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任昉
字 号:字彦升 小字阿堆
所处时代:南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主要作品:《述异记》、《杂传》、《地记》
主要成就: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
谥 号:敬子
追 赠:太常卿
任昉简介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时期文学家任昉生平
任昉(fǎng)(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南朝梁文学家。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梁武帝天监七年,年四十九岁。汉御史大夫敖之后也。父遥,齐中散大夫。昉未生时,其母尝昼寝,梦有彩旗盖四角悬铃,自天而坠,其一铃落入裴怀中,心悸动,既而有娠,生昉。
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任昉从小孝友纯至,幼而好学,容貌甚伟被族中长辈、交好贵族所称道,16岁,任宋丹阳尹刘秉主簿,旋即转任奉朝请,举南兖州秀才第一,除征北行参军,结识江淹。17岁,拜太学博士,19岁,为王俭所赏,入王俭幕府。25岁,辟卫将军王俭丹阳尹主簿。26岁,辟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迁司徒刑狱参军事,入为尚书殿中郎,与宗夬同接魏使,以父忧去职。除父忧服,复遭母忧。31岁,除文惠太子步兵校尉,管东宫书记。为仪曹郎。32岁,除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39岁除齐明帝朝中书侍郎,除仪曹郎,与刘沨共掌秘阁四部。41岁,除齐废帝东昏侯中书郎。42岁为骠骑大将军晋安王宝义司徒右长史,除萧衍骠骑记室,与沈约同掌霸府文笔。43岁,梁台建,禅让文诰,多昉所具;除大司马记室参军,拜黄门侍郎,迁吏部郎中,掌著作郎。44岁,除御史中丞,出为义兴太守。45岁,重除吏部郎,参掌大选,居职不称,除御史中丞,秘书监。47岁,除御史中丞,寻转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48岁至49岁,出为宁朔将军、新安太守。
任昉写文章时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沈约称任昉“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谓无对当时”,可是一见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与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任防、王融、谢朓、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作《奏弹范镇》文,他反对范缜的“神灭论”。
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地记》、《杂传》等近500卷,均佚。今传明人辑《任彦升集》。另,《文章缘起》一书,旧题任昉撰。
任昉对父母及其孝顺,每次伺候得病的父母,睡觉从不脱衣服(时刻准备起来),说话时眼泪一起流下来,汤药、饮食一定要先亲自品尝(试探热冷)。被推荐为兖州秀才,任命为太学博士,因为文才被世人了解。永明(南北朝齐武帝年号)初期,卫将军王俭担任丹阳尹,聘请任昉为主簿(官职名)。王俭每次见到任昉的文章,必定多次夸奖,认为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后来任昉因为父亲去世辞官,痛哭以至于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着拐杖才能起来,任昉一向身体强壮,腰带很长,守孝完毕后让人都认不出来了。任昉奉养叔父、叔母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亲戚贫困,他一直供养接济他们。所得的薪水,四处馈赠,都分散给了亲属、亲戚,当天就用光了。生性通达洒脱,不讲究着装打扮,喜怒从不在脸上表现出来,车马服饰也不鲜明出众。后来,任昉调出京度担任宜兴太守。当地的人生孩子却不抚养,任昉严厉申明法律,生子不养和杀人同罪。对待怀孕的人,提供钱财用度,受到接济的人家有好几千。在任上所得的公田、俸禄共八百多石,任昉分成五份分给下级,剩下的全部资助别人,儿女、妻妾只吃麦子而已。后又调任为新安太守,在任上不修边幅,普通人一样拄着拐杖,在乡间、城里徒步行走。见到有人纠纷、打官司的,就地裁决处理。他做官清廉节俭,下级官吏在他面前都很随便。在任上去世,遗产只有桃花米二十石,家人没有能力办丧事。他遗言说不许家人拿新安郡的一件东西回京城。任昉家里不置产业,以至于没有宅屋府第。当时有人嘲笑他经常借贷,借贷来的钱也都分散给亲戚朋友。东海人王僧孺曾经评论他,认为“任昉以别人快乐为乐,以别人忧愁而忧,不带家产上任,赢得百姓敬仰回来,不顾贫穷,抛去吝啬的性格,他的行为可以激励当地风俗,他的气节可以教化人伦关系,能让贪婪的人不贪图钱财,让怯懦的人有自立的勇气”。任昉被推崇,达到了这种地步。
盘点历史上和桃花有关的趣闻,任昉的桃花米
历史上用桃花来形容女人,最有名的是息夫人息妫,人称桃花夫人。
这个息夫人,真的不简单。
《春秋左传•庄公》记载道:“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息夫人因息国灭亡的缘故,进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了楚堵敖和楚成王这两个儿子。
息夫人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未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是什么缘故,息夫人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
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夫人前面冠以桃花?在现存的正史和野史,均没有直接的提及此事。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中,引用了一句民间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后人将身在楚王深宫,三年从不主动说话的息夫人,比喻为默默无言的桃树,因此才将桃花之名,奉送给了她,所以息夫人才有桃花夫人的称呼。
有据可考的是,一直到了唐朝的时候,息夫人才被人称作是桃花夫人。诗人杜牧为此写了一首《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的诗:“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二)陶渊明的桃花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桃花林的盛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前因说的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打渔为生的人,在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前行时,误入了一片他从未去过的桃花林。
这时候的他,看见溪的两岸几百步之内,全都齐刷刷的是长满着除了桃树还是桃树,香草遍地鲜嫩美丽,地上满是随意掉落下来的桃花花瓣。
如此写照,其实寓意着这个武陵渔人,已经通过桃花林,开始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
陶渊明通过描写秦朝的遗民,在世外桃源里过着怡然自乐的日子,表现了对平安生活的渴求,充满了对安宁社会的理想。
(三)任昉的桃花米
任昉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清官。
《南史》记载他“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敛。”
所谓的桃花米,名字很好听,其实就是糙米,也就是脱去稻谷外层稻壳的米。因为米粒内保护皮层的红衣未经舂去,所以称之为桃花米。
说的是任昉,一个相当于省部级的高官,平常为人是体恤百姓,乐善好施,对己则是艰苦生活节俭过人。活的时候,和家属一起吃的是糙米;死的时候,身无长物,连下葬都成问题。
(四)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
这首诗是唐寅的代表作。全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诗句中含有“桃花”或者“花”的14个“花”字,作为该诗的文脉,从首句到尾句,几乎是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表面上以散淡的桃花仙人自比的唐寅,实质上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骨子里洒脱率性游戏人生。
(五)唐诗中与人物有关的著名桃花诗
(1)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公元755年,李白去安徽省的泾县会见友人汪伦。他有感于汪伦几天来的美酒款待,又有感于汪伦一路的临行相送。
重感情的李白,于是就在告别现场,写了一首《赠汪伦》的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情此景说明,桃花潭水算得深了,还是没有汪伦对我李白的情深。
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由此得到诗句的证明。
(2)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唐朝人孟棨写了一本《本事诗》的书,他在该书中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在《情感第一》篇中,描写了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清明节的这一天,因为考进士不及格,而一直为此郁郁寡欢的崔护,一个人去了长安城郊的南庄游玩。
因为口渴,他想讨一口水喝,就匆匆的向村庄里走去。
在一户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他随意的叫开了人家的屋门。
这户人家的少女,在问明了来意后,就转身回去端了一杯水给他喝,而且还打开房门,请他进来,请他坐下歇歇。
这次与农家少女的偶然相遇,使崔护在心中一直念念不忘。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的这一天,鼓足勇气的崔护,再次来到了这户人家,却发现房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
其心泱泱,满怀惆怅的崔护,于是就在这户人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3)刘禹锡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和“种桃道士归何处”
在《本事诗•事感第二》中,记录了唐朝诗人刘禹锡,两写玄都观里桃花诗的逸事:
公元815年2月,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由于失败而遭贬官的刘禹锡,在被重新起用回到长安京城的时候,以去城里玄都观中看花有感为由,写了一首题目为《玄都观桃花》的诗,讽刺当时朝廷新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公元828年3月,因为写了前面一首诗后,又一次遭到贬谪的刘禹锡,再次被召回到京城长安做官。这时候已经是56岁的他,嘲讽思想依然存在,战斗精神依然不减,继续出手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南北朝名臣任昉,为官清廉孝敬父母体恤百姓
任昉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中收集与珍藏的书籍很多,他还是“竟陵八友”中间的一员。
他的父亲是汉朝御史大夫任敖,并且还听说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梦见彩旗从天而降,正好落入他母亲的肚子里,当时还他母亲吓了一跳,没多久母亲就怀上了他。
对古人来说有些东西就是很迷信,不过后来任昉出生后就表现出聪明的才志,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古诗,背诵的还很流畅,八岁就开始能写文章,可以算得上“神童”。
任昉的聪明是出了名的,连他的叔父就经常说他是他们家族的“千里良驹”。
任昉虽然很聪明,但是他不高傲也不骄傲,并且还是一个大孝子,
他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在三个王朝中当官,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也是人人皆知。
来说说任昉的孝道,任昉对父母孝顺的不得了,每次父母任何一人生病他都伺候的很好,在伺候的时候晚上从来不脱衣服,都是穿着衣服为了方便照顾他们。
还有父母生病期间,他连说话都感觉像要哭一样,心疼父母。给父母熬药还是弄饭,都是自己先尝一下,试试热不热凉不凉。
因为孝敬他被推荐为秀才,后来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这个时候他的文章和诗篇才被别人知道,他的文学天赋开始传开,并且在当官的时候还经常被上级夸奖。
任昉当官没几年,父亲就去世了这对他这位孝子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就辞官回家,史书上记载,任昉痛哭的眼泪都流出血来了,本来强壮的一个人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这是有多么的心疼父母。
任昉不仅对父母,连自己的叔父,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亲戚朋友有什么困难他都去给帮忙。
为了给自己的叔父办理后事,都自己亲自借钱给叔父下葬,剩余的钱都分给老百姓。
他的爱心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在官场上也是清廉的很,记得任昉在义兴当太守的时候为老百姓可是办了不少好事。
梁武帝的时候,任昉在义兴当太守,有一年义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灾难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只要能动的都往外逃,他身为太守没有把老百姓扔在这里,他把自己家的米熬粥分给大家。
自己的家眷却只能吃粗粮,正是任昉的这种举动救活了几千人,还就了很多刚出生的小孩,并且把朝廷给自己发的地和粮食都分给百姓。
最后任昉任职满期后走的时候,只有很少的家底,老百姓对他都赞不绝口,也都很爱戴他。
任昉一生酷爱山水,走遍了很多的山头,写了很多的诗词,被后人一直传颂。
他为官多年深知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才一生清廉很是体恤老百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