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公子之一)

     中文名:田文

     别 名:孟尝君

     国 籍:齐国

     职 业:宰相

     主要成就:率三国联军大败秦军,攻破函谷关

     地 位:战国四君子之一

     典 故: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封 地:薛(今山东滕州市官桥镇)

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君子之一,他是个充满矛盾的个体,有人夸赞他的也有人驳斥他。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批评他,《读孟尝君传》里王安石提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帮鸡鸣狗盗之徒的老大,言语中表露出对孟尝君的不屑。到底孟尝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在说他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叫做田婴,他的父亲很有理财的头脑,在父亲的经营下,田家的家业已经十分丰厚了,真正的称得上家财万贯,连齐国的齐王也要忌惮他几分,于是为了不让田婴的势力太庞大,齐国就把田婴赶到了田婴之前的封地,因家底厚实,在封地上没有什么事可以操心,于是他的父亲便有了赡养门客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他的儿子身上。

他的儿子孟尝君,算是真正开启了战国赡养食客的风尚,他十分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可以投身在他的门下,并且他对门客的态度都很好,为了显示他没有偏袒任何人,曾经将自己的饭端给食客吃,可见他对待食客宽容、有好多的态度。在他的门下,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他的故事也很精彩。

冯谖是个怪人,在当时见过他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当初他投靠孟尝君,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就被孟尝君收留了。收留后,冯谖不仅不知道感恩,还整天抱怨自己的伙食不好,孟尝君听到了他的抱怨后,做出了改进,冯谖还是不满足,抱怨自己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又给他配上专车,这样以后,冯谖还是不满足但是他也并没有说出自己的要求,孟尝君又尝试着问别人,别人回答冯谖还有个老母亲,于是孟尝君便好好善待他的母亲,冯谖这才没有再抱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吃白食吃了这么久,冯谖也想给孟尝君做点事,于是在一次收账的时候,冯谖自告奋勇,孟尝君便答应了。冯谖去了以后,将那些欠债的都召集起来,然后款待大家喝酒,又将他们的债券都收集起来,然后冯谖一把火竟将这些债券给焚烧了,当地的百姓很高兴,都称赞孟尝君是个仁义之人。孟尝君听说后很生气,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这结局了。孟尝君没有料到,这次看似失败的讨债行动,竟然在日后救了他一命。直到很久之后,孟尝君才理解到了冯谖的苦心。

孟尝君是个擅长结交人才的君子,他为人豪爽,能够与自己的食客上下一条心,并且对食客的要求很低,因为他的门客什么人都有,有正人君子,也有鸡鸣狗盗之人,田文就像是通吃黑白两道的大哥,他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团队,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注重自己的外在条件,因为不顾后果地满足自己的私心。“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君子养士是为了人民是为了国家,而孟尝君不是,他养士的目的是为了自己,

司马光也分析过孟尝君养士的做法,他说:“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狡兔三窟,他去秦国也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有力量对抗齐国,而在秦国上当受骗,也只顾自己逃命。丝毫不考虑作为齐国人,他让齐国受辱蒙羞,由此可知,孟尝君与他手下的一群鸡鸣狗盗之徒有何区别。


孟尝君不为人知的一面:为身高问题怒杀数百赵国人

对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事迹大家也早就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在孟尝君光鲜华丽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颗狭隘的心。

  【为出名而广泛招纳门客】

孟尝君收纳数千名门客,并不是说明自己有多么的爱惜人才,纯粹是为了出名而已。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当孟尝君在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之后,广泛的招纳门客,而他所招纳的门客范围很广,鱼龙混杂,既有其他诸侯国的客人,也有各诸侯国逃亡出来的犯人(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另外一个是在整篇传记结尾进行总结之时,司马迁又表示:自己曾经亲自到过孟尝君当年所管辖过的封地(薛地),见到当地的街巷之中竟然有很多地痞流氓(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他们周围邹地和鲁地的风气截然不同,经过向当地老辈人询问,都说是孟尝君当年招纳四方门客的时候,大概有六万多家奸恶之人趁机来到薛地(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所以,在孟尝君管辖薛地的数十年间,他的封地不仅是其他诸侯宾客的向往之所,更成为附近各国各种犯罪人员的避难之所,藏污纳垢之地。当行行色色的各类人员在短时间内向薛地汇集的时候,孟尝君的目的就达到了——“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斩杀数百赵国无辜百姓】

出名之后,很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被人广泛赞誉的人物,这其中就包括秦国国君秦昭王。秦昭王曾先后两次派人去请孟尝君到秦国去辅佐自己,而孟尝君由于在齐国并不被国君齐湣王所重用,所以对于秦昭王的邀请很是高兴,第一次在说客苏代的劝说下没有前去,而第二次终于带领大量的门客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前往到了秦国。但秦昭王在国人的劝说下,终究没有中起用孟尝君,甚至听信他人谗言,想要动手杀掉他。无奈之下,在门客中“鸡鸣狗盗”之辈的协助下,终于顺利逃离除了秦国,来到了赵国地界。

此时,孟尝君却忽然萌发了想要见一见同样闻名于列国,却又素未谋面的的赵国名人——平原君的念头。于是,他们一行便来到了平原君的封地。

对于孟尝君的大名,连远在西方的秦国人都知晓,就更不用说作为邻居的赵国人了。所以,当得知孟尝君到来的消息之后,周围近百里的赵国人都纷纷来到平原君所在的城池,在城门里外以及城内街道的两侧等待孟尝君从平原君府中出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然而,当孟尝君一行出来之后,现场却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一幕——凡是孟尝君经过的地方,街道两旁的人群中都发出了一阵阵异样的笑声,并且很多人还伴随着相同的动作——对着孟尝君指指点点。

难道这是赵国人见到孟尝君之后,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内心激动所造成的?很遗憾,事实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笑声中不仅没有一丁点欢乐的味道,反而充满了无尽的嘲弄意味。

赵国人之所以会不由自主的发出阵阵的嘲笑之声,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久闻大名的偶像级人物孟尝君,竟然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小男人,并非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高大魁梧而又帅气的男人(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和很多有过相似经历的身材并不高大的同志一样,孟尝君心中此时顿生怒火,当即就对跟随自己的门客下令,对凡是敢嘲笑自己的赵国人大开杀戒。片刻之间,他的门客就斩杀数百赵国人,然后一句话也没留就走人了(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联合秦赵攻打祖国】

回国之后,迫于舆论的压力,齐湣王(孟尝君的堂兄弟)才把丞相的位子给了孟尝君。但是,齐湣王却一直都对孟尝君并不信任。后来,齐湣王在灭掉宋国之后,自己变得更加骄横起来。为了防止孟尝君夺权,暗中一直秘密寻找借口要除掉他。

当孟尝君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连夜逃到了魏国。不久之后,燕国为了报复之前的灭国之仇,发兵攻打齐国。而魏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任命孟尝君为魏相,让他亲自去联合秦赵两国,与燕国组成多国部队去攻打齐国。

对此,孟尝君并没有对此进行推辞,反而全力以赴。最后,齐湣王死于楚国人手中,而孟尝君自己的祖国——齐国,却差点儿亡国!

一个为了名利,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为了报私仇而攻打自己的国家的人,心胸实在是太过狭隘,而孟尝君能够成为让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不能说实在是历史对他的讽刺和嘲弄!

关于孟尝君的故事有哪些 如何评价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在战国四君子里面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礼贤下士,对食客谦恭、有礼的,几乎是有求必应。据说,孟尝君的食客多达三千,这三千食客,鱼龙混杂,有好有坏,而这三千食客每个人都性格迥异,当他们和孟尝君产生了交集时,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便出现了。

孟尝君,战国时期的齐国人,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做田文,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国有名的富人,而田婴又是齐王的弟弟,有权又有势的田婴被齐王赶到了他的封地,在那里田婴开始养了一大批食客,到了他的儿子田文那里,手下的食客多达三千,虽说这个数字有夸张的嫌疑,但是足以可见,田文手下的门客之多,而他也能够一视同仁,也可见田文的宽容、豪爽之心。

史书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孟尝君门下的一个叫冯谖的食客和他之间的故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孟尝君喜欢结交各种奇葩的人才,闻讯赶来的冯谖也希望在孟尝君手下做事,他出身贫寒,投靠孟尝君的时候,身无长物也没有一技之长,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庸甚至严重有吃白食嫌疑的人,竟然都被孟尝君留下来了。撇开这些身份地位不说,冯谖在孟尝君门下白吃白喝就算了,还成天抱怨,抱怨自己伙食不好,没有车坐等等各种不满,孟尝君听说之后都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他还是不满意,还是整天抱怨,于是孟尝君便向人打听他家中是否还有老母亲,得到证实后,孟尝君又善待他的母亲,最后冯谖才停止了抱怨。


冯谖弹剑而歌,他歌唱的不是孟尝君,而是不断向孟尝君抱怨,如此反复几次都没有惹怒孟尝君,说明孟尝君还是个大度、容忍的人。但是史家对他的评论,似乎都不怎么好,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孟尝君是庶出,在古代庶出表示是丧失了垄断人事选举和军事立功的特权的,因此他们的地位并不是十分好,因为庶人几乎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因而难以维持政务,不被君王重用。孟尝君想用门客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赡养一大批士人就是在壮大自己的威望和力量,他也的确做到了,都说”国士无双“,士人就是要为民服务的,但是孟尝君的士人却不是为天下,甚至我们可以说他就是为了他自己而赡养的。

孟尝君倾家荡产赡养这些人,也不是白养的,作为自己的巨大的人才库,也相当于是个私人的武装队伍,孟尝君为了扩大自己的威望因而不断招来人才,甚至有一种攀比的意向,他不论出身、人品地选拔食客,其实是违背了养士的初衷,也难怪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毫不留情地表达了他对孟尝君的不满,说孟尝君也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赞颂的。

除此之外,孟尝君也是个很残忍的人,他的长相不是特别好看,有一次在去到一个县的时候,那里的一个百姓嘲笑了他的长相,他一怒之下,竟然将这里的百姓都杀了。虽说,他靠着鸡鸣狗盗之徒逃出了秦国,去到秦国也是因为避免被齐王除掉,他出走秦国的行为,也是引起了人们的诸多异议。

奇怪的是战国时期的人,普遍都对孟尝君进行一番褒扬,而逃脱出战国时期,后世人多对孟尝君抱批评的态度。不管是好是坏,孟尝君其人早已消逝在岁月的尘埃里,功过是非就任由后世之人评说吧。


孟尝君有没有妻子和孩子 孟尝君最后是怎么死的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司马光对孟尝君的评价不高,甚至在言语之间是瞧不起孟尝君的。孟尝君的一生饱受争议,他战国四大君子里面,可能在后世的名声不太好,但他的军事才能又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

孟尝君在战国四君子里面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礼贤下士,拥有结交各路豪杰的爱好,以赡养食客而闻名于诸侯,他对待食客一视同仁,曾因为食客的一句抱怨,而将自己的饭菜送给那个食客,这件事以后,“天下之士无不倾之”,一时间,他门下的食客竟然多达三千多人,足以见得,孟尝君手下的门客之多。也可见孟尝君的宽容、豪爽。

孟尝君倾家荡产养士也是有目的地,他养士不为国家,也不是白养的,作为自己的巨大的人才库,他手下的食客就是他的个人武装力量,不管是作为智囊团还是作为军事力量,这三千人背后所代表的势力绝对不小,孟尝君不断扩充自己的人才队伍,甚至有一种攀比嫌疑,他不恤智愚,不择臧否,其实是违背了养士的初衷,也难怪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等人都对孟尝君的评价不高。

都说君子,行得正坐得端,为何孟尝君又和鸡鸣狗盗之徒会有联系?这还是要从他对待食客的原则说起,他对食客的要求不高,只要是想来投靠他的都可以,他的手下就有会学鸡叫、狗叫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人。说道鸡鸣狗盗之徒,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贬义词,鸡鸣狗盗多指偷偷摸摸的行为。而在当时,孟尝君就是靠着这两个鸡鸣狗盗之人才得以逃命。


孟尝君受到新任齐王的排挤逃到了秦国,在秦国被秦王扣留了,就在生死之际,多亏了他手下两个食客才得以逃生。他的一个食客伪装成狗潜入进了秦宫,偷出秦王的白狐裘,再把这个白狐裘献给秦王的宠妾,宠妾一高兴在秦王面前说了几句好话,就让秦王释放了孟尝君,另外一个食客则擅长学鸡打鸣。于是,他便在秦国的城门附近学鸡叫,让守城人误以为即将天亮,将城门打开。孟尝君就这样在这两个食客的帮助下,凭借鸡鸣狗盗的行为,而逃出了秦国,得以保命。由此可见,看似无一技之长的孟尝君的食客,在关键时刻竟然能够发挥重大力量。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於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这两人原本是不被其他食客待见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了孟尝君挺身而出,可见其“义”,说明孟尝君对待食客也是极好的。但是,孟尝君也是有缺点的,他养士不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他也曾经因为自己的长相受到乡人的嘲笑,而把这个县的人都杀掉了,也可以想象孟尝君的心胸是狭窄的。甚至手法还过于残忍,后来还叛逃到秦国,滥杀无辜本就不对,还背叛了国家,难怪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不高。

孟尝君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有点地位的人,自然是妻妾成群,而他的食客中有人就瞧上了孟尝君的一个美丽的妻妾,明里暗里地调戏、勾引这个姬妾,孟尝君知道后并没有为难这个食客,反而一如往常对待他,甚至在后来还把这位食客推荐给了卫国,而他也在卫国表现得很好,后来卫国和齐国关系不怎么好的时候,卫国想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还是在那位食客的游说下,让卫国放弃了这个念头。

孟尝君的宽容拯救了他自己,而他也因善待食客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随后又在齐国安稳做了几十年相国,最后安然死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他的爵位而相互争夺、攻讦,最后被绝嗣。即使没有后代留存下来,但在战国四君子里面,孟尝君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