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苗晋卿
别 称:字元辅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潞州壶关
官 职:侍中
爵 位:韩国公
谥 号:懿献→文贞
唐朝宰相苗晋卿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苗晋卿年轻时勤奋好学,善作文章,后考中进士,授为修武县尉,历任奉先县尉、徐州司户参军、万年县尉、侍御史、度支员外郎、兵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
主持铨选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苗晋卿升任吏部郎中,后与孙逖一同被拜为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命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事务。候选官员为求肥缺,有的软磨硬缠,甚至出言不逊。苗晋卿性情谦和,对此毫无怒色。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苗晋卿升任吏部侍郎。他主持铨选五年,政策宽松,属下胥吏趁机作恶,以致贿赂成风。当时,天下承平已久,每年候选官员多达万余,宰相李林甫虽兼任吏部尚书,但专心于朝政,铨选事务都被委托给苗晋卿与侍郎宋遥。
天宝二年(743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到吏部候选。苗晋卿与宋遥因张倚正受玄宗宠信,欲攀附于他,便在录取的六十四名官员中将张奭列为第一。时人都知张奭从不读书,因此群议沸腾。前蓟县县令苏孝韫告知安禄山,安禄山则趁觐见之时奏与唐玄宗。唐玄宗亲自在花萼楼测试,录取官员能通过考核者只有十之一二,张奭则直接交白卷。唐玄宗大怒,将苗晋卿、宋遥、张倚一同贬官。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
历职致仕
天宝三年(744年),苗晋卿改任魏郡太守,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他在河北任职三年,政绩突出,又调任河东太守、河东采访使,但魏郡百姓仍为其立碑。此后,苗晋卿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窦廷芝弃守陕郡。宰相杨国忠嫉妒苗晋卿的声望,便奏请以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企图将他排挤出朝廷。苗晋卿却自称年老多病,坚持不肯赴任。唐玄宗很不高兴,便让他致仕退休。
至德元年(756年),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入蜀避乱。皇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当时,朝中大臣多被叛军俘获,陈希烈、张均等数十人被送往洛阳,接受伪职。苗晋卿则由小路逃往金州。
复起拜相
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到达凤翔,将苗晋卿召赴行在,拜为左相,每遇军国事务都要咨询他的意见。同年十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唐肃宗返回长安。苗晋卿改授侍中,进封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
乾元二年(759年),苗晋卿见唐军逐渐平定叛乱,便上表乞骸骨,请求退休。唐肃宗下诏褒奖,免去他的宰相职务,改授太子太傅。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又思念旧臣,再次征拜苗晋卿为侍中。
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病逝。唐肃宗卧病不起,便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极力辞让。不久,唐肃宗病逝。唐代宗继位,又命苗晋卿摄冢宰,苗晋卿仍然不肯接受。当时,苗晋卿年纪老迈,行走困难,请求隔天一入政事堂。唐代宗允许他在入朝时不用急步而行,并在延英殿召对,以示优礼。
晚年生活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当时,苗晋卿正卧病在家,遭到吐蕃军威逼。他闭口不言,吐蕃军也不敢加害。不久,郭子仪再次收复长安。唐代宗免去苗晋卿的宰相之职,册拜他为太保,随即又命他退休。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逝,终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赐谥懿献,唐代宗还命京兆少尹为他操办丧事。宰相元载此前曾得到苗晋卿的提拔,因此讽劝太常寺,将苗晋卿的谥号改为文贞。大历七年(772年),苗晋卿的灵位被放入唐肃宗的宗庙。
轶事典故
苗晋卿在担任魏郡太守时,回乡探亲。他走到能看到壶关县城的地方,便下车步行。小吏劝道:“太守位高德重,不应如此贬低自己。”苗晋卿道:“《礼记》曾说,看到公门要下车,见到路马要抚轼,以示崇敬。何况这是父母之邦,更应尊敬,你不要多言。”他大宴乡党,欢会数日,又拿出俸禄三万,作为乡学经费,以教育家乡子弟。
【旧唐书·苗晋卿传】原文及翻译,苗晋卿,上党壶关人
旧唐书
原文:
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开元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
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二年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与遥以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奭在其首。众知奭不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遥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乃以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
会入计,因上表请归乡里。既至壶关,望县门而步。小吏进曰:“太守位高德重,不宜自轻。”晋卿曰:“《礼》:‘下公门,式路马。’况父母之邦,所宜尊敬。汝何言哉!”大会乡党,欢饮累日而去。又俸钱三万为乡学本,以教授子弟。
禄山叛逆,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晋卿宽厚廉谨,为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晓,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汉之胡广。永泰元年四月薨。
(节选自《旧唐书·苗晋卿传》)
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逖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暂时掌管吏部选拔官吏的事务。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选拔的人有申诉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气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怨恨的神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选拔达五年之久,政策很宽松,官吏多趁机做奸邪的事,贿赂之风盛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选拔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很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法和文理,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被判定等级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县令,侍奉安禄山,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趁机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所有登科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读书人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恰好要进京听候考核,苗晋卿上奏章请求回故乡看看。他到了壶关之后,看见县门就开始步行。小吏进言说:“大人您是太守,德高望重,不应该轻视自己。”苗晋卿说:“《礼记》上说:‘到了君王的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王的马一定要行礼。’何况到了故乡,应该表示尊重。你说的是什么话!”苗晋卿和同乡人聚会,欢快地饮酒,过了好几天才走。他又拿出俸禄三万作为乡学的资金,来教授家乡子弟。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自己的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苗晋卿宽厚、廉洁、谨慎,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戒备谨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各个部门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宰相苗晋卿制造了一个白卷状元
公元1973年,一个名叫张铁生的人爆红,被称为“白卷英雄”。
再往前1230年,公元743年,一个名叫张奭的人因为同样的原因爆红,古代对“白卷”的说法很是文雅,叫做“曳白”。
张铁生因为被毛远新看中而闻名遐迩,张奭则是因为被唐玄宗当面揭穿而名声扫地。
要知道,皇帝的面试是额外加出来的,原本张奭高居第一,是个状元。(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状元的说法)。
而把张奭选为状元的家伙,后来还当上了宰相。
这个人就是唐朝宰相苗晋卿。
苗晋卿是个“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他出身儒学世家,家学渊源,年轻时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
苗晋卿通过考试选拨进入公务员行列后,一步一个脚印,从县公安局长(县尉)做起,一直做到中组部副部长(吏部侍郎),算是从科级一直爬到了副部级。
而炮制“白卷状元”的事情就发生在苗晋卿担任吏部侍郎的任上。
说实话,苗晋卿做吏部侍郎这个职位并不合适。
因为老苗是个好脾气,耳根子也比较软,更重要的是,为人不怎么正。
早在“白卷状元”事件前五年,苗晋卿开始主持干部选拨工作之后,在老苗的纵容下,各种说情,各种贿赂,就层出不穷,有扯虎皮当大旗的,有软磨硬泡的,只为了求一个好帽子。
吏部尚书是宰相李林甫兼任的,李林甫知道这个官不好当,狼多肉少,干脆把吏部这摊子事都交给了老苗,自己在更高层面争权夺利,所以苗晋卿事实上是主持工作的副部长。
苗晋卿自己才50岁出头,当然也想进步。
公元743年,也就是天宝二年,一个名叫张奭的纨绔子弟来到组织部等候干部选拨,苗晋卿觉得,自己升迁的机会来了。
原因很简单,张奭的爸爸是时任御史中丞张倚,而张倚很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
苗晋卿认为,自己只好把张奭的事情处理好了,就能攀上张倚这棵大树,再进一步指日可待。
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刚刚开始,还不完善,诸如糊名、誊卷之类的措施还没有(那是宋朝发明的)。在这个时期,科举并不是进军公务员行列的唯一途径,其他形式的干部选拨也大量存在,这些形式人为因素很大,所以,其中的猫腻很多,水很深。
如果,苗晋卿只是把张奭列入选拔名单,这事情可能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老苗操之过急,把事情做过了头。
当时,干部选拔的名额一共有64个,老苗本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想法,直接把张奭张公子列在了第一位。
众所周知,张奭是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从不读书,他能当上第一,太阳都从西边出来了。
俗话说,凡事过犹不及,苗晋卿的麻烦来了。
《旧唐书》说,一个名叫苏孝韫的人把其中的猫腻告诉了安禄山,当时炙手可热的安胖子跑到皇帝面前打小报告。
《新唐书》说,安禄山气愤难平,在皇帝面前抱怨。
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白卷事件”的举报人。
唐玄宗听到了安禄山的举报,很生气,于是决定加试一场,自己亲自担任主考。
这一考,不单是张奭,64人中露馅的多达四、五十人。人家张铁生好歹也在卷子背面洋洋洒洒了一番,张奭倒是光棍,干脆一个字没写,直接交卷,时称“曳白”,和当时流行的书法“飞白”听上去有点系出同门的意思。
这就是你们给我选的干部?唐玄宗的怒气完全可以想象。
张奭的下场史书上没有交代,估计是除名永不录用,再加上点肉体或者物质惩罚。
始作俑者苗晋卿被降职成了地方上的局级干部(安康太守),张奭的老子张倚也被贬官。
老苗没能攀上高枝,反而把人家也拉下水了。
苗晋卿到了地方上,为官倒是兢兢业业,积攒了很多口碑。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宰相杨国忠排挤苗晋卿,让他去已经沦为敌占区的陕郡收拾残局,苗晋卿当然不肯自投死路,结果被强令退休。
不久,长安失陷,苗晋卿从小路逃之夭夭,没有落入叛军手中。
唐肃宗李亨竖起平叛大旗,苗晋卿被封为宰相,为平定乱局出谋划策。
之后,皇帝变成了唐代宗,苗晋卿虽然在职务上有所增减,也没有什么很耀眼的政绩,但一直在中枢的位置上,一直到病故。
作为宰相,苗晋卿还开创了一个先例。
当时,苗晋卿已经快八十岁了,走路都很艰难,唐代宗为了方便苗晋卿,特意在走动距离较少的延英殿和老苗商讨国事,后来,宰相奏对延英殿就成了惯例。
总体来看,苗晋卿还是个不错的官,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
但是,当年舞弊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个永远也抹不去的污点。
因为,很多时候,只要一提起苗晋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曳白”。
行错一步,覆水难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