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马克斯·霍夫曼
外文名称:Max Hoffmann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
出生日期:1869年1月25日
逝世日期:1927年7月8日
职业:陆军中将
主要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坦能堡战役
马克斯·霍夫曼是谁?陆军中将马克斯·霍夫曼的生平简介
马克斯·霍夫曼(1869年--1927年)于1869年1月25日出生于艾佛兹州的霍姆堡。1887年作为候补军官参加德国陆军。1898年霍夫曼从军事学院毕业,1899-1904年在总参谋部俄军处任职。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间,马克斯·霍夫曼以德国官方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到远东考察日俄战争。在随后的几年里,因他拥有一口流利的俄语和俄国事务方面的广泛知识,成为德军总参谋部内俄军作战计划战争能力方面的专家。
就在战争即将爆发的1914年夏季,霍夫曼被晋升为中校,从8月开始担任在东普鲁士的德国第八集团军以作战处副处长。开战后,他分别拟制了与俄国将军连年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军在东普鲁士的斯塔鲁佩伦(今古谢夫附近,8月17日)和古姆宾嫩(今古谢夫附近,8月20日)的战斗计划。从古姆宾嫩撤退以后,前来增援的俄国将军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威胁着德军的交通补给线。尽管得知萨姆索诺夫的部队饥疲交加难以马上投入战斗,但是第八集团军的马克斯·冯·普里特维茨将军缺乏发动这场战争的勇气,他仍然下令德军向后撤退到维斯瓦河后面。
霍夫曼多年来积累了关于他的敌人的丰富知识,特别是连年坎普夫和萨姆索诺夫之间的对立。他曾经在日俄战争中看到这两人在奉天码头互殴。霍夫曼猜测,伦宁坎普夫又将拒绝援助萨姆索诺夫,这次他将在古姆宾嫩以南地区逗留不前。霍夫曼草拟了一个进攻计划给普里特维茨的参谋长瓦尔德泽伯爵,即将三个师从古姆宾嫩以南撤出,集中兵力打击萨姆索诺夫的左侧翼。这一计划被普里特维茨采纳,这导致了著名的坦能堡战役。就在这一计划即将实施时,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被新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将军和新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取代。
坦能堡战役
在随后开始的坦能堡战役中,被撤退的德军所迷惑的俄军持续追击,逐渐被引入霍夫曼故意加以削弱的"德军中心"。同时将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的第十七后备军和弗里德里希·冯·舒尔茨将军的第二十军后撤并调往加强对萨姆索诺夫战线的两翼,仅仅留下一个象征性的骑兵师来监视连年坎普夫的二十四个步兵师。这样,到了8月26日晚,俄国第二集团军已经陷入了霍夫曼所计划的一场双重包围。
8月27日凌晨,德军开始进攻。到28日,俄国第二集团军全军覆没。五个军的指挥官中,二人被俘,三人因无能而被立即撤职。总司令萨姆索诺夫赶在被俘虏之前,在一个森林里面自杀。整个战役中,俄军有九万二千多人被俘,被杀和失踪的估计有三万人,约有五百门炮被毁或被缴获。
连年坎普夫掉头就逃。但是在两周后的第一次马苏里湖会战中,乘胜前进的第八集团军重创了他的俄国第一集团军。德军以伤亡1万人的代价,造成了连年坎普夫部队共达14万5千人的伤亡。这种不相称的损失使得歇斯底里的连年坎普夫抛弃了他的军队,飞快逃回俄国。这个同样由霍夫曼的计划所带来的胜利意味着两个方向的俄军进攻都被成功击退,并从根本上将俄军从东普鲁士驱逐出去。从此之后一直到1945年,俄国人再也没有能重新越过德国边境。
在这些东线初期胜利之后,霍夫曼被提升为上校,担任位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东线统帅部的副参谋长。他在东部的背景和在战争初期的表现使他对东线事务具有头等权威。在1916年8月,霍夫曼晋升为少将。这时兴登堡回到柏林,接替法尔肯海因担任德军总参谋长,以鲁登道夫作为其第一军需总监。于是霍夫曼接替离职的鲁登道夫,成为列奥波德皇太子的参谋长,掌握东线德军的实际指挥权。
1917年7-8月,作为对俄军布鲁西洛夫攻势的回应,霍夫曼成功的指挥德军开始反攻,攻入俄国。12月15日,他出任军方的代表,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府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这一条约使得德国获得了绝对有利的和平条件,使德国能够将东线的作战资源转用于西线。德国投降后,他于1919年2月和乌克兰签订条约,随后晋升为中将并退役。
战后,霍夫曼成为法德合作以及恢复霍亨索伦家族君主政体的倡言人。此外,他还和鲁登道夫陷入了长时间的争吵之中,这主要是由于鲁登道夫攫取了坦能堡战役的绝大多数荣誉以至于引起霍夫曼的愤恨。
霍夫曼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撰写了几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其中包括1923年出版的《失去机会的战争》,他在该书里面批评了法尔肯海因、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战略和作战指导思想。他还在1927年出版了《坦能堡战役的真相》,该书反驳了普遍和官方的看法,即该战役成功的战略计划主要归功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
1927年7月8日,马克斯·霍夫曼在巴特赖兴哈尔死于一场事故。
人物评价
霍夫曼高大而强壮,他并不是典型的德军参谋军官。他贪食好吃,是糟糕的骑士和剑手。但他是德国第八集团军在马苏里湖和在坦能堡获得的两场重大胜利的设计师,这体现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战略家。他天性懒惰,但同时却思维敏捷,诡计多端并且十分果敢。他是老毛奇理想中的参谋军官的典型:"懒惰而聪明"(和"愚蠢而勤奋"相对)。
坦能堡战役打了多久?坦能堡战役的最终结果及影响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罗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侵入东普鲁士,向首府哥尼斯堡进发。俄军成功地进入德国,直到德国第八集团军在8月20日反击。德军设计了一个陷阱,让由南向上的俄国第二集团军提前进入德国,但德军从该集团军两翼实施钳形攻势并将其主力围歼,俄第二集团军司令员萨姆索诺夫兵败自杀。在9月2日,俄军放弃了整个任务。俄军从坦能堡会战后,没有再向德国领土进攻。
战役经过
在1914年的那场战争爆发前的许多年中,欧洲大国为了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已经制订、修改和批准了种种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最有远见的当然是由伯爵冯·施利芬将军在他任德军总参谋长时制订的计划。但是,他的计划却被接替他的负有盛名的冯·毛奇上将作了破坏性的修改,这对协约国来说是件幸事。
施利芬的计划是一个两线作战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主攻,同时在东线进行牵制行动,直到对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进攻取得全胜,才对俄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法俄联盟从1892年起就有了,从那时起到1913年最后一次会议召开,两国的总参谋部起草、交换和修改了一系列计划。法国人煞费苦心地想使眼睛紧紧盯着奥匈边境的俄国人相信,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德国人;打败了它,奥地利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了。首先在西线打败德国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俄国人应该对德国构成足够的威胁,以便把德国军队牵制在东部边界上。
俄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俄国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布动员令后部队的组建问题。
他们发现,要在动员后的15天之内就把部队集结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交通条件很差,而且部队最近刚刚经过整编;何况,这已经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12天。法军在动员后的第11天才能够出发,而德国人要快些,这样,对西线的法军来说,他们的动员时间与德军的动员时间存在着危险的差距。为了援助他们的盟国--这是他们当时和后来都很明确的事情--俄国人在动员后制订的计划中,同意用2个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对德军发动进攻。俄国人还同意组成1个新的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在适当的时候(8月底之后才能准备就绪)调动到第2集团军的左侧,以便向柏林挺进。
这2个集团军将组成西北方面军,由日林斯基将军指挥,司令部设在比洛斯托克。第1集团军由伦南坎普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北向前推进,迂回到敌人的左侧;第2集团军由萨姆索诺夫将军指挥,将在马祖里湖以南向前推进,切断并消灭马祖里湖与维斯瓦河之间的德国军队。
战役开始的时候,俄国第1集团军由3个军(第3、4和20军)组成,并得到5个骑兵师和第5步兵旅的支援。第2集团军由6个军(第1、2、6、13、15和23军,前2个军后来调到第1集团军)组成,并得到3个骑兵师和第1步兵旅的支援。这2个集团军的兵力分别是20万和25万,他们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与他们对峙的德国第8集团军。但是,俄军在战前完全缺乏作战准备,这是这次战役中的决定因素之一。
除人数外,德国军队在各方面都要强于俄国军队。德军由冯·普里特维茨将军指挥,下辖4个军(第11、17和20军以及1个预备军)以及各种守备部队和第1骑兵师。艾恩赛德将军估计,他们与俄军的兵力对比是:步兵为1:1.7,骑兵为1:2.7,处于劣势。
日林斯基命令第1集团军于8月17日越过边境,向因斯特堡-安格堡一线进军。伦南坎普夫将动用他的大部分骑兵切断德军左翼与柯尼希斯贝格的联系。统帅部的总计划是要第1集团军在第2集团军之前向前推进,以便吸引德军,然后由第2集团军攻击德军侧翼和后方。因此,萨姆索诺夫定于8月19日越过边境,他的第一个目标即拉斯腾堡-塞堡一线,离边境大约43公里。
这是个很合理的计划,如能有效地付诸实施的话,它定会使德军完全陷入包围之中。但该计划的实施全靠第2集团军不失时机地行动,而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这2个集团军都是在补给供应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奉命向前推进的。更糟糕的是,俄军缺乏足够的通信、运输和飞机等作战手段,而所有这些手段对于成功地进行一次集中作战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这样认为,普里特维茨因集中进攻北面的俄第1集团军而落入俄军设下的陷阱。但是,鉴于他手中的兵力比较薄弱,他几乎别无选择。他希望在打败该集团军后能及时把力量投入到南面的进攻中去。他正确地判断出,伦南坎普夫将第一个进入战场,因为他的交通条件优于萨姆索诺夫,而且他知道马祖里湖将切断这2个俄军集团之间的联系。因此,他把他的主力集中在左翼,准备以第1军、第17军和第1预备军,从北向南排列,向俄军发动进攻。他把第2后备旅部署在战线的最左侧,并派第20军开到奥特尔斯堡地区保卫德军的右翼。
伦南坎普夫按指定日期于8月17日越过边界,不久,他的第3军就与德军第1军接上了火。那天的战斗是在施塔卢波嫩附近进行的,双方均伤亡惨重,进展甚微。17-18日夜里,德军向贡宾嫩撤退,俄军以缓慢的速度尾随其后,于19日傍晚也到达贡宾嫩。
他们准备在这里停留一整天(20日)。德军获悉了这一情报,因为他们最近发现,西北方面军同其2个集团军司令官之间的无线通信都是用一种容易破译的初级密码发送的。这一事实令他们难以置信。
指挥第1军的冯·弗朗索瓦将军违抗了集团军司令的命令(这种现象并不只是这一次),在施塔卢波嫩向前推进过远。普里特维茨曾想把伦南坎普夫进一步引诱到西边,在安格拉普河一线与他交锋,但当时迫于弗朗索瓦的压力,并得知俄军止步不前,他极不情愿地决定命令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前进到第1军的右翼,并于20日发动攻击。
俄国人可能会说贡宾嫩之战是一次胜利,但是,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因为虽然德军是在当天午夜撤退的,但这是一种为了发动更好的进攻而进行的撤退。如果伦南坎普夫的骑兵部队参加作战,而不是在俄军右翼休息的话,俄军也许会打赢这场战役。
俄军这2个集团军中的俄国骑兵主要是哥萨克人,由于管理不善,他们几乎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在俄军的左右两翼德军几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中部,马肯森的第17军所发动的进攻遇到了严重挫折,当天下午,该军已被迫后撤了一段距离。然而,只要德军能够重新调整部署--他们似乎没有理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有充分的机会在第二天打败伦南坎普夫。
但是,在20日晚,普里特维茨(以及他的参谋长冯·瓦尔德泽将军)却惊慌失措。他似乎对17军的失败比对其他2个军的胜利印象更为深刻。他还得到消息说,萨姆索诺夫已进一步向西推进,将于第二天越过边境,对德军右翼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命令集团军脱离战斗,退到维斯瓦河背后。他不理睬格吕纳特和霍夫曼的反对意见,把他的决定用电话通知给毛奇。毛奇(顺便提一下,他原来的命令里也提到过撤到维斯瓦河彼岸的可能性)听了普里特维茨的电话谈话后大为震惊,以致于他未通知普里特维茨就采取行动,解除了他和他的参谋长的职务。
与此同时,在那些把战斗引向胜利的部下们的不断敦促下,普里特维茨和瓦尔德泽重新鼓起了勇气,尽管他们坚持认为应该中止在伦南坎普夫正面的作战,但还是同意了由霍夫曼提出的进攻俄国第2集团军的计划。对普里特维茨来说,不幸的是,他没有向最高司令部上报他已取消了向维斯瓦河撤退的计划,尽管这样做是否能够挽救他的命运还值得怀疑,因为毛奇本来就不想让他担任指挥。
量远离俄国第1集团军,以便向南推进。由于耽搁了宝贵的1天,德军不得不以强行军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于8月23日下午到达马林堡。兴登堡在回忆录中告诉我们,德军在一名被打死的俄国军官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份文件,文件上记载着俄军发动集中攻势的详细计划。兴登堡并没有说明这一情报是什么时候到手的,但据推测大概是在他抵达之时得到的。很明显,这份情况的获得使德军司令部对伦南坎普夫的动向没有把握。直到25日,根据一份被截获的无线电报,德军司令部清楚地得知伦南坎普夫的行动非常缓慢,因此鲁登道夫决定在其正面只摆上1个骑兵师(欠1个旅)。
萨姆索诺夫的第2集团军最终于8月21日和22日拖拖沓沓地超过边境,这个日期大大落后于预定时间。在日林斯基的严令之下,他的部队未等动员完毕就出发了。由于运输设施不完备,供给体系杂乱无章,士兵缺少食品,而且要在拥挤的沙质小径上行军,部队的情况非常糟糕。集团军司令似乎一点不知敌人的去向;即使知道,他也没有把消息传下去,他的先头部队没有得到正规骑兵的支援。该集团军内部各单位之间几乎没什么配合,2个集团军之间更谈不上配合了。萨姆索诺夫本应把部队的位置向很少到前沿的日林斯基汇报清楚,但他却没这样做。日林斯基在自己的军队达到较好的战备状态之前一般都拒绝让他们向前推进。
部队在大约60英里宽的正面上缓慢地向前推进,因为萨姆索诺夫已改变了日林斯基发来的命令--后者并没有采取行动纠正前者这种违背命令的行为--把部队向左延伸过远,以致只有第6军仍在按原计划向塞堡-拉斯膝堡一线推进。他以为姆瓦瓦-索尔道铁路可以缓解他的补给问题,并且抱有向敌侧后迂回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由于过分向左延伸,他在自己的集团军内部制造了一些大的缺口,而且他同伦南坎普夫集团军之间的距离也拉得更远了。
8月23日,第6军到达了奥特尔斯堡,第13军到达耶德瓦布诺,第15军靠近弗兰克瑙,第23军第2师到达索尔道东北部,第23军的其余部分则返回姆瓦瓦。与此同时,第1集团军已向佩莱宁肯-达凯明一线谨慎推进。第2集团军的首次重要战斗始于8月23日晚,并持续了两天。第15军的先头部队与德第20军在奥尔劳-米哈尔肯一线接触。俄军没有进行侦察,就匆忙与敌人在开阔地展开了战斗,结果整团整团的部队象镰刀下的麦子仆倒在德军的机枪火力之下。第二天,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俄军取得了部分进展。
25日,俄军第13军前来支援,对德军左翼构成威胁,德国后备部队打了一场令人佩服的阻击战后撤退了。艾恩赛德将军说,在这次战斗中,第15军50名军官、2000名士兵阵亡,但却仅仅丢失了2门大炮,只有几个人被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在坦嫩贝格的战绩确实更加令人信服。
由于倔强的弗朗索瓦强烈反对鲁登道夫发出的正面进攻乌斯道的命令,这些精心安排的计划在执行中出现了一次小小的波折。
当时弗朗索瓦的炮兵部队尚未全部到位,因而他极力主张采用间接进攻的办法。然而,鲁登道夫驳回了他的意见。在这场关键的5天战斗的第一天,北侧和中央的战斗极为激烈。萨姆索诺夫仍然不知道敌人的行动与企图,他继续向奥斯特罗德-阿伦施泰因一线挺进。他根本不知道在25日晚上,德军截获了一份情报,对他要达成的目标了如指掌。在图劳,第23军的第2师赶走了德军,取得了初步战绩,但在遭到反击后该师伤亡惨重,节节败退,差不多退到奈登堡;第15军打得不错,到晚上,他们守住了格里斯利嫩-米伦一线,第13军几乎没打什么仗,因为电话线被切断,无线电台受干扰,他们得不到明确的命令,因而花了一天的时间来回行军。
但是,萨姆索诺夫的灾难出现在北部,他的第6军在那里彻底败北,在第一天结束时实际上就已退出战斗。该军处于俄军右翼,十分孤立。一旦鲁登道夫在被截获的情报的鼓舞下集中起第17军和第1预备军来对付它,俄军第6军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因为即使德军经过长时间的强行军已疲惫不堪,但德军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然而,俄军打败仗更应归因于他们缺乏情报以及一位师级指挥官对情报错误的理解。由于出现这种情况,第6军军长发出命令后又收回成命,结果使得2个师在达代湖周围同德军的侧翼运动可怕地缠在一起,他们向比绍夫斯堡的有秩序的撤退变成了向奥特尔斯堡的溃逃。在溃退时,俄军的队伍有时前后拉开20英里。
8月27日和28日,德军与俄军的第1军在乌斯道周围交战,这是这场战役的最关键的时刻。从清晨时分起,双方的炮兵就开始了对攻,结果德军的炮火压住了俄军的炮火。到傍晚时分,德国步兵猛攻乌斯道,他们几乎未遇到什么抵抗,因为那些在炮战中幸存下来的半饥半饱的俄国士兵已没有情绪作战了。到第2天上午11时,第1军被粉碎,通往奈登堡的道路已畅通无阻。然而,俄23军的第1步兵旅从索尔道南部意外地发动了反攻,并在海因里希斯多夫地区取得初步的成功。为此,弗朗索瓦不得不停止向奈登堡进军来恢复战场的态势。
到27日夜里,俄国第1军剩下的兵力--各个师来的大约5个团,外加5个炮兵连--占领了索尔道以北的阵地。28日清晨,弗朗索瓦发布一系列命令,目的就是要把他们赶到南面去并使其退出战斗,但是俄军没等德军采取行动就撤退了。这时俄军左翼已暴露,中央很容易被合围。然而;对德军第20军来说,中部的情况并不太好,鲁登道夫害怕防线被突围,竟一时慌了神,命令弗朗索瓦全军向北挺进,到拉纳去支援中部的战斗。但是弗朗索瓦意识到断敌退路的极端重要性,出于对任何他不赞同的命令都满不在乎的性格,他继续按原定路线行军。到第二天,他所在的军已经切断了俄军南逃的路线。
8月27日,中部的战斗仍然很激烈,双方伤亡惨重,俄军第15军冲入了德国第20军的阵地--这促使鲁登道夫向弗朗索瓦下了增援的命令。但是到了晚上,第15军已被牵制在海登米尔-瓦尔斯多夫-米伦一线。当在他们左边作战的第23军第2师差不多被赶回到奈登堡的时候,第15军的左翼危险地暴露出来。
第二天,鲁登道夫命令第17军和第1预备军停止追击被打败的俄第6军。而转向西南进攻位于中央俄军右翼的第13军。该军军长克留耶夫将军正从阿伦施泰因向霍恩施泰因行军去支援第15军。整整一天,他的军受到来自北部和东北部敌军的攻击,到黄昏时,第13军还没有拿下霍恩施泰因,也无法同第15军取得联系。
俄国第2集团军已处在崩溃的边缘。总的来说.该集团军的士兵在近乎断粮的恶劣条件下表现得非常英勇,但现在,他们再也挺不住了。一贯糟糕的通信联络实际上已经中断,各军指挥官之间失掉了联系,每个军都对自己正面和两翼的情况一无所知。
萨姆索诺夫曾前往第15军军长马尔托斯将军那里与之探讨形势,马尔托斯是他唯一真正出色的高级指挥官。马尔托斯极力主张他趁为时不算太晚时赶紧撤退.但萨姆索诺夫不同意,因为他觉得,如果能占领奈登堡,战局还是可以得到稳定的。但这是个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很快不得不改变这一想法。8月29日和30日,德国3个军向俄军中央发动了强大攻势,毫不留情把他们赶到正等着他们的弗朗索瓦部队阵前。弗朗索瓦的军已封锁了俄军沿奈登堡-维伦贝格一线撤退的道路。
25日,弗朗索瓦的第1军在离阿尔塔莫诺夫的主阵地仅一天路程的地方下了火车,而阿尔塔莫诺夫的50个骑兵中队竟没有1个中队知道这一情况.鲁登道夫给弗朗索瓦的命令是在26日清晨发动进攻,拿下乌斯道,但弗朗索瓦仍缺少炮兵部队,因而认为自己尚未淮备就绪。然而,鲁登道夫仍坚持原来的命令。但是,弗朗索瓦是这样一位将军:如果他认为上级的命令不正确,便决不拿自己的部队去冒险。所以,尽管他在26日发动了进攻,但他并没有全力以赴;塞本于当天正午攻下。阿尔塔莫诺夫对驻守在劳腾堡的米尔曼第5后备旅发动的进攻完全是瞎胡闹,弗朗索瓦的部队很快就把它击退了。
经过这2次胜利之后,德军的防线已经推进到海因里希斯多夫-格拉劳一线。鉴于部队疲惫不堪,又缺少大炮,弗朗索瓦和他的先头师师长冯·康塔决定把对乌斯道的进攻推迟到第二天。
战役点评
霍夫曼非常肯定地认为,弗朗索瓦拒绝在26日发动进攻是俄国第2集团军全军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在炮兵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弗朗索瓦的进攻很可能会失败,这样,萨姆索诺夫就有时间在包围圈尚未合拢之前把他的集团军撤出来。
弗朗索瓦命令他的炮兵于27日上午4时开始炮击乌斯道,他的第1师和第2师将于1小时后发动围攻。但是,如前所述,士气低落的俄国步兵尽管有极好的防御阵地,却没有坚持战斗,德军第1军实际上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但是,拿下乌斯道之后,弗朗索瓦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独立性,只是在他再次违令之后,中央俄军的命运才最后被决定了。
德第20军曾一度遇到俄军的猛烈进攻,鲁登道夫一时惊慌失措,命令第1军改变方向向北进军。但是,弗朗索瓦不顾第20军可能面临的危险,仍把眼睛中牢盯在奈登堡-维伦贝格公路以及通往森林的各条小路上。他知道切断俄军逃跑的必经之路将给俄军带来灾难性的结局。因此,他命令部队继续向东推进,封死合围圈的缺口,把萨姆索诺夫的残兵败将紧紧包围起来。
违抗命令,实难宽恕,但如果一位高级军官从不冒险,只顾保全名誉,那么他就可能坐失良机。弗朗索瓦就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出色战将,而且令他的上级无可奈何的是,他所坚持的东西往往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鲁登道夫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完全是弗朗索瓦在坦嫩贝格战役中两次拒不从命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弗朗索瓦的两次抗命,鲁登道夫是不会取得如此彻底的胜利的。
坦嫩贝格战役是一次由高级指挥官的性格和个人表现决定胜负的战役。毛奇撤换冯·普里特维茨几乎肯定没有做错,因为后者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参谋人员的信任和争取胜利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部队的士气要不了很久就会一蹶不振。上了年纪的兴登堡与比较年轻的鲁登道夫搭档,真是珠联壁合,令人鼓舞,前者发挥威信,后者表现职业特性。不仅如此,鲁登道夫、他的参谋军官霍夫曼以及他的第1军军长冯·弗朗索瓦,都是随时准备支持他们作出的判断并勇于承担风险的人物。
俄军将领们的表现刚相形见绌。方面军司令日林斯基既不能激发人们的信心,也很少出现在前线,两位集团军司令也不愿进行配合;总之,他们年事已高,力不胜任。诚然,由于体制落后,他们的后勤供应严重不足,但这并不能改变如下的事实,即他们在战略战术的应用上远远赶不上德军将领。
从军事艺术而言,坦能堡战役可以说是古代伟大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会战在20世纪的再现和放大,战略上以内线作战攻其一路,战术上采取击溃两翼再合围中央主力。20世纪最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富勒只用了一句话来评价这场会战:"就这样,这个伟大的会战结束了。"
日俄战争意义:中国的悲点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日俄战争指的是日俄两个国家为了争抢中国东北领土而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时间是在1904年。其实日俄战争的爆发和日俄战争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那么日俄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
日俄战争图片
日俄战争背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说明,首先是当时欧洲世界的形势。在1895年的时候,俄国暂时和阿富汗划定了分界线,这让欧洲出现了一段和平时期,在那段时期各个国家都开始加紧掠夺殖民地,而俄国在此之前却处于被孤立的状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俄国便和法国加紧了联系。与此同时,俄国也没有放弃掠夺,并将目光放到了东方国家。而当时的中国则成了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对象,俄国看中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为此,俄国特意修建了西伯利亚铁路,作为俄国的运输路线。
其次,日俄战争背景还要从日本方面进行分析,早在1894年的时候日本就曾经争夺过中国的领土,并且成功的占领了中国的辽东半岛,俄国对日本占有辽东半岛十分不满,一面企图争夺,一面用此为理由向清朝索要资金。日本在十九世纪后期通过维新的方式提高了国力和军事力量,并且加快了侵占其他国家的步伐。而《马关条约》让日本在获得了许多特权,尤其是关于辽东半岛的协定让俄国十分恼火,两国的矛盾不断激化,直到最后爆发了日俄战争。
所以说,日俄战争最为重要的背景其实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国家都想要往外扩张,而他们恰好都看中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所以才会产生矛盾,进而升级为战争。
日俄战争起因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国家在中国战场上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日俄战争起义是什么呢?
日俄战争图片
日俄战争起因有两个方面。首先,俄国之前就已经通过发动战争占领了其他国家的很多土地,这一做法虽然扩张了领土,但也导致俄国开始被其他国家孤立。俄国为了避免本国被孤立,就利用德国与法国的之间的矛盾,使得俄国和法国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俄国又通过阿富汗边界区的划分缓解了与英国的矛盾。这样一来,俄国的处境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国家已经处于相对于平稳的状态。在稳定了国家在欧洲地区的地位之后,俄国将目光放在了东方国家上。
其次,日俄战争的起因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都在积极的占领殖民地区,扩大他们领域的范围。其中,中国是帝国主义进行分割的重点目标。而又因为中国东北地区离俄国最近,俄国想要占领整个东北。除此之外,俄国想要占领东北的原因还在于俄国气候寒冷,港口冬季不能使用,所以他们急需要一个可以终年使用的港口。为了占领东北,俄国还修建了通向中国的铁路。
可是在甲午战争后,作为失败方的中国已经在《马关条约》中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了,这就导致了日本和俄国之间有了利益上的冲突。随着双方矛盾的升级,日俄战争也就一触即发。
日俄战争结果
日俄战争结果是日本战胜了俄国,取得了日俄战争的最终胜利。而由日俄战争结果导致的最为明显的事件则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战争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所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使得俄国损失了很多的利益。
日俄战争图片
战争结束后,日本和俄国双方领导人在《朴茨茅斯和约》上签字,俄国同意了该条约上的所有内容。第一条内容是有关对朝鲜的统治权,俄国同意日本在朝鲜地区享有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军事、政治以及经济;同时,俄国在东北地区的煤矿以及各种物资也通通都归日本所有;日本在朝鲜占有主导地位,只要是日本认为可实施的策略,俄国不能进行任何干涉。
《朴茨茅斯和约》第二条的内容则主要是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日本在东北地区享有对煤矿的控制权,还包括铁路的使用权。同时俄国还要将他之前所占领的库页岛割让一部分给日本。而且在库页岛归属日本后,岛上之前所有归俄国管辖的公共物资及财产都归属于日本。
第三条内容则是关于军队驻扎的问题。在铁路沿线,除了护卫兵以外,日本和俄国的军队都要撤离出中国东北地区,不再干预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只能用于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不能服务于政治军事领域。第四条内容,俄国在东北不能够再享有平均主义的权利,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所占领的地区,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都归日本所有。
日俄战争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因为俄国在各方面都要比当时的日本强大,但是俄国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并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这一不平等的条约。
日俄战争的意义
日俄战争的进行让东北地区的人民遭受了非常重大的损失,日俄两国是为了争夺东北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然而不管哪个国家胜利,其实受到伤害最为严重的依旧是中国,这场战争再次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也让人民遭受巨大的生命以及财产方面的损失。尽管中国是受害国家,日俄战争的意义都是不可否认的,那么日俄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
日俄战争图片
日俄战争的意义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起,虽然说这场战争让中国人民以及国家蒙受了巨大的伤害,但是就世界这个整体来说,这场战争还是存在一些积极作用的,甚至可以说这次的战争是东方国家历史上或者说是整个世界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个转折点。同时这场战争也代表着日本这样一个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却飞速崛起的小国已经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日俄战争对日本国家地位的确立有积极作用。
另外日俄战争的意义还在于这是首次由一个亚洲的小国家打赢了欧洲的大国,除去中国受到的伤害来说这是让许多亚洲人都十分骄傲的事情,它向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欧洲并不是坚不可摧、神圣而不可打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战争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亚洲国家崛起的序幕,也是亚洲逐渐赶超欧洲的开端,这个变化让世界都受到了剧烈的震撼。当然,尽管日俄战争的意义十分深远,它对中国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只是作为一个被侵略国家存在,连中立的权利都没有,这也是当时中国的悲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