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中文名:汤和

别 名:鼎臣

国 籍:中国(明朝)籍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1326年

逝世日期1395年

职 业:将领,官吏

主要成就:平定福建

爵 位:信国公

追 封:东瓯王

谥 号:襄武

性 别:男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 汤和怎么死的汤和墓在哪

  汤和(1326年-1395年),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字鼎臣,濠州钟离人。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人物生平

  加入义军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童年的汤和有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欢统率群童,练习骑马射箭。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

  1352年(至正十二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1353年(至正十三年),汤和随朱元璋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被授为管军总管。又随朱元璋攻取和州。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惟独他认真谨慎地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汤和随朱元璋平定太平,缴获三百匹战马。在攻击陈野先时,汤和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最后与诸将擒拿住陈野先,攻占了溧水、句容。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身份驻守常州。

  驻守常州

  常州与张士诚统治的东吴相连,张士诚经常派间谍出来侦察,汤和防守十分严密,使敌人探听不到任何消息。

  敌人屡次出兵侵犯,汤和全都将他们击退,并俘虏敌人数以千计。随后,汤和进取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赶走莫天佑,俘获其妻子儿女,晋升为中书左丞;又以水师出行巡察黄杨山,将张士诚所属的水军打败,俘获千户四十九人,被授以平章政事。汤和率军援救长兴,与张士信战于城下,城中出兵,与汤和一起夹击,大败敌军,俘获士兵八千人;解围之后,汤和率军返回,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反叛,汤和率军进攻,将其打败,连破其十七寨,然后围城三月,攻克永新,捉拿周安,并将他献给朱元璋,然后还守常州。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农历十月,汤和随大军讨伐张士诚,攻克太湖水寨,攻下吴江州,围攻平江,在阊门和敌人战斗时,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应诏返回应天。伤好之后,汤和重返战场,攻克平江,因为军功,被朱元璋赏赐黄金和布帛。

  平定福建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汤和被授以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率领常州、长兴、江阴诸路人马,前去征讨方国珍。渡过曹娥江,攻下余姚、上虞,攻取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汤和率军追击,将其打败,俘获敌军大帅二人,海船二十五艘,斩首无数,然后回军平定各属城。

  汤和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到军门投降,汤和获得士兵二万四千人,海船四百多艘,浙东地区全部平定。汤和于是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前去讨伐陈友定,从明州出发,由海路顺风抵达福州的五虎门,驻军南台。汤和首先派人前去劝降,陈友定不予答复,于是将其包围,在城下将平章曲出打败,参政袁仁请求投降,汤和乘机率领军队进城,然后分兵出行巡察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汤和又攻占延平,擒获陈友定,将其押送京城。

  西征北战

  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汉中)。

  1371年(洪武四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皇帝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1372年(洪武五年),汤和以右副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徐达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一名指挥使阵亡,皇帝对此未予追究。汤和随即与李善长一起驻扎中都宫阙。又镇守北平,修筑彰德城,跟随徐达在定西将扩廓打败,平定宁夏,向北追击到察罕脑儿,擒获蒙古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多万头。后来在攻战东胜、大同、宣府的战役中,汤和都立有战功。返回京城后,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爵位封为中山侯,每年的俸禄一千五百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1376年(洪武九年),伯颜帖木儿成为边境的隐患,汤和以征西将军的身份驻防延安,伯颜帖木儿向明朝乞求和解,于是汤和率军返回。

  1378年(洪武十一年)春,汤和晋封为信国公,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参加商议军国大事。汤和多次去中都、临清、北平操练军队,修缮城墙。1381年(洪武十四年),汤和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率军出塞,征讨乃儿不花,攻占敌人的灰山营,俘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通而归。1385年(洪武十八年),思州蛮族叛乱,汤和以征虏将军的身份跟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告老还乡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老了,再请你替朕一行吧!"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决定在江浙沿海一带筑城59座。一年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城终于筑成。汤和返京复命,凤阳新宅也已建成。汤和便带领妻子儿女去向皇帝辞行,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见。

  因病去世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人物评价《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后世纪念嘉靖年间,明朝东南方被倭寇侵扰,汤和所筑的沿海戍城都很紧固,历久不坍,浙人赖以自保,因此许多人以歌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巡按御史请命于朝廷,为汤和立庙祭祀。

  汤和庙折叠汤和庙位于温州瓯海区海滨镇宁村十字街头。明嘉靖年间,御史上奏,为纪念汤和建造汤和庙,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殿。

  汤氏祠折叠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汤和墓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

  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

  2006年10月,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汤和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开国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明朝开国功臣汤和是怎么死的呢?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

  本来,汤和也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汤和不被杀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他能正确对待功劳。汤和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二是他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茬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深受朱元璋喜爱,故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

  三是他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一案,牵连无数,令汤和心惊肉跳。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就是功臣手中越来越难以控制的重权。于是,他毅然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汤和识相知趣,既迎合了皇帝的心思,又符合了当时的形势。所以,当他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时,朱元璋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四是他退休真正远离权力。汤和回家后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清楚知道,朱元璋对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观察,都在考验,因而他就干脆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

  汤和怎么死的

  汤和是病逝的。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车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夏天农历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而汤和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汤和是怎么死的?朱元璋为何单单没有杀汤和?

  汤和是怎么死的?汤和,明朝的开国元勋,战功卓著,被称为一代名将。既然汤和为明朝开国元勋,还和朱元璋是好友,两人关系肯定很好。但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猜忌刻薄。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就大开杀戒,开始杀功臣,这些功臣大多都是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但却惨遭不幸,几乎被朱元璋斩尽杀绝,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宋濂、傅友德等人除了信国公汤和侥幸幸免于难之外,无一避免。那么在这么多的大臣中,朱元璋为什么单单不杀汤和呢?朱元璋没杀汤和,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是因为他立的太子朱标、太孙朱允炆,为人都比较仁厚,性格有点软弱。所以朱元璋要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以免赵匡胤的故事重演。于是,朱元璋想方设法把那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除掉。

  本来,汤和也属于必杀大臣之列,因为他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之后朱元璋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心里不服气,而汤和则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并没有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汤和懂得迎合皇帝的心思,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不放心的时候,汤和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汤和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他知道,在他的身边肯定埋伏了许多朱元璋的耳目。所以朱元璋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所以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那么汤和是怎么死的?汤和告老还乡后,在二十三年患病,二十八年八月病卒,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汤和为什么在好杀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安然无恙?

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

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朝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洪武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徐达、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然而,也有一个名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亦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这个人叫汤和。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史》《汤和传》说;“与太祖同里闬”。这个“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也就是说,汤和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汤和“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这段话,至少说明几层意思:一是汤和从小有抱负;二是善骑射、会武功;三是有领袖欲,是个“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据说,汤和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生参加农民革命的引路人。郭子兴起事之时,胸有大志的汤和已“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他因作战勇敢而得升一小官,“以功授千户”。此时的朱元璋,仍然呆在皇觉寺里当小和尚。汤和念及旧情,曾写信给他的“发小”朱元璋,请他出来共谋义举、同享富贵。然而,《明史》之中,却没有提及此事。《太祖本纪》只记载了朱元璋“卜神”之事:“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意思是说,那年,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思量去他乡躲避战乱。于是,他在菩萨像面前占卜。可是,去和留的卦相皆不吉利。怎么办?朱元璋自言自语:“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卜,结果是大吉签。当晚,朱元璋便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朱元璋从此发迹。呵呵,这样的描写,无非是想说明,朱元璋参加农民革命,完全是自觉的哦。

不过,史料之中,还是留下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汤和传》记载:“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朱元璋受郭子兴重视,其原因仅仅是“奇其状貌”也。看来,郭子兴也是一个会看相的人,他后来居然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即马皇后)。但是,诸将根本不服。唯有这个汤和,自有先见之明,似乎早已看出这个家伙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料儿,“独奉约束甚谨”。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从此,汤和鞍前马后,为朱明天下汗马一生。以汤和之功,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功莫大焉。对这位功盖一时、且资格最老的大功臣,朱元璋怎么就放下一百个心了呢?史书说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等等。也有人说这是性格决定的,他不贪功、不图利、识相知趣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准确。依我之见,汤和之善终,盖因其做人的大智慧。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从小有雄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于是,他做出重大决定,主动辞官,回家养老。明史记载说:“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于是,汤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是大悦,然后“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仍然是回家养老的基本原则之一。验校出没,又有谁逃得出朱元璋的视线呢?因此,聪明的汤和,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汤和传》说:“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对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特别是其“妾百余”,他重病之后,全部给钱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最最重要的一条,据史料记载,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这一点,朱元璋非常满意。

汤和毕生好酒。自古以来,酒可乱性,酒可坏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过,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装出来的。《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一般。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对汤和之醉酒,朱元璋是不是看透?恐不好推断。不过,朱元璋乐得顺水推舟。当年论功行赏之时,他还将汤和之过拿出来说事儿,居然找碴,故意贬其功。其他的人,封为公爵,汤和只得了个侯。“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数年之后,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还不忘此事,历数其过失,并将其镌刻在免死铁券之上。这种做法,上海话叫“牵头皮”。其实,朱元璋此举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以汤和功劳之大,我朱某尚且可以如此,况乎他人乎?汤和怎么办呢?他更聪明,“顿首谢”,一付战战兢兢、自我反省的样子。汤和和朱元璋一块长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无出其右者。但是,既然看透了,汤和还决不能让朱元璋有所洞察,糊涂就要糊涂透顶,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见其心智之高了。汤和告老之后,曾应朱元璋之请,重新出山在东南沿海“备倭”,共筑卫城计59处,使“倭寇多年不敢轻犯”。他在此期间,汤和为官,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诸多名声。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决不恋栈。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汤和上朝给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语。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重,估计是好不了。此时,朱元璋听闻之后,自然感慨万千。明史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朱元璋命人将汤和送到南京,手执汤和而抚摸之,不禁谈起儿时的情景,以及兴兵起事时候的艰难之处。此时的汤和,早已不能说话,只是点头。“糊涂”了一辈子的汤和,既使有什么肺腑之言,恐怕也说不出来了。其心之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之前,他的长子汤鼎随沐英入滇平乱不幸战死,其长孙汤晟、曾孙汤瑜皆死;他的老部下颖国公开国功臣傅友德也刚刚被朱元璋赐死,汤和同傅友德可是儿女亲家啊。他还能说什么?!朱元璋也是老泪纵横。儿时伙伴,故旧之人,杀得杀,死得死,只剩下一个汤和了。这份伤感,可以理解。可是,这又是谁人之过呢?!世上之人,似乎都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也是人之天性使然。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汤和死去,享年七十。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埋葬在凤阳曹山(今属蚌埠市龙湖公园)。汤和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是一个好风水的地方。观汤和一生,总算以其智慧,以糊涂人生,换得了一个好归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