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三国时期吴国权臣

本 名:孙峻

别 称:故峻

字 号:字子远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吴郡富春

主要成就:诛杀诸葛恪,专擅朝政

官 职:丞相、大将军

爵 位:富春侯

三国时期吴国权臣孙峻生平简介,孙峻最后是怎么死的?

孙峻在他年少时就显现出骁勇果敢,精明强干,胆大刚决。孙权晚年时,孙峻升任武卫都尉,并任侍中。孙权临死前,孙峻受遗诏与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孙峻被封为武卫将军,都乡侯。

杀诸葛恪

孙权死后不久,诸葛恪开始专权。建兴二年春(253年),诸葛恪不听劝谏,执意劳师动众征调大军二十万出兵攻打曹魏,这一举动使他逐渐失去民心。另一方面,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但久攻不下,军中爆发疾病,很多将士病倒,将领报告诸葛恪,但他认为是谎报,不予理会。直到曹魏趁势进兵,诸葛恪才撤军,但吴军已伤亡惨重,上下怨声载道。诸葛恪出征归来后,将先前选曹奏准任命的各衙署长官全部罢免,重新挑选。又更换宫廷守卫,任用自己的亲信,并整理军备,准备进攻青、徐二州。孙峻见诸葛恪民心渐失,与吴主孙亮密谋后发动政变,请诸葛恪赴酒宴,诸葛恪心中生疑,便剑履上殿。之后,孙峻以如厕为由,离开一阵,孙峻回来时,大喊:”我有诏书来制裁诸葛恪!“诸葛恪大惊,一时竟拔不出剑来,诸葛恪的心腹大将张约试图砍伤孙峻,反被砍去左手右臂。诸葛恪儿子闻讯,逃跑没有来及,被孙峻所杀。后灭诸葛恪三族。

赐死孙和

建兴二年冬(253年),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升为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军事,授予符节,封富春侯。同年,孙峻为巴结全公主孙鲁班,将废太子孙和迁移到新都居住,后派使者赐死孙和,孙和正妃张氏也随之自杀。

图谋伐魏

五凤元年(254年),吴侯孙英密谋诛杀孙峻,因事情败露而自杀。次年,魏将毋丘俭、文钦反叛,与魏军交战于乐嘉,孙峻率领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偷袭寿春,正好遇到文钦兵败来投,吴军就此撤回。同年,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想趁孙峻会见蜀汉使者时密谋诛杀孙峻,因事情败露,孙仪等自杀,受牵连被杀者数十人,其中包括朱公主孙鲁育。

惊惧而死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受文钦怂恿伐魏,派文钦和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率军从江都进入淮、泗一带,以便占领青州和徐州。孙峻和滕胤来到石头城为军队践行,孙峻看到吕据率领的军队部伍整齐,心生厌恶,借口心口疼痛离去。当夜做梦被诸葛恪的冤魂用剑击中,惊惧发病而死,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

族籍除名

孙綝被吴景帝孙休诛杀后,孙峻的坟墓被刨开,殉葬的印章绶带被没收,棺椁被削薄后重新安葬。孙休又耻于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族籍从族谱中削除,称之为“故峻、故綝”。

药酒起源

吴主孙亮和心腹孙峻设计谋杀大臣诸葛恪,最后得逞,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他们请诸葛恪赴宴,宴会中设酒,诸葛恪怀疑有毒而不饮。孙峻看出他的顾虑,就说:“将军身体不甚健康,一定有经常饮用的药酒,何不取来饮用。”诸葛恪正中下怀,于是便饮自制的药酒。酒过数巡,伏兵四起,诸葛恪还是不免一死。由此可见药酒的起源很早,这个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诸葛恪刚刚战败回来,并未患病,但确常饮药酒,想必这种药酒定是身体虚弱者常饮的补酒;这种酒能在宴会上饮用,必然不太难入口;这种宴会上饮自备药酒的事当时已非罕见,否则,诸葛恪怎敢在吴主的宴会上饮此种酒?因此,三国时常服药酒已较流行,这种药酒的味道偏向于酒而药味较淡,可于宴会上饮用。这是酿酒和泡制药材的方法都有了提高和发展的结果。药酒的普遍流行也可说是饮食疗法和药物学的一种成就。

宫廷政变

孙权晚年逐渐昏聩,但由于魏、蜀持续近十年的战争,江东暂处局外,又加之有长江天险和陆逊等将帅主军,孙权得以偏安。于是,他活着的时候,这些矛盾虽然暴露,但不至于酿成灭国之祸,孙权自己却是非常明白的,他说过:“我的子孙不和睦,大臣也争权夺利,以后将会有如袁家内斗之败,让天下所耻笑!(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孙权死后,内乱一起,国无宁日。孙峻在孙权死前力保诸葛恪上台,等到诸葛恪危害到他利益的时候,他又支持孙亮把诸葛恪杀掉。孙峻死后,他弟弟孙綝开始专权,孙亮亲政以后,受不了孙綝,要除掉他,事泄,孙亮被废。随后,孙休接位,不久,孙休又联合大将丁奉等把孙綝诛杀。

辈分之乱

孙峻是孙坚的弟弟孙静(孙权的叔叔)的曾孙,孙峻曾“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这位鲁班公主是孙权的长女,乳名大虎,是个极厉害的女人,她与孙峻私通,害死自己的妹妹小虎。从辈分上排,她比孙峻高一辈,应该是孙峻的堂姑妈。

三国吴国孙峻前后半生的境遇为何会天差地别

中国古代有一个三足鼎立的历史时期,那就是三国时期,而江东孙家建立起来的吴国,就是这三国之一,那么三国孙峻是谁?他又是以什么身份在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中留下名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峻是三国时期江东吴国的皇室宗亲,他是孙坚弟弟的曾孙,这重身份给他能够走上朝堂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而三国孙峻之所以能够将名号留给后世,也是因为这个人在吴国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从小聪明能干,走上朝堂后,他的官职可以说是步步高升,尤其是在孙权病危之后,吴国开始由他和诸葛恪掌权,这个时候孙峻在吴国的地位就已经非常高了,而这种情况在他的政敌诸葛恪死后达到了顶峰,丞相、大将军等等重要官职全部加身,不客气的说,这个时候的孙峻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点,而且掌权之后,开始对和他是一本同宗的孙家宗亲下手,而这些宗亲中甚至还有皇帝的女儿、儿子,他的嚣张可想而知。

也因为这样,那个时候的吴国孙家中,不管是宗室还是皇帝,希望把他杀掉的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人成功,反而因为被他察觉又死了不少人,孙峻最终在皇帝的怂恿下决定征讨魏国,而他就在这个期间病逝了,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

三国孙峻一生中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是他最终下场却堪称凄凉,因为在他死后,皇帝甚至下令将他的名字在孙家族谱上进行了消除。

  孙峻的典故

孙峻是三国时吴国的一位掌权大臣,虽然最终下场并不算好,但却也在历史的长流中留下了一道印记,那么关于孙峻的典故有流传下来的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孙峻的典故有流传下来的,而且还至少有三个,比如:第一,药酒起源,据说在孙峻和吴国君主设计杀害诸葛恪的时候,是用宴会的借口将他带去的,宴席上因为诸葛恪对孙峻一派有戒心,不肯喝席上摆放的酒,孙峻看到后劝诸葛恪喝他自己随身带这的药酒,诸葛恪因此戒心稍稍下降了些,开始喝自己酿的药酒,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这一死,这个典故向现在的人们透露了一个讯息,那就是药酒目前所知的出现最早的时间是在三国时期;第二,宫廷政变,孙权晚年逐渐变得昏庸无道,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孙权所掌控的吴国并没有出现什么大乱,但是孙权自己也知道,一旦自己死了,吴国将会迎来一场大乱,而他的预言在他死后逐渐实现,之前对战诸葛恪持支持态度的孙峻,在对方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后,毫不犹豫的对他下了杀手;第三,辈分之乱,孙峻曾经和鲁班公主有过交往,而这位鲁班公主就是孙权的长女,孙峻的堂姑妈,两个人还联手害死了朱公主,也就是鲁班公主的亲妹妹。

关于孙峻的典故目前知道的只有以上的三个,或许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中并不止这些,但那还需要史学家们的证实。

孙峻之死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能人将才,但是吴国孙峻这个名字知道的恐怕不多,作为吴国的皇室宗亲,他曾经官至丞相大将军,那么孙峻之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的死对吴国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峻之死看似是病死在征讨魏国的过程中的,但是他之所以会向魏国发动进攻,就是因为有皇帝的不断怂恿,而在送军的时候又看到大将吕据统领的军队十分整齐,顿时就有些厌烦了,只看到一半就用心口疼作为借口离开了,然而当天却梦到了他被诸葛恪的冤魂杀了,又惊又怕之下才导致其发病而死的。

孙峻之死对吴国的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皇室方面的影响,孙峻平时在朝堂上喜欢专权,在他掌权期间,多位吴国宗亲被杀,甚至还包括皇帝的儿女,这样的做法早就激起了宗亲们甚至是皇帝的不满,但因为对他手中的权力又很忌惮,所以大都是敢怒不敢言,就连皇帝都要对他十分客气,所以孙峻之死不管是对宗亲们还是皇帝而言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第二,对百姓方面的影响,孙峻因为掌权之后越来越嚣张,再加上他长期对百姓的欺压,可以说他已经激起了民愤,他的死对于百姓也是一件幸事了;第三,对吴国后期的影响,孙峻之死原本对吴国而言是一件很有利的事,毕竟已经除去了一个几乎是夺了权的臣子了,但是事情之后的发展却偏离了不少人的预期,因为就在孙峻死前,他选出了自己死后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堂弟孙綝,而孙綝的残暴、专横跟孙峻相比起来一点都不弱,因此整件事综合起来,对吴国后期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

诸葛恪悲剧惨死:孙峻为何要亲手杀了诸葛恪?

  一。败家子

  诸葛恪是三国时代, 大名鼎鼎的蜀国承相诸葛亮的侄儿。对于诸葛亮, 有人有一评价, 比较精确: 善于治国, 不善于带兵;有萧何之能, 而无韩信之才;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 但只是一个二流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这个侄儿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谨之子。这家伙小时候绝对是一个天才儿童。据记载,在诸葛恪还是很小,大约只有七八岁的时候, 吴王孙权一次举行宴会, 大宴群臣。诸葛谨爱子心切, 把诸葛恪带在身边赴宴, 想让诸葛恪见见世面。

  宴会过程中, 吴王孙权想出了一个恶搞诸葛谨招儿, 他喑地命人牵来一头驴,用白纸条写上“诸葛子俞”(诸葛谨,字子俞)四个字。诸葛谨长得不太帅, 脸特长, 看上去有点象驴脸。

  宴会开了一会儿, 吴王孙权先命人牵上一头驴。群臣不知道孙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吴王孙权命人把写有“诸葛子俞”四字的纸条挂到驴面上。众臣先是一楞,

  醒悟过来之后, 都哄然大笑! 吴王看到笑得东倒西歪群臣, 不禁为自已想出了恶搞歪招,洋洋得意。诸葛谨是一忠厚老实人, 平日被人开涮、恶搞得也不少,看到吴王命人牵上一头毛驴时,自个儿和众臣一样,不明就里。但看到吴王命人挂上“诸葛子俞”四字的纸条之后,才醒悟过来,吴王是在嘲讽自个儿脸长得象驴。但因为是吴王拿自已开涮,诸葛谨不好生气,还得陪出几声干笑。谁让自己生得不争气,生就了一张长长的脸呢?!可诸葛谨的儿子, 诸葛恪却看不下去了,许多人当众嘲弄自已的父亲, 而且是用一头驴来嘲弄父亲。对于小小年龄的恪来说, 是可忍, 熟不可忍?!所以他向宴会的待者要来一支笔,冒冒失失地跑到驴面前, 在写有“诸葛子俞”的纸条下, 加了两字“之驴”,然后有点骄横回到诸葛谨身边。

  吴王孙权,还沉浸在恶搞之后的兴奋之后, 饶有兴趣, 且意有未尽。突然看到诸葛家小子恪跑出来, 在驴面纸条上划了两下,这小子想干什么? 吴王有点不悦,细细一看, 原来驴面纸条上“诸葛子俞”四个字, 被恪改成了六个字“诸葛子俞之驴”,吴王及众大臣不由得拍案叫绝,诸葛恪这小子太聪明了!吴王当即龙心大悦, 把这头驴赐给诸葛恪。

  也许就是经此一历练, 诸葛恪在吴国名声大振。许多人都夸诸葛谨生了一个好儿子。但所谓知子莫若父,在“恪少有盛名, 大帝深器重”之时, 诸葛恪却深以为滤. 他说: “恪非保家之主。”用现代话讲, 诸葛谨认为诸葛恪会是一败家子。

  诸葛恪这个人, 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相比, 智力、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个人情商太低,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顾虑它人感受能力,承受能力。吴国名将陆逊对他说:“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 非安德之基也! ”他对上看不起领导 对下小瞧群众,这类人能力再超群, 也不能成大事, 诸葛恪就是这样一个人儿。

  二。成也孙峻

  吴神凤元年, 吴帝孙权老了, 太子孙亮幼弱, 孙权想找一个托孤大臣。吴中书令孙峻, 向吴大帝极力推荐诸葛恪。对于诸葛恪的能力, 孙权很是认同 但吴大帝孙权也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 不能团结群众,所以不敢把辅佐太子重任 托付给诸葛恪。

  孙峻却是铁了心地,向吴大帝推荐诸葛恪, 他对孙权说: “我朝众臣之中, 谁能与诸葛恪相比?!”

  诸葛恪在孙权心中, 是一个能臣, 举吴国一朝, 在能力上与诸葛恪有一比的人, 至少孙权没有发现, 所以在孙峻的一再举荐下, 吴大帝下召, 召诸葛恪入朝。

  诸葛恪此时屯兵于武昌,上大将军吕岱是他的的顶头上司, 也是他的长辈。在诸葛恪为饯行时, 对诸葛恪说: “国事艰难, 你行事当十思而后行! ”

  这吕岱说得比较夸张, 古人说临事三思而后行可也, 吕岱却要让诸葛恪十思而后行。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对诸葛恪的病症, 但不合诸葛恪的胃口,所以他

  回敬吕岱云: “古圣人说三思而后行, 夫子说再思可也, 今将军要恪十思而后行,说明我与古人相比差得太多, 恪当心记之! ”

  诸葛恪一话, 说得吕岱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 吴帝孙权崩,诸葛恪拜为太傅,“有司诸事皆一统于恪。”吴国大大小小权力, 都集中到诸葛恪手里。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上台后, 做了几件让百姓称道的好事,如“罢视听,(唱戏, 歌舞) 息校官。”( 不必需的兵役) “除关税, 崇恩泽”等。而且新政策执行力度大, 让许多人听得到、看得到、也感受到。一时间, “众莫不悦服。”

  当时没有民调这个东西, 如果有, 我们会看到诸葛恪执政半年之后, 诸葛恪与吴国君臣的政治密月期间, 老百姓对诸葛恪的支持度, 是大幅度升高。

  诸葛恪这颗政治明星, 在吴国大地上, 闪闪发光。许多吴国人崇拜诸葛恪, 把诸葛恪当做明星来追。一些人在诸葛恪经常路过的地方等,目的就是想看诸葛恪一眼。“恪常出入, 百姓延颈思睹其状。”

  三。败也孙峻

  对于诸葛恪这类人来说, 治理国家也许是小菜一碟。只数个月时间, 诸葛恪把不算太小的吴国, 治理的紧紧有条。

  吴神凤元年十二月,魏国人却以为“孙权年老, 内无贤嗣, 中无谋主。”所以决定南下讨吴。

  在魏国决心伐吴时, 当时孙权已经71岁, 确实太老了。等到魏国的大兵, 到达长江以北时, 孙权已经死了。这个消息让魏国的将士高兴得发狂。

  而继位的皇帝吴国小皇帝孙亮才11岁,贤与不贤, 还算不得数。至少按当时的标准, 国家多事, 又无长君, 实非国家之福!

  这个时候, 诸葛恪勇敢地站出来, 成为吴国的主心骨。他迅速调集吴国能作战的部队,(仅四万余人) 主动北上, 迎战魏国军队。

  由于诸葛恪调度有方, 用人得当, 吴军将士用命, 最后居然以少胜多,以四万军队, 击溃魏军七万余人。“获车剩, 牛马, 骡驴千数, 资器山积. 振旅而归。”

  诸葛恪此时在吴国的威信,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所谓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魏国人, 却预测, 诸葛恪的好日子不长了。

  此人是魏国光禄大夫张缉, 他对魏国当时的重臣司马师说: “恪虽立大功于吴,但见诛不久!”

  司马师问:“何也!”

  诸葛恪是吴国栋梁,这样的柱国之臣,吴人应把他象菩萨一样供奉, 为什么会杀死他? 张缉说: “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速死,何得乎?”

  司马师不太相信张缉之分析,但诸葛恪日后的遭遇, 却应验了张缉的话。这个张缉分析诸葛恪可能的命运时, 不是对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他是对历史上、一些与诸葛恪有一样经历的历史人物的经历有所了解, 如韩信。所以他说诸葛恪会“见诛”,更多可能是基于“史识”。( 张缉的历史见识) 因为抵抗魏人侵略的胜利,诸葛恪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吴国应趁热打铁,进行北伐,一举扫定中原,一统中国。

  对于吴国的北伐战争,从战争角度,只要准备充分,有足够的力量,魏人可以南下,吴国为什么不能北伐?

  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进行过数次、在当时及后人看来,颇有争议的北伐。但因为每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都有深思熟虑的计划;然后进行战争动员,至少保证

  在蜀国朝臣中,能思想统一。一但战争开始,诸葛亮运筹帷幄, 调兵布阵, 步步为营, 且体恤士情, 所以纵不能收大功, 但多可以全身而退。

  诸葛恪比他叔叔差多了,在吴国国内还没有统一好思想时, 他就独断地下令,二十万大军大举北伐。

  进军途中, 诸葛恪对部下盛气凌人, 不顾将士死活。大部队进攻扬州新城,(一个仅千余人守卫的小城) 部队久攻不下。此时正好碰上夏天, 又发生了流行病, 士卒“病者太半,死者涂地。”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中,也碰到过一次, 数万人攻不下,魏国仅千余守卫的一个小城的窝囊事儿。但诸葛亮以他的谦虚谨慎和体恤,化解了将士们的怨气。

  而诸葛恪自知失计,却委过于他人。因无法组织起新的进攻,诸葛恪以受到皇帝诏书为名,下令退兵回国。

  回到健业,诸葛恪召来中书令孙峻,历声对他说:“卿等何敢妄发召书?!”

  诸葛恪一话,问得孙峻嘿然不敢回答。

  对于吴国小皇帝的这个所谓的退兵召书。可能是诸葛恪的左右,请小皇帝出面,

  给诸葛恪一个台阶下。所以给他下了一个退兵召书。诸葛恪如果真聪明,回到吴国后,就当没有这么会子事。则他武断地下令伐魏,并且受到严重的失败这事儿,在

  吴国,可能会当作是国家特级机密秘密,保存一二十年。

  可诸葛恪太骄傲了,他是不能承认自己伐魏失败。所以委责于中书令擅发召书。

  并且发了狠话,要对孙峻等人,治以重罪!

  诸葛恪骄横,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已经危机四伏了,他却浑然不知!

  到是健业大街小巷里的一些儿童,他们先意识到什么。不知道那日开始,他们学会了唱一首歌:

  诸葛恪,何弱弱;

  芦单衣,蔑钩络;

  何处寻,石子冈。

  这首歌说诸葛恪会穿了芦苇做的衣服,以竹丝束着腰身, 到城外的山冈上。当时许多人不明白这首歌是什么意思.

  最初大力举荐诸葛恪的中书令孙峻, 对诸葛格的支持开始动摇, 他没有想到诸葛恪连他的帐都不买了!而且自己很可能会成为,诸葛恪北伐失败的替罪羊。他向

  吴国皇帝孙亮进言:“太傅恪可能发动政变,拥立吴大帝故太子和。”

  此时的吴国皇帝孙亮, 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太傅恪将拥立故太子和,

  他十分相信。故太子和,此时虽然被废, 却被孙权改封为南阳王。更而且,故太子和与太傅恪是亲戚关系。孙峻说太傅恪会谋反, 小皇帝特相信. 所以他和孙峻商定, 伺机诛杀诸葛恪。

  “冬十日. 孙峻与吴主谋宴酒请恪。”孙峻与吴国小皇帝, 摆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全上解决诸葛恪。

  诸葛恪对于孙峻的喑杀行动, 也不是没有感觉。《资治通鉴》记载:“将入夜,恪精神振动,不能入寐, 且家数有妖怪! ”

  不光是现代人有感应之说, 古人也早有感应案例。赴宴前一天晚上, 诸葛恪兴奋得睡不着, 而且家里还闹妖怪。不知道司马光这个老先生所说的妖怪是什么。他当年记下来, 今天我们再读, 也是够吓人的。

  第二天, 诸葛恪出门时, 有人对他说: “国家近来没有什么重大的值得庆祝事儿,皇帝突然设宴。应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事!”

  诸葛恪却非常自信地说:“儿辈何能为?”

  可就是宴会举行到一半时,孙峻这个儿辈,亲手格杀了诸葛恪!诸葛恪尸体被人抬出去时, 就是芦席包裹, 用一根竹蔑束住了腰身, 扔到了城外的石子冈上。吴国人眼中昔日的大英雄, 象狗一样被人喑杀了。而杀他的人, 就是昔日大力举荐人中书令孙峻! “诸葛格,何弱弱”的谶言, 也就这样给应验了。

  诸葛恪与孙峻之间的故事, 如韩信与萧何之间的故事一样, 韩信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诸葛恪是成也孙峻,败也孙峻!

孙权大女儿和堂侄孙峻私通 利用情人杀死妹弟

  导读:滕胤的父亲和伯父跟着孙权打天下,是东吴的老革命,但他们死得早。滕胤属于烈士后代,孙权封他为都亭侯。滕胤长得帅,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是标准的男神,同性看到他都注目凝望。

  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如尝以愿地升为丞相、大将军,都督国内外军事。代替诸葛恪做了一把手后,最尴尬的是滕胤。

  滕胤幸好保住了性命

  滕胤的父亲和伯父跟着孙权打天下,是东吴的老革命,但他们死得早。滕胤属于烈士后代,孙权封他为都亭侯。滕胤长得帅,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是标准的男神,同性看到他都注目凝望。

  孙权曾经问诸葛恪:你和滕胤相比怎么样啊?

  诸葛恪答:在朝堂之上,举止得当,礼节周全,我不如滕胤;要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滕胤就不如我了。

  一句话概括:他是偶像派,我是绝对的实力派。

  滕胤成年后迎娶了公主(孙权叔父孙静的孙女),先后担任过吴郡和会稽太守等。孙权死的时候,他也是五位顾命大臣之一,任太常,是掌宗庙礼仪的官,在古代地位相当高。

  他和诸葛恪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儿女亲家,滕胤的女儿嫁给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为妻。诸葛恪出征前线时,滕胤是后方的大管家。诸葛恪被杀,滕胤的一句话至关重要,把亲家送进了地狱。

  真是里外不是人,进退失据。

  幸好大臣们成了他的坚强后盾,因为大家也被独裁吓怕了,不愿意孙峻变成诸葛恪第二。群臣上奏推举孙峻为太尉(军事负责人),滕胤为司徒(政府负责人),希望权力分散。但滕胤在这关键的时候不能坚挺,自忖不是孙峻对手,向朝廷打了一份辞职报告。

  孙峻一看,这是个软蛋啊,既然可以随便揉捏,就不用担心了。况且也不必把事做绝,树敌太多,孙峻装作大公无私的样子,一再挽留,还加封他为高密侯,实际没有实权。后来的日子,虽然二人勾心斗角,但面子过得去,滕胤算是安全着陆。

  孙峻杀掉了废太子孙和

  但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孙峻在任期间杀了两个名人,也是他的亲戚。杀这两个人都与一个女人有关,就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

  孙鲁班其实比孙峻高一辈,是孙峻的堂姑妈,孙峻是她的堂侄。孙峻也是仪表堂堂,有种说法是孙权病重时,他进宫勾搭了许多侍妾,瞒着孙权一人,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孙鲁班的第二任丈夫全综此时也死了,40多岁的她风韵犹存,孙峻30多岁,风华正茂,是风月场上的老手。见姑妈寂寞难耐,倍加关切,郎情妾意,一同坠入爱河。既然已是情人,孙峻对她当然要肝脑涂地。

  第一个杀死的是废太子孙和。孙鲁班曾全力反对孙和当太子,孙和虽然被废,但只要活着,孙鲁班就夜夜失眠,噩梦连连。孙峻大权在握,自然要跟情人清除这个隐患。

  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孙和与诸葛恪关系不寻常。诸葛恪是孙和妃子张氏的舅舅。孙和被封南阳王居住长沙,诸葛恪掌权时,有一次,张妃派手下人陈迁到建业问候诸葛恪,诸葛恪对他说:你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

  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就传了出去,谁不喜欢看八卦呢?所有人传起流言都不亦乐乎,而且还要添加自己的注解,于是越传越奇,最后演变成:诸葛恪准备迁都,派人修整武昌的宫殿,要迎立孙和做皇帝,让张妃做皇后。

  等到诸葛恪被诛杀,孙峻觉得孙和说不定哪天会复辟,不如斩草除根,于是派使者赐他自尽。孙和临死之前,含泪和妃子张氏诀别。张氏决然说:无论吉凶我都跟着你。

  孙和自尽,她随后自杀。左右无不悲泣,东吴举国上下为他们哀痛。

  孙权的小女儿也被杀

  另一个杀死的是孙鲁育,也就是孙权的小女儿,孙鲁班的亲妹妹。她们有同一个母亲步夫人。

  孙鲁育是大将朱据的妻子,朱据死后她又改嫁。孙鲁育的为人像步夫人,做事情规规矩矩,远没有姐姐狡诈阴毒。但别人越是夸奖孙鲁育的美德,孙鲁班就越是嫉恨。

  当年孙鲁班谋划废除太子孙和,孙鲁班也希望妹妹站在她这一边。孙鲁育不仅不同意,还劝姐姐不要去牵涉政治,那不是女人该管的事。孙鲁班对她是旧恨未平,又添新恨。

  孙峻当政后,反对者此起彼伏,其中有一派是故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以及孙峻的叔父孙仪,都不满意孙峻的荒淫残暴。他们试图宫廷政变,但告失败,全判死刑。

  这件事和孙鲁育一毛关系都没有,孙鲁班却抓住了机会,缠着孙峻,说孙鲁育也是他们一伙的。谋反这种事总是说不清楚的,证据大多是莫须有,孙峻顶不住情人枕边的狂风,毫不留情地杀死孙鲁育。妹妹就这样死于亲姐姐之手。

  孙峻作恶多端,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快就死了,他的死特别离奇,出乎所有人想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