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伟大的印度诗人

中文名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外文名称:Rabindranath Tagore

国籍:印度

出生地:印度加尔各答

出生日期:1861年5月7日

逝世日期:1941年8月7日

职业:诗人、哲学家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吉檀迦利》、《戈拉》、《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为何如此有才?泰戈尔的生平简介及经典著作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他说:"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颤抖。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在泰戈尔笔下,死亡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后阶段,用了20余首诗歌赞死亡,抒写在死亡中与神同一的过程。

泰戈尔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朝着绝对的善发展的,坚信恶最终将转化为善。诗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有限,但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最终的,欢乐亦是如此。因此,善恶且不是绝对的存在,但对于有限的我们来说却是真实的,必须通过《薄伽赞歌》中的业溶血,也就是通过无私善行的实践而与无限者的活动统一起来,以获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说,"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无限中证悟了人生,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观,也就是我们通过内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对整个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义是要把这种道德力量修炼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们的行动范围不应束缚于狭小的自我领域内。""当佛陀沉思使人类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的途径时,他已经达到了这种真理:即当人类通过把个别融合于普遍而获得最高的目标时,人类就从痛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由于如此,泰戈尔对佛陀推荐备至,诗作无处不体现着这种从一切处去体会个体和整体的联系。

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 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

印度诗人泰戈尔凭借什么作品获了诺贝尔奖

提起泰戈尔这个人物历史上有诸多记载,他是一位十分有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在印度出生的他有着十分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从小就十分喜爱文学的泰戈尔也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或许是受到家庭影响的关系,他对社会活动也有着很深的研究,而他的作品也变得十分的深刻和有内涵。泰戈尔诺贝尔奖让他的名气变得更大,从此后他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那么泰戈尔诺贝尔奖是怎样获得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泰戈尔诺贝尔奖是凭借着《吉檀迦利》这部作品获得的,在1913年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亚洲人。在这部诗集中泰戈尔发表了自己对宗教和哲学等方面非常深刻的见解,因此也成为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实泰戈尔获得这次诺贝尔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人们看到了他非常敏锐而又十分清新、优雅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隐含着非常高超的文学技巧,他本身是个非常纯正的印度人,可是这部作品却是完全由英语表达出来的,这样一来就让他整部作品的思想更加靠近西方文学,所以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是非常名副其实的。

泰戈尔这部获奖的作品也表达了他对神的赞扬和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在错过神降临时候的那种失望以及最后和神终于融合在一起的那种狂欢的感觉,在这部作品中他寄予了非常多的向往,这些对生命以及哲学的深刻意义都包含在了作品《吉檀迦利》中。

泰戈尔怎么死的

印度史上著名诗人泰戈尔怎么死的。通过了解泰戈尔生平简介,便可得知泰戈尔怎么死的。通过资料记载可知,泰戈尔于1941年8月6日,在加尔各答家中安详地离世。关于泰戈尔怎么死的这一问题,很多与泰戈尔生平经历相关的书籍都是一笔带过。从寥寥数字来看,泰戈尔应该是寿终正寝,毕竟并没有相关书籍记载泰戈尔的疾病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以此来看,泰戈尔生前并没有受到疾病折磨,他平静的度过了晚年,最后得以安详离世。从泰戈尔出生年月来看,泰戈尔生于1861年5月7日,到1941年8月6日时,泰戈尔已经有八十岁的高寿。所以,正好印证了泰戈尔寿终正寝这一说法。

泰戈尔作为印度鼎鼎大名的诗人,他在印度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泰戈尔去世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人民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泰戈尔的悼念。等到泰戈尔下葬那一天时,印度上万名民众都送别了泰戈尔。后来,每年一到5月7日,或者8月6日时,全世界各地人民都会纪念泰戈尔。

对中国很多读者来说,每年到了5月7日,都会阅读泰戈尔的作品,以此来表示自己对泰戈尔的缅怀之情。泰戈尔一生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在泰戈尔笔下,死亡充满着美感和诗情画意,泰戈尔在创作《吉檀迦利》时,他写了二十多首赞歌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向往之情。从这些诗句中,便可看出泰戈尔对死亡有着超乎寻常的认识。

对泰戈尔的评价

泰戈尔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作品,他是印度地区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是诗人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学家,他曾经因为作品出色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地区的人,在他的诗中总是会看到非常深刻有内涵的见解,而他在文学界也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因此人们对泰戈尔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经赞扬或者称赞过他,那么人们对泰戈尔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人们对他的作品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然而也有人一直非常推崇他的作品,曾经有一位瑞典的诗人曾经说过,在读过泰戈尔的诗歌之后非常容易就被他感动了,仿佛是有一汪纯净的泉水一般沁人心脾,所有的思想和感情都是非常炽热和纯洁的,泰戈尔将优美的风格和激情完全融合在一起,展示出一种既完整又十分深刻的精神美感。在泰戈尔的所有作品中人们无法看到尖锐或者争执的东西,更不会有伪善或者低微。不得不说这些评价对于当时的泰戈尔来说是非常高的赞扬了。

就连伟大领袖周恩来都对泰戈尔的评价非常高,在1924年的时候泰戈尔到中国进行访问和考察,后来周恩来说人们一直都非常的怀念当时的情景,而泰戈尔则不仅仅只是一个在文学界影响重大贡献突出的天才,还是那些反对黑暗、向往光明的印度人民心中伟大杰出的代表人物,总之他的作为是许多人永远都无法追赶和超越的。

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

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其中他的《飞鸟集》更被中国读者封为经典中的经典。冰心、郑振铎等著名文人都翻译过泰戈尔的作品。其中,当代作家冯唐也曾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冯唐版《飞鸟集》一经面世后,引起了巨大争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比冰心现代作家郑振铎和冰心翻译的文本来说,冯唐版《飞鸟集》言语比较粗俗,有人还说冯唐扭曲亵渎了泰戈尔的作品。但是,有的读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中文世界中的泰戈尔并不是他的真实形象。因为有的中国学者具备形而上思考方式,他们便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来解读泰戈尔的文学作品。

久而久之,造成的一种现象就是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有读者还表示,虽然冯唐不是泰戈尔作品最合适的翻译人,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的现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译者读泰戈尔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当翻译者具备主观意识之后,就会影响自己对文字的翻译。

加上,泰戈尔的作品都是用孟加拉文写作而成,在泰戈尔诗歌中,诗歌作品韵脚细密,十分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当后人将泰戈尔作品翻译成英文,而后又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很多词句就会改变原意。从某一方面来说,译者再次创作了泰戈尔的作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