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中文名:李耳

别 名:李伯阳、老子、老聃(dān)

国 籍:中国(周朝春秋)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春秋时期楚国苦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71年(庚寅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1年

职 业:哲学家、史学家

信 仰:道家

主要成就: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性命双修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道德经》、《老莱子》

尊 号:太上玄元皇帝

庙 号:圣祖

老子简介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生平介绍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是哪里人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究竟是哪里人

  老子是哪里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到底是哪里人;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涡阳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姓李,又为何称老子呢?据郑玄《礼·曾子问注》曰:老子,寿考者之称。然而古往今来,寿星很多,为什么独李耳称老子?于是,葛玄(葛洪从祖,治神仙术,见《抱朴子》)则解释说:老子生而皓首,故曰老子。至于老子姓李氏,列仙传(马叙伦案《神仙传》)曰: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而唐初《艺文类聚》(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生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神仙传》又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上述诸说,乃附会之谈。

  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据1993年3月17日《光明日报》记者胡丰报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天静宫的遗址,先后共发掘10米×10米考古探方37个,累计揭露面积3700多平方米,发现唐至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地层堆积。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八层,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三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第四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第五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土层较厚;第六层至八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毫瓷片,宋代钱币和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一灰坑和窑内,有含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考古地层显示了自唐代以来,建筑活动持续不断,大体都处于天静宫遗址的中心地带,这期间曾经历了两次黄河泛滥之灾,反映天静宫沧桑的历史。”老子到底是哪里人

  在天静宫遗址内发掘了一批汉至六朝期间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另一处还发现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凸突莲花瓦当,均具汉至六朝风格。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天静宫在汉至六朝时较繁盛。

  又据《文汇报》记者许前伟1995年8月12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观民、邵望平在现场考察发现:有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装修“天静宫兴造碑”,其中记载“天静宫为老君所生之地”和“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有“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和司马光记载的老君石像一尊及“古流星园”石匾一块,证实此地即老子故里。在天静宫东北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和老子弟子尹喜的墓,至今仍有遗物在。老子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五十二章)既然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在此,那么此地是老子的出生地无疑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刘观民、邵望平二位研究员在考古现场还发现:在流星园旧址,即老君殿东南,清理出九眼古井,即九龙井,经鉴定,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陶制大块板瓦井壁,这眼春秋瓦圈井至今保存完好,其余八眼在汉代、宋代整修过。据唐代《括地志》(分道计州的地志)载:“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宙,庙中有九井尚存”,《亳州志》说:“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后人根据传说建九井。九井当在老子诞生后根据传说所建。而瓦圈井既为春秋时期建,那么由此可以断定,老子生年不能晚于春秋时代。

  在中太清宫西北角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天静宫遗址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和春秋时期文物,俯首可拾,品类繁多,有的文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完整出土一个春秋时期用的灰砂陶制瓮棺,还有铜器、铁器、玉器和钱币等,说明此地历史悠久,到春秋时期已相当繁荣,老子正是在已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代哲人的。

  据史料记载,此地,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陈宋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故《史记》言老子为楚人。自秦汉起,为谯(今亳州)之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设立涡阳县时,划归涡阳所辖。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南绕涡谷之二水,三面碧波粼粼,北枕龙山之麓,环境清幽,风光宜人。公元前571年,老子即降生在太清宫流星园址。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为老子庙,盖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庭,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后在曹魏黄初三年,隋开皇元年都奉旨敕修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宫为祖庙,大兴土木兴建,后毁于兵火。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帝王对老子尊崇至极,不仅屡赐宫名,先为太清,后为天静,而且亲往朝谒,不绝史册。元明两代,仍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堪称华夏第一道观。清代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惜乎清末战乱频仍,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在中太清宫旧址发掘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老君殿遗址,对道家发源地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老君殿遗址将按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方法进行保护。

白居易《读老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读老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