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山下奉文
别 名:马来之虎、步兵炮
国 籍:日本
民 族:和族
出生地:日本高知县
出生日期:1885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1946年2月23日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
主要成就:征服新加坡
俘虏130000英、印、澳联军
个人污点:制造“新加坡大屠杀”
二战日军攻克新加坡屠杀华人:五万华人几遭斩尽杀绝
新加坡著名旅游胜地圣淘沙岛西部一隅,有个叫西乐索的地方。此地三面环海,从地图上看像圣淘沙岛的一个尖角。与该岛其他地方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同,这里没有巨幅广告,也没有霓虹灯招牌,更没有震耳欲聋的娱乐音响,仅在入口处的墙上写着两个英文单词:FortSiloso(西乐索炮台)。这里游客稀少,甚至可以用“寂寥”二字形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寂静的角落,却记录着二战时期一段惨烈的故事。
一个浓云遮日、潮热沉闷的下午,我来到这里。沿着海边的斜坡路上行,进入林木掩映的断壁陡崖间,忽见左侧路旁陈列着十几尊乌黑的大炮。大炮的口径有粗有细,炮筒长短都在二至三米,炮口全部冲着大海,毫无疑问,这些炮是二战中英军驻守部队使用过的。再往高处走,即可看见当年守军修筑的碉堡群了,登上西乐索的制高点,站在炮台前沿,透过林木间隙眺望四周,发现这里的大炮既可封锁和新加坡主岛之间的水路,又可控制西南侧马六甲海峡的广阔海域。
此时,风云骤变,浓云里蕴积的能量化作一道道闪电,紧接着,惊雷在空中炸响,密集的雨点砸了下来。炮台脚下有一个二战历史陈列室,我疾步进入展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的军事地图、日军机群进行狂轰滥炸和大队日本兵在太阳旗下扛枪挺进的纪实场面。1941年末,美国连同荷兰与英国对日本停止石油出口。日本为支撑其长期战争作准备,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实施南下战略,即进攻石油战略资源丰富的英属马来半岛和荷属印尼。作为第一步,日军从它占领的西贡出动陆海空部队,攻占马来半岛北部,得手后又兵分两路向南奔袭,逼近新加坡。驻防马来亚的英属联邦军队收缩到新加坡,试图凭借8万多守军和坚固炮台,长期防守等待援军。但形势对英军十分不利,原有的海军舰只和老式战机已损失殆尽,制海权、制空权被日军掌控,因此各炮台的守军虽然仍在顽强抵抗,但难以扭转被动挨打局面。反观日军,从马来半岛南下的部队在飞机掩护下快速渡过柔佛海峡,在新加坡北部登陆并迅速向全岛推进,使英军布防在东南沿海守护海路的炮台,包括圣淘沙岛上的炮台,完全失去作用。面对无法挽回的战局,英军司令无奈宣布投降,仅一周时间新加坡沦陷,从此处于日军铁蹄下,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
展板上的黑白照片真实记录了日军飞机轮番轰炸,以及日军步兵列队入城时耀武扬威的情景。当时日本报纸得意忘形之极:“大东亚战争大局已定;短短几天内攻下新加坡,只有我神武皇军才能立此殊勋。”而日军大本营的某些头目也狂妄叫嚣:“大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阳……”侵占新加坡后,日军以各种高压手段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统治。其一,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即“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其二,对不驯服的各族居民进行大“肃清”,即大屠杀,特别是对赞助或同情中国抗战的华人,更是欲斩尽杀绝而后快。根据战后有关调查统计,当时被杀害的华人大约有5万人,许多无辜者经所谓“知情人”胡乱指认,被立即缉拿,并分别押解到几个沿海地带枪决。一时间,海滩上死尸遍地,血流成溪,其中有些尸体被海浪推向临近小岛,圣淘沙岛沿岸也屡见漂过来的浮尸。图片还展示了个别在大屠杀时期幸存下来的人,以亲身经历控诉日军的法西斯暴行。其三,将战俘分散各地关押,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其中西乐索炮台下的隧道暗室就是人间地狱之一。
面对一幅幅惨烈的历史图片,我心如刀绞。法西斯在屠杀和平居民时向来不会手软。日军的大屠杀和残暴统治,在新加坡人民心灵深处烙下永远抹不去的伤痕。由此想到挺立在狮城美芝路北侧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它落成于1967年2月,成为新加坡人民不忘伤痛的明证。这座高达近70米的汉白玉方尖碑挺拔如剑、耸入云天,象征着罹难的新加坡人不屈的灵魂。它的下面,安葬着战后从全岛几十个地方搜寻到的600余名死难者的骨灰,基座上的空膛摆放着一个象征存放骨灰的黑色坛子。此碑是由当地华人商会发起、政府资助、百姓捐款建成的。纪念碑建成后,每年2月15日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今年2月15日,纪念碑成为新加坡第六十五个国家古迹,时刻提醒新加坡人和平的代价。
走出令人窒息的展室,踏上林木遮盖的小径,此时雷雨已停,阴云正慢慢散开,潮湿的海风扑面而来,使人顿感轻松。不远处三三两两的游客正拾级走上炮台,其中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正手拉手登上小石桥,以炮台为背景拍照留念。或许他们刚从岛上娱乐场所休闲出来,特到此地访古探幽。看来,这个角落并没有被人遗忘。
70年过去了,新加坡浴火重生,走上独立自由、繁荣发展之路。虽然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已渐渐远去,可岁月的伤痕依然清晰。因为有西乐索炮台这样的历史纪念地,有屹立于城市中心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它们在不断地向新加坡人昭示: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和平带来繁荣,战争仍须警惕。正如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所说:“只有我们痛定思痛,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明智而勇敢地巩固我们的未来,我们许多死难的同胞才不至于白白地牺牲。”
自行车也能当坦克使:日军银轮部队横扫马来半岛
二战中,日军就既尝到过以自行车冒充坦克吓退英国守军的甜头,也在夜间躲避美军的土豆贻误战机而吃到苦头。二战中,日军就既尝到过以自行车冒充坦克吓退英国守军的甜头,也在夜间躲避美军的土豆贻误战机而吃到苦头。
自古兵不厌诈。以假乱真、乱中取胜的战例很多,而且常常充满戏剧性。
二战中,日军就既尝到过以自行车冒充坦克吓退英国守军的甜头,也在夜间躲避美军的土豆贻误战机而吃到苦头。
1941年12月,山下奉文率领的日军第25集团军,集中了200辆坦克,在马来半岛发动了一场猛烈的“装甲攻势”。日军气势汹汹,仅一个月时间,就横扫大半个马来半岛。由于进军迅速,造成油料短缺,而且许多坦克得不到维修,日军的“装甲攻势”被迫停顿。
山下奉文苦无良策。一日,他走到自行车联队时,只见一个士兵骑着剥去车轮外胎的自行车,金属轮碾在路上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 山下奉文猛然间发觉,这声响和坦克履带碾在地面的声音很相似,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把军中所有自行车外胎统统剥掉,让士兵带着这些只有铁轱辘的车子,乘夜色发动一场新的“装甲攻势”。
入夜,随着炮火的轰鸣,英国守军阵前响起“咯啦、咯啦”的声音,惊慌失措的英国守军士兵一边大呼“坦克”,一边撤逃。日军轻松地拿下了马来半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