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宋濂
别称:宋太史、宋学士、宋文宪、宋潜溪、宋龙门
字号: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金华浦江
出生时间:1310年11月4日
去世时间:1381年6月20日
主要作品:《宋学士全集》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官职: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谥号:文宪
宋濂苦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朱元璋和宋濂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
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小时候的宋濂在抄借来的书
成年以后,宋濂开始仰慕古代圣贤的书籍著作,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求到有学问学富五车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宋濂有过跑到百里外的异乡向道德高尚的老师求学的经历,在面对师长的时候,宋濂并没有保持一贯的谦卑,就算老师的门第挤满了整个屋子,宋濂还是虚心求教,要是被老师责骂了也并不胆怯,反而愈加放端正态度,等老师态度好了,继续求师。
宋代杨史程门立雪说的是重视情谊,遵守约定,而宋濂也有在大雪中求学的经历,因为生活艰苦,宋濂常常是用走着去求学的,穿着又很破旧,和同龄一同学习的比较起来,既不保暖也时常挨饿,但是宋濂觉得心中充满乐趣,在求学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些物质换不来的。
宋濂在自己获得在成功后仍不忘关照后辈,有一次马生君在大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何刻苦,宋濂特意告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马生君大有感悟,从此愈加虚心学习。
宋濂借书
宋濂并非出生在官宦世家,所以家里非常穷苦,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更别提有多余的钱拿来买宋濂喜欢的书了,但是宋濂又恰恰走上了求学的道路,就急需优秀的文学书籍,宋濂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比较清贫,父母没有能力再来满足宋濂对书籍需要,为了不给家中增加额外的负担,宋濂开始像周围的邻居借书看。
宋濂借书动画
其实,书籍在当时并不少见,稍微富裕点的人家就能买得起很多藏书,这个宋濂提了个醒,原来也有办法可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开始大家看孩子好学都乐意将书借给宋濂,可试一来二去,有的大户人家开始不乐意了,宋濂也深知自己总是借别人的书不好,于是他每借一本书都定下一个还书时间,让主人放心将书借给他,因为宋濂每次都按时还书,大家又开始乐意借给宋濂书看了。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贵人家里借书看,却遭到了闭门羹,宋濂急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就约定十日之后必定还书,主人才勉强答应,宋濂深知十日之内绝对读不完。到了约定的第十天早晨,当时是寒冬时节,漫天飞雪,气温骤降,没有人想要在大街上逗留,更不用说翻越千里来还书,大户人家这样想到,当宋濂顶着皑皑白雪出现在主人面前,非常感动,并答应以后宋濂随时可以来借书,而且不用限定还书的日期。因为自己的勤奋刻苦加上遵守约定,年幼时期的宋濂在家境不好的情况下,依旧饱读诗书,为之后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宋濂求学
《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小时候在寒冬中裹着被子学习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朱元璋为何连自己唯一的宠臣宋濂都不放过?
洪武十三年正月春节期间,朱元璋突然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对于胡惟庸而言,可谓咎由自取。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个人,而是庞大的“胡党”,因此受到牵连的“僚属党羽”成千上万。没有料到的是,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诬陷为“胡党”,一场大祸来临了。
作为皇帝的侍从学士,随侍左右,有很多当面进言的机会,而且“直谅不务文饰”—实话实说。朱元璋很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对他说“卿可参大政”,希望他担任政务官。宋濂立即顿首力辞:臣没有其他长处,只会用文墨议论服务皇上,一旦出任政务官,没有功效,恐怕辜负皇上。所以一直到洪武十年退休,他仍然是侍从学士而已。他虽然“直谅不务文饰”,却很注意保守宫禁机密,郑晓《皇明名臣记》说:宋濂严守秘密,从不泄露和皇帝的谈话,向皇帝提交书面意见之后,马上焚毁底稿。为了防止官员向他打听皇上旨意,他在办公室悬挂“温树”二字,有人问道朝廷事宜,就指着“温树”二字,闭口不言。如此操守,朱元璋是很欣赏的,当面表扬他:“景濂(宋濂号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
宋濂退休时,一向吝于奖赏的皇上,特别赏赐《御制文集》和罗绮衣料,对六十八岁的宋濂说:“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一生谨言慎行,俯仰无愧,被人们尊称为“太史公”的宋濂,从此可以安度晚年,悠游林下,消受御赐的“百岁衣”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对于洪武年间的官员来说,尤其是这样,几乎很少有人能够逃脱政治风暴的席卷,正如万斯同所说:“士大夫朝簪绂而暮累囚。”宋濂自然也不例外。
洪武十三年正月春节期间,朱元璋突然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左丞相胡惟庸。对于胡惟庸而言,可谓咎由自取。问题在于,朱元璋要除掉的并非胡惟庸一个人,而是庞大的“胡党”,因此受到牵连的“僚属党羽”成千上万。没有料到的是,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诬陷为“胡党”,一场大祸来临了。
当初,朱元璋为了感谢宋濂,主动提出任命他的儿子宋璲为中书舍人,孙子宋慎为礼部官员,并且亲自调教他们,还笑嘻嘻地对宋濂说:卿为朕教导太子、诸王,朕也教导卿的子孙。每次上朝,见到步履艰难的宋濂,朱元璋总是叫宋璲、宋慎扶掖,一时传为美谈;“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
然而好景不长,宋慎以莫须有的“胡党”罪名被处死,宋璲受到“连坐”一并处死。被朱元璋誉为“纯臣”的宋濂也难逃厄运,逮至京师判处死刑。马皇后听说此事,大为惊讶,劝谏道:老百姓家为子弟延请教师,尚且能够以礼全始终,何况天子!而且宋先生早已回乡家居,必不知情,希望手下留情。朱元璋根本不听。次日,帝后二人一同就餐,马皇后不碰酒肉,朱元璋询问缘故,马皇后回答:“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一向尊敬皇后的朱元璋听了为之恻然,投筷而起,决定把宋濂的死刑改为流放,发配四川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茅汶羌族自治县辖区)。虽然逃过一死,但是千里迢迢的流放,对于自诩为“俯仰无愧”的君子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已年逾古稀了,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茂州,就死在了夔州(今重庆奉节,近巫山、云阳)。那是洪武十四年五月,享年七十三岁。
朱元璋为何要羞辱宋濂和"衍圣公"?
在千百年来一直号称以孔子思想为道统的古代,朱元璋逼迫病中的衍圣公来向他这个新主朝贺,是对斯文的严重侮辱。孔子早就说过,治国的理想境界是“近者悦,远者来”,哪有以暴力作后盾,逼别人来的呢?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
读中国历史,当代人常会奇怪,君王淫威之下的人们肯定是极度缺乏尊严,天天垂头丧气的,特别是在自尊方面比较敏感的文人,但事实是,旧时代的士子们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活得有多么窝囊,哪怕直接面对高高在上的君王,自认为该争的也还是要争个不亦乐乎,甚至常常至死方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是因为,中国的读书人死扭着“一根筋”。这根“筋”就是:他们倔强地认为,“治统”在皇帝那儿,但“道统”却在自己手里。
宋濂是公认的大儒,又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都是经由宋濂之手建立的。朱元璋找人给自己的儿子当老师,首选仍然是宋濂。
但从实际考察,明太祖是并不怎么尊敬这位“宋先生”的。宋濂在子虚乌有的胡惟庸谋反案中,如果不是马皇后力保,就差点受牵连掉了脑袋,这且不说,我们只要看看朱元璋对宋濂的评价就清楚了。
《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召见一个叫桂彦良的儒生,当面夸奖他说:“江南大儒,惟卿一人”,桂彦良颇有自知之明,加上他也不懂朱元璋的心思,连忙答道:“臣不如宋濂、刘基。”这时候,朱元璋说了句掏心窝的话,“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言外之意是,这两个人哪配称“大儒”啊?
这段话表面抬举桂彦良,实际是打击宋濂和刘基这两个公认的当代大儒,否定其道统传承者的资格。朱元璋难道真的认为名不见经传的桂彦良是大儒?笑话!公认是大儒的刘基和宋濂在朱元璋眼里都没有资格,“余子何堪共酒杯”?
朱元璋不仅要从精神上羞辱自认为是道统传承者的知识分子,而且还要仰仗强大的国家机器,胁迫以道统自命的人在他所代表的“治统”面前低下头来,诚惶诚恐。在他坐上皇位不久,就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即逼迫病中的“衍圣公”到南京来朝见他。
“衍圣公”是一个封爵名,它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被朝廷封为“衍圣公”的人,即成为孔氏全家族的大宗主。很少有一个新成立的政权会逼他去朝见的,帝王登基后去孔庙祭拜倒是屡见不鲜。
《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三月,徐达攻占了山东济宁,这个时候虽然战事远未完全结束,但新皇帝既已登基,大势已定,衍圣公孔克坚看来根本就不想让新政权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观感,赶忙派遣儿子孔希学去拜会徐达。徐达将孔希学送到南京,孔希学上奏,解释父亲因病不能前来朝贺新主,朱元璋很不高兴,给衍圣公下了一道“手谕”,其中明确要挟对方“称疾则不可”。圣人的后裔当然体会得到“不可“这二字的力量,孔克坚“惶恐兼程进”。事实证明孔克坚并没有说谎,洪武三年(1370)春他再次以疾告归,结果在途中就病死了。
在千百年来一直号称以孔子思想为道统的古代,朱元璋逼迫病中的衍圣公来向他这个新主朝贺,是对斯文的严重侮辱。孔子早就说过,治国的理想境界是“近者悦,远者来”,哪有以暴力作后盾,逼别人来的呢?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事物的利害关系上分析,孔府已经表示了合作的态度,他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这不会给他带来实质的好处,只会让天下读书人侧目。但朱元璋既然已经这么做了,那他肯定自有他的算盘。窃以为,朱元璋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圣人后裔对他所建立的新政权的表态,他用一种公开的粗鲁方式,羞辱一切代表旧道统的符号,就是要让天下读书人知道,看老皇历是不行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