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子力
别称:宋宣公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商丘
去世时间:公元前729年
身份:宋国国君
在位时间: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
谥号:宣
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宋宣公的生平简介
宋宣公(?-公元前729年),子姓,宋氏,名力,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747年-公元前729年在位。他是宋戴公之孙,宋武公之子。
宋宣公,子姓,宋氏,名力,是宋戴公的孙子,宋武公的儿子,继位前称公子力。宋武公十八年(鲁惠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48年),宋武公去世,公子力继任君位,是为宋宣公。
传位去世
宋宣公十九年(鲁惠公四十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宋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要让位给弟弟公子和,说:"父亲死后儿子继位,兄长死后弟弟继位,这是天下的通义。我要传位给弟弟公子和。"公子和再三推让之后,才肯接受。同年,宋宣公去世,公子和继任君位,是为宋穆公。
趣闻轶事
兄长友爱
宋宣公曾经对弟弟宋穆公说:"我对儿子与夷的爱,还不如对你的爱,我认为作为社稷宗庙的主人,与夷远不如你,你何不就做宋国国君呢?"宋宣公死后,宋穆公继任国君。
历史评价
公羊高《公羊传》:"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司马迁《史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
蔡东藩《两晋演义》:"如宋宣公,如吴王余祭,皆以授受之不经,酿成隐祸。"
宋宣公说的:“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有什么深意?
宋宣公死后,不传位给世子与夷,非要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子和推辞再三,最后终于即位,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感激哥哥让位于他,临死前召大司马孔父嘉立了遗言:“先前我哥哥舍世子与夷而立我,我铭记于心。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立与夷为君。”
因为宋穆公也有一个儿子叫子冯,孔父嘉以为宋穆公是在试探他对公子冯的态度,就说:“臣等都愿意立主公之子公子冯为君,并会将公子与夷赶出宋国。”宋穆公挣扎起来,大怒道:“不要立冯!我绝不能对不起我哥哥宣公。”他见众臣为难,就亲自下令将自己的亲儿子公子冯赶到郑国去。不久,宋穆公死了,孔父嘉等大臣扶持公子与夷即位,就是宋殇公。当时的人感怀宋穆公让位一事,都说:“宋宣公让位给弟弟,宋穆公让位给侄儿,他们真是讲义气啊;最后君位又回到宋宣公儿子手里,宋宣公真有知人之明啊。”
然而宋殇公与夷和公子冯可没他们的长辈那么善良。宋殇公顾忌公子冯在郑国,便和郑国不和,三番五次地找事,后世记载说宋殇公当时主动攻打强盛的郑国居然有9次之多。这多大仇?反正你公子冯我宋殇公是吃定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天天打仗,还打不过,这谁能受得了?反正老百姓是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哪!
公子冯也很害怕。在郑国寄居的这段时间,他对郑庄公毕恭毕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郑庄公能送他回国即位。而且,他和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也树立了良好的关系,俩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这俩人跟公孙滑和州吁一样,每天在一块,也不知道捣鼓些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后来知道,无非就是些权力斗争的东西。
就因为公子冯的事,宋国跟郑国矛盾很大,说到底就是因为宋殇公心眼太小,容不得堂弟所致。而卫国要讨伐郑国,让宋国帮忙,宋国当然乐意帮忙了,因为在之前对郑国的战争中宋国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次有卫国帮忙,有很大可能胜利,胜利后就可以借机除掉公子冯,何乐而不为?
宋宣公让位给弟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史记》载:“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说的是宋宣公废除太子与夷,而立自己的弟弟子和,也就是后来的宋穆公。后世对让贤的评价往往很高,可是在宋宣公的让位事件中,史书却贬斥为宋国内乱之始,宋宣公的这个黑锅背得也是太大。
殷商以来,王室爵位多为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而且代代传承,可谓是殷商王族自觉意识上的墨守成规。因此《史记》载:”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宋宣公的理由冠冕堂皇。这种制度体系在殷商时代是名正言顺,更容易发展为“举贤避亲”。但在周王国时期,在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推行数代而后,宋国违背这种体系,就显得颇为异常。那么,这种理念是来自哪里呢?
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时期,有个三代老臣,名为正考父。这位老臣是宋国王族成员中的重要人物,在宋国朝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宋国是殷商后裔,自周王国建立以来,就保存着自成汤建立殷商以来的列祖列宗的颂词,以用于宗庙祭祀和歌舞,其中就有著名的《桑林之舞》。
《毛诗》载:”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这里的礼乐废坏说的其实很有可能是宋国的思想潮流发生转变,尤其是王室成员已经忘记了殷商以来的家族传承,导致宋国贵族的优越感渐渐丧失。宋国戴、武、宣三公在宋国君主史上,评价都还算比较中肯,不属于昏庸和迂腐之主。
周王国的文书典章管理相当森严,普通人是没有权力整理编撰的。《国语》载:“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正考父为什么要到周王宫的太师那里去整理殷商典章,这说明宋国王室所保存的殷商典章极有可能在三代之间已经支离破碎。宋国君主发现礼崩乐坏,归咎其根源,就是在于这些家族传承的东西遗失,也才会安排正考父前往周王宫,以整理殷商典章。
作为胜利者的周王室,对于宋国文化应该是不屑的。但是到宋国三代之时,不仅宋国呈现礼崩乐坏的趋势,周王国也已经丢掉了曾经兴盛的岐山疆域,而搬迁到了东边的河洛地区,天下诸侯四分五裂,周天子颜面尽失。周王室的礼乐文化和管理制度,也便受到严峻挑战,对于宋国这种复兴传统文化的做法,周天子显然是支持的,这也就是正考父编撰殷商典章,得到王室贵族们的支持,并还能载录史书的根源。此时的殷商文化多半也已经进入周礼系统,宋国文化的话语权取得重大胜利。
这种文化的中兴,必然刺激着宋国君臣的热血,宋国全国也必对全面复兴和贯彻落实殷商王室的文化而坚持不懈,到宣公时期,正考父已经历三代君主,年岁渐老,而其所主导的“殷商典章全书”,多半已经完全成型,并成为宋国王室的必学科目,宋戴公如此教育宋武公,宋武公如此教育宋宣公,他们就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对周王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和殷商的“举贤避亲”制度的选择中,宋宣公完全认定的是“举贤避亲”的优越性,也才会出现让位子和的事件。子和亦为宋武公的儿子,是宋宣公的亲兄弟,显然其所受到的教育,也是“举贤避亲”,所以后来宋穆公子和临死之际,还是做出了让位的决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