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威廉·约瑟夫·斯利姆
外文名:William Joseph Slim
国 籍:英国
出生地:布里斯托
出生日期:189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14日
职 业:帝国总参谋长、澳大利亚总督
主要成就:指挥英帕尔战役获胜
代表作品:《转败为此》
爵 位:子爵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是谁 二战英国将军斯利姆简介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891年8月6日生于布里斯托尔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斯利姆决心参与军事事务,1945年6月,斯利姆升迁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7年,他离开军队担任英国铁路委员会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 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在伦敦逝世。
1998年2月号的英国《焦点》月刊评“世界十大军事统帅”。斯利姆名登榜首,位居十大统帅之首。这个斯利姆在中国名声并不响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斯利姆决心参与军事事务,由于自己的努力,斯利姆获准参加伯明翰大学军官训练团。1914午8月,斯利姆在那里获得一等兵军衔,不久以后,被派到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团任职。从此,斯利姆开始了通向英军最高职位的生涯。
1915年7月,斯利姆所在的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团第9营被派到加利波里参战。1916年初,斯利姆随部队转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在那里负伤,因战功而被授予十字勋章。在此期间,斯利姆还曾被调至第6廓尔喀步兵团,但仍在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团服役至战争结束。
1925年,斯利姆被选送入奎达参谋学院学习,毕业后斯利姆在印度步兵军中担任初级参谋职务。1934年,当他调任坎伯利参谋学院的教官时,斯利姆在整个英国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后来,斯利姆被选入帝国国防学院,得到高级指挥训练的机会。1938年,斯利姆回到印度,指挥第7廓尔喀步兵团的一个营。不久,斯利姆升任印度高级军官学校校长。1939年,战争爆发之际,斯利姆被任命为在联合省组建的印度步兵旅旅长。一年以后,斯利姆率领第10印度兵旅作为印度军第5师的一部分被派到苏丹和厄立特里亚抗击意大利军队。
1940年11月,驻守在加拉巴特以北100英里外的斯利姆旅奉命收复加拉巴特和附近的迈泰迈。斯利姆指挥部队用突袭方式很快攻下了加拉巴特,但由于意大利空军的空袭造成人员伤亡,部队陷入混乱。斯利姆焦急地想以新的计划进行战斗,但他的参谋极力反对,理由是据报告敌人的增援部队已经上路,印度军在喀土穆抵挡敌军前进的主要任务将遭到严重损害。斯利姆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他们的劝告,承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战斗以失败而告终的事实。
1941年6月,斯利姆晋升为少将师长,负责指挥第10印度师。6-7月间,斯利姆指挥部队从伊拉克沿幼发拉底河右岸强行挺进叙利亚,成功地攻占了位于坚固设防的代尔祖尔镇的幼发拉底河上的重要大桥。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3月,仰光沦陷。亚历山大将军从英国飞来,指挥缅甸盟军作战,斯利姆被调去担任所谓的缅甸军军长。斯利姆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境遇。他原来熟悉的是沙漠地形、开阔地带,现在却面对丛林和河流;他指挥的部队对他很陌生;由于接连撤退,士气严重动摇,缺少地图和运输工具,没有人员、物资补充,没有增援部队;对日军的行动一无所知。在困境之中,斯利姆以其自身的品行和时常深入部队的行为很快在下属中激起了信心。4月19日,斯利姆接到缅甸军朝印度东北部撤退的指令。一个月后,斯利姆指挥缅甸军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胜利抵达印度。在整个行动中,斯利姆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高度的复原力。缅甸的撤退被认为是斯利姆作为指挥官的一次最大的考验。
回到印度后不久,斯利姆奉命指挥新建立的第15军,司令部设在加尔各答。第15军和在印度东部抗击日军的第4军一起组成东方集团军。斯利姆的职责是保卫孟加拉免遭来自海上的攻击,协助行政当局维护驻地的秩序。斯利姆以一系列备忘录的形式阐明抗击日军的战术,形成了丛林作战的基础。
1942年7月,东方集团军司令部指挥所属部队进攻位于孟加拉湾东海岸、加尔各答南面的若开半岛,企图攻占半岛上的日军机场,消除其对孟加拉、加尔各答的空中威胁。进攻开始时进展得很顺利,但到1943年3月不仅停了下来,而且开始撤退。斯利姆临危受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1943年10月,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蒙巴顿到任,将地面部队组建为第11集团军群,斯利姆升任东方集团军司令。不久,东方集团军改称第14集团军。
1944年2月,日军进攻若开,斯利姆率部坚守。这次战役历经3个星期而以日军的彻底失败告终。若开战役之后,斯利姆计划重新占领缅甸,为此必须大量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一机会很快到来。3月,日军猛攻英帕尔和科希马。战事之初,危机四伏,但由于斯利姆具有迅速恢复的能力和不甘失败的决心,加上蒙巴顿有力的后方支援,危机都被克服了。斯利姆坚持拖垮日军的政策,利用英帕尔的紧固防御力量毙伤日军。一俟反攻机会到来,他号召已经筋疲力竭的官兵再努一把力,发起强劲反攻,将日军打退到钦敦江的另一边。这次战役,参战的10万日军中有5万3干人被毙伤或打散;参战的3个日军师团中有2个师团失去战斗力。这是日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陆地战败,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破灭了。
从英帕尔之战胜利到占领仰光这段时间,斯利姆充分展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最高水平的帅才。在欧洲战争胜利前,东南亚战区的人员和物资补充从未得到优先考虑。斯利姆不得不用最少的资源在最不利的地形和气候中打一场运动战。他用即兴指挥的才能、智谋,充分利用突袭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皇家空军的能力等方式来弥补资源上的不足。
尽管向缅甸进攻的政治目的是占领曼德勒和首都仰光,斯利姆正确地认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击败敌人。一旦达此目的,整个缅甸将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帕尔战役后获得主动权时,他不断地向日军施加压力,给日军一次次歼灭性打击,从不让日军有喘息之机。斯利姆灵活指挥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开始挺进缅甸后突然改变了计划,这一改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上较为有名的举动之一。原来所有的情报表明日军准备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曼德勒与盟军开战,后来查明这一情报不准确,日军显然想以伊洛瓦底江作为他们的主防卫线。斯利姆毫不犹豫地把他的两军之一转移到另一不同的目标。他的部队悄悄穿过丛林,渡过伊洛瓦底江,同时仍给日军以曼德勒是主要目标的假象,然后,在首都南面70英里处的敏铁拉开战了。敏铁拉之战对日军来说是一场灾变,斯利姆抓住有利战机,率领他的部队,包括重型坦克、大型运输车队,穿过1000英里未开化的土地,选择不同时间分散渡过伊洛瓦底江,使日军模不着头脑,无法确定他的主要进攻目标,从而给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945年5月5日,斯利姆在仰光与以海上登陆的部队会合,完成了占领缅甸的战略目标。
斯利姆在缅甸作战的胜利来自于他建立在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之上的细致周密的战术和逻辑上的推理计划。他善于迅速地利用空中支援在交通不便的丛林作战中的潜力和价值,它可使日军常用的包围和渗透战术失去效力。在组织方面,他抛弃了不合适的标准编队,而采用最适应丛林地形驮骡与机动运输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一旦出现需要速度,地形又允许的情况,他立即将他的一些编队建立在机械化和机动化之上,正如他在敏铁拉的进攻和向仰光的突击那样。
1945年6月,斯利姆升仟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即第11集团军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国担任帝国国防学院院长。1947年,他离开军队担任英国铁路委员会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现役,出任帝国总参谋长。1953年,斯利姆被封为子爵并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亚总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忆录《转败为此》。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在伦敦逝世。
斯利姆为什么会在缅甸作战中失败 斯利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发动全面攻势。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飞机轰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陆军第15军在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下,以4个师团的兵力向缅甸大举进攻。当时缅甸的英国守军只有两个师。第1缅甸师师长是英国的斯科特少将。这个师是1941年4月才组建的,士兵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低劣,而且缅甸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有敌意,士气低落。另一个师是从印度调来的第17英印师,开战以后才仓促运到,师长是科文少将。除了这两个师之外,还有刚刚运到的英国第7装甲旅。指挥所以驻缅英军的是赫顿中将。另外,参加缅甸战役的还有中国远征军第 5军和第6军,由杜聿明和甘丽初指挥。这两个军在作战上由美国史迪威中将控制,但是实际上重庆的蒋介石还常常进行遥控干预。
英军与日军相比,不仅人数上居劣势,而且士气低落,纪律松弛,训练不足,再加上完全没有丛林战的经验,一旦后路被迂回就惊慌失措。他们对日军所擅长的丛林包抄、远程渗透的战术完全不适应。英军的补给和机动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当时没有值得一提的空中侦察,更不用提空中补给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无法获得准确的战场情报。而中国远征军当时的指挥系统上政出多门,各级指挥部、中英军队之间由于缺乏通讯器材而难以协调。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和当时善于丛林渗透,士气高涨的精锐日军作战。所以开战之初,英军败势已成。
1941年3月初,由于缅甸的严重局势,英军任命敦克尔刻的英雄哈罗德·亚历山大中将出任缅甸军队司令(后来43年2月在北非晋升上将,44年11月晋升元帅),归印度总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上将指挥(韦维尔1943年1月晋升元帅),赫顿中将转任亚历山大的参谋长。亚历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团军级,不仅指挥两个英国师,而且指挥中国远征军。因此在亚历山大和英军两个师长之间需要新设立一个军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缅甸军军长(番号叫Burcorps) ,下辖第1缅甸师和17印度师。
斯利姆3月19日到任,当时英军已经丢了仰光,在缅甸失败已成定局。斯利姆的任务是尽可能地稳住战线,在一系列后卫战中组织撤退。缅甸基本上是一个狭长的地形,西临孟加拉湾,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东面与中国云南接壤,西面与印度阿萨姆邦接壤。几条南北向的大河纵贯缅甸全境。盟军撤出仰光以后,基本上分两路向北撤退,中国远征军主力为东路,沿锡唐河谷北撤,斯利姆的缅甸军为西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撤。日军第15军以第33师团追击英军,以军主力进攻中国远征军。
在这个战略大背景下,应该说斯利姆的任务完成得还是相当出色的。首先,斯利姆到缅甸的时间比亚历山大还短,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而他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一支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并且正在撤退的军队恢复纪律。其次,他把后卫战组织得井然有序,以冷静的头脑处理一个又一个危机,避免了溃败。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斯利姆在军长的层次上无法解决的:那就是盟军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究竟是在中缅甸防守,还是在撤退中保存实力并不时以反攻消耗日军,或是干脆放弃缅甸撤进印度和中国呢?由于英军最高统帅部和韦维尔、亚历山大的高级司令部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所以直接导致一系列战役协调问题。第1缅甸师主力在仁安羌油田被围(后由孙立人的38师解围),和戴安澜200师同古保卫战失利,以及好几次斯利姆和史迪威计划的反攻胎死腹中都根源于此。直到4月底,韦维尔才定下决心让英军撤回印度。
总的来说,斯利姆在缅甸的经历虽然是一个败仗,但很晚才到任,战役失败的责任并没有落在他或者亚历山大的头上。而在组织撤退的过程中,斯利姆所负责的前线的后卫战井然有序,这一点比亚历山大在组织后方勤务撤退中的表现还要好。斯利姆在缅甸的一个半月时间,大概只有一次指挥方面的失误。那是4月29日英军准备渡过亲敦江进印度之前,情报显示日军正在从右翼迂回企图绕到英军背后占领亲敦江上的主要渡口Kalemyo,切断英军退路。斯利姆马上派出了手边1师的两个旅向北抢占渡口。实际上这个情报是错误的,日军33师团实际上没有试图迂回,而是从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现在已经失去部队掩护的缅甸军军部和1师师部之间。此时斯利姆面对危机相当镇静,他判断出日军也并不清楚实际的形势,因此没有慌忙撤离而是坚持下来,同时急调17师的一个旅增援,从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军保存了所有的轻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过亲敦江的时候因为运力不足被放弃了。重炮在江边向日军发射完全部炮弹以后炸毁,第7装甲旅的坦克也在亲敦江边被破坏,只有一辆渡过江,有意思的是这辆唯一幸存的老坦克后来参加了英军反攻的全过程,一直打回仰光。在此看看斯利姆和亚历山大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战后亚历山大和斯利姆都是英国著名的战争英雄,但是很奇怪,极少有资料显示他们两人之间在缅甸战役中的关系如何。亚历山大的回忆录仅仅很模糊地提到过斯利姆一次,而斯利姆的回忆录也仅有两处提到亚历山大,微妙的是,两处都是称赞亚历山大在战场上的个人英勇。对一位高级指挥官来说,个人的勇气实在不算怎么重要的一个品质,斯利姆是不是有意避免什么呢?这只有我们自己去猜测了。但是亚历山大离任以后,斯利姆的上司艾尔文将军和丘吉尔本人对斯利姆的能力评价都很低。因为丘吉尔和欧文都没有见过斯利姆,他们的偏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亚历山大的看法。
威廉·约瑟夫·斯利姆,最被低估的二战英国将军
在一些人眼里,威廉·斯利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将军。他出身卑微,再加上他不装腔作势的风格和谦虚的品质,他的光芒很容易被那些高调的将军——比如蒙哥马利所掩盖。然而在所有参加过东南亚那场可怕的战争的士兵们眼里,他就像是慈祥的父亲。就其指挥能力而言,他也是英国陆军在这次战争中最厉害的人物。
第一代威廉·约瑟夫·斯利姆子爵
1891年,威廉·斯利姆出生在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小伯明翰五金商家中。中学时代的他学习成绩优秀,争取到了一笔上私立预科学校的奖学金,但是家庭中拮据的经济迫使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学校。之后,他成为伯明翰地区一所贫民窟学校的实习教师。
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他拥有了很多高级指挥官都没有的经历——他懂得最基层士兵们的想法。就像他在学校中那样,面对那些经常被父亲毒打虐待的男孩子,他的做法不是用更可怕的暴力去恐吓他们。相反他选择温柔待人,加上一定的纪律约束。这的确大大降低了他的工作难度。但是正如很多地方一样,贫民窟里的人很容易把这种友好误以为是软弱。于是在一段短时间的和平相处之后,接踵而至的麻烦使得他心力交瘁,终于在23岁那年转行当了一名普通的机器制造厂员工。
就像是很多在战争中改变了命运的年轻人一样,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这个年轻人一次机会。他当年申请进入伯明翰大学军官培训班,尽管他连该校的学生都不是,但是战争的到来意味着通常的规则往往被束之高阁。就这样,在同年8月他以少尉军衔在皇家沃里克郡团服役,随后参加了惨烈的加利波利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他严重负伤,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他活了下来。随后他来到西印度服役。1916年的10月,他回到了此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沃里克郡团。1917年3月,斯利姆正式晋升为中尉。这时他已经是第二次负伤了。1918年2月他获得了一枚军功十字勋章,晋升上尉。
时至今日,白厅依然有斯利姆的雕像
在一战之后,他如愿以偿加入了廓尔喀部队。在1918年6月,他在第六廓尔喀来复枪团晋升少校。从那之后,他就留在印度殖民军部队任职,并且在之后的接近20年之中一直负责日常管理以及教育,在1926年,他被派往印度的基达参谋学院进修。1938年在他47岁时终于升任中校。因此他的生涯到这里为止可谓波澜不惊。谁也不会料到这样一个小人物,会在日后的缅甸战场成为著名的“三架马车”(包括史迪威,蒙巴顿)之一。
在二战爆发时,他指挥印度第五步兵师第10旅在东非参加了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战斗。由于这样那样的功绩,他成功引起了英国中东指挥官韦唯尔的注意。当韦唯尔因得罪了丘吉尔而被下放到远东面对日本人时,他迫切需要一个靠谱的战地指挥官。因此他想到了斯利姆。
在印度服役的斯利姆
然而众所周知,英国人在1942年缅甸的军事行动只能用丢人现眼来形容。亚历山大、斯利姆战地指挥官,由于韦唯尔从未给过他们明确的命令,导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进攻还是应该撤退。也因此一溃千里。
回到印度之后,由于亚历山大离任又回到了地中海战区,斯利姆结过了第15军的指挥权。他与当时的英军总司令诺尔·欧文间隙很深,两人之间的分歧最终导致英军旨在发动进攻,重新夺回缅甸立足点的第一次若开战役彻底失败。两人在日后相互指责,但是凭心而论,正是因为欧文的越级指挥从而导致了部队调动混乱。也因此,他最终被英军调离,而斯利姆理所当然成为新组建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英印军,第15军,第33军的司令。毫无疑问他在任上干得非常出色,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总是可以融洽地与蒙巴顿、史迪威甚至温盖特这样难缠的人相处。他毫无怨言地抽调自己麾下精锐的廓尔喀军以及英国军来充实温盖特的“钦迪特”特种部队,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作为一个高级军官,他与手下士兵的关系极为融洽,尽管英军制订了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然而仍旧有非常多的士兵——大约有70%罹患疟疾。斯利姆没有把这些归咎于士兵们的顽固。他发现这是由于士兵们拒绝使用当时还处于研发阶段的阿的平这一抗疟疾药物。因此当他以铁腕手段将重灾区的主管军官解职之后,他的军队疟疾患者比例降到了5%!“在战争中,医生从来不能决定队伍患病的比例,但是军事主官却可以。”他在自己战后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描述英印军在柯西玛抵抗的画作
斯利姆军事生涯的巅峰,就不得不提到英帕尔战役——这个英印军对日军打出了1比5交换比的防御战。在此战中,斯利姆果断的扣下了原定于增援“钦迪特”的两个正规军旅,而是把它们用在了更为紧迫的地区。从中也可以知道他也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英印军在英帕尔,柯西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抵抗,尤其是柯西玛,数百名英印军士兵在水源被切断和日军的数千人作战直到被解救。这在两年前的缅甸是不可能想象的!两年前那支“被遗忘的军队”已经转变成了“丛林之虎”的猎手。在1945年,斯利姆指挥部队反攻缅甸,攻陷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密铁拉,使得曼德勒的日军彻底断了补给,这支部队同样在日后收复曼德勒的战役中表现突出。正是斯利姆扭转了英印军的颓势,称他为远东的救星一点也不为过。
在英帕尔战役中阵亡的英印军官兵墓地,摄于2011年
战后的斯利姆回到了英国本土,接受英国国王授予的英帝国骑士十字勋章,并且从1947年开始担任英王的私人军事助理。一年之后他在帝国国防大学任职。在蒙哥马利元帅被艾德礼挤出帝国参谋总长的位子之后,斯利姆便理所当然地接替了他的职位,在英帝国参谋总长的位子上干了若干年。1950年,他获得了巴斯大骑士十字勋章和美国人的荣誉勋章。1952年,他离开了参谋总长的位子并且在同年担任澳大利亚总督,直到1959年卸任。在那之后他就离开了公众的视野。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子爵在英国伦敦溘然长逝,终结了他那经历丰富的传奇般的一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