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史可法
别称:史忠正、史督师、史阁部
字号:字宪之,又字道邻
所处时代:明朝
主要作品:《史忠正公集》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城破身死
明朝忠臣史可法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好事?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认为是造成李自成失败、明朝彻底灭亡的国家耻辱,可是在当时的残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来,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为清兵打败的人正是自己的仇敌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军占领他们并没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谢清军。
1644年,中国向何处去?4月25日,已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一周后,本已归顺大顺的吴三桂反戈一击,投降关外的大清,大顺皇帝李自成兵败山海关;6月5日,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兵入北京;同一天,史可法等在明朝实行双都制的留都南京,拥立朱由崧为监国,而后是为弘光皇帝。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被认为是造成李自成失败、明朝彻底灭亡的国家耻辱,可是在当时的残明人士史可法等人看来,却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因为清兵打败的人正是自己的仇敌李自成,因此,北京被清军占领他们并没有仇恨,反而要好好感谢清军。当时南明的国策就是一厢情愿地奉行“借虏平寇”,即借清兵剿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可谓“借刀杀人”。史可法是这一政策的发起者、支持者和执行者,他上书皇帝说:“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在自身存亡危险之际,史可法提出的对策是马上派遣使节带上财物去见顺治皇帝或者多尔衮,“灭寇在此一举”。当时有清醒者劝说,“如果只借助他人力量,如宋朝借金国灭辽,借元灭金,最后只是为虎添翼加速自己灭亡罢了。”史可法却听不进去了。首都不过陷落两个月,南明政权已决定偏安江南,以淮河为界,“坐山观虎斗”,畏葸不前,不对清兵有丝毫触犯,以免无法进行和平谈判。
就实际来说,史可法并不是第一号人物,南明的大政方针并不能完全由他决定,但是从始至终史可法都和其他南明当权者一样鼠目寸光,推行愚蠢的对清和平政策。
此后近大半年的时间里,清军的军力一直是对付退到西北的李自成军,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地区处于群龙无首的力量空白区。史可法如派明军北上,收服中原如探囊取物。只可惜,华北在混乱中等待来的不是明军,而是休整好的清军。南明政权的一直坚守“通好”政策,史可法作为军事首长则龟缩在扬州。史可法是和平时期的好官,有着纯正的人品和爱国心,但道德品德却无法转化为雄才大略和政治魄力。
1645年5月20日,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下,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后遇难。6月16日,清军抵达南京,南明弘光皇帝逃窜,余下人员开城投降。
明末史可法血战扬州带来了怎样惨重的伤亡?
清军南下,并把主力部队全部集中于江南一带,其阵势势如破竹,有一举拿下扬州城的预兆,果然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三路一同进攻,从陕西出发,向东直取洛阳,直逼扬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万分焦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却惊慌失措,没有展现出一名大将该有的基本素质,军中将领乱作一团,对于是否驻守扬州城也产生了一系列分歧,其手下部队见形式不利,纷纷倒戈投降清军,这对史可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扬州城由于城墙较高,素以易守难攻著称,这一次史可法没有错失机会,利用地形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这也和清军的攻城大炮没有运到有关,但毕竟扬州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为史可法对抗清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此刻的一系列缓兵之计不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城墙外清军的摇旗呐喊,试问有谁不会心生胆怯,部下多次劝史可法投降清军,然而一代名将怎能卖国投降,这岂不是要被世人耻笑,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告诫部下,我生是扬州城的人,死是扬州城的鬼,你们要是觉得跟着我不能享尽荣华富贵,那么请你们自便。
结果当晚部下就叛逃清军,真是一派凄凉之景啊。看着城下的清军,史可法明白自己兵力有限,双拳终归难敌四手,总兵刑肇基为史可法出谋划策,如果能将淮河的水引进来,便可以借助地势高的有利条件,淹掉清军的大本营,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回绝了,用水攻会淹死城中百姓这是万万不可的计策啊,并命令之后再有危害百姓的计策一律不能采纳。清军大炮一到,开始猛烈的进攻,扬州城眼看就要沦陷,史可法已别无他法,想要拿刀自刎,众人见状,忙出面阻止,史可法大义凛然,对清军喊道:“我就是史可法,你们来抓我吧。”史可法被清军俘虏,清军将领多铎很敬重其爱护百姓的做法,希望他能为清朝效力,史可法破口大骂,多铎没有办法下令斩杀了史可法。随后,多铎在扬州城内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屠杀,造成了“扬州十日”的悲剧。史可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用性命换来的和平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也许这就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
史可法的扬州
《史可法的扬州》是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在人名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个人游扬州的时候想起史可法的一些故事,按耐不住心中的崇敬之情,又加之触景生情,感情的爆发点非常到位,就顺势写下了这篇史可法的扬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时候史可法的高大形象就深深扎根在心中,《梅花岭记》中史可法忠烈的一面时常在脑中浮现,那是烈士要保卫国家,保护子民不被杀害最后的呐喊,希望死前被葬在梅花岭下,这一情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作者对扬州特有的情怀,文中介绍到了史可法墓,三次扬州行,三次都被这地方吸引,因为总期待这能有不一样的,总想着这样一位抗清名将应该被铭记。想起史可法孤身驻守扬州城,作者仿佛联想到了自己,那样的念想是那样的毫无防备就萦绕在我的心头,没有一点点顾虑的困扰着我的心。
在史可法的影响下,作者眼中、笔下的扬州似乎多了一份特殊的灵性,作者的扬州城区别于一般的江南城市,不是那种小巧流水的宁静,也不是皇家园林的端庄,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原本充满温馨的水乡城市有了能够后触摸历史的感觉。称不上奇妙,也道不出韵味,唯独有那份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响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和友人一同游玩时,竟有新的体会,对于史可法死前的壮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为敬仰这位战斗到最后的勇者,史可法的遗书让人心动,让人知道在当时情况下,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有常人所没有的英雄气概和壮士气节,于是乎又感叹起史可法墓坐落在这样一座灵性十足花开花落的境地,是对历史名将最好的交代。,在扬州城内有史可法路,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每一位扬州人都在心中为史可法吟唱一首安魂曲,一次来纪念这位为保护百姓献出生命的名将。
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抗清的历程可以说是持久而又艰辛,作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为国家操劳,想要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国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试想自己呕心沥血为国,到头来被外人抢占,这么多年来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叛逃明朝,和清军合伙,崇祯帝朱由检在避难途中自缢结束了自己作为明朝最窝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业拉开帷幕,明朝群龙无首,朝上朝下乱作一锅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为明朝皇帝,防止军心涣散,且不论这一举措给之后带来什么,在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的确起到了稳定军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还没有放弃我们,我们也应该有所回报。
史可法也率领军队对抗清军,清顺治年间,史可法的部队驻军在扬州城,扬州以易守难攻著称,没想到请军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取扬州,史可法意识到明朝大势已去,下定决心死守扬州城,这是抗清史上的高潮,也是终章,起初清军没有大炮,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军队占据了上风,清军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绝,这让清军将领大怒,随着部下投降,清军炮轰等噩耗传来,史可法最终投降清军,但愿意以死来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但是他没有料到,在自己壮烈牺牲的二日后,清军下令对扬州屠城,数十万生灵在瞬间灰飞烟灭,城内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无一幸免。残忍的清军被后世人所诟病,史可法则因为他大义凛然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称颂。
揭秘史可法血战扬州的故事是怎样的
清军南下,并把主力部队全部集中于江南一带,其阵势势如破竹,有一举拿下扬州城的预兆,果然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三路一同进攻,从陕西出发,向东直取洛阳,直逼扬州。
史可法血战扬州
在这万分焦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却惊慌失措,没有展现出一名大将该有的基本素质,军中将领乱作一团,对于是否驻守扬州城也产生了一系列分歧,其手下部队见形式不利,纷纷倒戈投降清军,这对史可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扬州城由于城墙较高,素以易守难攻著称,这一次史可法没有错失机会,利用地形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这也和清军的攻城大炮没有运到有关,但毕竟扬州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为史可法对抗清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此刻的一系列缓兵之计不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城墙外清军的摇旗呐喊,试问有谁不会心生胆怯,部下多次劝史可法投降清军,然而一代名将怎能卖国投降,这岂不是要被世人耻笑,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告诫部下,我生是扬州城的人,死是扬州城的鬼,你们要是觉得跟着我不能享尽荣华富贵,那么请你们自便。
结果当晚部下就叛逃清军,真是一派凄凉之景啊。看着城下的清军,史可法明白自己兵力有限,双拳终归难敌四手,总兵刑肇基为史可法出谋划策,如果能将淮河的水引进来,便可以借助地势高的有利条件,淹掉清军的大本营,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回绝了,用水攻会淹死城中百姓这是万万不可的计策啊,并命令之后再有危害百姓的计策一律不能采纳。清军大炮一到,开始猛烈的进攻,扬州城眼看就要沦陷,史可法已别无他法,想要拿刀自刎,众人见状,忙出面阻止,史可法大义凛然,对清军喊道:“我就是史可法,你们来抓我吧。”史可法被清军俘虏,清军将领多铎很敬重其爱护百姓的做法,希望他能为清朝效力,史可法破口大骂,多铎没有办法下令斩杀了史可法。随后,多铎在扬州城内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屠杀,造成了“扬州十日”的悲剧。史可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用性命换来的和平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也许这就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
史可法绝命书
也许是已经感受到大明王朝已经是穷途末路,没有任何前途了,想我一生金戈铁马,上阵杀敌,谈不上精忠报国,却也是个爱国志士,如今却连为国捐躯都做不到了吗,如今国难当头,百姓家破人亡,清军不除难消我心头之恨。我唯有为国捐躯,方能报效祖国,答谢我的恩师左光斗。这扬州城是走不了了,我也不能求得苟活,就在此地做个了断,我必将死守扬州城。
史可法绝命书
战事当头,清军仍不忘将损失降到最低,摄政王多尔衮,多次写信给史可法希望他能投降,估计那时候的多尔衮中文还不是很流利,史可法看不懂也就没有答应。应该是投降对将领来说是莫大的侮辱,这份耻辱是史可法不能接受的,怎么办,事到如今只有死守。
于是乎史可法奋笔疾书,留下了一篇为世人敬仰的绝命诗,诗的内容大体是致自己的妻子,说是清军包围了整个扬州城,虽然还没有被攻克,但是整座扬州的士兵已经人心涣散,我已经管辖不过来了,我史可法早晚要战死沙场,不知道夫人愿不愿意同我一同了断,这样的存在,是我大明王朝的耻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夫人要是你犹豫的话,就和四太爷、大爷和三哥互相照应,我们的儿子随他去好了,我写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无奈我们如今已是鱼肉,随人宰割。这样一份绝命书,足以表明史可法为国捐躯的崇高意志,心中有远大抱负,但不能实施这才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史可法选择死并不是对百姓的不负责,相反这是在逆境中想要扼住命运的喉舌,想要力挽狂澜的伟大壮举。
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最早的时候建立于清朝的乾隆年间,之后有过几次大大小小的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江苏省列为文化保护单位,1962年朱德还亲自为纪念馆写了馆牌来纪念这位爱国将领。
史可法纪念馆
清顺治二年,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城保卫战中主动投降,并想换取城中百姓性命。英勇就义,在扬州十日屠城后,他的遗体已经被炮火和杀戮掩盖,依据他的遗嘱,将史可法的衣服帽子安葬在梅花岭下,现在我们看到的史可法纪念馆大多是晚清时期所建造的。透过纪念馆,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年战场弥漫着的硝烟味,那种战争年代特有一切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纪念馆外的梅花树显得尤为壮美秀丽,待到梅花盛开的时节,纪念馆更是弥漫着史可法不屈的意志和一丝淡淡的悲壮。
史可法纪念馆内部环境非常优美,,院内终有参天的银杏树,一年四季都是花木宜人,纪念室内陈列着的历史文物,也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史可法的生平、事迹被很好的传播出去,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现在这里也成为扬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纪念馆周边的风景宜人,也是不错的旅游场所。
现如今的史可法纪念馆更是焕然一新,大厅的史可法雕像让人不得不沉思,这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故事,室外多种植物常年开放,一种幽静淡雅迎面而来的感觉就是不少人慕名而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可法为抗清血战扬州 史可法绝命书介绍
史可法抗清的历程可以说是持久而又艰辛,作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为国家操劳,想要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国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试想自己呕心沥血为国,到头来被外人抢占,这么多年来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这样的屈辱。
抗清名将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叛逃明朝,和清军合伙,崇祯帝朱由检在避难途中自缢结束了自己作为明朝最窝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业拉开帷幕,明朝群龙无首,朝上朝下乱作一锅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为明朝皇帝,防止军心涣散,且不论这一举措给之后带来什么,在当时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的确起到了稳定军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还没有放弃我们,我们也应该有所回报。
史可法也率领军队对抗清军,清顺治年间,史可法的部队驻军在扬州城,扬州以易守难攻著称,没想到请军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取扬州,史可法意识到明朝大势已去,下定决心死守扬州城,这是抗清史上的高潮,也是终章,起初清军没有大炮,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军队占据了上风,清军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绝,这让清军将领大怒,随着部下投降,清军炮轰等噩耗传来,史可法最终投降清军,但愿意以死来换取城中百姓性命。
但是他没有料到,在自己壮烈牺牲的二日后,清军下令对扬州屠城,数十万生灵在瞬间灰飞烟灭,城内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无一幸免。残忍的清军被后世人所诟病,史可法则因为他大义凛然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称颂。
史可法血战扬州
清军南下,并把主力部队全部集中于江南一带,其阵势势如破竹,有一举拿下扬州城的预兆,果然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三路一同进攻,从陕西出发,向东直取洛阳,直逼扬州。
史可法血战扬州
在这万分焦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却惊慌失措,没有展现出一名大将该有的基本素质,军中将领乱作一团,对于是否驻守扬州城也产生了一系列分歧,其手下部队见形式不利,纷纷倒戈投降清军,这对史可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扬州城由于城墙较高,素以易守难攻著称,这一次史可法没有错失机会,利用地形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这也和清军的攻城大炮没有运到有关,但毕竟扬州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为史可法对抗清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此刻的一系列缓兵之计不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城墙外清军的摇旗呐喊,试问有谁不会心生胆怯,部下多次劝史可法投降清军,然而一代名将怎能卖国投降,这岂不是要被世人耻笑,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告诫部下,我生是扬州城的人,死是扬州城的鬼,你们要是觉得跟着我不能享尽荣华富贵,那么请你们自便。
结果当晚部下就叛逃清军,真是一派凄凉之景啊。看着城下的清军,史可法明白自己兵力有限,双拳终归难敌四手,总兵刑肇基为史可法出谋划策,如果能将淮河的水引进来,便可以借助地势高的有利条件,淹掉清军的大本营,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回绝了,用水攻会淹死城中百姓这是万万不可的计策啊,并命令之后再有危害百姓的计策一律不能采纳。清军大炮一到,开始猛烈的进攻,扬州城眼看就要沦陷,史可法已别无他法,想要拿刀自刎,众人见状,忙出面阻止,史可法大义凛然,对清军喊道:“我就是史可法,你们来抓我吧。”史可法被清军俘虏,清军将领多铎很敬重其爱护百姓的做法,希望他能为清朝效力,史可法破口大骂,多铎没有办法下令斩杀了史可法。随后,多铎在扬州城内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屠杀,造成了“扬州十日”的悲剧。史可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用性命换来的和平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也许这就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
史可法绝命书
也许是已经感受到大明王朝已经是穷途末路,没有任何前途了,想我一生金戈铁马,上阵杀敌,谈不上精忠报国,却也是个爱国志士,如今却连为国捐躯都做不到了吗,如今国难当头,百姓家破人亡,清军不除难消我心头之恨。我唯有为国捐躯,方能报效祖国,答谢我的恩师左光斗。这扬州城是走不了了,我也不能求得苟活,就在此地做个了断,我必将死守扬州城。
史可法绝命书
战事当头,清军仍不忘将损失降到最低,摄政王多尔衮,多次写信给史可法希望他能投降,估计那时候的多尔衮中文还不是很流利,史可法看不懂也就没有答应。应该是投降对将领来说是莫大的侮辱,这份耻辱是史可法不能接受的,怎么办,事到如今只有死守。
于是乎史可法奋笔疾书,留下了一篇为世人敬仰的绝命诗,诗的内容大体是致自己的妻子,说是清军包围了整个扬州城,虽然还没有被攻克,但是整座扬州的士兵已经人心涣散,我已经管辖不过来了,我史可法早晚要战死沙场,不知道夫人愿不愿意同我一同了断,这样的存在,是我大明王朝的耻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夫人要是你犹豫的话,就和四太爷、大爷和三哥互相照应,我们的儿子随他去好了,我写到这里,已经泪流满面,无奈我们如今已是鱼肉,随人宰割。这样一份绝命书,足以表明史可法为国捐躯的崇高意志,心中有远大抱负,但不能实施这才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史可法选择死并不是对百姓的不负责,相反这是在逆境中想要扼住命运的喉舌,想要力挽狂澜的伟大壮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