少有的罪有应得者
同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也曾演变为一场席卷朝野的政治运动,因而常与胡惟庸案相提并论,被后世合称“胡蓝党案”。
蓝玉与胡惟庸同乡,也是安徽定远人;他同时又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内弟,早年隶属于其帐下。《明史·蓝玉列传》载,蓝玉在常遇春军中“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数称于太祖”,一有机会就向朱元璋夸赞自己这位小舅子如何神勇、是员福将,蓝玉的军衔也不断晋升,由管军镇抚渐至大都督府佥事。可惜常遇春在建明之初的洪武二年即英年早逝,此后数年,蓝玉便开始凭自己的本事不断打拼:洪武四年,他跟随名将傅友德伐蜀,攻克绵州;洪武五年,跟随名将徐达北征,两克北元。此后十多年间,蓝玉一直是活跃在明初军事第一线的重要将领,多次立功受封;洪武十二年,因征北元、西蕃有功,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赐予“世券”(即免死铁券);洪武十四年,因平定云南,被加授奉禄五百石,册封其女为蜀王妃。
蓝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确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但随着他在军中地位不断提升,其人却也变得越来越骄横跋扈。洪武二十年,明朝发起了歼灭骚扰辽东的北元势力、统一国土的金山之役,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身份随从大将军冯胜出征。蓝玉此役又立大功,率兵乘大雪奇袭元营,擒杀北元平章果来,北元太尉纳哈出放弃抵抗,蓝玉奉命接降。受降仪式上,蓝玉酌酒,纳哈出一饮而尽;轮到纳哈出酌酒酬谢时,蓝玉却“解衣衣之”,硬要刚刚献降的敌帅在众目睽睽之下换上己方服饰,否则拒绝接酒。这在蒙元名帅纳哈出看来,无异于一种莫大的羞辱,于是“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双方“争让久之”,纳哈出恼羞成怒“覆酒于地”,蓝玉手下人则将其砍伤。此时,纳哈出所部将士屯兵松花河,闻讯即后撤,险些与明军再成对峙。经再三招抚,二十万元军才得以最后归降。
当年金山之役,明军骄纵贪暴现象较为普遍,《明实录·太祖实录》中,就记载了 “大将军宋国公冯胜等在军,事多不律”,朱元璋遣使赍敕前往,对冯胜及蓝玉等将领进行训诫的内容,其中指责他们“不能抚辑降虏”而“播恶胡中”,甚至“窃取虏骑”、“娶虏有丧之女,使人忘哀成配,大失人伦”等等。蓝玉在受降仪式上惹起的事端,也应视作上述影响较坏的事件之一。金山之役得胜还朝之时,有人举报冯胜私匿缴获的良马,向纳哈出之妻索取珠宝,强娶北元贵族女子,使被俘虏的北元将士失去降附之心。朱元璋闻奏,一怒之下收了冯胜的大将军印,参加北伐的诸位将士皆分文无赏。但不可思议的是,同样闯下大祸的蓝玉不但没受到追究,反而还受命代理冯胜的职位“行总兵官事”;旋即,蓝玉又于军中正式拜授大将军职衔,被升任为全军统帅。
事实证明,蓝玉的表现,比起他的前任冯胜,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元朝末帝妥欢帖睦尔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嗣立为北元君主,时常骚扰塞上,朱元璋命蓝玉率师十五万前往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征讨。在大军先锋官定远侯王弼的策动下,明军再以突袭取胜,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引数十骑逃遁。蓝玉以精骑追之,虏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百姓七万余人,缴获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还焚毁敌方大量“甲仗蓄积”等军用物资。其后奏捷京师,朱元璋“大喜”,立即“赐敕褒劳”,将他比作史上抗匈奴的汉将卫青、破突厥的唐将李靖。但随后,有人举报说,蓝玉北征还师时夜扣喜峰关,关吏没能及时为他的部队开门,蓝玉竟“纵兵毁关”而入。朱元璋“闻之不乐”。其后,又有人举报,蓝玉私下强奸了被俘的北元主妃子,导致这名妃子因羞惭自缢而死。朱元璋就此“切责”蓝玉,并“镌其过于券”,在他的免死铁券上刻记罪过一次。原本为奖励他得胜还朝而欲封其为梁国公,也因过改成了“凉国公”。
蓝玉统领大军数次征伐,屡立战功,却因骄傲自满越来越把握不住自己。他“多蓄庄奴、假子”,到处横行霸道。他曾经因强占民田而受到御史按问,恼怒之下,反将朝廷派来查案的御史赶出自己府邸。北征还朝铁券被镌过后,蓝玉仍骄横依旧,时而在百官面前出语傲慢,于军中更是无所顾忌,擅自黜陟升降将校军官,“进止自专”,数经“谯让”而不改。朱元璋为了显示对他的恩宠,特意为他加官太子太傅。明制,辅导太子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官秩皆为从一品,次于辅佐天子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官秩正一品)。蓝玉作为后起之秀,在洪武后期得此赠官已属莫大的殊荣,不敢与明初位列三公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相比,但却以排名居于“宋、颍两公”之下为耻(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被赠太子太师),还发牢骚说:“我不堪太师耶!”一如当初朱元璋为他封公时改“梁”为“凉”所含用意,蓝玉此后“奏事多不听”,亦颇有“炎凉”之感,由此“益怏怏”,内心更加不平。
传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将他逮捕鞫讯,经审理认为: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准备乘皇帝出京举行耕田典礼之机举事造反。定案后,蓝玉被处族诛,“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朱元璋还手写诏书布告天下,半年之内“族诛者万五千人”。至此案了结,朝中“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据此认为,朱元璋称帝后“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此论未免绝对。毕竟明初功臣中得善终者亦不乏其人,比如首勋之将徐达,以及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等明初六王,便始终为朱元璋所爱重。对比其为人,便不难发现,在种种所谓的官场自我保守手段中,其实最靠得住的,还是要自身德才过得硬。
朱元璋怎么除功臣蓝玉:活剥人皮送给其女留念
蓝玉与胡惟庸一样,也是定远人,乃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小舅子。此人长身赤面,仪表堂堂。是个勇略双全的大将材料。他最早录于常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后来,他跟从傅友德代蜀地,从徐达北征,与沐英一起定云南,功勋卓著。朱元璋册其女为自己的儿子蜀王为王妃。
平定西南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蓝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南蛮反叛,蓝玉奉命前往讨平。接着,又平定都匀(今属贵州),安抚司散毛诸洞,被加禄五百石,奉诏还乡。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再命蓝玉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追讨逃寇祁者孙,于是攻取西番罕东之地,当地首领哈昝等逃遁。时逢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叛,蓝玉又奉命率军征讨,当蓝玉率军赶到时,都指挥瞿能等已大破其众,月鲁逃往柏兴州。蓝玉乃派百户毛海诱捕月鲁父子,送往京城处死,又尽降其众。因此请求增设屯卫,太祖下诏许可。蓝玉复请征当地百姓为兵,讨伐朵甘、百夷,朱元璋下诏不许,蓝玉才班师回朝。
居功自傲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皇帝闻知,很不高兴。
又有人说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蓝玉犹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朱皇帝闻此,杀心大动。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越发怏怏不乐。
告发被杀 活剥人皮
轶事典故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为警诫群臣,朱元璋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为《逆臣录》。史称“蓝玉案”。
当太子朱标还健在时,蓝玉因为与朱标有亲戚关系,经常友好往来。有一次,蓝玉从蒙古班师回朝,面见朱标时,他告知太子说:“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朱标回答蓝玉:“燕王对待我非常恭敬,绝不会有这种事情。”蓝玉向朱标解释:“我受到太子您的优待,所以秘密告诉您这件事的厉害,希望我的话不会灵验,更不被我说中。”朱标没再说什么。
蓝玉身为大将军,的确比较跋扈,平时多养义子,乘势暴横。朝中御史按察,他也敢驱逐这些“纪检”人员。而且,俘获北元可汗妃子后,他也敢入帐强奸,使得元主妃子羞愧自杀。
即使没有这些“过错”,以蓝玉的功劳和能力,他也逃不出一个“死”字。
洪武二十六年春,锦衣卫指挥蒋献上告蓝玉“谋反”,蓝玉被逮捕。只要进了大牢,没罪也要有罪,据狱辞上记载:“蓝玉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密谋为逆,将伺帝外出耕田举事。”这种“口供”,很可能都是屈打成招。
朱元璋、朱棣一对巨阴父子,两人合计,任谁也活不了。
诛文臣 杀武将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老朱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要说朱皇帝真是天下大残忍人,洪武八年,杀德庆侯廖永忠(沉小明王那位爷);洪武十三年,鞭死永嘉侯朱亮祖父子;十七年,杀临川侯胡美;二十五年,杀江夏周德兴;二十七年,赐死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以及颍国公傅友德;二十八年,赐死宋国公冯胜——所有这些人,均为明朝开国浴血奋战半生。
至于文臣方面,老朱也不手软,李仕鲁谏言不要佞佛,被武士掼死阶下;叶伯巨谏言诸王分封太侈,被拷死狱中;王朴廷辩,老朱怒其“无礼”顶嘴,乱棍打死;张来硕谏止取已婚配的少女做宫女,被当廷割肉而死;茹太素进忠言,被拿下去砍头,等等。加上日后的“空印案”及“部恒案”,朱皇帝诛死文臣无数。
四十年间,根据老朱自己审定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等统计,所记枭首、凌迟、族诛、剥皮、抽筋等共计一万多案,杀人上十万,以至于杀到后期连地方办事的官员都严重空缺,出现了罪官带枷坐堂办案理事的“奇迹”——倘使这些“犯官”不办事,政事就无人料理了。
老朱不仅爱杀人,他还喜欢花样,不仅恢复了黥刺、劓刑,又新发明了去势、挑膝、抽筋、刷洗(不是洗澡,而是用竹批搓肉把人搓死)等新名目,极肆淫毒,以至于众官上朝前,皆象赴死一样和妻儿诀别,嘱托后事,惟恐上班就回不来了。晚上活命回家,阖家欢喜,庆幸又活一天!
文臣武将中,第一功臣徐达在洪武十八年生背疽,最忌吃蒸鹅。老朱闻讯,特赐“蒸鹅”一只,徐达不敢不吃,跪在床上谢恩,撅着屁股一口一口吃完,不几日病发身死。据笔者揣测,蒸鹅不一定能吃发了把人吃死,只不过皇帝已明确表明了态度,不死,就“辜负”了朱皇帝,弄急了没准族诛。为保全宗族,老徐只能舍已救人,服毒药“按时”过去了。真正幸免于难的,只有主动交兵权的老朱儿时玩伴汤和以及老朱外甥李文忠。有传李文忠被老朱毒死,其实不是事实。
所以,老朱臣下最“幸运”的,当属早先病死的常遇春和邓愈,二人死得是时候,不仅死后封王,后代也得保全,早死而得“福全”,悲哉!
明太祖朱元璋怎样为建文帝登基铺路?蓝玉谋逆案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而且哪个开国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传的很久呢?出于这两个目的,朱元璋一手制造了”胡蓝之狱“,之前的胡惟庸案件是朱元璋把屠刀捅进了文臣集团。而蓝玉案则是为了两个目的:第一,消除武将集团对朱明政权的威胁;第二,是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登基铺路。
首先讲一下案件的主人公蓝玉的简要情况:
蓝玉,常遇春妻弟,太子朱标的舅舅,在徐达、李善长死后,朝中就他的辈分最高,不但如此,他也是有赫赫军功的人,蓝玉曾多次北征蒙古,因功被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统兵多年,素有威望。但他后来恃功骄纵,又多蓄庄奴、恣意横暴,夺占民田,触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
而在蓝玉死去的前一年,即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情,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要打击蓝玉的决心。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虽然以朱元璋那种爆裂的脾气,怎么看都觉得太子朱标过于仁弱,不过总体来看朱标还是很够格的,作为太子而言,他做个未来的守成之主是绰绰有余,因为朱标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帮助朱元璋管理后方事务,而等朱元璋登基之后,朱标为太子,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被朱元璋封到各地的藩王们,都是对他比较信服的,更为关键的是朱标还是能镇得住武将集团的。
太子朱标
而且作为一个文化程度不是那么高的、起于草莽的皇帝,朱元璋跟刘邦有点相似,就是对于儒生看不太顺眼,所以朱元璋首先把屠刀对准了文臣集团,以胡惟庸为引子,杀了一大批文臣以及功臣中的文臣,而武将朱元璋还暂时不太能下得去手,不过这一切都是以太子朱标在世为前提。
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为难,怎么把?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选谁?朱元璋的儿子们?似乎立谁为太子都不太合适,其他的儿子都会不满,那就立自己的孙子吧,按照封建礼法,立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吧,而朱元璋感觉这时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撑几年,抓紧时间培养皇太孙,另一方面为皇太孙除掉一切可能的障碍,不过至于自己的儿子们,那就不管了,及时自己的孙子和儿子打起来,怎么着都是朱氏的天下。
这时文臣集团已经噤若寒蝉,就剩下武将集团不驯服了,而蓝玉就是武将集团的代表人物,蓝玉不可避免的悲剧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很快就将蓝玉灭族,并且牵连出好多人,因为此案被杀的有1.5万人,这一次可杀完了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令人讽刺的是,朱元璋本意之一是为未来的建文皇帝铺路,但是这一场屠杀,也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蓝玉案:朱元璋亲手制造明初第一冤案牵连万人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武二十年,他被提升为大将军,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不甘心失败,经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十五万大军前往征讨。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不可能长驱直入,毫无防备。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如同神兵天降,突然袭击,蒙古全军覆没,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其余八万人被俘。朱元璋得到捷报,大喜过望,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进封他为凉国公。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他蓄养了奴仆、义子几千人,作为随从亲信。这批人依仗主人权势,横行乡里,霸占民田。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接到民众投诉,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蓝玉藐视王法,把御史赶走。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经紧闭,守关官吏在关城上查明情况,没有及时开门,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他北征回来,贪污缴获的大量珍宝,把元朝的皇妃据为己有。朱元璋获悉后勃然大怒:蓝玉如此无礼,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皇帝动怒,惊惶自尽。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当面严厉责备,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痛改前非。朱元璋本来打算进封蓝玉为“梁国公”,鉴于这些劣迹,改为“凉国公”。
更为严重的是,他竟然无视皇帝的威权,恣意骄纵。皇帝召见,赐坐交谈,或随侍宴饮,他一言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一点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常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不向朝廷请示报告。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权,任意对军士施加黥刑在脸上刺字,以此来挟制部下,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西征回来,皇帝赏赐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只不过是一个荣誉而已。蓝玉居然不识相,大发牢骚:难道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这就激化了将权与皇权的矛盾,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早在洪武六年,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倚功犯法,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这个禁令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铲除的方针,胡惟庸党案爆发后,蓝玉自然难逃一劫。当时就有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解释其中的原因:皇上因为他功劳大,不予追究。其实,内中另有隐情。
洪武四年,常遇春的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岳父,蓝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蓝玉的女儿则被册封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因为这些关系,朱元璋投鼠忌器,暂时不对蓝玉下手。
其中还有另外一层纠葛。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表现异常,对皇太子说:据臣看来,燕王在他的封国有“不臣之心”;又听看相先生说,燕王有天子气象,希望殿下审慎对待。太子听了毫不在意,燕王知道了以后,怀恨在心。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太子一死,朱元璋已无所顾忌,决意对蓝玉下手。一向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亲继续清洗异己分子,说: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据《明通鉴》说,朱元璋听了这话,“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蓝)玉祸作”。
一张陷人于法的罗网悄悄地向他袭来。他自己也隐约有所预感,多次请示报告,皇帝都不接见,怏怏地对亲信说:皇上怀疑我了。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早朝时,锦衣卫指挥蒋某突然控告蓝玉“谋反”,说他勾结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皇帝到郊外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押,突击审讯。官方公布的“狱词”是这样的:“(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俟上(指皇帝)出耤田举事。”
次日,蓝玉连同家属一并处死。株连处死的高官,有公爵一名,侯爵十三名,伯爵二名,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一万五千人。史家感叹道:“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最为奇特的是,吏部尚书詹徽随同皇太孙朱允炆一起审讯,蓝玉不服“谋反”罪,詹徽斥责道:速吐实话,不得株连他人!蓝玉大喊:詹徽就是臣的同党!詹徽于是莫名其妙的成为“蓝党”。靖宁侯叶昇,以“胡惟庸党”的罪名被杀,由于他是蓝玉的姻亲,蓝玉处死后,他又被追究为“蓝党”。这样“名隶两党”的怪事,足以表明罗织罪状的随意性。
一些与军队毫无关系的文人学士,也被卷进了“蓝党”。苏州名士王行,与高启比邻而居,另外一些名士如徐贲、高悬志、唐肃、宋克、余尧臣等人,都卜居相近,号称“北郭十才子”。王行原先是学校教师,辞职后隐居于石湖,前往南京探望两个儿子。蓝玉慕名聘请他为家庭教师,并且多次向皇帝推荐,朱元璋曾经召见他,留下印象。蓝玉处死后,王行父子竟然被作为“蓝党”处死。另一文人孙蕡,参与编写《洪武正韵》,任翰林院典籍,曾经为蓝玉题画,也被当做“蓝党”处死。
朝廷专门公布《逆臣录》,以显示“蓝党”谋反证据确凿。其实全是诬陷不实之词。朱元璋要处死骄横跋扈的蓝玉,就如同处死胡惟庸一样,易如反掌。但是要株连一个庞大的“蓝党”,必须罗织“谋反”的罪状不可。然而《逆臣录》编得仓促,漏洞百出,反而露出了罗织罪状的马脚。
《逆臣录》搜罗了近千人的口供,唯独没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的口供,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申辩,而且没有诬攀其他功臣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细细翻看《逆臣录》,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证人蒋富招供:蓝玉出征回来,在酒席上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将是蓝玉家“打渔网户”。另一个证人张仁孙招供: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吩咐他们置备军器,听候接应,日后事成都让你们做大官。这个张仁孙是乡里的染匠。蓝玉身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如果要谋反,断然不可能和无足轻重的“打渔网户”、“染匠”之流去商量。《逆臣录》的胡编乱造于此可见一斑。
这些拙劣的编造恐怕连朱元璋自己也不相信。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他在和翰林学士刘三吾谈话时,这样指责蓝玉:“迩者逆贼蓝玉,越礼犯分,床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僭乱如此,杀身亡家。”从他的话中隐约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蓝玉功成名就之后,追求奢侈,讲究排场,是确有其事的,至于是否有所谓“金龙”、“九五”那样的规格,或许是夸张,即使有,充其量不过是意图“僭越”而已,与“谋反”毫不相干。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指责蓝玉罪状时,只字未提发动军事政变之事。可见以“谋反”罪处死蓝玉以及“蓝党”分子,是一桩冤案。
蓝玉处死七个月以后,朱元璋似乎意识到“胡蓝二党诛杀过当”,下了一道诏书:“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杀了四万多人,功臣宿将死得差不多了,“概赦不问”云云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胡蓝党案的后果是严重的,洪武三十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西将军,武定侯郭英为征西副将,坐镇西北边防。史家评论道:“诸勋臣坐胡蓝二党,诛戮且尽,(耿)炳文以开国功臣榜列其名”,“是时,元功宿将无出其右者”;“上(指朱元璋)自起兵以来,存者仅(耿)炳文与(郭)英二人,而(耿)炳文亦年逾六十矣”。不久,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兵南下时,建文帝无将可派,不得不命年迈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出征,败局已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