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谭纶
别 称:谭襄敏
字 号:字子理
号二华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宜黄县谭坊
出生时间:1520年
去世时间:1577年
主要作品:《说物寓武》
主要成就:扫平倭寇,构筑东北防线
官 职: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追 赠:太子太保
谥 号:襄敏
谭纶生平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简介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谭纶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谭纶在当地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次年,数万倭寇再扰台州,谭纶亲率死士大战,三战三捷,使军威大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剿灭福建倭寇,收复兴化。隆庆二年(1568年),出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后,被起用为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
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年五十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二十篇。
人物生平
三战三捷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思维敏锐,智力过人,性格沉稳。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历任职方郎中,调任台州知府。
当时东南边疆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倭寇。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节节相互制约。分配明确,进止整齐划一,不久就成为精锐部队。
倭寇侵犯栅浦,谭纶亲自带队迎击,三战三捷。倭寇又从松门、澶湖劫掠附近的六个县,进而围攻台州,没有攻克只得离去。倭寇转而侵犯仙居、临海,谭纶将他们全部擒拿、斩杀。他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东地区的良家子弟加以训练,而且戚继光所训练的兵马也已经到期,谭纶趁机收编了他们,罢除外地兵,不再调派他们。倭寇从象山冲击台州,谭纶在马岗、何家石览接连打败他们,又与戚继光一起在葛埠、南湾打败倭寇。他被加封为右参政,遇上父母的丧事而离职。
屡败倭寇
后来,谭纶因为兵部尚书杨博的推荐而复出,又统率浙江的部队,讨伐饶平的乱贼林朝曦。林朝曦是大强盗张琏的余党。张琏已被消灭,林朝曦占据巢穴不投降,并攻击程乡。知县徐甫宰严阵以待,并且派遣主簿梁维栋到叛贼中去,告谕乱党解散。林朝曦众叛亲离,弃巢逃走,谭纶与广东军追击并擒获了他。不久,他改任福建,请求回家守完丧事去职。戚继光屡次击败倭寇,浙东略略安定。倭寇转移到了福建。从福宁到漳、泉地区,千里之地尽是倭寇的穴窟,戚继光逐渐剿灭了他们。部队刚刚凯旋,倭寇又侵犯邵武,攻陷了兴化。
辖治福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朝廷再次启用谭纶。升任右佥都御史,辖治福建。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牺牲,倭寇占据了平海卫,攻陷了政和、寿宁,各自扼守海道作为退路,谭纶用栅栏环绕使他们的退路被截断。倭寇不能逃走,就转移到了渚林。戚继光赶到了,谭纶亲自统率中军进逼,总兵官刘显、俞大猷统率左、右军。他命令戚继光率中军进攻敌阵,左右军紧随其后,大败倭寇,光复了一府二县。诏令加封他为右副都御史。谭纶认为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残破不堪,请求缓期征收已经蠲免的赋税,又考察旧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该地。倭寇又围攻仙游,谭纶、戚继光在城下大败敌人。不久戚继光在王仓坪、蔡丕岭打败倭寇,其余的敌人逃跑了,广东境内全部安定了。
谭纶上奏再次请求回乡服丧,明世宗朱厚熜同意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天,谭纶出任原职,巡抚陕西。还没上任,大足县的民众就起义了,攻陷了七座城镇。朱厚熜诏令谭纶改任四川,他到任时,农民军已经被镇压。云南农民军的首领凤继祖逃入会理,谭纶调集军队讨伐并平定了他。谭纶被升任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统辖两广的军务兼理广西。将岑岗的乱贼江月照等人招降了。
谭纶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对付倭寇,遇到警讯就调动他们,他任官没有满一年的。等到东南沿海的倭寇大略平定后,北部边关的祸患却方兴未艾。
分设三营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奏请征召谭纶、戚继光训练兵马。诏令谭纶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的军务。谭纶上奏说:“蓟镇、昌平的兵丁不满十万人,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别隶属几位将领,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区。敌人集中兵力来攻,我们分兵防守,众寡强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请求赶紧训练兵马。然而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统计三万人的月饷,每年五十四万两白银,这是一大困难。燕、赵的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二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掺杂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与戚继光受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不可能,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崇尚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骤然被处以军法必然大为震惊骇然。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废弃了功力,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就是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才能使敌人终身受创,但是这容易产生忌恨与妒嫉;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和督抚的标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指令总兵、参将、游击分别统率他们,而且授予戚继光总理练兵的职责。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没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责。而且训练兵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秋季防御已经临近,请迅速调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缓解急迫的形势。三年之后,边防军训练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嘉靖帝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仍指令谭纶、戚继光商讨分别成立三个营的事情。谭纶趁机说:“蓟镇训练了十多年的兵马,然而最终不见成效,是因为任务不专一,训练也不落实。现在应该责令臣谭纶与戚继光,专门负责,不要让巡按、巡关的御史参与到这中间。”自从战争兴起,边防大臣受舆论的牵制,不能有所作为,所以谭纶上奏陈述此事。而且巡抚刘应节果然有不同的意见,巡按御史刘随、巡关御史孙代又弹劾谭纶专横。朱载垕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将练兵作战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了谭纶,并且告诫刘应节等人不要阻挠。
谭纶考虑边地关隘、要道的险易,道路的远近,将蓟镇分成十二防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小将,全军总共分成三个营:东营驻扎在建昌守备燕河以东的地区,中营驻扎在三屯守备马兰、松太地区,西营驻扎在石匣守备曹墙、古石地区。各位将领时常率兵操练,互相声援,管理办法周到明了。当年秋季,蓟镇、昌平地区没有警讯。过去调集陕西、河间、正定的兵马进行秋季防卫,到如今就全部罢除了。谭纶刚刚上任在关塞巡视,对身边的将领说:“秣马厉兵,决定胜负于呼吸之间的方法适宜于南方;坚壁清野,钳制侵略之敌的方法适宜于北方。”于是他与戚继光谋划制订作战的方针、策略,并报告给朝廷,修筑了三千多个屯兵御敌台,从居庸关到山海关,控制着要害地区。谭纶被召到京城担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协助处理军务,御敌台修成,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驻守。边防经过此番大整治,敌人不敢前来侵犯。他因功升任兵部尚书,兼任右都御史,协助处理原来的事务。同年冬,朱载垕允许他回乡休假。
卒于任上
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谭纶出任兵部尚书。
万历(1573年-1620年)初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多次上奏请求罢职,万历帝下优诏挽留他。
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谭纶在任上去世。朱翊钧命赐祭葬,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允许其子孙世袭锦衣卫百户。
谭纶为何年纪轻轻就成为将军的 他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
在那遥远的大明王朝曾经有个白面书生,以文官的身份大战当时的日本倭寇。这人就是当时有名的抗倭英雄谭纶。时光悠悠,五百年白驹过隙。我们记得戚继光,却忘记了那个文文弱弱的谭纶,他虽没有武将的骁勇善战,却是个十分睿智的将领。
当时正是嘉靖年间,日本的倭寇浪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频频作乱,逼得皇帝使出“海禁”的手段。可即使是这样,这些小矮子们依旧无孔不入。打劫官船,抢夺国税,弄得明朝政府大为光火。要知道这举国上下的开支大部分都是靠东南的税收收入,如今国库空虚,国家机器面临停滞,叫皇帝怎么能不着急?
难道明朝的军队是摆设吗,竟然任由着这些倭寇们猖獗?其实这时候明朝的边患十分严重,在北方有一个叫鞑靼的部落。这个部落里面的成员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耕田的他们每到秋收时分,是必定要到明朝的边关来打个秋风的。就这样,可怜的明朝长期处于这样的夹心饼干的状态,而在历史上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被称之为“南倭北虏”之患。
当时的倭患可以说已经十分严重了,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武器落后。而日本国内当时正是战国时期,所以倭寇并不是普通的海盗那么简单。他们的火枪技术十分先进,作战手法阴险毒辣。有些倭寇组织不仅和当地的海盗勾结,背后甚至还有着明朝沿海的富人大户的支持。这样一来,不知不觉中倭寇的实力竟然隐隐已经可以说和明朝的军队旗鼓相当了。
并且这些倭寇中有许多来自日本国内的职业军官,他们对于带兵很有心得。在战术方面,除了扬长避短的“长蛇阵”,还发明出了一种极其雷人的战术。这种战术是引诱明军哄抢财宝美女,然后趁乱出击。兵不厌诈,这种战术取得的效果竟然很好。
然而,毕竟这里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华夏子孙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可不是虚的,很快明朝的军队便从失败的阴影之中振作起来,重新在全国招兵买马,抵御外倭。当时的四大名将就是从这批年轻的士兵之中脱颖而出,把这群上蹿下跳的小矮子彻底赶出了明朝。
当时的明朝军事制度十分有趣,叫作“文官带兵”。这是个从宋代便开始实行的一项制度,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就是当时有名的“文将”。武官冲动,容易有异心,上位者把兵权交给他们难免心里惴惴不安。所以像戚继光这样的武将,必须要有一个文官来领导和制约。而八股文人多酸腐之辈,战场之上瞬息万变。若是遇到一个和自己脾性不和的上官,打起仗来阳奉阴违,那么军队的战斗力很可能会下降好几个档次。
当时任命带兵的文官正是后来功绩卓越的谭纶,他和下属戚继光都是年轻的将星。而谭纶并不是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他是通过了明朝当时一个极为严苛的选拔流程才得到的官职。那么谭纶是为何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保卫疆土的将军呢,他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过人之处?
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谭纶的成就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在成为带兵打仗的将领之前,他只是一个贫寒的白面书生。虽然年少登第,但是成绩并不理想的他只能在一个小衙门中当差。但是作为一个文人,谭纶却有着对军事的狂热爱好。他喜读兵书,喜欢研究兵法,就连和别人斗蛐蛐的时候都不忘记钻研其中有关军事的奥妙。并且谭纶的身上没有年轻人惯有的浮躁之气,很快行事认真可靠的他便小有名气。并且在别人的推荐之下,进入了朝廷的视线。
明朝的官僚机构虽然繁琐,但是却独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虽然谭纶的天资极高,朝廷却没有急着把他送上危险的战场,而是将他送到了南京的兵部去做职方司。这个岗位不比他之前呆的清水衙门,朝廷们把这个岗位作为了培养考核将才的最重要的步骤。
自从谭纶成为了职方司,曾经清闲的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兵部的事情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而且还包括了作战的方方面面。从战略到粮草,可谓是繁琐至极。然而谭纶从小热爱军事,在这个岗位上他不仅不觉得无聊,还显得如鱼得水。很快他便掌握了明朝当时的军事状况,对于倭寇之患谭纶心里已经成竹在胸了。
不久,谭纶就得到了一次大展身手的机会,因为有一股倭寇竟然胆大包天地打到了南京城来。兵临城下,南京的守军们丢盔弃甲,风声鹤唳。就在这时,谭纶却自告奋勇地请命带兵出战。他没有用那些吓得面色煞白的守军,而是在庄稼壮汉中临时挑选了五百多名勇猛的壮年男子。谭纶把这些壮汉聚集起来,教授了他们最基本的近身作战招数,然后进行了一场激扬愤慨地演说,弄得这些壮汉群情激奋,战意十足。城门一开,这些激昂战意的士兵们奋不顾身地向倭寇们冲去,那一往无前的阵势把掉以轻心的小矮子们打得是落花流水的。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谭纶成了朝野上下的名人。每个官员都知道了这个年轻的俊才用兵如神,杀敌也十分勇猛。朝廷觉得谭纶已经磨炼得差不多了,便将他派往了倭患最严重的台州去任之府。在台州谭纶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然后他开始亲力亲为地训练他们。这支由谭纶亲自训练的军队十分勇猛,和倭寇作战也是未尝败绩。但是谭纶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要将这些在明朝扑腾的小跳蚤赶回他们的那个弹丸之国去。
但是要做到这些,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谭纶认清了自己不过是一个书生,运筹帷幄没有问题,但还缺一个能训练士兵身体素质的武将来辅佐自己。不久,参将戚继光便成为了谭纶的属下,并且和他一起共事了三年。这三年间,戚继光只负责练兵。但是三年时间十分漫长,为了配合戚继光的工作,谭纶硬是运用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敌多,将倭寇挡在台州之外。
三年之后,戚继光的虎狼之师学成归来。谭纶果然没有看错人,这支军队的纪律井井有条,一改明军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印象。这支军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戚家军,他们不仅无往不胜,更是在台州九战中以少敌多,将倭寇彻底地赶出了浙江省。
之后谭纶回家丁忧,两人不再共事。直到后来福建遭遇倭寇危机,两人又和许多将领重新聚到一起收复福建、打击倭患。戚继光领兵打仗,骁勇强悍,谭纶便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儒将强兵的组合把倭寇打得屁滚尿流,丢盔弃甲地从水路逃出了明朝的海域。从此一听谭戚之名便吓得屁滚尿流,再不敢来犯。
这就是明朝的一代传奇儒将,鞠躬精粹,运筹帷幄的故事。他既能在后方和脾气火爆的武将共事,又能身先士卒地上阵杀敌,实在是令人不得不敬佩不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