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马周
字 号:字宾王
所处时代:唐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
主要作品:《上太宗疏》、《陈时政疏》、《凌朝浮江旅思》、《请劝赏疏》
主要成就:提倡节俭、约束藩王
李世民慧眼识马周:从杂役到一代宰相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最强大的一个王朝,在唐朝时期,百姓的生活富裕繁荣,文化的交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拔尖的。而造就了这盛世景象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史上最强帝王唐太宗曾经缔造了史上最强帝国,这与他知人善用有很大的关系。出身贫寒的马周,从一个四处碰壁的打工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大唐的宰相,与唐太宗的赏识完全分不开。当然为了感念知遇之恩,马周也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奏章,要给后人留一个没有过错的唐太宗。
打杂的马周,在唐太宗眼里是难得的天才
网络配图
贞观年间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但是这个苦命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刻苦读书,把儒家经典熟记于心,揣摩领悟,颇有所得。乡里人看他不能挣钱,嘲笑他,他全然不以为意。好不容易混了个教书匠,却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屡屡受到校长的训斥,后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他在外四处碰壁,备受刺激,于是干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长安去了。在长安这个大世界里,像马周这种自命不凡的青年人多的是,根本没人拿他当回事。
可是,他运气来了,在禁卫将军常何家里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个粗人,能带兵,不能读书,见到马周会写文章,另眼相看,留在身边处理那些叫他头疼的文件。找到这份工作,马周应该知足了。可不承想他好运连连,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都上书直言,分析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给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对于常何来说,写文章比杀他还难受,所以这类事情全都推给了马周去做。马周认为天下平定之后,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国,培育全社会讲诚信忠义的正气,所以他非常留心朝政。这次上书,马周因为有所准备,所以一口气写了二十多条建议。常何看不大懂,但是他觉得奏章写得那么长,肯定够分量,便递上去交差了事。
唐太宗把满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细阅读了。读到常何的奏章,唐太宗简直惊呆了,难道自己看错人了,这粗人什么时候变成政治高人?还能引经据典,写四六骈文,太神奇了。唐太宗马上派人传唤常何过来,常何纳着闷,大大咧咧地奔了进来。唐太宗一看,常何还是那个常何,那奏章的事是怎么回事儿呢?常何一听皇上就为这丁点事召他,放下心来,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东西是我家打杂的马周写的。”什么打杂的,明明是个人才,唐太宗没再跟他解释,而是让他马上去请马周。马周赶忙进宫,一路上遇到几拨人,都是唐太宗派来请他的,常何看不懂了,怎么请个下人要动如此排场,皇上今儿怎么啦?
常何当然不懂了,人才难得,求都求不来,见到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大腕,唐太宗能不急吗?
网络配图
感念知遇之恩,马周烧奏章为唐太宗留美名
中国自古就有“求贤”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齐桓公想富国强兵,请教管子怎样才能网罗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对英才要礼敬褒奖,优待而不相欺。怎么个优待法呢?值五的给六,值九的给十,不可斤斤计较。”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权力傲慢待人,对人才像对商品一样锱铢必较,值一块的非得讲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从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与否的表现。英才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凡人没有很大的抱负,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气傲,不容易驾驭。管子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劝齐桓公出手要大方,从优养士,让他感到温暖,人格上尊重,事业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则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而来,精忠报国。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啬到家,又大方出奇。怎么个吝啬法呢?他刚登基,让房玄龄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备,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齐备,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这个原则,唐太宗从《诗经》《尚书》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记》,叮嘱再三,甚至说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为珍贵,比千张羊皮都贵。房玄龄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组建的朝廷宁缺毋滥,减到不能再减,总共只有643人。
怎么个大方呢?就说马周,一个禁卫将军家里的帮手,唐太宗隆重接见,迎接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席深谈,如获至宝,马上提拔,让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个没有科考出身的贫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当差,够大方、够有气魄吧?
经过在宰相府三年的历练,唐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官,委以重任。马周还有点“不识时务”,被提拔后,他不仅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监察起唐太宗来,上表批评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宫室狭小,太子却住在城内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宠爱皇子,要是子孙不肖,怎么办?应该磨炼他们。
3.陛下提拔戏子、马夫当官,违背了用人的原则。琴弹得好,马喂得壮,可以给他们赏钱,却不能赏官。
网络配图
一口气数落了五大条,唐太宗没生气,反而觉得马周讲得对,不久再提拔他。马周一路升官,一路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认为歌舞升平的贞观十一年,马周再次上表,问唐太宗:为什么刚建立唐朝的时候,大家吃不饱,粮价很高,可百姓没有怨言;现在年年丰收,物价低廉,大家吃饱了,却有很多意见,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这是因为我们建了许多和民生无关的工程,收了很多税。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如果老百姓负担沉重,朝廷还兴役不断,一旦有内忧外患,就会发生不测的变故。
这是盛世的警钟啊!唐太宗再次把马周的批评当作天籁之音,让他负起更重要的职务,一提再提,马周就成为宰相了。唐太宗对人说道:“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这对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后来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体日夜操劳,才四十八岁就倒下了。病重时,马周把他写的奏章找出来,亲手烧掉,说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显出君主的过失,我不做这种事情。”马周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马周的表文,我们哪能知道他们君臣之间的高风亮节?真真正正的“士为知己者死”。
人们可能会说马周有命数,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来解释,那马周显然命好。可是,仔细想想,一个人的命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统率百万雄师,阅人无数,如果马周不是有过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吗?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唐太宗,如果不是为国家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就不会当真去批阅所有的奏章,也就发现不了马周这位难得的人才。他们两个人走到一块,所谓的命数说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怀所致。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
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县马庄)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父母双亡时,马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其孤苦和凄惨无助就不用说了,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好学向上,他的学问和见识也在一天天增长。不过由于缺少亲人照顾,他经常是浑身脏兮兮的,偶尔饿极了,还会去邻居家蹭吃蹭喝。这种形象和行为,当然不受众人欢迎,所以“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一
因为父母早死,自己动不动就要挨饿,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满怨恨,对他所处的环境抱着一种仇视的心态。但马周读过很多书,怎么说也是个知识青年,自然不屑于去干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这种勾当。不过他心中的怨气还是要发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愤青”,于是马周便行为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在勤劳朴实的乡人眼里,马周无疑就是一个败家的玩意儿,大伙背地里都叫他“酒鬼”、“穷马周”。
但锥在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马周的博学和才华还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高祖武德年间,博州刺史达奚恕听说马周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就聘请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职。自此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但这个家伙的职业道德显然有问题,“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拿了工资却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马周又喝多了,醉卧博州街头,拦住了一顶官轿讨要酒钱。坐在轿中的县令怒火中烧,掀开轿帘,正待发作,一看原来是满腹才华的博州助教马周,县令也算是敬重知识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银子塞到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达奚恕当然理解不了马周的这种行为,他把马周提携上来,是指望他好好做事。贞观初年的唐朝还很贫穷,博州的财政当然也不会宽裕,他不能拿国家的钱去养活一个酒鬼,何况这马周身为助教却不好好教书,简直是误人子弟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天,马周又一次喝酒误事,达奚恕怒不可遏,再次斥责了他。
这一次的责骂应该是很重的,马周的面子当场就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脱下官服,交给门生,托他代还刺史,然后仰天大笑,离开博州。
二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狠狠地侮辱了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气后,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周通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三
到长安后。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四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销售渠道”终于打开,马周从此不再愤怒,开始踏踏实实地经营起来。在此后的时间里,马周宦途平坦,步步高升,令人称羡不已。所谓“平步青云”的成语,就是给他这种人准备的。
这样的境遇当然需要出众的政绩做支撑。马周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不但明于大势,而且亦擅实务,既明白应该如何做,又知道怎么做才能收到效果。《新唐书》里记载:“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日‘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皆周建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应该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创举,与现在交通法中的行人车辆靠右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马周官能升得这么快,除了确有才能外,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马周是个聪明人,他在进谏时比较讲究艺术,不像魏征那样直来直去。贞观六年,他上疏反对李世民去九成宫避暑,但他不直接说你就知道跑去图凉快,政事交给皇太子,分内工作不好好干。太不像话了。他以“孝”的名义劝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请李世民立即颁布回朝之期,“以解众感”。马周要求李世民尽孝,李世民总不能因为这个而处罚他吧,所以只能是一点脾气没有,“深纳之”。
马周的聪明还表现在他对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李世民征辽东时,下旨命马周等人辅佐皇太子李治,留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监察国事。等到李世民征辽东归来,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里很受父皇恩宠的嫔妃前去迎接。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问李治怎么想起来这么做,李治说:“这都是马周教导儿臣这么做的。”李世民道:“这个山东人总能窥知我的心意。”
如果说马周那些治国的策略属于大智慧,那么这些琐碎的细节也许只能算是小聪明,但正是这种小聪明润滑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所以李世民对他始终很好。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合人,要调到中书省去办公,李世民对左右的侍臣说:“我一会儿见不到马周就想他。”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曾品评朝中重臣,他这样评价马周:“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李世民还用飞白书题写了16个大字“鸾凤冲霄,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赐予马周,足见其对马周的倚重之深。
五
贞观二十二年年正月,“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上亲为调药,使太子临问”。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几天后马周就离开了这个他曾愤懑的世界。
马周病重前,曾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来给皇帝上的奏章取来,亲手烧掉,并说:“管、晏彰君之过求身后名,吾不为也!”
他这样为李世民考虑,李世民自然不忘他的情。马周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亲自为马周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后,又恩赐马周之位配享高宗庙庭。
唐太宗求贤若渴 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三请马周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网络配图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东荏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
网络配图
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太宗听完介绍,立即预感到这是一位隐于“侧陋”的杰出人才。传诏奖赏给常何绢三百匹,表彰他推荐贤才之功,并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入官见驾。等了约半个时辰,不见马周前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宫中的四马彩车去请马周。又过了半个时辰,太宗到殿外张望,还不见马周入宫。他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请。这就是风传一时的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佳话。
太宗见到马周,广泛问及尧舜的德治天下、孔孟儒学的思想精华、周隋的盛衰兴亡以及当今的时弊和治国要略,马周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太宗对马周的才华和忠诚极为赞赏,不久拜为监察御史。
网络配图
马周为官后理政谦虚、谨慎,不拘旧俗,锐意创新,对于贞观一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表彰马周勤劳国事,唐太宗亲自题写了“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十六个草书大字赐与马周,使马周大享殊荣。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病危,太宗亲自为他调药,命御医日夜护理。马周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令太宗哀悼不已。
从唐太宗对待马周一事可以看出,太宗求贤的虔诚、礼贤的恭敬、用贤的如一、思贤的深情。所以天下贤才聚集朝廷,君臣共创大唐盛世之伟业。
马周 唐初寒门士子的第一任代表
唐高宗李治,利用寒门士子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挑战政事堂的宰相们,成功将王皇后贬入冷宫,武则天呢,也如愿以偿,成为后宫新老大,长子李弘成为太子。皇后问题解决了,但是真正让李治满意的,是他自登基之后,重新掌握了权力,而褚遂良成为事件的第一个牺牲品。诸遂良的家族原先在南朝,延续了好几代,到了褚遂良的爷爷那辈,声名鹊起,在文坛地位很高,随着杨坚统一南北,褚氏家族进入北方,给杨家打工,却因为和杨玄感关系不错,被连累,流放青海。正好赶上薛举武装起义,成了薛举的幕僚,因为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名气很大,薛举被李世民打败后,父子俩进入李世民的秦王府后,职位有了不同分配,褚遂良专心做学问,直到贞观十二年,接替虞世南,成为李世民的家庭老师。
网络配图
要升职加薪,最快的办法,就是走近领导的生活,六年后,褚遂良成为黄门侍郎,走上人生的快车道,贞观二十二年,成为中书令。
得到柳奭和长孙无忌的支持,不久成为尚书仆射,走上人生巅峰,直到被唐高宗李治,贬下神坛,客死异乡。
今天要讲的人物,不是诸遂良身边的人物,而是他的对手,李义府,正确来讲,应该是李义府的老上级,这个人远在李世民时期,就是个相当重量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马周。
公元601年,是隋朝的仁寿元年,杨广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这一年,启明可汗在杨素的帮助下,收复突厥,成为东突厥大可汗;这一年,来自高句丽的和尚,把口红带到了日本。
12345下一页同样是这一年,出生了两位对唐朝发展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另一位是唐初励志人物的代表,今天的主角,马周。
公元601年,在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传奇人物马周,出生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马周父母的详细情况,只知道,没等马周长大,孝敬父母,两位老人家就去世了,他们没留给马周万贯家财,甚至连糊口的本事,也没传给他。
父母去世后,马周没有时间伤心,因为他要解决吃饭问题。
在所有的故事里,地主实在是,最好的老板,现代企业家学习的楷模,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本事,年纪多大,在地主那,都能找到一份工作,至少,能吃饱肚子。
不用挨饿了,马周开始展现自己的天赋,他看过的书,过目不忘,等再长大一点,村里的人,凑钱,送他去读书了。这是一个改变马周命运的决定,他的学习很好,唯一的问题,就是调皮,和周围的小孩子,成不了朋友。长大后,马周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名气很大,村里人特别自豪。但是,马周的仕途,却很不顺利,进入州府,因为出身不好,更因为马周很傲气,连参加考试的资格,也没有,无奈,经先生推荐,马周来到山东聊城,当上了一名公立学校的讲师。马周的志向很大,找个好老板,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让曾经嘲笑自己的人闭嘴,更希望,在父母坟前,敬一杯酒,虽然已经不能尽孝了,至少,可以让九泉之下的二老知道,他们有一个好儿子。
网络配图
但是经历了这么努力的童年,现在依然只是个讲师,落差很大,马周不甘心,又没有办法,只能整天喝喝小酒,哼哼小歌,他不想上班了。
马周的选择,和现在职场上的很多年轻人,很像,被刺史达奚恕炒鱿鱼后,旅游去了,在山东诸城,马周遇到了第一个天使投资人,叫赵仁。
老赵很欣赏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分析了天下大势后,给足了路费,说服马周,去投奔李渊,找一条出路。
马周一路瞠目寡言,经菏泽,进入河南,磕磕碰碰,终于,来到了李唐的都城,长安。
在数学领域,有一个理论,很出名,甚至还爆出了几个创业公司,这个理论,就是六度空间理论,啥意思呢,比如马周想认识李渊,两人之前根本就不认识,但是最多通过中间的六个人,两人就能建立联系。
马周显然更有办法,一路走来,到了长安,他就投奔了常何。
那个玄武门事变中的重要人物,城门守将。
常何,原来是汴州人,大概在河南的开封一带,早年,跟随翟让参加过瓦岗起义,在李密的部队里,还打败过张须陀,可惜造化弄人,瓦岗起义失败后,常何投降了王世充。
公元621年,也就是武德四年,王世充的洛阳,被李世民攻陷,常何,进入秦王府。
随后,李世民和李渊的矛盾爆发,天策府成员,一个个被调空,常何也跟着太子李建成,去河北,镇压刘黑阀了。
战后,常何被调入中央,成为玄武门守将。
在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以老领导的身份,收买了常何,但是常何的身份,并不是玄武门所有守军的负责人,因为它的重要性,老常负责的,只是其中的一支部队,人数还不到一百人。
玄武门真正的老大,叫敬君弘。事变发生后,常何负责关闭城门,将太子和齐王的部队,关在门外。作为玄武门守城部队的总指挥,敬君弘第一个冲出来,面对混乱,手下参谋建议,静观其变,锦上添花虽然得到的利益少了点,但是稳赚不赔。敬君弘不同意,这种买卖,一辈子也不可能遇到一会,既然赶上了,就要押回大的,他把所有部队,都召集起来,屯在玄武门,守城,和太子的部队对抗,为李世民争取时间。最后,敬君弘的宝押队了,李世民取得胜利,但是自己却在玄武门的冲突中,被李建成的部队杀死,面对雪中送炭的敬君弘,当上皇帝的李世民,一点也不吝啬,封为左屯卫大将军。
网络配图
敬君弘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毕竟死了,常何就幸运的多。
贞观元年,常何被封为中郎将,当了近十年的中央干部,此后被调往甘肃,守边疆,贞观十九年,常何官拜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作为张亮的副手,从海路,进攻高句丽,永徽四年去世。
在中央任职的这段经历,成了马周,进入仕途的踏脚石,正是因为常何,将他引荐给了李世民。
连年的战争,李唐时期的帝国人口,连杨广时期的一半都不到,李世民的愿望,是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旷世明君,所以经常鼓励手下,提建议,找方案。
文臣们,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自然不必说了,但因为战乱,李世民手下,多的是武将,于是就要常何等一帮武将,写方案,老常是个武人,打仗还行,写字,舞文弄墨,就真的搞不定了,抓耳挠腮后,决定找马周帮忙。
意外的是,马周的这篇文章,写的相当好。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体验了人生中,太多的悲剧,受尽白眼和鄙视,一介书生马周,从没有放弃过,他狂傲,他目中无人,仅仅只是因为,不能一展所长。
在常何找他的那个夜晚,这个不得志的年轻人,将他所有的智慧,都写进了这篇奏折。
一千多年后,一个伟人曾经评价,马周的这篇文章,是几千年来,评论时政最好的两篇文章之一,另一篇是贾谊的《治安策》。
李世民得到这篇奏章之后,相当高兴,找常何一番询问,也就有了马周的出现。
贞观五年,也就是大老板唐太宗李世民,面试后不久,马周就被封为监察御史。
御史的品级不高,连个七品知县都不如,权力倒是很大,因为朝廷内外,所有官吏,他都可以管,都可以上疏弹劾,当然,这种人,也不能太多,要不谁都不好好干活,专门骂人去了。唐朝有十五个御史,马周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以老马的水平和能力,升官是妥妥的,贞观十二年,马周已经是中书舍人,到了贞观十八年,走上人生巅峰,官拜中书令,中书省老大。不过提到马周当官,还有一项对制度的改革,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他的痕迹。马周当御史的时候,向李世民建议了很多,长安城的管理,就有马周的心血: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截驿马尾;城门、卫舍、守捉士,月散配诸县,各取一,以防其过。其中“城门入由左,出由右”,是史料上,关于车辆,靠右行驶,最早的记录。
网络配图
关于靠右行驶,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代,因为军队士兵,佩戴武器的习惯,宝剑、刀等工具,放入刀鞘后,都用左手拿着,在道路上走路,为了不发生碰撞,一般都是规定,靠左行驶。
随着骑兵在战场上,作用越来越大,道路的设计,开始考虑骑马,在道路上,人骑马时,因为习惯在右侧上马,从安全和流畅性考虑,道路行驶,开始以右侧行驶为主。
贞观十二年,马周作为中书舍人,一直带在李世民身边,宰相岑文本更是将马周,媲美张良,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十八年,马周官拜中书令,成为李治的老师。
马周是寒门士子代表,是李世民留给儿子李治,为了保持朝堂平衡的,可惜却走在了李世民的前面,贞观二十二年去世,只有四十七岁,一年后,唐太宗也走了,随后房玄龄家族覆灭,朝堂上的平衡被打破。
这之后,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派,控制人员升迁,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直到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通过武昭仪立后事件,贬黜褚遂良、柳奭、长孙无忌,重新得到主导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