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马士英
别 称:马瑶草、马冲然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贵州贵阳
主要作品:《永城纪略》、《永牍》
主要成就: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满洲入侵
官 职: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明末大臣马士英做了什么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著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开始进入仕途。直到崇祯年间,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但不久之后,他被人告发贪腐,罢了官。
马士英在罢官之后,又遇到了和他同榜进士阮大铖,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其后阮大铖由于支持东林党人周延儒入阁有功,被重新举为仕人。但是由于东林党内部的反对,阮大铖只好推荐马士英取代自己的位置。
不久之后,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又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清军入关。由于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南方,南方因此亟需再立新君,以图光复。因此在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为弘光帝。马士英由于拥立有功,被进为内阁首辅。
马士英为了报答当年阮大铖的举荐之恩,因此在弘光帝面前保举了阮大铖,两个人一起把持朝政。至于马士英在南明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历史上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也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臣。但无论如何,在后来清军南下的过程中,马士英并没有像阮大铖一样卖国求荣,因此无关是忠奸,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权臣。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尽屠八十万之众。南方闻风丧胆,开城投降,弘光帝出逃至芜湖,被清军捕杀。阮大铖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那么马士英去了哪里呢?马士英是谁,当然不会随便投降,他率领残余势力南下,盘踞在江浙一带,多次和清军交战,最后牺牲。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直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学者争论的问题。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首先最主要的,当然是要看他干的事情都是些好事还是坏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来看一段发生在多铎和黄端伯之间的对话。清兵南下,南京的一些重要官员,如钱谦益、赵之龙等人都打开城门投降。唯有黄端伯不投降。多铎问黄端伯说,你以为弘光帝是个什么人,你想为他殉节?黄端伯说,皇帝圣明。多铎又问,那你认为马士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黄端伯说,是忠臣啊。多铎说,像他那样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忠臣?黄端伯说,马士英直到现在也没有投降,当然是忠臣。他指着那些已经投降清军的南明官员说,他们才是不忠不孝的人!
虽然以上这段话,有黄端伯和多铎作对的意思。但是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在黄端伯的眼里,马士英比钱谦益、赵之龙那些投降派的人士实在强太多了。
马士英曾经为张溥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而马士英和张溥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曾经张溥和阮大铖一起,是拥护周延儒入阁的重要人物。后来周延儒入阁,要对阮大铖报答,但由于复社成员的反对,因此阮大铖让马士英代替了自己的位置。因此马士英和张溥之间的关系,是隔了阮大铖一层。但在张溥死后,马士英能够为他的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足见其江湖豪气,是个重义气,重情义的人。
在回到之前清军南下的时候,钱谦益投降了,阮大铖投降了,唯独马士英没有投降。马士英干什么去了呢?他在浙江一带,组织抗清实力,和清军进行斗争,直到最后,马士英壮烈殉国。
一个在别人眼中忠孝两全的,重情义的人,就可以看出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了。但是在当时的南明王朝中,马士英过分揽权,而且才能平庸,是弘光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士英饱为后人诟病的原因。但弘光朝覆灭,是很多原因形成的,马士英并非罪魁祸首。
马士英之死
在中国晚明的历史中,对于马士英之死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正史记载,马士英是被清军俘虏后英勇就义的,而根据野史记载,马士英并未死去,一直隐居在山中,直到寿终正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时期的擅权,招致了东林党复社成员的不满。而且在马士英的好友阮大铖于南京城破后,乞降于清军,顺带着让马士英的形象也在无意之中抹上了一层黑。
在弘光帝覆亡之后,南方相继又建立了隆武帝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抵抗清军的入侵。马士英本属于弘光朝的宠臣,而且东林党对其多有不满,因此当他去投奔隆武帝和鲁王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但是马士英并没有因此转投清军,而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根据史料记载,马士英在此期间,参加了南明抗清势力攻打余杭、富阳和杭州等地的战役。后来南明势力最大的队伍吴日生败亡,马士英见大势已去,遁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使得马士英被清军逮捕。但是这个时候,马士英也没有投降清军,最后英勇就义。
在野史中,有学者考证出马士英并没有被清军俘虏,而是一直隐居在山中。而且还有人找到了马士英在弘光年间直到清康熙年间的活动痕迹。而且在他晚年,还和八大山人一起创建了江西青云圃道院。
但是无论对马士英之死持有何种看法,都可以证明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并没有像明末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卖国求荣,而是选择了殉国的结局。如果熟读南明史,可以发现他的就义和宁波人张煌言十分相似,而后者被人称为了民族英雄。因此,那些污蔑马士英的学说,都将不攻自破。
解密:阉党出身的马士英在崇祯朝怎么发迹的?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二甲第十九名进士。
人肉责任人,与人家的学历、文凭有毛关系?这在别人那里无关紧要,放在马士英这里还真异乎寻常。
东林党人认为马士英、阮大铖搅到一起,是气味相投的缘故。这个看法即使不邪恶,也够书生气。比较合乎情理的,他们的关系比谁都铁,最初起作用的是“同学录”——
马士英万历四十七年中得进士,其实他万历四十四年即已参加了会试。这一年,马士英与阮大铖一同在京城呆了数月,会试后一共高中。奇怪的是,马士英却没有参加殿试。至于什么原因,不太清楚,估计也没有人能够清楚,只能查明这个情况属实。所以,马先生当了中国高考史上第一个知名“复读生”。
查复读,不是要给马先生揭短。复读,压根也不是一件坏事,没考到大学,先考到同学,同样受益匪浅。你复读几年,自然会有几倍的同学,人脉关系就要比人硬几倍,有什么麻烦事,别人跑断腿,你几个电话搞定了,还有一两同学要请你搓一顿。
那时虽没有“复读”的相关规定,但他与上一届的阮大铖的“同学(同年)关系”,还是能够确认的。有了这层“同学”关系,后来又一同受到组织处理,马士英与阮大铖再在南京城相遇,这个场面就不是两个倒霉干部的路遇了。相互对视,坐上酒桌,怎么地也得多喝两盅。
让他们成为“同学+兄弟”的,那要感谢周延儒了。
周延儒(1593—1643),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人,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37岁首拜首辅,49岁二度为相。二度为相的周延儒,曾革除前任弊政,免除战乱百姓欠税,起用有名望朝臣,朝野称贤。最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周总理不得不编点假新闻逗乐皇上,戏法穿帮,被责令自杀。
你也看出来了,周先生本领大,官也大,折腾更大——折腾了十几年,也只是重回旧岗,并且折腾掉自己的老命。
周延儒与马士英、阮大铖实质性地扯上关系,便是他二度为相的敏感时期。
当最大的官,就要使上最大的银子。周延儒花出的银子有多少立方,我没搞清楚,因为这明显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权力范围,有侦缉权的部门可以一试。反正很大,大到周家的银子堆在一起都不够份量,最终还要到社会去募集股金。
这个时候,阮大铖提了一袋银子,决定投资创业股。
阮家是个大户,虽说都是从贫下中农那剥削来的血汗钱,但也算是合法收入。相对于阮家,周延儒严重违规,太不厚道了。他收了人家的股金,不仅不给人股票,连张收据都不打,只给了一桩期货,还是口头的——
周延儒对阮大铖说,干部工作不是我一人说了算,你受组织处理的时间还不长,我要是勉强推荐你,万一有人举报,组织上又不批准,对你对我都不好。你不如推荐一个条件成熟的哥们,我栽培他,他再栽培你。
靠!这才是官场的高级黑,收钱不办事,连责任都甩出去了。
阮大铖的银子也打到专用帐户了,结局弄出这个样子,心比割肉都疼。一咬牙,将马士英的名字报了出去,就当是买了张“刮刮乐”。
这事的真伪,不好说。正史与后世文人,都一致认为阮大铖拿了一大笔钱入股,让周延儒去当首辅。但阮大铖刚犯过错误又提拔不了,周延儒让他推荐了好朋友马士英,马士英再去提拔阮大铖……几乎就明着让阮先生钻套。因为这笔交易如果能赚钱,必须有很长的连环套连起来:周延儒上台后马上把明朝搞倒,让马士英趁机崛起;马士英马上成为权臣,有能力提拔阮大铖……时间要是晚了,阮大铖也等不那一天了,别说升官。
投资入股求官说,假设前提也太多了点。不过,这好像又是真的。因为,周延儒谈过的期货还真出现了,并且颇有收益——马士英真的在崇祯朝复出了,官也确实越做越大,并且最后帮助阮大铖圆了官梦。
这事,我认真研究过,发现了正史与野史的两大元素:一个叫扯谎,一个叫扯淡——
起点,阮大铖给周送钱;
终点,周延儒给阮谋官;
中间,马士英两头运作。这马士英,到底是投资人,还是拿干股呢?
大买卖的破绽,正在马士英这里。事实上,马士英的复出,并非出自周延儒之力。如果当初周延儒确实承诺过,最后又在玩深沉,这个人那真是职业黑!
向崇祯皇帝推荐马士英的,是礼部侍郎王锡沄。当时,首都的形势相当不稳定,保定总兵刘超叛乱,巡抚王汉率兵进剿。结果,叛贼没剿灭,自己兵败身亡。
京城好像有段顺口溜:“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保定是朝廷的狗腿子基地,现在可好,狗腿子它疯了,不咬贼,咬主人!
紧急关头,王锡沄想起了消防队员马士英。马士英办事干练,长于谋略,出山的第一回合,就将刘超给灭了。因为这个缘故,马士英担任了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州、凤阳等地军务。
所以,王锡沄还是有点伯乐的天份,马士英也是凭真功夫吃饭。要是办桌答谢宴,马士英第一个要请的是王锡沄。要是请了周延儒,那是请领导作陪,根本就不是主客。
至于马士英后来还能平步青云,那只能倒叙,从结果来推测原因——
朱由检在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倘若拉上一大家子果断南巡,实施战略大转移,即使军队来不了几个,干部断断少不了一堆。倘若不是他什么动作也没有,直接就到树上去上吊,那么,留都南京周边的无论是论官职和还是军事实力,马士英都难入选“前10强”。
马士英的意外成功,是因为成功意外。当事各方,都不愿穿帮——周延儒不会,阮大铖不会,要抹黑马士英、阮大铖的人也不会——没有好处,谁愿说真话?!
《明史》中的马士英与阮大铖,被批处理在同一子目录下,与他们的老领导周延儒,同在“奸臣传”根目录下。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相当的喜感:马士英在京城失陷后的一个多月里,迅速组建起抗战大本营。在弘光朝不投降不足以平民忿的背景中,抗战到底,被俘不屈,为明朝献上自己的项上人头,成为史册中的奸臣唯一!要知道,那正是满清人人力资源紧张的时候,凭自己厚重的身份,改换门庭,马士英也是满清梦寐以求的“二臣”。
南明史乘颇多门户之见,著名史学家朱希祖说:“余于南明史事,凡东林、复社中人所撰著,必当推察至隐,不敢轻于置信。读史者当以至公至大之见,衡其得失,勿徒震于鸿儒硕学而有所蔽焉。”近人姚大荣曾为马士英专门写过一部《马阁老洗冤录》,精彩地论述过《明史.奸臣传》与《桃花扇》的关系。最后的结论,《明史》的蓝本,竟是《桃花扇》。《桃花扇》,十足的文学经典!
回过头来看看周延儒,这个收钱不办事的家伙,确实没给马士英、阮大铖升官帮忙——收钱不办事,才称得上大干部。
无意中给马士英、阮大铖帮了大忙的,是史可法。史可法历史地位的快速飚升,与马士英还真如出一辙。朱由检上吊时,他同样占有地利天时——南京兵部尚书。但与马士英趋势不同,史可法在弘光朝的份量逐渐淡去,因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失宠,后面再说……
为何古人热衷于“冯玉瑛”字画而非“马士英”?竟是因为...
明朝宰相马士英为何不如秦淮八艳的妓女?相传马士英的画画得好。应该是真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江南人家多百般搜求马士英的画,非常喜爱。喜爱是喜爱,将马士英的画买回来,或用别的字画、古董换回来,请高手将落款的名字改掉:马字添两点变冯字、士添笔划改为玉、英字给加个偏旁变瑛字,如此,马士英变成冯玉瑛,这样,江南人家才愿意将落款冯玉瑛的画张挂于客厅书房。客人来访,观画若问:这冯玉瑛是谁?主人从容而答:秦淮河边一个妓女。客人:啊!画得真好!
自古无奸不才,大奸大才更远的不说,宋朝的蔡京、秦桧都是极有才的,蔡京、秦桧为人奸险,然字都写得极好。明朝的奸相严嵩也是有才的,不仅写得一手好青词,书法也是极好的。南明小王朝,残山剩水,风雨飘摇,偏安江南一隅,其内阁首辅大臣(宰相)马士英也有才,马士英的奸名虽没有以上几位响亮,但也因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为士大夫和史书不齿。
这里面有问题,犯了考据癖者必然问:落款固然可更改,然印章如何改?某试言之:从前人观画,大约不像现在人这样,见字画就趴在上面像验尸一样看,或像警犬一样嗅来嗅去地看,那不是一般观画者的气象,那是小字画商人的作派,大字画商想必也不会那么做,见多了,望其气象即可,一眼望去即可知真伪。此其一;其二,从前中国人住房,即便是明堂,采光也不像现在这样好,所以,一般人家挂的字画,就起个补壁装饰作用,看也看个大概。第三,从前人家玩儿字画,不像现在这样神经质,除非罕见精绝妙品,就是很随便地挂,没人有意查看你家挂的是谁的作品。所以,愚以为,一眼看去是冯玉瑛即可。
此事见清代阮葵生笔记,阮氏为人严谨,所记即便为传说,也是有他的用意的。什么用意?桃花扇底看南朝,当时朝代交替,面对清廷的强悍杀伐,士大夫阶层出现了分化,有的殉国、有的隐逸、有的投降。相对那些变节投降的,偏偏秦淮河边的青楼女子,表现出了士大夫平居所倡导并力行的民族气节。
也就是说,江南人家宁愿挂妓女的字画,也不愿意挂当朝首辅(宰相)马士英的画。可见人心中是有是非善恶标准的。妓女卑贱无疑,正因为平常被人看不起,所以才更加注意自身所作所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见识的女子不愿意输给士大夫男人。妓女卑贱,但与贪鄙短视、祸国乱政的高官相比,人还是愿意选择妓女的手笔。
且明末秦淮河边的妓女,能脱颖而出跻身八艳,其才艺之佳,自不必说。想必会带动一个风气,青楼女子纷以学习才艺为时尚。如清代号称无书不观的大学者、扬州人汪中,曾客居江宁(南京),经秦淮妓女马湘兰旧居,感其人其事,写《经南苑吊马守真文》,非常欣赏马湘兰的才华:余尝览其画迹,丛兰修竹,文弱不胜,秀气灵襟,纷披楮墨之外,未尝不爱赏其才,怅吾生之不及见也。汪中对马湘兰的命运给予了高度的理解和同情:夫托身乐籍,少长风尘,人生实难,岂可责之以死?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在昔婕妤悼伤,文姬悲愤,矧兹薄命,抑又下焉。嗟夫!天生此才,在于女子,百年千里,犹不可期,奈何钟美如斯,而摧辱之至于斯极哉!汪中感叹自己命运与马湘兰无异,只不过身为男儿,差无床箦之辱耳!马湘兰不幸落入风尘,饱受催辱,千古之下,却有汪中这样一个隔代知音。
这是过去的风尘女子和江南社会:风尘女子虽身份卑贱,但也要脸;江南人家知道要脸,不攀附贪鄙豪强,宁愿假托妓女,是因为跟马士英这样的坏人粘连丢不起人。
字为人千里面目,画为人之心迹,要脸的人不随便拿出来示人,要脸的人也不随便张挂夸赞别人的作品。
改变明清格局:马士英有如此巨大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著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
马士英的画像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开始进入仕途。直到崇祯年间,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但不久之后,他被人告发贪腐,罢了官。
马士英在罢官之后,又遇到了和他同榜进士阮大铖,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其后阮大铖由于支持东林党人周延儒入阁有功,被重新举为仕人。但是由于东林党内部的反对,阮大铖只好推荐马士英取代自己的位置。
不久之后,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又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清军入关。由于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南方,南方因此亟需再立新君,以图光复。因此在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为弘光帝。马士英由于拥立有功,被进为内阁首辅。
马士英为了报答当年阮大铖的举荐之恩,因此在弘光帝面前保举了阮大铖,两个人一起把持朝政。至于马士英在南明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历史上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也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臣。但无论如何,在后来清军南下的过程中,马士英并没有像阮大铖一样卖国求荣,因此无关是忠奸,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权臣。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尽屠八十万之众。南方闻风丧胆,开城投降,弘光帝出逃至芜湖,被清军捕杀。阮大铖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那么马士英去了哪里呢?马士英是谁,当然不会随便投降,他率领残余势力南下,盘踞在江浙一带,多次和清军交战,最后牺牲。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直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学者争论的问题。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首先最主要的,当然是要看他干的事情都是些好事还是坏事。
戏剧《桃花扇》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首先来看一段发生在多铎和黄端伯之间的对话。清兵南下,南京的一些重要官员,如钱谦益、赵之龙等人都打开城门投降。唯有黄端伯不投降。多铎问黄端伯说,你以为弘光帝是个什么人,你想为他殉节?黄端伯说,皇帝圣明。多铎又问,那你认为马士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黄端伯说,是忠臣啊。多铎说,像他那样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忠臣?黄端伯说,马士英直到现在也没有投降,当然是忠臣。他指着那些已经投降清军的南明官员说,他们才是不忠不孝的人!
虽然以上这段话,有黄端伯和多铎作对的意思。但是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在黄端伯的眼里,马士英比钱谦益、赵之龙那些投降派的人士实在强太多了。
马士英曾经为张溥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而马士英和张溥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曾经张溥和阮大铖一起,是拥护周延儒入阁的重要人物。后来周延儒入阁,要对阮大铖报答,但由于复社成员的反对,因此阮大铖让马士英代替了自己的位置。因此马士英和张溥之间的关系,是隔了阮大铖一层。但在张溥死后,马士英能够为他的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足见其江湖豪气,是个重义气,重情义的人。
在回到之前清军南下的时候,钱谦益投降了,阮大铖投降了,唯独马士英没有投降。马士英干什么去了呢?他在浙江一带,组织抗清实力,和清军进行斗争,直到最后,马士英壮烈殉国。
一个在别人眼中忠孝两全的,重情义的人,就可以看出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了。但是在当时的南明王朝中,马士英过分揽权,而且才能平庸,是弘光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士英饱为后人诟病的原因。但弘光朝覆灭,是很多原因形成的,马士英并非罪魁祸首。
马士英之死
在中国晚明的历史中,对于马士英之死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正史记载,马士英是被清军俘虏后英勇就义的,而根据野史记载,马士英并未死去,一直隐居在山中,直到寿终正寝。
电影《董小宛》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时期的擅权,招致了东林党复社成员的不满。而且在马士英的好友阮大铖于南京城破后,乞降于清军,顺带着让马士英的形象也在无意之中抹上了一层黑。
在弘光帝覆亡之后,南方相继又建立了隆武帝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抵抗清军的入侵。马士英本属于弘光朝的宠臣,而且东林党对其多有不满,因此当他去投奔隆武帝和鲁王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但是马士英并没有因此转投清军,而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根据史料记载,马士英在此期间,参加了南明抗清势力攻打余杭、富阳和杭州等地的战役。后来南明势力最大的队伍吴日生败亡,马士英见大势已去,遁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使得马士英被清军逮捕。但是这个时候,马士英也没有投降清军,最后英勇就义。
在野史中,有学者考证出马士英并没有被清军俘虏,而是一直隐居在山中。而且还有人找到了马士英在弘光年间直到清康熙年间的活动痕迹。而且在他晚年,还和八大山人一起创建了江西青云圃道院。
但是无论对马士英之死持有何种看法,都可以证明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并没有像明末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卖国求荣,而是选择了殉国的结局。如果熟读南明史,可以发现他的就义和宁波人张煌言十分相似,而后者被人称为了民族英雄。因此,那些污蔑马士英的学说,都将不攻自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