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清初四僧之一

中文名:石涛

别 名:原济 苦瓜和尚 大涤子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全州清湘县

出生日期:1642年

逝世日期:约1707年

职 业:画家,书法家,诗人

信 仰:儒释道

主要成就:山水 花鸟 人物 诗词

代表作品:《石涛罗汉百开册页》《竹石图》《巢湖图》等

驻锡寺院: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

“清初四僧”石涛有哪些传世之作?清初画家石涛生平介绍

(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 1岁;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 4岁;

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岁;

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岁;

《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岁;

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岁;

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岁;

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作《山水人物图》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岁;

由庐山东下江浙。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岁;

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岁;

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作《山水册》第八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岁;

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岁;

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夏日在歙县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作《山水册》第七开。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岁;

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岁;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图》。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岁;

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岁;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岁;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视旅庵。作《松阁临泉图》,款云:

“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岁;

《山水图》轴题云:“丙辰客赏疗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岁;

夏日。在广教寺。《诗画合璧图》卷题:“丁巳夏日。”深秋,游苏州虎丘,作《山水图》册之第四开。此年曾游泾县水西,作《山水人物图》卷之“铁脚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岁;

夏,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到南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岁;

在南京。于秦淮之怀谢楼作《山居图》,题跋中有“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之语。冬,在宣城,准备赴南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岁;

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作《书画》卷,题云:“庚申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与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来。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岁

作《荷花图》赠梅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岁;

冬日,在一枝阁中画《山水册》,跋云:“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岁;

在南京。作《书画册》,题云:“我且作离亭之赠,集癸亥近稿一卷,复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岁;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驻跸南京,并巡幸长干寺,石涛与寺中僧众一起接驾。是年写有《山水册》,在其中一页《奇山突兀图》题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岁;

在南京。二月,雪霁,乘兴策杖探梅,抵青龙、天印、东山、钟陵、灵谷诸地。新夏,过五云精舍,为苍公作《万点恶墨》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岁;

冬月,为智企写《山水图》卷志别,跋中有“余亦私计踏草幽蓟”之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岁;

春天,到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雅集。冬,准备赴京,作《生平行》长诗留题一枝阁,兼别金陵诸友。冬天到扬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岁;

在扬州,“北游不果”,于是客大树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岁;

在扬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涛在平山堂接驾,作纪事诗二首。约于是年秋冬前往北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岁;

抵京,客且憨斋,发“诗中画”、“画中诗”高论。是年写有“诸方乞食苦瓜僧”诗。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岁;

二月,为博尔都写墨竹,王原祁为补坡石。客且憨斋为主人慎庵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语。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册,题跋出现:“我用我法”四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岁;

三月,于海潮寺为伯昌先生作画,跋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秋,买舟南下,从北京回扬州。沿运河南下情形,具见《清湘书画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岁;

在扬州。是年,为黄山惊远先生作山水轴。自跋《余杭看山图》卷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携此卷游余杭,归来云与大涤不异。”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岁;

八月,为鸣六先生作《山水册》,并题跋评论画坛诸大家特点,称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馆藏《花卉册》十二开始以“大涤子”署款。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岁;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图》轴。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学道处”为黄砚旅作画,仍在仪征。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岁;

夏六月,离扬州,至歙县,避暑于程浚松风堂。完成《清湘书画稿》。《淳化阁帖》卷款署:“时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临于清莲阁下。”秋九月,于扬州作《春江垂钓图》轴(唐云旧藏)寄赠八大,称八大为“长兄”。是时前后营建大涤草堂,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出现“大涤堂”、“大涤子极”等印,大量使用大涤子为号署款,直至逝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岁;

二月,石涛题八大《水仙图》卷,称八大为“金枝玉叶老遗民”。始见署“若极”之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岁;

夏日,八大山人寄赠《大涤堂图》,石涛题诗于其上。是年,始识李鱴,一见如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岁;

《为拱北作山水图》轴题“己卯有建宁之游”。为咸翁作山水册十二帧,题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奥,何有元气磅礴”语。浴佛日,八大山人为岱老年翁作古树苔石,石涛为补水滩红叶,并题诗一首于上。秋日作《太白诗意图轴》题署:“己卯秋日,青连阁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岁;

在扬州。上元前二日,为吴与桥作《溪南八景图》册,第三开题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莲阁。”上元后二日,作《山水花卉图》册。九月,石涛为其门人洪正治作《写兰册》,内有染庵居士跋《写兰册》涉及八大。约于此年前后,石涛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画《大涤草堂图》。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岁;

三月,在南京。在乌龙潭观桃花,作《云山图》轴,跋云:“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秋八月,作画,题跋中有“天地浑溶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语。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岁;

夏日,有论画之语,云:“笔墨当随时代”。

秋,为刘石头作画,畅论用点,结语云:“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岁 七月,作《赭墨山水图》,题诗云:“半空半壑远山村,疑是风烟势欲吞。险到无边堪绝倒,凭天不尽画云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岁;

重九,画山水以赠道先生,题跋中有体力不支之叹。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岁;

春,作《梅花吟》,有“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岁;

秋冬,病情恶化,卒后葬在扬州蜀岗之麓。

“清初四僧”石涛: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由于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并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

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极富禅学思想,并以此痛斥那些闭门造车、摹仿古人、投机取巧的庸才狂徒。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石涛山水立轴画精品

由于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画论——《石涛画语录》。这是石涛以超人的学识,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提出的最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

石涛 水容侵古岸

好剑!好剑!佩剑之人不知使用,剑渐渐生锈了。国宝!国宝!国人不识,束之高阁。成为国宝,正因其价值是世界性的,不限于本国。《石涛画语录》篇章不多,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置之于历史长河,更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

——吴冠中

石涛《画语录》全文共计十八章,今天,选取其中部分章节,加以通俗的解释,以供参考:

一画章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指的是宇宙初始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同时暗示了所谓“法”是从“无法”开始的。

石涛 松风草堂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这里说的是有法,文中的“散”字是关键,所谓“散”即是法,是为了打破太古无法的这个混沌状态,而产生的条件,佛理称之为“缘起”。

“法於何立?立於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在这里石涛提出了立法的原则。“一画”指的不是一幅画,或是什么模式、形式、感受,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因为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

《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经中所说的一,指的就是心。所以石涛提出“一画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达到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就在其中。然而达到心法的根本又在于缘起,缘起性空,方可见性。

人若能达到见性,想得到石涛所说的“一画之法”那实在太容易了。因为此时的这个一,是随心所欲的一,此时这个法,是大智慧的法,所以在石涛的文中才引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结论。

石涛(款) 深山秋水图

“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

文中的“见”是佛理中所提到的“见惑”之见,所谓的“神”是指人的精神。由于人的精神受到世间妄见所染,会产生五种“见惑”,即:边见、身见、戒见、见取见、邪见,然而自己的本原之心却不见了。以这样的充满见惑的心,是不可能达到空境,也不可能立一画之法。

“藏”是源于佛经“万法藏于一法”中的“藏”。石涛所说的一,称之为心,而万法就藏在此心中,若以一个妄念之心,又怎么能见到藏在心中的这个一呢?因此石涛说的“用于人”,是指人的悟性,立“一画之法”需要悟性,对于这个理,世人是不理解的,故此石涛才说“而世人不知所以”。

石涛 古木垂荫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这句的重点在于“我”字,按佛理所讲,“我”有大我小我之别,大我是得悟之我,小我是偏见妄念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见性,可立一画之法。反之则难立一画之法。

石涛 溪岸幽居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

这里指的能立心法者,即能以无法生有法。若想达到此种境界,首先要立“心”。因为无心亦无境,无境亦无心,心境相依,方可见地。这里说的这个“地”,是指“心地”,心地是万法之源,石涛讲的“从于心者”,指的就是明白“心既是一”这个道理的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即可做到“盖以无法生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石涛 溪桥野色

了法章第二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

这里谈的是法,无规无矩不成方圆,是事物存在的道理。这个理同宇宙之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天地运行,是宇宙内在所具有的必然规律,这是宇宙的特性,也是宇宙的真理。世上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离不开宇宙的真理,若违背其理,则走向反面。

石涛 南山为寿

“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於法。”

道家讲:“乾为天,坤为地。”乾旋坤转是宇宙之理。人只知有方有圆,而不知其中所含道理的博大精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因为不通宇宙所具的真理所致。所谓天地之缚,是指人的无知、无识,绝非天地之错。

石涛 松风涧水图

“人之役法於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

人因为不明白“法”所产生的道理,虽然立了法,却不明白此法所具有的本质,故很容易产生偏见,并执著于所知之法,反而使法成了障碍,无从改变,佛及禅理称之为“法障”。

石涛 松山茅屋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画而障自远矣。”

无论古人或者今人,许多人被法障所迷,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不懂“一画”之理,即“心即是一,一生万法”的道理。明白“一画”之理,即明白法所具的本性,如此可不受法障之约束,进而达到从无法到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石涛 松溪茅舍

变化章第三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古人作画只懂按照物体的具体形象描绘,即谢赫六法中所说的:“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此六法自古至今引人走入法障,使人长期以来执著于此,不知变化。然而有悟性的画家不但识其具(熟知传统的方法),而且不拘于此,力图求变。遗憾的是自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都为识其具所拘束。

石涛 松荫研读图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

为法障所迷之人,眼界狭窄而不开阔,故此,只有借助古人所说的道理,来开示今人。在这里,石涛所指的古人即释迦牟尼佛。

石涛(款) 松鹤隐居图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这里,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石涛 西樵苍翠图 1694年作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

这里用的“经”字,是指佛说的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就如同有了权。这个权使人可以破执,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被法所迷,从而开创出自己的道路,使之产生新的变化。

石涛 霜林扶杖图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於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

这个“经”字,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这个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

通晓禅法及“一画之法”后,这个法权即由自己来掌握,并且能十分自如地作出选择,而达到变法。明觉“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以及“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之理,既是“一画之法”。这就是石涛画天下之大法。

石涛 山水

尊受章第四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

此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句。“受”是指接受感受之意,“识”是指认识理解之意。石涛出于对《心经》五蕴的理解,因此提出先受而后识的见解。这是根据宇宙自然法则的运动规律而提出的理。

石涛 山水

“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古今许多聪明的人,由于不通禅法,故此皆以识在先,受在后来认识事物,这样很容易主观,堕入“边见”或“见取见”的迷惘中。如此纵然可成其一事,也达不到上乘之法,这都是因为不识“一画之法”的道理。

石涛 山水

“一画含万物於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万物之中藏有万法,以无妄念的本原之心识万物,万法即归于心。经曰:“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一画含万物于中”指的就是这个道理。“画受墨……”等言是指宇宙间,天、地、人合一之道,同样也是“万法归一(即归心)”的道理。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于境观心,反归心源,以心造境,幻相乃生。”这是宇宙之理,所以受也。

石涛 寒泉云深图

“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

在这里石涛恳切地希望画家能得到一画之法的真谛,并且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否则很难达到大成,乃至自弃。

石涛 莲花峰图

“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

学会别人的画法,而一味临摹抄袭,不加变化,等于自缚手足,难以成器。若明了一画之法,即可成材而立身。

石涛 松泉幽居

“强而用之,无间於外,无息於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若想获得一画之法,需要提高自身的悟性,并有自强、勤奋之精神方能成就,这也就是尊受一画之法。

石涛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氤氲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笔与墨相会合,即成氤氲。氤氲之意是指烟或气,在这里应将氤氲之意看作是:不分阴阳、浓淡、色空有无。氤氲既然作烟解,自然是黑糊糊一片,有阴无阳,有浓无淡,有色无空,有有无无,如此无对比,无变化,无层次,自然只显混沌。若想将混沌分出层次,显现变化,如不知“一画之法”,又有谁能做得到画山空灵,画水波动,画林茂生,画人仙逸呢?

石涛 黄山紫玉屏图

“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之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

凡操笔蘸墨以作画,并知一画之法之真谛,以此破氤氲混沌化神奇者,即可成丹青之高手。从古至今,自成一家,独树一派者,皆是具得“一画之法”的大慧根之人。

石涛 寒山石径图

“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在这里,石涛是以“一画之法”的理论,针对作画中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作画用笔用墨不能出现雕凿(指刻意而求)、板腐(指生硬不自然,陈旧不出新意)、沉泥(指画中没有生气活力)、牵连(指牵强附会或将几家的技法拼凑在一起之意)、脱节(指相互不连贯,此与构图有关)、无理(指无论用笔用墨或构图及变法出新等,都要能说出道理,要有理论根据。

随心所欲之说,只有当艺术思维及绘画技法达到最高境界时,才能体现出来。那些连自己都说不清,或讲不出道理,糊涂乱抹,怪、乱、丑、脏的所谓作品皆称无理),如若不犯以上诸弊病,其作品才能显现出精神。

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之世态千情,自然之山川百姿,其作品才能超凡脱俗、意境深邃、入木三分。因此,虽然绘画作品只局限在尺幅素纸之内,却可去糟取精,其新意跃然纸上,使众观者如见光明。

石涛 看松露滴身 1702年作

“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脱胎也。”

无论何笔、何墨、何画,只要我在(这里用的这个“我”字,是指一画之法或深得一画之真谛的人),就能依自己的意图去用墨。而运夫墨、操夫笔者,在这里指的是得到“心法”即一画之法者。

得一画之法者,即可运墨自如,不作墨的奴隶;得一画之法者,笔随人意,不受笔的限制。得一画之法靠的是勤学与悟性,使之脱去凡胎,而凡胎不会自行离去。

石涛 江上望南岳

“自以一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以“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之理,去创新作画,这才是通向艺术顶峰之正道。不通“一画之法”将“一”作氤氲(即无层次变化,不分色空、阴阳、浓淡、有无),以此为法而作画者随处可见,如此之画法,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画坛中不要再出现了。

石涛 山水

能达到如此高水平的人,必深得生活(宇宙、大自然、社会)之奥妙。精通一画之法,即可得万法,万法归一,不离其宗。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是必要的,这是完成绘画创作与创新所应具有的天赋与资本。

揭秘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的画真的价值连城吗?

石涛,清代著名的画家,出生于1642年,大约在1707年前后亡故。石涛年幼时出家为僧,他是明朝靖江王朱守谦的后世,他姓朱,叫若极,他的法号是原济,人称苦瓜和尚。他的存世名画有《山水轻音图》、《竹石图》、《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  

石涛山水画

石涛一生大半的时间云游四海,得山水精髓和灵性,石涛山水画是他画作中的精品。石涛山水画明显不同于他所在的那个时期,石涛山水画挥洒自如,自成韵味。他早期的山水画,受梅清的熏陶和感染,画中的风景峻奇秀丽,所作的山水画笔法稚嫩青涩。后来,他四处游历,遍观奇山峻石,高山流水,清泉青山,寻找大自然景物的美妙,因此他中期的画作气势恢宏。之后,他又吸收前人的绘画精华,此后,他在风景画方面的绘画技巧愈发成熟。轻描、淡抹、勾勒等等没有一处不让人叫绝,他晚期的画作突破了前人的禁锢,这时他在山水画方面的典型画作有《采石图》等,《采石图》中石头峻峭奇丽,独具一格。石涛石涛山水画非常大胆新奇,他对景物的勾勒描绘灵活多变,意境高深,他人很难模仿,他笔下的景物有一种灵性和生命,是中国山水画的珍品。

石涛山水画是石涛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山水画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分别,但无论哪个时期,他画中的精髓都没有变过。他的画是中国古画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涛字画鉴定

随着现在人们对于古代字画的收藏研究者越来越多,很多在以前很少出现在人们口中的名字也冒了出来。其中石涛也算一个。在以前的时候,说到石涛大家都会问一句“他是谁”,但是随着他的多部作品被拍卖出,他的名字也上了热搜榜。可以说石涛的一生有着很多的作品,伴随着他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关于如何鉴定石涛字画的问题也被人们提了出来。  

石涛作品

石涛是我国清代时候的有名画家,有着中国画一代宗师的称号。他叫做朱若极,字为石涛,他的法名叫做原济,也有人把他叫做元济。号为苦瓜和尚和大涤子、清湘陈人等。他是广西全州这个地方的人,他属于王室后裔,只不过在幼年时期因家遭变故而出家为僧,四处飘泼,以卖画为生。

对于石涛字画鉴定应尤其注重他的书画笔法。因此,鉴定者必须对于作者的手法风格极为熟悉,多看多听,从石涛的笔法、构图等方面进行不断地研究,以此来鉴定字画的真假。

对于石涛字画鉴定,我们应该知道他早年间的作品因为受到梅青的影响,所以画风清秀明亮;而晚年时代的作品则是用笔放肆,墨法畅快,格法多样,其中册页小品为最精;花卉隽朗烂漫,清气袭人;所画人物古朴纯真,独具一格,他的作品在书法诗文方面均有涉猎。

石涛字画鉴定是对石涛字画各方面价格的评定,不能随意而过。

石涛山水画价格

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也被后人尊称为“清初四僧”之一,他不仅是绘画实践上的探索革新者,也是一名艺术理论家,其新奇的绘画技法对清代乃至现代中国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被誉为清代以来三百年第一人的石涛山水画价格如何呢?  

石涛山水画图片

石涛传世的作品非常多,其精品画作主要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及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所珍藏的主要是:《看梅园图》《梅竹兰图》等;北京博物馆的主要收藏有:骇人心目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清湘书画稿卷》,笔墨洗练的《采石图》,墨色滋润的《横塘曳履图轴》,水墨淋漓的《云山图轴》,以及描绘花卉、兰竹的《墨荷图轴》、《梅竹图卷》等。那么石涛山水画价格是多少呢?

王原祁曾评价石涛为“大江以南第一人”,所以其作品润格一路攀升,同时仿其笔法的赝品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赝品大多技艺拙劣,很容易与真品相辨别。现代画家张大千也曾细致研究其画作,他仿石涛之作极难分辨,但他的仿作线条过于顺滑、笔力相对细腻,这是与石涛真作的最大不同。

虽说现在的艺术市场上很难见到石涛的精品之作,但其一般之作或者仿作,价格都不算低,1990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石涛的《书画册》拍得5万美元,《临流独啸》拍得两万六千美元;而在2011年的秋季拍卖会上,他的《闽游赠别山水卷》经过激烈加价争夺,最终以1.3552亿被浙江一企业家买走,这也是石涛单件作品的最高成交价。

揭秘明朝皇室画家石涛一生有多少作品?

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是明朝皇室朱家的后代,明朝灭亡,年幼的朱若极被太监带出宫,只能找到庙宇暂时藏躲。他的一生名号很多,他最喜欢的名字就是石涛,这个名字用的最多,石涛正是他出家为僧的字。 

石涛图片

关于石涛简介,只知道他是广西人,生年和卒年都不详细,石涛是红尘之外的人,喜欢四处游山玩水,徒步行走了大半个中国,从老家广西,到过江西、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游览过的地方中他最喜欢江苏省扬州,晚年留在扬州。

石涛是个矛盾体,他本是佛门弟子,安心于清净,他却喜欢热闹,他多次进京,想交结朝廷的权贵,朝廷中人碍于他的身份,都不敢和他亲近。他是明朝后代,却在康熙南下微服私访时两次接驾,清朝建立后,反清复明的人不少,石涛作为明朝后人,没有参与反清。

石涛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作画,他作品中的很有张力,磅礴大气、大起大合、气势非凡。他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都很擅长,山水中特别喜欢黄山,花鸟中钟爱荷花,他的画中几乎都有题诗,画中有诗意,诗情有画意,将诗歌、书法、画三者完美结合,同时他的作品不受教派的限制,融合百家画法,终成一代大画家。

石涛早年的作品多是模仿董其昌的作画风格,中年的作品多是创新和融合各家之长,晚年的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为作画要讲究整体,不要纠结于细节,他“一画”思想对后世作画有很大的影响。

  石涛作品

石涛,他的原名是朱若极,表字为石涛,他是明末皇室中人,他的父亲是明元宗朱亨嘉,因为政治变故他后来出家为和尚,他的法号是元济,他是清朝早期非常出色的画家,是公认的国画宗师。他的著作有《采石图》、《竹石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 

石涛山水图

石涛作品主要在景物方面,他云游四海,为他的景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石涛作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他早期时的作品有《山水图》、《山水人物图》等等,这一时期他的画主要受梅清的熏陶和影响,笔法稚嫩青涩但画风飘逸自由,这一时期他描绘许多的人物。他中期的作品有《细雨求松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等等,这一时期他多画风景,人物渐渐少了。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大半个中国,吸收了前人画作的精华。此时的作品青涩稚嫩已经转化成了熟稔,他的画作新奇俊秀,线条莹润饱满。他晚期的作品有《采石图》、《横塘曳履图》、《云山图》等等,这一时期他不论是画作和绘画方式都已经成熟了,这时的他突破了前人的画作的禁锢,将大自然的美妙糅合夹杂,他的笔法痛快尽致,大胆肆意,画作一气呵成,气势恢宏。

石涛作品在中国古画中一朵开不败的花,特色鲜明。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内心的变化,更展现中国画的精髓。告诉了世人什么事意境深远,什么叫笔法成熟,什么叫游刃有余。

  石涛诗词

石涛是清代著名画家,他一生画过的作品非常多,而且其中的精品更是不在少数,这与他成年后一直在外云游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画作流传下的很多,但毕竟他不是诗人,所以关于石涛诗词,记载下来的只有那么几首而已。 

石涛图片

《前海关莲花峰》全文讲述的是海风在海岸面上吹起一层层波纹,在距离这个地方一百多里开外的地方,水从海下不断地往上冒,像朵朵绽放的莲花一样奔腾而上。山崖笔直的不知道顶点在哪,雄伟的高山有一种即将和天连接到一起的错觉。当云散开后,山峰好像瞬间又回到了地上,和天之间的距离一下被拉远了,岛上很开阔,树和树之间就像连在一起的一样。在这里坐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还要回去,而沉迷于这里的美景中了,青萝的枝叶在衣服上轻轻地佛动着,远处的山谷中飘散着紫色的烟雾。

一直以来后人对于石涛诗词好像有着很多的误解,因为在他的画作上题写着很多的诗句,因此许多人就认为这都是石涛自己作的,但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他画上出现的那些诗词有些并不是他自己的作品,只是他觉得某些词句很适合他的画所以才会写上去的,例如《石涛提画录》中《青绿山水》中的诗:茂林石磴小亭边,遥望云山隔淡烟。却忆旧游何处拟,翠蛟峰下看流泉。这首诗是元代黄公望的题画诗,石涛是后来抄上去的,只是没有注明而已,而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