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中文名: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外文名: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

国 籍:美国

出生地:俄罗斯圣奥拉宁堡

出生日期:1882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1971年4月6日

主要成就: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火鸟》,《彼得卢什卡》,《春之祭》

性 别:男

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的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全名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男,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

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父亲是圣彼得堡帝国剧院的男低音歌唱家。斯特拉文斯基9岁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

1910年至1914年间,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多次前往瑞士,他一边在那里疗养,一边为演出事宜出入巴黎,后来长住瑞士。即使在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战争也意味着匮乏,斯特拉文斯基的多数音乐出版商多数都属于敌对国家,俄国的庄园也不再能够为他带来收益,因而生活变得相当拮据。迫于生计,他组建了一个"袖珍剧院"公司,在瑞士的乡村里作巡回演出。《士兵的故事》也由此诞生,在瑞士洛桑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其呈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在代替序曲的第一段进行曲《士兵进行曲》中发明的避免重音突出的"双重节奏",都成为日后这位作曲家延续多年的创作特征。

1915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1920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汶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汶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

1938年,斯特拉汶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和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

1950年代初,斯特拉汶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

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1960年代之后,斯特拉汶斯基的作品逐渐减少。

1962年,斯特拉汶斯基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

1970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

1971年4月6日于美国去世,死后葬于威尼斯;同年香奈儿也病逝巴黎。

1920年起斯特拉文斯基成为法国公民,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逝世于美国纽约。

香奈儿和斯特拉文斯基:鲜为人知又刻骨铭心的恋情

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首演并不成功,这让他为十分消沉。而当时已在时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香奈儿也在现场,在观看了首演之后,她非常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天赋。

几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在佳吉列夫的晚宴上,流亡法国的音乐家,遇到了当年被自己挡在门外的可可·香奈儿小姐。那时候这个女设计师已经入驻康朋街31号,开始铸就自己的时尚帝国,而苏俄十月革命让音乐家一贫如洗,拖着四个孩子和患病的妻子,一家人蜗居在狭小的旅馆里。仰慕音乐家才华的香奈儿伸出了援手,邀请斯特拉文斯基一家人前往她坐落在巴黎郊区加尔舍的别墅居住。

“他的举止还是十分的俄国化,表情就像是契诃夫小说里的公务员。淡红色的大鼻子下有一撮小胡子。他很年轻而且有点羞怯。”在文字里,香奈儿追溯起20年代初,她认识斯特拉文斯基的开始。她的言语闪烁,但还是承认了:“我很喜欢他……斯特拉文斯基向我求爱。”

在一天天的相处中,两人之间爆发了炙热的爱情。这段爱情使斯特拉文斯基恢复了创作的激情,再度作曲的《春之祭》也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

就像香奈儿对服装大刀阔斧的革新,斯特拉文斯基也在音乐中消解旋律。而后人评价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作曲生涯,常常提起他的中期的转向——不再表现出对乐器色彩、节奏、力量的狂热迷恋,转而呈现出清澈、简洁、清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评论家认为,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中,一种如萨蒂(Erik Satie)般的优雅法式气氛始终萦绕在 斯塔拉文斯基的创作中。正如让·科克托信中所写:“也许因为这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包括他的《八重奏》(Octet),都是在加尔舍的别墅中完成。你的简洁、优雅、清晰的时尚哲学,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这两个相似的灵魂终究没有走到一起。香奈儿在文字中记录下斯特拉文斯基妻子发给作曲家充满醋意的电报,后人拍摄的电影则渲染了俄罗斯男人摇摆不定的心思:一边是充满创造力的情人,一边是为自己修改曲谱的妻子。当年的情思已经无从追溯,后来的结果人尽皆知:作曲家选择了家庭。香奈儿用一句话为这段情史划下句号:我和斯特拉文斯基都不愿再回顾过往。

虽然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但这段感情给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上的鼓舞,使他的作品流芳百世。

斯特拉文斯基的经典作品与风格变化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性别:男,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彼得鲁什卡》

《彼得鲁什卡》是俄罗斯近代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写的一部芭蕾舞剧。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出成名作《火鸟》以后,他的委约者贾吉列夫非常兴奋,决定再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剧供他的芭蕾舞团上演。该剧创作于1910年,由亚历山大·贝努瓦创作剧本,米哈伊尔·福金编舞,尼金斯基主演,1911年6月3日首演于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对原谱进行过修订,目前的演出一般使用修订版。

舞剧剧情由俄罗斯民间故事改编,叙述一位魔术师在市集上表演木偶戏,结果使三个木偶彼得鲁什卡,芭蕾舞女演员和摩尔人都有了生命。彼得鲁什卡爱上了女演员,但女演员却喜欢摩尔人。彼得鲁什卡无法忍受,便设法破坏了他们的爱情,摩尔人气得发疯,把彼得鲁什卡杀死。福金认为这部舞剧是他的得意之作,剧中的舞蹈具有强烈的现代性,采用机械式的造型和步法,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点,而且以男主角而非女主角作为作品的中心,在芭蕾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彼得鲁什卡也是尼金斯基个人最喜爱的角色。

从音乐角度来说,《彼得鲁什卡》是《火鸟》和《春之祭》之间的桥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个人风格逐渐成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一环。该剧的音乐富于动力,配器尖锐粗粝,旋律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对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使用方面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是斯特拉文斯基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之一。后来作曲家还将该剧音乐的三个片段改编成了钢琴曲。

《火鸟》组曲

芭蕾舞剧《火鸟》完成于1910年4月。6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德彪西会见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并表达了自己对《火鸟》的赞赏。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有人还认为斯特拉文斯基自从写了《火鸟》组曲后,他就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拉威尔等人并驾齐驱了。

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由俄罗斯舞剧团的编导米哈伊尔·福金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而编写的。剧情大致为:王子伊凡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但不幸被魔王捉住。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一只神奇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斯特拉文斯基后来根据芭蕾舞剧《火鸟》的总谱改编了三部组曲,其中以第二部组曲最为著名,是当今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剧本。

这部组曲共分七段:

一、引子--乐曲以带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一段起伏的阴暗旋律为开始。在这支旋律上,有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一些猎号般的短句。这段音乐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景:在荒野之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城堡及其花园,天空中飘浮着不祥的云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有点阴森可怖。

二、火鸟之舞--散布于整个弦乐器组的一个突如其来的颤栗,宣告了火鸟的来临。接着,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一连串急促而略显焦躁的乐句,暗示出火鸟激烈、骄矜的舞蹈。

三、火鸟变奏曲--这段变奏是在丰富的幻想中,由闪烁发光的弦乐器和尖刻辉煌的木管乐器的音响构筑起来的。

四、公主之舞--公主们的舞蹈温柔而抒情,采用的是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旋律。霍洛沃多舞曲的一支副歌般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背景是加弱音器的弦乐器的轻柔音响。音乐的织体清晰透明,仿佛使人进入了仙境。

五、魔王卡茨之舞--在这一段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他擅长描绘怪诞异常、极其恐怖的事物之才能:强烈的切分节奏、闪耀着怪异光芒的乐队色彩、互相抵触的和声、引人注目的不协和音等,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刻划出魔鬼卡茨及其同伙粗野、狂暴的险恶嘴脸。

六、催眠曲--这是火鸟用来催眠妖魔的一段音乐。那种神秘的朦胧感、轻轻晃动的节奏、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确实具有催眠作用。

七、终曲-一支独奏法国号模仿着"公主之舞"中长笛引子的旋律,奏起了宣告胜利的欢歌。

风格变化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重要作曲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早期

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1910)、《彼得卢什卡》(1911)、《春之祭》(1914)为代表,也包括管弦乐《烟火》(1908)等,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还具有印象派风格,这些作品也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

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后,瑞士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里他的音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1927)、《圣诗交响曲》(1930)和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明显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代表作有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合唱《诗篇交响曲》等。

晚期

晚期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如《乌木协奏曲》(1945)、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等则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音乐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哑剧《士兵的故事》(1961)包含舞蹈、表演、朗诵和一系列由7件乐器演奏的段落,却没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创作风格的不羁。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