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涣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

本 名:史涣

字 号:字公刘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豫州沛国(今安徽淮北)

主要成就:大败眭固 中军校尉 中领军 列侯

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史涣人物生平简介

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在曹操开始发迹的时候,史涣就以门客的身份跟从曹操,任中军校尉。此后史涣就一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多立战功。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后更名为中领军。史涣的地位约与韩浩相当,二人均为曹操的亲信随从,以忠勇闻名,共同掌管禁兵,被封为列侯。至于领兵征伐方面,史涣多从曹仁、徐晃二将出阵。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鱼豢(huàn)《魏略》有其传记。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二月,曹操回到昌邑。东汉大司马张杨的部将杨丑,杀了张杨,正要举众向曹操投降之际,其部将眭固又杀了杨丑,带了张杨的人马归附了袁绍。当时眭固屯兵射犬(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一带。夏天的四月,曹操进军临黄河,遣使史涣、曹仁领兵渡河讨伐眭固。眭固让张杨的旧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自己领兵北上向袁绍求救。眭固中途与史涣、曹仁相遇在犬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史涣、曹仁大破眭固,斩了眭固的首级,尽降其军。曹操渡河,兵围射犬。薛洪、缪尚二人率众投降。 “大败眭固”这次战役是史涣功勋最为卓著的一场战事,其事散见于《武帝纪》的曹仁传和徐晃传。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派遣部将韩荀,正要从西道钞击曹军,却于鸡洛山遭到曹仁截击,于是袁绍再不敢行分兵钞道之计。乘此优势,史涣便与曹仁、徐晃一起抄截袁绍的运粮车,烧其粮草,大力打击袁军的士气。曹操击败袁绍后,继续追击袁氏于柳城,史涣认为远军深入的决定潜伏著一定的危险性,欲与韩浩一起进谏,然而韩浩却指我军现今士气如虹,势如破竹,作为领导中军的将领不宜打击军队士气为由作罢。虽然后来曹操的确能成功攻取柳城,但此事亦可看出史涣为人的谨慎。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史涣逝世,其子史静嗣其职爵。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有传。

历史评价

陈寿: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

王沈:少任侠,有雄气。

三国悲情英雄史涣,地位不低于五子良将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朝是我国封建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汉朝分为东西两汉,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后和众人相约起兵造反,之后建立的汉朝,后又经文景两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之时汉朝达到顶峰,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打击侵略,使汉朝国土扩充一倍,极大的增强的了民族自尊心,直到现在我们仍以汉人自居,但是没有长治久安的国家,即使是汉朝也不例外,曾经辉煌的大汉朝以王莽夺权作为分界线,分为两段,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义时曾斩白蛇,曾遇见白蛇求饶,但是刘邦仍斩杀白蛇,白蛇怨气不散,对刘邦说到“今日你把我砍两块,他日我也要把你的大业变成两段”这就是后来的王莽篡汉,但终究汉朝气数未尽,刘家的布衣子弟刘秀起兵平叛建立了东汉,这就是后来的汉光武帝。

建立东汉的刘秀励精图治,一时间新生的东汉隐约已经有比肩西汉王朝的气势,这世间任何一件事如果到达了顶峰就一定会走下坡路,新生的东汉王朝也逃落不了桎梏,从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之后,东汉王朝也开始走下坡路,直到东汉末年,我们都知道东汉之后是一大段时间的分裂期,历史上称为三国,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国在客观上也算是一个统一的时期,因为在东汉末年和三国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这段期间群雄并起。

各地掌握兵权的人纷纷想要自立为王,这段时间和近代的北洋时期类似,军阀无数纷纷想要在动乱的天下中分一杯羹,这是天下大势,只要手中有人或有权的人谁不想御极天下、登顶至尊,当时身为第一宦官曹腾养孙的曹操也不能例外,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曹操成为了三国魏政权的奠基人,但是哪一个王朝不是踩着累累白骨建立起来的,这白骨中既有敌人,也有自己的同胞,三国时期,决定胜负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猛将,一群不畏生死的猛将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功,可以说武将就是三国时期第一生产力。

知道三国的朋友一定清楚,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武将,蜀国的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曹操的魏国同样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五人在曹操一统北方的过程中立下赫赫军功,后人将他们称为五子良将,但世人却只知五子良将,殊不知五子良将背后,仍有许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猛将,而作为五子良将中徐晃好搭档的史涣就是其中的翘楚,史涣作为曹操手下的战将名声并不如五子良将,在历史上有关史涣的记载也只是寥寥几笔,但有关史涣的事迹却辉煌无比,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好搭档后将军徐晃,史书上记载史涣是豫州人,年轻时候的史涣是个好管不平事的游侠,,东汉末期,曹操起兵时史涣便跟随,任中军校尉,徐晃和史涣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建安四年。

史涣和徐晃合作一起攻打犬城,当时守卫犬城的是眭固,眭固出身黑山贼,曾经和袁术合谋攻打东郡,但被曹操打败,后来的眭固驻守犬城,犬城地势易守难攻,且处于曹操和袁绍两方势力交界处,曹操派遣史涣、徐晃和曹仁突袭眭固,眭固疲于应对,想要投奔袁绍,却被史涣率领精兵追杀,因为眭固仓皇出逃,导致犬城城中无人,曹操一举拿下犬城继而吞并河内,正是这场战役让史涣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战役之后曹操一举吞并河内,袁绍唯恐曹操势力做大,于是发动了后来的官渡之战,可以说犬城之战是官渡战役的诱因,而正是犬城之战和后来的官渡之战这两场战役让史涣大放异彩。

对于官渡之战各位一定十分熟悉,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对峙,当时的袁绍有十万精兵,而曹操却以两万人拒敌,双方巨大的人员差距,却以曹操作为胜利者而结束,而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荀攸反叛,当时曹操粮草刚好用尽,荀攸给曹操指了一条明路焚烧袁绍的粮草,根据荀攸指示的地点,曹操派遣史涣和徐晃焚烧袁绍粮食,这一战中,史涣遭遇袁绍军队押解粮草的大将韩猛,韩猛可以说是袁绍手下一员虎将,只可惜他遇上了史涣,两三个回合的交锋,史涣便将韩猛斩于马下,至此史涣和徐晃不负曹操所托成功烧毁了袁绍的粮食,而这一战也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为曹操击败袁军一统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史涣在曹操一统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官渡之战之后的几年,史涣患病逝世,史涣死时曹操流泪不止,惋惜自己痛失一员猛将,试想,如果史涣晚死十年,未尝不能像自己的好搭档徐晃一样成为五子良将,只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英雄和猛将的逝去总是让人感到惋惜,历史上的史涣死于209年,而三国演义中说史涣并不是患病而死,而是被袁绍的儿子袁尚一箭射中左眼,坠马而死,但是袁尚在207年就已经死了,根本不可能和史涣交手,有关于一代猛将悲情英雄史涣的记载,历史上仅仅只记述了他犬城和官渡两场战役,但仅凭这两场战役也足以让史涣留名青史。

官渡之战兵力:曹操在官渡真的“兵不满万”吗?

  一、曹操在官渡兵不满万的来历

  《三国志武帝纪》里面非常明确地记载说: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而做为这一记载旁证的是《三国志荀彧传》: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袁绍进攻曹操的兵力,在三国志里有比较清楚的记载: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因此,袁绍进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为是11万人马,这样,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袁绍,也证明曹操在官渡的阻击部队大约万人左右。

  二、裴松之对此记载的怀疑

  但是裴松之在《三国志武帝纪》这段记载后面,评论道: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於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馀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馀匹,繇马为安在哉?

  这里面,裴松之大致提出了以下几个疑问:

  1、曹操开始起兵,就有五千兵,此后的多次作战胜率在70~80%;而且击破黄巾军之后,收降的兵卒也有30余万,加上其他消灭的军阀势力,即使减去作战的损伤,兵力也不会如此之少。

  2、有记载说袁绍屯营东西数十里长,而曹操也分营对抗,如果曹操真的只有如此少的兵力,怎么可能在数十里的范围分兵对抗呢?

  3、如果袁绍真的有10倍于曹操的兵力,自然会全力围攻,而不会让曹操的部队随意出击其后方粮草,所以,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少;

  4、最后袁军战败,被俘7~8万之众而且均被曹军活埋,如果曹军只有万人,怎么能够把8万之众一起活埋呢?所以曹军不会如此少。

  5、有记载说长安的钟繇在官渡之战前送来战马2千余匹,但是《武帝纪》里却说曹操只有600骑兵,那么钟繇送的战马哪里去了?所以,这是有人想故意把曹操的兵力说少一些,以显示其作战能力水平高,以少胜多。

  三、对裴松之质疑的解答

  其实,裴松之的质疑,表面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因此目前均不认为曹操在官渡只有万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和考证,就会发现,裴松之的质疑多数不能成立,下面逐一解答:

  1、曹操开始起兵,确实就有5千人,但是这5千人,众所周知在其单独进攻董卓的时候,战败而基本损失殆尽;即便是此后收降了所谓的30万黄巾军,但是真正被曹操编为青州军的兵并不很多(一则曹操追求精兵,二则当时的后勤也根本保证不了众多士兵的需要);在曹操被吕布袭占兖州之后,曹操损失惨重,总兵力竟然只残存有一万左右,这可是在吸收30万黄巾军之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事情注①。因此,即使曹操曾经有过很多兵马,由于其中间曾经多次遭受重大挫折,也不能说明证明后来在官渡就有很多兵马。

  注①——《三国志程昱传》:太祖新失兗州,军食尽,将许之。时昱使適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兗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

  2、从双方部队均可以轻易插入敌后,就证明,这里所谓的屯营东西数十里,并不是真正连续的屯营,而只能是双方在主要道路上扎营防止敌人大队通过。由于官渡的地形基本是平原,无险可守,因此曹军并不能依靠连营来阻挡袁军的进攻。曹操采取的战术就是,在重要的道路上扎营,挡住这些主要道路。由于袁绍虽然东西屯营数十里,但是其主要攻势仍集中在中军大营一带。因此,曹操分营的兵力不不会很多。

  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作战行动可以得到证实:

  ——曹操带领5000步骑很轻易就穿越防线深入袁军阵地后方40里,如果防线是连绵不断的,势必不能让如此大部队不被发觉地轻易通过;

  ——曹军徐晃、史涣、曹仁军都曾经轻易穿越两军防线,深入袁军后方进行袭击作战,而且这只是曹军袭击成功的战例。如果加上很可能有的失败偷袭就更多了;

  ——袁军也经常穿越双方防线南下偷袭曹军的运输线,并导致官渡曹军严重缺粮;

  ——刘备率军也很轻易地穿越防线,甚至插到了许都南面,配合刘辟作战;

  ——袁军韩恂军也轻易地穿越了防线进入曹操的后方,虽然被曹军机动兵团曹仁军消灭,但是证明当时双方的战线并不是大家想像中现代那种连绵不断,密布战壕的防线。

  3、由于战役前期曹操两次大破袁军,斩杀袁军著名猛将颜良、文丑,使袁军颇为惧怕注②,而袁军内部也多以为曹军精锐,战斗力极强,即使在袁绍兵力大占优势的局势下,双方多次交战,袁绍也并没有捞到便宜。因此,在没有完全击破曹操机动部队的情况下,袁军是根本不可能把曹操包围起来攻打的,这其实应属于军事常识。

  其实袁军靠近曹操大营进攻反复攻击,已经是兵力完全优势的表现了。

  注②——《三国志武帝纪》: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

  4、这个其实更好理解了,曹操总不会愚蠢到把8万战俘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也不会在一个大坑里活埋吧?我们设想一下,只要把8万战俘分成15~20个分队,分别押送到某个地点,再集中人力进行活埋,这个问题不就解救解决了吗?因此,这个质疑其实并不成立。

  5、这里主要是一个曹操的骑兵是否都集中使用在援救白马的问题上。我们知道,实际上,曹操救援白马的只是其部分兵力,也不是全部的骑兵。首先看一下下面的历史记载:

  ——《三国志曹仁传》: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

  ——《三国志于禁传》: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后从还官渡。

  ——《三国志徐晃传》: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

  ——《三国志张辽传》: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注意,曹仁一直带领骑兵机动部队位于官渡后方,并没有参加白马解围作战,参加白马解围作战的乃是张辽、关羽、徐晃带领的步骑兵。

  因此,实际上,此时曹操的骑兵并没有集中在白马使用,而是至少分为三处:跟随曹操去白马的600,由曹仁统领的战役预备队(在官渡到许都之间)骑兵若干;跟随于禁、乐进在延津攻打袁军的部分骑兵。

  这里面,曹仁的部下骑兵较多,甚至很可能基本是骑兵(督骑)。由于曹仁的任务是战役预备队,必须具备很高的机动能力,以便随时应付突发事件。

  所以,如果曹仁有2千骑兵,徐晃、乐进各有600,那曹操的骑兵至少要在3千以上。

  所以,裴松之这个质疑,主要是没有搞清楚曹操还有其他地方有骑兵而提出的。

  四、曹操实际上在官渡确实兵不满万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三国志》记载的这个曹操“兵不满万”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记载的细节描述,再结合此时期曹操的实际兵力部署,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那段记载: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这里面实际上记载的曹操兵力,是跟随曹操在官渡一线筑垒据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参战兵力。如果能清楚这一点,就能够解开曹操兵不满万的谜团了。

  其实,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筑垒据守的部队外,还有:

  ——两翼的保护部队:保护官渡主战场两侧翼的安全。左翼孟津、敖仓一带的夏侯惇军;右翼陈留、己吾一带的张绣军;

  ——官渡到许都之间的战役预备队:位于官渡筑垒地带后方。曹仁军、曹洪军、徐晃军、史涣军;

  ——东线牵制部队:牵制袁绍青州部队。徐州的臧霸军、孙观军等;

  ——东南的防备部队:控制汝南袁绍老家一带的局势,防备江东孙氏集团。有满宠军、李通军;

  ——南方的防备部队:防备刘表集团可能的偷袭。蔡阳军等;

  ——其他部队:包括许都的留守部队;夏侯渊的运输护卫部队、兖州留守部队等等。

  由于曹操处于中心地带,乃四面受敌之地,为了防备四周的敌人,势必要分兵据守。比起袁绍所占有的有利态势,曹操确实是非常困难。

  就如同下围棋一样,大家都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的道理,位于容易成活的边角地带,生存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而如果上来就以中央为基地,势必做活的困难更大。

  我们在前面解答裴松之质疑的时候,已经解释了为什么曹操只用万人就可以与袁绍筑垒对抗数十里,而且没有被袁绍重重包围攻击。这里还要说明一点:

  实际上,直接面对曹操万人筑垒防御的袁军,也不会是全部的袁绍十万大军,袁绍直接攻打曹操的第一线兵力其实不过数万而已:

  ——袁绍确实出动总兵力11万人马,但是在对峙官渡之前,实际上双方已经连续发生了三次较大的交战:白马斩颜良之战,延津南破文丑之战,延津北破袁绍偏军之战。根据有关的历史记载:破文丑之战大致消灭袁军6000人,延津北之战也消灭5000以上,加上破颜良的战果,则在官渡相持前,袁军总兵已经只有大约9.7万人了。

  ——袁绍还保留了一支后军位于黄河北岸的黎阳地区由大将蒋义渠带领,这支兵马也在5000以上;

  ——袁绍在中军也会保留强大的机动兵团,用于对付突发事件,比如:淳于琼的万人部队、蒋琦的骑兵部队等,至少也在1.5万左右;

  ——还有就是袁绍派出去迂回曹操后方的多支部队,虽然每支部队的兵力都不是太多,但是决不是只有刘备、韩荀两支,因为这两支只是由于被曹军消灭才得到记载,而其他那些成功袭击曹军后勤运输的部队并没有被记载下来。因此这些分别迂回曹操后方的部队大致也在万人左右。

  因此,这样一来,实际上面对曹操在官渡第一线的袁军,大体在6.7万人。而曹操以万人依托坚固的营垒抵抗6.7万袁军进攻,虽然依然是非常困难,但并不是以一当十了。

  所以,《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前线兵不满万,其实是正确可信的。当然,从宏观上看,曹操用官渡万人确实迫使袁绍的10万大军不能前进,荀彧笼统地说曹操在官渡以只有敌人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达数月之久,敌人已经没有什么办法突破,从而坚定了曹操击破敌人的决心,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后人在理解荀彧给曹操的信之时,理解发生了偏差,以为是指曹操以总兵力1万抵抗袁绍的10万大军。

  注意,陈寿根据历史的真实,记载了曹操在官渡的实际坚守兵力,但是并没有说对面被抗击的袁军实际是多少。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清楚这里的差别。

  而曹操之所以不怕袁军的穿插、迂回和偷袭,主要是曹操的部署非常合理——在官渡筑垒地域的后方,控制着强大的机动作战兵团。这只机动部队,不仅可以随时增援官渡前线的防御(比如在危急时刻或在必要加强兵力时),随时打击穿插进来的袁军部队(刘备、韩恂都是这样被打败的),随时粉碎内部、后方出现的叛乱(比如隐强等地刘辟的叛乱),还可以随时抽调出来对袁军后方进行袭击。

  曹操的这个部署,首先是基于对自己万人之兵就足以阻击袁绍10万大军的进攻的强烈信心;其次是对当地地形易于穿插而采取的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即机动防御),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先进的防御战术。袁绍手下不少人建议袁绍轻兵偷袭许都、或者两翼包抄,其实从实际情况看,袁绍并不是没有进行尝试,只不过大多以失败告终(除了拦截曹军粮草有一些战果)。这并不是袁军无能,而是曹操采取了更先进、更有效地机动防御战术,把少量部队的作战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感叹曹操在官渡的兵不满万的准确记载,让我们从中领略了曹操机动防御战术的奥妙所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