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式 卜姓始祖卜商(卜子夏)的第六世孙

本名:卜式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洛阳

官职:御史大夫

卜式的历史记载 《汉书》原文和注释

《汉书》原文和注释

原文: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注释:(1)河南:汉县名。在今河南洛阳市。(2)数(shuò):屡次。

原文: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 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4)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注释:(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原文: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注释:(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 《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人:赐给卜式四百人更赋钱。外徭:谓出徭戍钱,即更赋钱。(8)匿:藏也。(9)中:近侍之官。属郎中令(光禄勋)。(10) 左庶长:爵名,第十级。

原文: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0 而牧羊(1)。岁余,羊肥息(2)。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3),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4),缑氏安之;迁成皋令(5),将漕最(6)。上以式朴忠(7),拜为齐王太傅(8),转为相(9)。

注释:(1)草0 :草鞋。(2)羊肥息:言羊既肥又生多。(3)去:除也。(4)缑氏:县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5)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6)将漕最:言其领漕,课最上。(7)朴:质也。(8)齐王太傅:齐王国太傅,辅佐齐王。(9)相:诸侯王国之相,统众官。

原文:会吕嘉反(1),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2)。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3),以尽臣节(4)。”上贤之,下诏曰:“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5)。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6)。齐相雅行躬耕(7),随牧蓄(畜)番(蕃)(8),辄分昆弟,更造(9),不为利惑(10)。日者北边有兴(11),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发恶(12),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13),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注释:(1)吕嘉反:见本书《南越传》,(2)强国不犯:国家威强而不见侵犯。(3)子男:自谓其子。临菑:县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习弩:古时临淄入长于射弩。博昌:县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博昌习船:古时博昌临近渤海,故长于使船。(4)以尽臣节:谓从军以尽死节。(5) 报德以德,报怨以直:《论语·宪问篇》有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故诏引之。(6)未有奋由直道:言元欲愤激而从于报怨以直之道。奋:愤激。由:从也。(7)雅行:言行为雅正。(8)畜蕃:言畜牧滋多。(9)更造:意谓再行创业。(10)不为利惑:谓不惑于利。(11)日者:往日。兴:谓发军。(12)岁恶:犹凶岁。年谷不登。(13)首奋:为首愤激。

原文:元鼎中(1),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2)。上由是不说(悦)式。明年当封禅(3),式又不习文章(4),贬秩为太子大傅,以儿宽代之,式以寿终。

注释:(1)元鼎:汉武帝年号(前 116—前 111)。(2)可罢:卜式言可罢盐铁等事,详见本书 《食货志》下。(3)明年:指元封元年(前 110)。是年武帝至泰山封禅。(4)文章:谓文物典章。

翻译

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工作。有年少的弟弟,弟弟成年后,卜式脱身(离家)出来,自己取叻畜羊一百多头,田宅财物全部都给了弟弟。卜式进入山裏牧羊,十多年后,羊达到了一千多头。而他的弟弟却将所有财产都用光了,卜式就又分给了弟弟一些(羊)。

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家财帮助边疆。上级(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里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听见了,告诉了丞相弘。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规矩的臣子不可以用他,使法令混乱,希望陛下不要允许。”皇上不判罪(领情),(囚禁了)几年后放了他。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匈奴浑邪等人投降之后,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皆由朝廷支出,朝廷负担不起来。卜式又拿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河南的富人(受影响),都帮助贫民,皇帝听到卜式的名字,说:“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就下诏赐给卜式很多奖赏。但卜式把这些奖赏全部还给了官府。那时候,富豪都争相把财产藏起来,唯有卜式还想给朝廷捐钱。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下诏拜卜式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布告天下,用来使其尊贵显赫,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

初时,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林里,希望你去牧它们。”卜式才做了官,穿著布衣草鞋就去牧羊。一年多后,羊都很肥美。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按时起居,凶恶的人赶走,不要让整个群体败坏。”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想让他试著治理人民。将他升为缑氏令,。皇帝因为卜式忠诚,又升为齐王太傅,转做相。

适逢吕嘉造反,卜式上书说:“我听说皇帝因为臣子羞愧而死。群成应该尽力以死明节,才能低下的人应该出财以辅佐军队,这样就是强国都不能侵犯的规律(道理)。我愿意跟子男和临菑学习弓箭,博昌学习船的人请求前往,以死来表明臣子全部的气节。”皇帝认为贤能,下诏说:“朕听说用德行来报答德行,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现在天下不幸出事了,郡县诸侯都没有奋力(发扬)正直之道的。齐相(卜式)向来对农事亲力亲为,尽心尽力进行畜牧,常常分给兄弟,更造(?)不为利益迷惑。从前北边有动乱,(他)上书帮助官府。以前西和收成不好,带领齐地的人缴纳粮食。现在又领头人发起动乱,虽然未开战,可称得上是(高尚的)道德(表露)在内心啊!(内心有高尚的品德)

汉武帝时期的卜式是怎样从羊倌做到御史大夫的

汉武帝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君主,是皇帝中的牛人了,在他的时代出过不少名将,也出过不少能臣。不过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位,他的人生却是更为传奇,因为他是从一个羊倌做到御史大夫的。

我们的主人公叫卜式,是住在黄河南边的一个人,他一直以种田和放牧为生。父母去世以后,他就带着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等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把田地住房和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带着一百带头羊住进了山里。十多年以后,卜式除了重新购置家产外,还剩下了一千多只羊。可这会他的弟弟已经把财产都败的差不多了,卜式就又分给了弟弟一些财物。

那时候汉朝正在和匈奴打仗,卜式就到了京城,给汉武帝上书,希望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捐给国家的边防事业。

汉武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就派使者去问卜式,你是想当官吗?

卜式回答,我从小就放羊,没学过当官,也不想当官。

使者又问,你是有什么冤屈,要申诉吗?

卜式回答,我向来与人为善,没有和别人发生过纠纷,再说我家里有钱,附近谁困难我就借钱给他,谁不善良我就教育他,大家都听我的话,我没有冤屈。

使者很纳闷,那你一不想当官,二不需要伸冤,干嘛要给国家捐钱,这没道理啊!

卜式很郑重的告诉使者,我认为,天子要征讨匈奴,有力气的人就该战死边疆,有钱粮的人就该支援国家,都这样做的话,才能消灭匈奴。

听卜式这说,使者就带着疑惑和感动回去报告了汉武帝。那汉武帝也是满心的狐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啊,他就和丞相公孙弘商量。那公孙弘也没见过这样人啊,他就告诉皇帝,这个人的处事原则不合常理,肯定不是什么老实人,要是用他做榜样,那天下人就都容易学坏了,不要答应他的请求。汉武帝也比较赞同公孙弘的看法,就没有答复卜式。卜式被凉了几年之后,只好继续回家放羊种地去了。

一年以后,汉朝又一次发兵攻打匈奴,这一次匈奴的好多人都来投降了。加上军费开支,加上给匈奴人的赏赐,朝廷的钱库就被掏空了。等到第二年,正赶上天灾,灾民需要迁移安置,政府就拿不出钱来了。

这时候卜式出手了,他拿出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安置灾民。后来河南太守向朝廷汇报富人捐款名单的时候,汉武帝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觉得眼熟,仔细一想,哦,原来是那个要捐一半家产打匈奴的人,看来当时是误会了他。

可能是不好意思,也可能是受感动,汉武帝就给卜式发了一些赏赐,卜式把赏赐又都捐给了政府。汉武帝这个时候是真的被卜式给折服了,觉得大家要是都向他一样,那天下就好了。就想给他一个大大的奖励,给天下人做个榜样。

可是卜式一再表示,自己不想做官,汉武帝就对他说,不让你当官,我在上林苑养了好多羊,你去帮我放吧。就这样,卜式当上了放羊官。一年之后,上林苑里的羊上又肥又壮,而且数量增加了很多,汉武帝就当面表扬了卜式。卜式对汉武帝表示,其实治理百姓和放羊是一个道理,要让大家按时劳作按时休息,群里出现了坏分子,就把他淘汰出局,天下自然就太平,百姓也就富足了。

卜式的这番放羊治国论一出,汉武帝被惊呆了,他觉得卜式简直就是个奇才,在上林苑放羊太屈才了,就让他去缑氏县做县令,结果缑氏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来又让他去做成皋县县令,成皋县的水利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汉武帝对卜式非常满意,就让他去给齐王做太傅。

几年以后,南越国的丞相吕嘉造反了,卜式给汉武帝上书,我听说天子的忧患就是做臣子的耻辱,现在南越谋反,我要求带儿子和齐地会架船的人去攻打南越。虽然上书的人是卜式,可汉武帝还是非常激动,他对天下颁布诏书:

卜式这个人是种田放牧出身的,可他从来不为私利,有多余的钱财就捐给国家。现在国家有难,他又主动提出父子去参战,他这种对国家的忠诚是大家的榜样。所以封他为关内侯,赏黄金六十斤,良田十顷。

汉武帝本以为,这诏书一发,天下人诸侯还不得纷纷响应啊,可没成想,一百多个诸侯,一个要求参军的都没有,汉武帝这面子可就挂不住了。所以等到九月诸侯朝拜天子进献酎金的时候,因为进献酎金分量不足而失去侯位的,就有一百多人。

这样,卜式就更显得与众不同了,汉武帝封他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虽然卜式后来得罪了汉武帝,被贬为太子太傅,而后善终至老,可他的这一生,也足够传奇了。

卜式的家族考证 卜姓始祖卜商(卜子夏)的第六世孙

家族考证

卜式,是卜姓始祖卜商(卜子夏)的第六世孙。

关于“卜式”这个人物,《丰县卜氏族谱》与《巨野卜氏族谱》的记载有异:前者记载为“卜日祯之孙”,后者记载为“卜晃之子、卜丕之孙”,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汉卜式因牧羊致富 从羊倌华丽转身为御史大夫

西汉年间,有一个人叫卜式,因牧羊致了富。有了钱的卜式,位卑未敢忘忧国。听说国家与匈奴打仗,国力日渐不支,他就赶往都城,上书朝廷,愿将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

这事在朝廷引起了争议。是啊,一个平民百姓,要将那么多家产捐给国家,所图何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使者前往问询。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放羊,没学过为官之道,不想做官。使者又问,家里难道有冤屈要申诉吗?卜式说,我向来与人无争。乡里中,贫穷的人我就接济他们,不良者我就开导他们,邻里都愿听我的话,怎么会被冤屈呢?使者说,既然如此,你捐那么多家产,到底是为了何事?卜式说,国家要抗击匈奴,我认为,有力的应该出力,有钱的应该出钱,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

使者将卜式所言禀报皇上,皇上又转告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可以作为天下楷模以扰乱法度,请陛下不要理会他。于是皇上很久也没答复卜式,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

卜式回家后,依旧放牧种田。过了些年,由于战乱加水灾,大批难民涌入河南,当地政府财政拮据,无力赈济,卜式就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皇上从河南呈送的捐献簿册上看到了卜式的名字,想起他就是前些年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于是就赐给卜式四百人的更赋钱,卜式又将其全都交公。那时的富豪为了逃避赋税,争相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心为国分忧。皇上为了让天下人以卜式为榜样,就拜他为郎官。

刚开始,卜式不愿做官。皇上说,那你就到上林苑中,帮我牧羊吧。卜式这才应允,穿着布衣草鞋去了上林苑。在卜式的经管下,上林苑里的羊不仅愈益肥壮,且又繁殖了许多。皇上路过见了,不禁点头称善。卜式说:“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卜式的话,让皇上感到吃惊,没想到一个放羊的还能悟出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就封他为缑氏令,试试他的才干。在他的治理下,缑氏的百姓安居乐业。又调任他为成皋令,照样干得出色,经他管理的漕运,渐入历史最佳状态。皇上认为卜式为人忠厚朴实,就拜他为齐王的太傅,后来又转为丞相。适逢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请缨以尽臣节。皇上为其精诚所感,拜他为御史大夫。

班超评价说,卜式就像被轻视为燕雀的鸿雁,奋飞的羽翼遭受困厄,满腹才华却混迹于猪羊之间,若非遇上好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高的地位呢?

诚如斯言。卜式能从羊倌到郎官,不经意间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布衣卿相,实属幸运。但是,这条路刚开始并不平坦。想当初,卜式进京上书,请求捐家产支援前方战事,宰相公孙弘为何会心存疑忌,让皇上不予理睬呢?还不是因为卜式既非员外,又非乡绅,出身不够显达吗!从公孙弘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读出个中意味。公孙弘察人警觉而又慎重,显现出他从政经验的老到,而这种偏狭的老到,多半是受制于官场习以为常的积弊。说白了,无非是问出身、查背景、看来头。好在汉武帝察人不计出身重才德,否则,这个“孤独的牧羊人”不仅好心反被猜忌,善举难以遂愿,而且很可能永远埋没在草野之中。好在卜式禀赋淳厚,初衷诚挚,做不做官的倒也没放在心上。

纵观历史发展轨迹,这种官场积习一直没有根除,至今流弊犹存,在评议和提拔干部的过程中时有发生。每当有新人上位,就连坊间也会打探一下,这人有什么背景,可见世俗是何等看重出身和来路。其实,在我国现代革命战争年代,有不少将才、帅才乃至谋略之才,都是放牛娃、放羊娃出身,他们加入革命队伍之初,似乎没有那么多讲究。如果也像公孙弘那样察人,他们又如何能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走上历史舞台,演绎出一幕幕恢宏壮观的精彩大戏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