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菩提达摩
别 称: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
所处时代:南北朝南梁时期
民族族群:南印度人
出生地:南印度
出生时间:农历十月初五
去世时间:536年
主要作品:《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
主要成就:开创东土第一代禅宗传佛心印
主要传授:《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
弟 子: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信 仰:佛教
典 故:九年面壁、一苇渡江
葬 处:熊耳山
种 姓:刹帝利
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
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
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
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
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
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关于菩提达摩的传说故事有哪些?菩提达摩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于神光
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摩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一苇渡江
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
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迹。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
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遇毒而逝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离开洛阳之后,他与弟子继续北行传法(《续高僧传》中称他为“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楞伽师资记》中也有“达摩禅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的说法)。但不仅受人“讥谤”,而且还遭到了光统律师、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终因中毒不救而死。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起塔于定林寺。
又一说时北魏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菩提达摩为什么6次被下毒?最后结果怎么样
达摩祖师,史上最有名气的外籍僧人。这位“东土第一代祖师”为人乐道的故事太多。今天我们只谈达摩祖师的死因之谜,他真是被流支三藏6次毒杀的吗?为什么宣称慈悲、无欲的佛门,会发生一代宗师毒杀另一宗师的恶性事件……
许多人不相信:菩提流支乃世亲传人,大乘瑜伽宗师,公元508年经西域到洛阳,深受北魏宣武帝优待,后封其为国师。而达摩大师526年经海道抵华。流支比达摩早入华18年。
菩提达摩跌跌撞撞上了嵩山少林寺壁观禅定,那时候的少林寺仅31年建寺历史。菩提流支所住的白马寺已成“释源”、“祖庭”。达摩大师此时名不经传,流支三藏却已名满天下。
另有说,达摩祖师来华后,成为楞伽师求那跋陀罗的弟子,而求那跋陀罗跟菩提流支在佛教史的地位、影响相当。都是宗师级人物,且以流支三藏的身份、地位、影响,犯不着对这位同行晚辈下杀手吧。
这些都是推论,是与非都得拿出证据!
《历代法宝记》清清楚楚记载:达摩祖师上嵩山少林寺6年,学人如潮,奔如雨骤。达摩祖师自称:“唐国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惠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总持(道迹)也。”
嵩山少林处于北魏地界,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高僧跋陀尊者所建。达摩门下要兴盛之时,北魏国师流支三藏与一个叫“光统律师”之人合谋。假以朝廷犒劳为名,带着有毒的食物前后六次毒杀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乃得道高僧,又精通多般武艺。活了150多年,见多识广,自然不会轻易被毒杀。第一次投毒,达摩吃完后“索盘吐蛇一升”。第二次投毒,“(大师)于大槃石上坐,毒出石裂。”前后六次遭下毒,五次失败。
终于在第六次遭毒时,达摩祖师叫来诸弟子:“我来本为传法,今既得人厌,久住何益?”于是将佛祖传下的木棉袈裟传给弟子慧可,“以为法信”。要知道,这木棉袈裟乃禅宗付佛心印的凭证。昔佛传迦叶,至达摩祖师,已历28代。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达摩祖师对慧可说:“我缘此毒,汝亦不免此难。至第六代传法者,命如悬丝。”按照达摩的说法,流支三藏之所以要毒杀他,并非担忧达摩会威胁流支三藏的地位,纯粹是觊觎这件佛祖袈裟!
不只是达摩自己,连得到袈裟的传承人慧可,乃至第六代传人,都会因这件袈裟“命如悬丝”。至于第六代传人之后嘛,大师没说,因为它根本传不到第七代传人手中!达摩祖师交代完后事后,“遂因毒而终”。
这就解释得通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件贵重的袈裟,以流支三藏的身份、地位、影响,不可能也不屑于跟菩提达摩这个晚辈打交道。但佛祖袈裟太贵重,连达摩祖师也承认“以(之)为法信”。它是佛祖传承人的唯一凭证!
佛祖袈裟丢失后,六祖惠能不得不提出所谓的“传法不传衣”。导致佛门山头林立,局面混乱。人人宣称得道,个个自称菩萨。发展至今,甚至连“何为佛”都没个标准的说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