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允贤明代女医师著有《女医杂言》

本名:谈允贤

所处时代:中国明代

出生地:南直隶无锡

出生时间:1461年

去世时间:1556年

主要作品:《女医杂言》

女医明妃传谈允贤历史原型是谁?谈允贤结局揭密

  女医明妃传谈允贤历史原型是谁?女医明妃传谈允贤结局揭密

《女医·明妃传》是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女名医谈允贤为原型改编成型。由刘诗诗主演谈允贤,霍建华扮演明英宗朱祁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就在明朝历史中前行,喜欢明英宗的谈允贤跟随他在“土木堡”之变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回到大明的朱祁镇发现皇位已经让自己弟弟登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祁镇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谈允贤跟随他在大明飘摇的历史中会什么样的结局?

  《女医明妃传》刘诗诗饰演的谈允贤结局是什么?

结局:朱祁镇历尽艰难终于重归故土,允贤面临情感的两难选择,却发现朱祁钰早已被权力蒙蔽了心智。经历了人生坎坷波折的允贤从未放弃事业的追求。她在宫廷中开创了女医制度,又在民间设立医馆,广招学徒,既做到了悬壶济世,又从实际意义上提高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多年后,明朝政局稳定,朱祁镇主动离开权力中心,遍走江湖,只为寻找允贤共度此生。

(女医明妃传剧照)

在外行医治疗女病患名声远扬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明妃传中谈允贤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她真的存在吗

  从小与医结缘

谈允贤(1461年-1556年),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5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留下的药方病理,汇集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流传后世。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个人著作流传至今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到了谈允贤50岁时,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谈允贤享年96岁,她一生治愈的病人不可数计。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

医疗风格体现女性的细腻

谈允贤的医疗风格,体现了女性细腻平和的特点。

谈允贤对她所医治的女性对象的认知,是建立在亲密接触上的平等对话,是对她们情感和生活的仔细观察,是来自于女性对女性身体的同情,所有这一切内化为谈允贤的医学思想,最后反映到她的技术方法之中,形成她的风格。

在谈允贤这里,作为医学对象的女性的身体和性别,得到更为亲切的医学认识,她们受社会压制的声音也得到放大和彰明。《女医杂言》中有则医案颇见意味:“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其夫为牙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其先有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叶,用生地黄、扁柏叶、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各二两。”

社会影响

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渐多,皇帝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许多民间女医都以此为荣。当时,医术精妙,颇有名气的医婆叫谈允贤,凡皇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御医诊治的,都请谈允贤入宫医治。

宫廷医婆的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也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但是,对于入宫的医婆,朝廷也要派专人经过一番严格的检查的。《明宫秘史》上记载,有一位姓彭的医婆,因为怕失去这一荣耀乡邻的美差,也贪恋宫廷丰厚的赏赐,她隐瞒了自己已怀孕的真情。后来,她将孩子产在便桶中溺死了。

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将彭氏鞭打出宫。不到一年,太后病死,宫中把此事归罪于彭氏,认为医婆怀孕入宫是凶祸的象征。此后,凡入宫的医婆,都要再三审验以后,才放入后宫行医。

奶婆、稳婆和医婆是中国古代女性中较为特殊的人物,也是深为妇女所羡慕的。然而,成为奶婆就要离开自己嗷嗷待哺的幼子,用自己的乳汁去喂养他人,而且,饮食起居、服饰举止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定执行,还有的奶婆被强迫天天吞食糖煮蹄膀等增加乳汁的食物。实际上,奶婆已相当于一台产奶的机器。但是,优越的地位和丰厚的财物使得她们不但不以此为辱,反而争相入选。

至于为什么刘诗诗的这个角色要叫做明妃,其实是编剧改的,真正的谈允贤其实跟皇帝根本沾不上边,电视剧所作的宣传效果有误导历史的嫌疑。

女医明妃传谈允贤到底是谁 谈允贤的历史原型介绍

《女医明妃传》中饰演女一号“谈允贤”,搭档霍建华、黄轩、李呈媛、袁文康、金晨、何晴开启了一部明朝两任皇帝交替的动荡年代的传奇故事。众所周知电视剧命名为《女医明妃传》,这就说明故事的主角谈允贤不仅会医术,还是王朝的妃子,然而在明朝朱祁镇在位时期,一次和蒙古瓦剌部落交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关押了三年时间,其弟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之后被拥戴为皇帝执政,那个时期是有两个皇帝的,那么谈允贤到底是谁的妃子就成了众多网友的疑惑之处。

谈允贤(刘诗诗饰)凭借对医学事业的痴迷和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并建立女医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

从小与医结缘

谈允贤(1461年-1556年),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5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

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留下的药方病理,汇集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流传后世。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从电视剧《女医明妃传》曝光的片花中我们很容易知道谈允贤最先和朱祁钰相遇相恋,喜欢着还不是皇帝的朱祁钰,后来被太医院元老御医看中收为关门弟子,正式成为宫中女医官,而此时的朱祁钰被迫娶了权贵之女汪美麟为王妃,谈允贤一直很理解朱祁钰,两人继续相爱着,身为皇帝的朱祁镇也喜欢上了谈允贤,并化名郑奇慢慢的走近谈允贤的生活,默默的维护着她,两人成为知己好友,纵然谈允贤对朱祁镇动心了,不过她在土木堡之变之后还是嫁给了最先爱上的朱祁钰,一直都是朱祁钰的贵妃,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改变。

谈允贤是历史中存在的传奇女医官,挑战了森严的等级制作开创了明朝女医制度,不过寻根究源历史中的谈允贤和朱祁镇、朱祁钰所处的年代稍后,毕竟《女医明妃传》是电视剧,有所出入也是可以接受的。

电视剧中谈允贤家族因为被陷害罢官被贬,还被勒令不准用“谈”姓,被冠以“杭”姓,最开始谈允贤是叫“杭允贤”的,而历史中明英宗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就姓行,所以说电视剧《女医明妃传》把杭皇后和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女医之一谈允贤糅合成了一个人,即为“女医明妃传”。

明代女神医谈允贤的传奇人生:史上真实的谈允贤

  导读:即将开播的《女医·明妃传》让一位原本寂寂无名的明代女医火了起来,谈允贤以及那些在史册中留墨不多的女医们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让人不禁想起前几年火遍亚洲的《大长今》,相比只给王公贵族看病的御医,我们明代的女神医却悬壶济世,医德医术更胜一筹!

  谈允贤,是个对于中医圈内人来说都有些陌生的名字。然而,随着一部由刘诗诗、霍建华主演的古装传奇剧《女医·明妃传》的杀青和宣传,这位生活在明朝中叶的女名医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了解,甚至拥有了自己的贴吧和粉丝。

  湮没于正史的民间女医

  谈允贤名虽不显,但确有其人,且是我国古代少数有文字流芳于世的女医者。其著作《女医杂言》共收录病案31例,孤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根据《女医杂言·自序》及谈氏侄孙谈修所写跋语,谈允贤是江苏无锡人,“以女医名邑中,寿终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数计”,且“年益高,术益神”。其祖父谈复曾获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名医,“以医药济人,衣食常不给,而所得悉施贫者”,祖母茹氏对医药也十分精通。其父亲谈纲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广信、莱州郡守。谈允贤的家世可以得到《无锡金匮县志》等地方志的佐证。

  谈允贤从小聪慧,祖父不愿以女红拘束她,希望授予她医术。在祖母的指点下,谈允贤十余岁便通读《难经》、《脉诀》等书。婚后不久,谈允贤气血失调,她通过自己患病医治的经历体察用药,“凡医来,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药至亦必手自拣择,斟酌可用与否”。祖母临终前将全部验方和治药之具传授给她。受限于封建社会的礼教大防,当时许多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得了妇科病,往往羞于请男医诊治,并常常因此延误病情。谈允贤行医之后,“相知女流眷属,不屑以男治者,络绎而来,往往获奇效”,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女医生。

  谈允贤50岁时,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撰写成《女医杂言》。该书采用追忆体裁,先详述病情、病史,后列治法、处方,记载的患者均为女性,病证多为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血崩、不孕等。患者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岁,其中育龄妇女占多数。

  《女医杂言》是我国医案发展史上较早成书的医案专著之一。该书早年被现代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先生收藏,范老曾言“现存较早的个人医案,据我所知,或为十六世纪明正德五年(1510年)无锡谈允贤(1461-1556年,杨某妻)……自辑治验30案为《女医杂言》一书……及汪机门人所辑的《石山医案》。”据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郑金生教授考据,在谈允贤之前成书的医案只有4部,其中《仓公诊籍》和《罗谦甫治验案》为后人辑录,只有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和元代朱丹溪的医案专著真正撰成于谈允贤之前。

  谈允贤与《女医·明妃传》

  “古代女子行医,还有著作留传下来,很难得。但知道谈允贤的人不多,她不像鲍姑那么有名,我觉得很可惜。”编剧张巍偶然读到谈允贤的故事,萌发了以此为原型创作剧本的念头,“剧本是3年前写的,当时网上几乎搜不到她的资料。”

  不过,《女医·明妃传》中的女国医与历史上的谈允贤并不完全重合。张巍坦言剧本有戏说成分,她发现谈允贤的生活年代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北征瓦剌惨败被俘的历史事件相距不远,便进行艺术加工,把谈允贤的生活年代提前。剧中谈允贤出生御医世家,自幼跟随祖母学习中医知识,渐起救天下女子之心,她在医学上博采众长,自成一派,最终成为明朝首位女国医。她和明英宗、明代宗兄弟二人均有感情戏。

  “古代女医生不会医治男性,也不会是御医,宫廷内只有医治后宫嫔妃的医婆。谈允贤出生于1461年,经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有些牵强。明代宗去世于1457年,明英宗去世于1464年,三人也不太可能产生感情纠葛。”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其成则认为该剧人物、情节值得商榷,但他也认同“这类题材值得尝试,应该尽量挖掘人物的真实历史。”张其成希望该剧不过分渲染宫斗和感情纠葛。

  编剧的中医情结

  “女中医是一个很好的挑战”,编剧张巍想写中医题材好多年了。一方面,她对医疗题材向来感兴趣,今年她的《长大》和《女医·明妃传》均入选第20届上海电影节九部大戏,前者是西医剧,后者是中医剧。另一方面,张巍素以女性职场励志剧著称,写有《杜拉拉升职记》、《陆贞传奇》等,她直言《女医·明妃传》也可以被视为古装女性职场剧,“如果说《陆贞传奇》是古代女公务员升职记,《女医·明妃传》就是古代女医升职记”。

  张巍坦言中医题材加大了剧本创作的难度。她参考了《妇科千金方》等十几本医书,“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一个方子是从网上找来的。故事发生在明中期,所有的方子都从明以前的医书上摘得。”她先后咨询3个中医顾问,多次改方,“有两个顾问还在邮件上进行过辩论。”她还透露每一集末将有一个美容减肥的小偏方。另据制作方唐人影视介绍,为求真实、严谨,剧组在拍摄之初为谈允贤的扮演者刘诗诗安排中医师亲手指导针灸手法,包括对于穴位的认识、针刺轻重的拿捏等。

  《女医·明妃传》预计于2015年初上映。“希望对推广中医文化有帮助,能因此有更多学生高考选择报考中医,将来从事中医研究。”张巍希望这部被媒体称为中国版《大长今》的电视剧也能输出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

  拓展阅读:历数古代那些女名医

  受制于封建礼教和妇女较低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流芳于世的女名医寥若晨星,载入正史的更是凤毛麟角,后者多为宫廷女医。中国专职宫廷医生自周代开始,而宫廷女医直到汉代才出现,她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后宫嫔妃们的医疗保健。

  西汉义妁

  义妁,河东(今山西省复县)人,她是我国正史所载最早的女名医。民间传说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遇有大夫走村串户,她总爱跟着学,看大夫们怎样望、闻、问、切,竖起耳朵,听大夫讲解医理,并虚心求教。日积月累,她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天,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义妁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和大腿扎了几针,并为病人熬服汤药。3天后,病人腹胀消退,不久痊愈。此后,义妁的医名便传开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说义妁医术高超,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侍医。入宫后,她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据《史记》记载,王太后因为喜爱义妁,奏请汉武帝封其弟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

  东晋鲍姑

  鲍姑,名潜光,东晋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她继承了父亲和丈夫的医术,加以钻研,医术愈加精湛。她长期在南海、番禺、广州、惠阳、博罗等地行医采药,深受群众的爱戴,被称为“鲍仙姑”。鲍姑曾在广东越秀山下居住,留下一屋一井。后人称此井为“鲍姑井”,又在旧址建立一座道观,称为“越冈院”,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后改名为“三元宫”,内仍有鲍姑殿并供奉其塑像。

  鲍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她很可能参与创作了葛洪的《肘后方》,尤其是其中对艾灸经验的总结。鲍姑以治赘瘤与赘疣闻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石碑刻载:鲍姑“有赘艾(即红脚艾),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

  宋代张小娘子

  张小娘子,北宋嘉祐年间民间女医师。传说有一天,一位郎中云游路过张小娘子门前,向她讨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将他请进屋里热情招待。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惠、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医术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导方》。

  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患者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张小娘子一时声名大噪。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夫妇俩都成了当地的名医。

  清代顾德华

  顾德华,又名里云,江苏吴县人,生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她是吴县一带的妇科名医,女患者经她诊治,都很钦佩敬仰她。顾德华著有《花韵楼医案》一卷,共载病案29个,多数为危重病例。医案论治透彻,立方平善,均为经验之案,为女医中所罕见。同县张玉田收藏了该书的抄本,1921年绍兴裘吉生将其抄本辑入《珍本医书集成》,使《花韵楼医案》得以流传至今。

  清代曾懿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清咸丰二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当时有许多百姓因为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怜惜乡民的无辜,更痛恨庸医,于是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对于精辟的论述和严谨的方剂,都一一摘录并悉心钻研。晚清西风东渐,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一味反对。曾懿却广收博采,加以运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

  曾懿54岁时著成《医学篇》,共2册,各4卷。书中将伤寒、瘟病两类疾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并将《瘟病条辩》、《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帖,一目了然。她还把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精选并分成伤寒、瘟病、杂症、等类,附于书中。1933年,苏州国医书社将该书重辑为《诊病要诀》、《杂病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6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六种)铅印发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