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屠格涅夫
外文名:Ivan Turgenev
星座:天蝎座
出生日期:1818-11-9(俄罗斯奥廖尔州奥廖尔市)
职业:编剧
去世日期:1883-9-3(法国伊夫林省Bougival)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诞生
1818年11月9号,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即伊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是十九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
屠格涅夫多以写作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要,他的创作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一生是反对农奴制及其残余的一生,他一直是革命者的朋友而不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作品“为俄国革命尽力”。他的民主精神与人道主义理想从思想上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俄国读者,不仅推动了当时的解放运动,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为什么会绝交?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绝交17年的原因
1852年,遥远的高加索,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军官初试身手,写出了小说《童年》,屠格涅夫阅毕,欢呼发现了“新的天才”。这个新的天才,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从认识托尔斯泰的第一天起,就以父辈的温情爱护他,并认为他即将“有权在俄国文学中占第一位”。
两位忘年交就这样亲密无间地交往着。可好景不长,两人后来因观点不同逐渐产生了分歧。
1861年2月,托尔斯泰给屠格涅夫写信,希望“结束冷淡关系”。屠格涅夫欣然回信说:“只要上帝让我们活在世上,我们将永远是好朋友。”
可谁料到,两个月后,两位艺术巨匠由争吵发展到要求决斗。决裂的起因是微不足道的,而他们的友谊却由此中断了17年。
上面这张是俄国的文豪们的合影(下排左到右):
冈察洛夫,屠格涅夫,亚历山大,奥斯特罗夫斯基 ,(上排左到右)托尔斯泰,梅德 。
阴差阳错的误解
1861年5月的一天,俄罗斯的两位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应邀来到作家朋友费特的庄园做客。这件本来应该是十分愉快的事,不料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使得两位伟大作家的关系决裂,并长久不能弥合。
当时大家在一起闲聊,偶尔提及到屠格涅夫非婚女儿的教育问题。费特太太问屠格涅夫,你女儿的那位英国女教师怎么样。屠格涅夫认为女儿的家庭女教师是不错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这位女教师以她特有的认真到刻板的脾气,让屠格涅夫给女儿一笔款项,供女儿支配用于慈善事业,以此来培养女儿的善良心性。接着,屠格涅夫又说:“现在,这位英国小姐又让我女儿收集贫困农民的破衣裳,亲手补好后,再归还原主。”言语之间,对这种做法十分欣赏。
托尔斯泰一贯对老爷贵族的教育体系方法颇为不满,认为他们虚伪、造作。听了屠格涅夫的话,托尔斯泰立即接了一句:“那么您认为这样做就好吗?”
屠格涅夫回答:“当然,这样做可以使施善的人更加同情那些贫穷的人。”
托尔斯泰不客气了:“可我认为一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拿一些肮脏发臭的破衣裳摆在膝头,倒像是演一幕不真诚的戏。”
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真正的善行是出自内心,而不是表面。但这话听起来似乎是说屠格涅夫乐意女儿表演善行。屠格涅夫被激怒了:“您这样说,是否说明我教坏了女儿?”
托尔斯泰不依不饶,他顽强地回答:“我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呢?”
屠格涅夫勃然大怒,立即嚷叫起来:“如果您再用这种腔调说下去,我就抽您的耳光……”
贵族而绅士气的托尔斯泰当即站起来,回到一个离自己家不远的小站,在那里派人找来手枪子弹,准备与屠格涅夫决斗。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实施,他希望得到屠格涅夫的道歉。他派人给屠格涅夫送去一封信:“我希望,您的良心已经对您说,您对我的态度多么错误,特别是当着费特及其夫人的面这样做……”
屠格涅夫也意识到自己言辞的粗鲁。在贵族气十足的环境中,当着一位朋友及夫人说“掴耳光”之类的话是很低俗的。他立即给托尔斯泰回了一封道歉信:“要回答您的信,我只能重复我在费特家中认为应该向您声明的那些话:我被一种不知不觉的厌弃的感情所迷惑(现在以此为理由是不恰当的),在您这方面没有任何真正原因我就侮辱了您,请您原谅。现在我在书面上再重复这一点——我再次请您原谅……”可阴差阳错的是,这封信送到了托尔斯泰的庄园,而托尔斯泰又没有回家。没有办法,仆人将信带回。见此情况,屠格涅夫又在信中对此疏忽表示歉意,并让仆人赶紧将信送去。
可事情有些来不及了。时间的差错使得托尔斯泰以为屠格涅夫没有道歉诚意。他即刻又写了一封措词严厉、要求决斗的信送给屠格涅夫,并且说:我希望真正的决斗。
屠格涅夫本来已经道过歉,可又接到这封措词严厉、要求决斗的信,内心非常痛苦。他在回信中再次对当时对立气氛中说出的粗鲁话进行了解释,也无奈地接受挑战。他希望按传统方式——各带副手——进行决斗。……
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事态终于得以平息,没有酿成世界文坛的憾事,但此次激烈严重的冲突仍极大地刺激了双方的自尊心,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破裂。这道裂痕整整延续了17个年头。
世上能就事论事的人很少,两位大师有着难得的克制。
尽管这道误解的伤痕如此之久、之深,然而他们在评价对方时,并未因此贬低对方的艺术成就。
屠格涅夫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赞美托尔斯泰。绝交的17年中,屠格涅夫依然如饥似渴地等待托尔斯泰的每一篇新作问世,不断地把他的作品介绍给西欧读者。
1878年,托尔斯泰致函屠格涅夫,希望重修旧好,信中说:“我自己的文学声望应该归功于您!”屠格涅夫去世后,托尔斯泰说:“我永远爱他。”
两位文豪即使绝交仍能惺惺相惜,令许多人愧叹弗如。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为何如此有思想?屠格涅夫的杰出作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巴拉莎》、《猎人笔记》、《罗婷》、《前夜》、《父与子》。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另一部重要作品《情感教育》(1869)通过1848年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懦弱颓废。
代表作品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巴拉莎》、《猎人笔记》、《罗婷》、《前夜》、《父与子》。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另一部重要作品《情感教育》(1869)通过1848年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懦弱颓废,反映了现实的黑暗。福楼拜抨击最力的是资产阶级精神道德的没落。 福楼拜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刻划人物的精神状态细致入微和毫不留情著称,他在解剖人物和现实时,力求不流露自己的感情。福楼拜还是法国文学的语言巨匠,他的文字向被看作法语的典范。他主张"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为了锤炼语句,他总是苦心推敲,务必达到洗炼、贴切。
个人经历
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逝世
在134年前的今天,1883年9月3日 (农历八月初三),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逝世。
网络配图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1818年11月9日(距今199年),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后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
1843年春,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
1847~1851年,在《现代人》上发表《猎人笔记》。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他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逝世,享年65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