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司马孚
别 称:安平献王
字 号:字叔达
所处时代:三国(曹魏)→西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180年
去世时间:272年
主要作品:《请造沁口石门表》
《奏请葬高贵乡公以王礼》
《临终遗令》等
主要成就:辅佐曹魏数代帝王;督军防御吴、蜀进攻
官 职: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爵 位:安平王
谥 号:献
籍 贯:河内郡温县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历仕魏国五代皇帝,忠心曹魏终身魏臣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
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年九十三。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孚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在当时号称“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魏陈思王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却能向他道歉。后来,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入仕曹魏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与尚书和洽等整顿秩序,准备丧事,共同拥护曹丕继位,不久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当时,曹丕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亲近之人,司马孚劝谏,于是更改人选。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黄初二年(221年), 刘备伐吴,孙权向魏称臣,许诺送来儿子作人质,送回俘虏于禁,很久没有到达。曹丕疑惑,询问司马孚,司马孚建议不要紧逼,而是准备部队,静观其变。后来,于禁到达,只是因为路上得病而有所耽搁,而孙权的儿子终究没有送来。曹丕率军到达长江岸边,责问吴国违背诺言,于是魏、吴关系恶化,吴国停止进贡。之后,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司马孚在曹丕时代也和辛毗观点相同,反对伐吴,主张休养生息。
累有功勋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欲启用司马孚,问身边的人:“司马孚有他兄长的风范吗?”身边的人回答说:“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我有司马懿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魏文帝曹丕时开始设置,掌管国家财政。
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齐王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李胜、何晏、邓飏等乱政,司马孚不管杂事,唯端正自己的行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政变夺权,司马孚同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师。曹爽一党被诛杀,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后来,司马孚升任司空,又代替王凌为太尉。
嘉平五年(253年),孙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加之瘟疫流行,于是望风而退。
正元二年(255年) ,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不久,征西将军陈泰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姜维,姜维撤退。司马孚回到京师,转任太傅。
未尝预谋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首枕其股(将曹髦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正赶上太后下令以平民的礼节安葬曹髦,司马孚、司马昭同群公上表,请求改以王礼安葬,得到批准。
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司马懿执政之际,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权政,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
终身魏臣
泰始元年(265年) ,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晋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时,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司马炎每次下拜,司马孚都下跪来制止,司马炎又赐予他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赠“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五百匹、钱百万,谷千斛”以助丧事。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的旧例。司马孚临终时,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军事成就
司马孚援助新城战役:司马孚只是被当作忠臣和长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一般不被人们重视。他的军事才能虽然没有司马懿父子那样突出,但是也还算出色。他曾经也统帅部队支援过关中,前往救援合肥新城,同蜀国、吴国的部队作战,他救援合肥新城的战役最有名。
诸葛恪指挥二十万大军借着东关之战的胜利,攻打合肥新城,司马师执政担任大将军,让太尉司马孚统帅二十万大军救援合肥新城,司马孚到达前线寿春,毌丘俭和文钦等要求立即进攻,司马孚说:“凡是进攻的,都要借助敌人的力量,为自己建立功绩。要使用计谋和策略,不能仅凭力战。”恰好司马师也传令要求把合肥新城让诸葛恪攻击。司马孚在寿春帅军赶到合肥附近驻扎,城中的守军知道援军就在附近,人心巩固,并且使用计谋拖延时间。诸葛恪大军部队患病的人数很多,攻打坚城不克,部队都无心作战。当初诸葛恪在出兵的时候,就有人向他献计,让他包围新城,诱使援军前来,“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诸葛恪听从了这个计谋,包围了新城,但是司马孚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显然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所以没有中计。诸葛恪围困新城数月,自己反而陷入困境,内部矛盾加剧。
一个月后,司马孚了解和估计了双方部队的情况后,终于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始了进攻。诸葛恪的部队败退。《三国志·诸葛恪传》称:“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恪引军而去。”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在困于坚城之下,人员染病众多的情况下,无力同司马孚统帅的二十万养精蓄锐的援军作战,在撤退中,很多伤病人员倒毙,大批落后的士兵被俘,这次战役以司马孚胜利结束。
这一战例的特点是,诱敌犯难攻坚,挫伤敌军的锐气,并且在敌人精疲力竭的时候,使用新锐部队对疲敝的敌军进行打击。司马孚能够把握战场的主动权,采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策略,保存增强自己的力量,让敌军消耗力量,猬集在只有数千人的小城下,合肥新城是满宠特意选择的地势险要的地方修建,城小坚固,容易防守。诸葛恪的二十万大军也不能同时投入攻城,天气炎热,聚集在一起的部队容易传染疾病。守城的张特、乐文指挥得力,战斗从五月打到七月,诸葛恪也没能象司马懿那样用昼夜不停,连续作战的战术,速战速决,最终内外交困而失败。司马孚在援助新城战役中的战术在古今中外经常被使用。
司马炎篡魏一人反对,司马炎不敢杀,还得叫他“爷爷”
266年1月,又是一个改朝换代的的日子,魏主曹奂禅位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西晋王朝就此建立。禅位大典结束后,魏主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居金墉城。临行前有一位老臣前往拜辞,他紧握着曹奂的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哽咽着说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公开向前朝皇帝道别,而且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难道此人不怕死么?其实这人非但不怕死,而且司马炎也不敢杀他,因为新皇帝还得尊称这位老臣为“爷爷”呢!此人到底是谁呢?且看趣历史小编一一道来!
此人名叫司马孚,可以说是大有来历。司马孚的父亲名叫司马防,此人共有八子,依次为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时称“司马八达”。也就是说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也就是司马炎的叔爷爷,这身份还得了!
司马孚与二哥司马懿不一样,他为人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司马孚出仕较晚,最初担任曹植属下的文学掾,后来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220年,曹操病死,群臣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司马孚在朝堂上厉声吼道:“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在司马孚的组织安排下,曹丕得以顺利继位。
不过司马孚受到重用,是在曹叡在位期间。曹叡想启用司马孚,便问身边的人:“司马孚可有他兄长的风范?”身边的人回答:“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司马孚在内政、军事上均有一定的作为。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政权,但司马孚依然守身正己,并未积极参与,性格谨慎的他,在二哥司马懿执政之际,他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政事,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奈何这位三叔。
260年,魏主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结果被杀。百官均不敢奔丧,唯有司马孚前往。须发皆白的司马孚首枕其股,失声痛哭道:“杀陛下者臣之罪!”还上奏要求缉拿凶手。搞的司马昭只好把直接行凶者成济、成倅兄弟当作替死鬼。
266年,司马炎称帝建晋,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之后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每次宴会时,司马炎都让司马孚乘车上殿,自己则降阶相迎。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司马孚可谓尊宠至极,但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272年,经历汉末、三国、西晋的司马孚病死,终年93岁,可谓高寿。临终前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至死,他依然以大魏臣子自居。关于司马孚,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忠厚长者,但也有人说,司马孚一直在作秀,是一位好演员。
我倒觉得司马孚或许并不高尚,但也不至于是奸诈无比,作为传统的读书人,是忠于自己的国家,还是忠于自己的家族,他陷入一个忠义两难全的矛盾中,难以自拔。他无法改变司马氏篡位的结局,只能通过不支持的“中立”态度来维系自己最后的信仰。
司马孚与司马懿是什么关系?曹芳被废为何司马孚会大哭
说起司马懿,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或者很是了解,但说起司马孚或许了解的人就不多了。那么司马孚司马懿什么关系呢?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司马孚,他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然而此时司马孚却是泪流满面的与曹奂告别。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曹芳被废时他就在宫中大殿放声大哭。那么司马孚为何大哭呢?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魏晋易代。司马孚作为司马炎的叔祖,告别曹奂时泪流满面地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这位司马家族的长老已不是第一次令掌权者极为难堪。
早在司马师执政时,魏帝曹芳被废离宫,司马孚就旁若无人地放声痛哭。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手下杀掉时,朝廷百官都不敢去,司马孚却“枕帝尸于股,号哭尽哀”。司马孚为何屡次做出有损家族颜面、不符合家族(皇族)利益的举动?
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生于180年,以当时罕见的九十二岁高龄卒于272年,一生横跨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历史时期。司马孚不仅参与了司马氏从地方儒学家族到曹魏权臣家族,进而成为新朝代领导者的完整历程,也见证了士大夫的代表性行为风范从砥砺名节、舍生取义向隐逸谈玄、放纵不羁的转变。
西汉和东汉都存续两百年左右,但东汉进入中期之后就长期衰落,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控朝廷,政治黑暗腐败。士大夫群体一方面大起清议,扬清激浊,以明邪正之道,一方面奋其智力,打击宦官和外戚,以挽救危局,东汉政权才得以勉强支撑,近百年倾而未颠,决而未溃。
在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时期(149-219年),司马家族已被视为儒学家族。司马防为人方直公正、近乎古板,对八个儿子的要求极为严格,“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孚出生之时,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后期。168年,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先发制人,两人皆被杀。宦官集团趁机诬陷党人,以皇帝名义大兴牢狱、缉拿士人,党锢之祸再起。七、八百名党人遭杀害、流徙和禁锢,党人的父子兄弟、门生故吏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皆被罢免官职,禁锢终身,其中代表者是李膺、杜密和范滂等人。
李膺,是党人“八俊”之首,为人刚正不阿,而且“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李膺严厉惩处阉宦子弟党羽,宦官对他又惧又恨。第一次党锢之祸时,李膺被捕入狱,后来免官还乡,士大夫都认为他道德高尚,足以为天下楷模。
李膺也没有辜负天下士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他本有机会逃脱抓捕,却慨然投狱自首,被拷打致死。汝南名士范滂也是主动投狱,同样视死如归:“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杜密是李膺的颍川同乡,与李膺齐名,也名列“八俊”。第一次党锢之祸与李膺同时入狱,同样免官还乡。第二次党锢案,杜密又与李膺一起入狱,不愿再受拷打折磨,愤然自杀。东汉士大夫群体舍生取义的高蹈风范,今人为之击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