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晚唐人称其“小太宗”

中文名:李忱

别名:李忱,李怡,琼俊

国籍: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810年冬月二十二(12月27日)

逝世日期:859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初十)

职业:唐朝皇帝

主要成就:河陇归地,大中之治

庙号:宣宗

谥号: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在位: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10日

年号:大中

唐宣宗李忱是个怎样的人物?如何客观评价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个怎样的人物?如何客观评价唐宣宗

  唐末诸帝中,宣宗是值得称道的一个。史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纵观宣宗大中年间,政治相对清明,社会也较为稳定,宣宗本人也能够厉行节俭,能于任事,赏罚有度,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当然,《资治通鉴》不无溢美之词,宣宗也并非一无是处,也就需要我们辩证而客观的评价宣宗。

  宣宗名李忱,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被封为光王,即位时已37岁。史载他“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自幼生于深宫之中,又眼见安史乱后宦官专权,父皇为宦官所杀,其少语寡言之性格亦可察其缘由。宣宗“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曾被文宗、武宗戏称为“光叔”事实上,这正是宣宗韬光养晦之权谋。正是他木讷寡言,貌似憨厚,因而得以被宦官拥为皇帝。

  及宣宗即位,“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那么,宣宗到底是怎样“咸当于理”的裁决庶务,从而使后人皆思大中之政的呢?宣宗即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贬斥武宗重臣李德裕。“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后便将李德裕调离中枢,而后将其先贬为潮州司马,后又贬死崖州司户。随着,李德裕的死去,唐代有名的“牛李党争”也告一段路。不过,宣宗贬斥李德裕是利是弊,无法一概言之,下文将加以详细分析。

  武宗灭佛是佛教史上的大事,佛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宣宗即位后停止了灭佛举措,恢复了僧、尼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但他又开启了另一措施,那就是打压道教。武宗灭佛而兴道,宣宗即位后,“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

  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至唐中晚期成为唐朝政权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吐蕃不时入侵唐朝腹地,给社会安定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极大的影响。自唐武宗以来的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据有的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归附了唐朝。大中五年二月,沙州义士张义潮遣其兄义泽 “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这是宣宗时期对少数民族取得一重大胜利。

  由于宣宗历经宪、穆、敬、文、武,眼见宦官为祸,且其父宪宗为宦官所杀,“自即位以来,治弑宪宗之党,宦官、外戚乃至东宫官属,诛窜甚众。”不仅惩治,对于外朝官员他也加以整治。宣宗赦免了甘露事件中除李训、郑注外的其他涉案人员。对于高等官职的授予,宣宗极为慎重。史载“上重翰林学士,至于迁官,必校岁月,以为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对于文士,宣宗则非常优待。《旧唐书》说他“每山池曲宴,学士诗什属和,公卿出镇,亦赋诗饯行。”其以上举措,对于澄清吏治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在纳谏一点上,亦足以媲美先祖。《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另外,宣宗朝有大臣曰魏谟,乃是唐初魏征之后,“谟为相,议事于上前,它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作为帝王,宣宗能够纳谏至如此,足见其英明之处。

  从个人角度来说,宣宗也是一个好君主。《旧唐书·宣宗纪》里的“史臣曰”部分有后世史官对宣宗这样的记载:“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或许史官之言不无溢美,但何以此等赞誉只见诸宣宗本纪?由是可以看出宣宗之待人接物亦值得称赞。

  因此,史载“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之言应该不为虚言。但是,宣宗所处时代为唐末世,纵使宣宗之政有贞观遗风亦无法挽大厦之将倾,更何况宣宗之为人为君也有其短柄。

  上文谈到宣宗即位之处便将武宗重臣李德裕贬斥,结束了牛李党争。但是,李德裕作为有唐一代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其功则大于过。宣宗贬斥李德裕之后多用牛党成员,可是牛党亦与李党亦不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本无大差别。范祖禹曾论及李德裕,说他“为唐贤相,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且“牛僧孺、李宗闵之党多小人,德裕之党多君子”。《新唐书·宣宗纪》中亦有言:“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由此亦可看出李德裕之为相于唐室有功,而为宣宗所罢,实为一大憾事。

  宣宗在问道求生方面,亦有其先祖之风。当时名道轩辕集曾到长安,宣宗向他问长生之术,并要将其留于宫中,但轩辕集坚持要求还山而罢。宣宗为长生而食丹药,并且最终因服丹药过多而死。有唐一代,自太宗而到武宗,“惑于方士而饵药以败者六七君,皆求长生而反夭其天年”。但宣宗未能以此为戒,反而步先祖之后尘,不能不让叹息。

  宣宗之为帝王,其权术乃有过人之处。他能够很轻松地驾驭群臣,而使之驯服。宣宗临朝,时而严整,时而悦然,并且警告群臣:“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宣宗时期备受宣宗宠幸的宰相令狐绹曾说:“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对此,范祖禹有这样的议论:“宣宗视辅相之臣礼貌虽恭,而心实防之,如遇絮吏,唯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禄,惮之以威严,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贤者不能有所设施。”诚然,古有大治者,必须君臣一心,上下修好,而宣宗乃以利禄、威严驾驭群臣,则非贤君所为也。在另一点上,范祖禹亦认为宣宗缺少帝王之才。史载宣宗博闻强识,宫中洒扫之人的名姓皆能记住,曾经因为奏疏中有“渍”字误写为“清”字,将企图蒙混过关的官员贬谪。范祖禹认为:“宣宗抉擿细微,以惊服其群臣,小过必罚,而大纲不举。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务,而不能与贤人共天职也。”

  立皇储这一事是宣宗帝王生涯的一大败笔。宣宗喜欢三子夔王滋,而不喜长子郓王温,所以迟迟不立储嗣。因而导致宣宗死后宦官王宗实、亓元发动政变,将宣宗遗命宦官王龟长、马公儒、王居方全部杀死,拥立郓王即位为帝,是为懿宗。对此后人曾这样论之:“宣宗不惩其祸(指宦官拥立皇帝),而以委之,盖以宰相为外臣,宦者为腹心,溺于所习,而不自知其非也。安在其为明哉!”正是由于宣宗在立储问题上迟疑不决,加之临终前竟托孤宦官,导致了这一政变的发生。

  宣宗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社会优于晚唐其他诸帝。史载“洎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由是观之,不能不让人赞美宣宗之为政。当然,宣宗作为帝王,亦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如问道求长生、疑忌群臣等。但瑕不掩瑜,宣宗之为政十四年对于延缓唐朝的灭亡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其为君是值得肯定的。

唐宣宗李忱简介 评价很高晚唐人称其“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人物生平

  生母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侍妾郑氏,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后当郭太后的侍儿,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当大厦之将倾,谁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将她放出宫。”唐宣宗却说:“放她回去,我就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一名天香国色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事见《唐语林》卷七补遗)。(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离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唐宣宗好色因滥用春药致病亡?唐宣宗怎么死的

  导读:次年(859)正月,已被美色和春药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似乎有所醒悟,宣布再次“放宫人”(《新唐书》),但为时已晚。同年八月,唐宣宗这位被后人称作“小太宗”的皇帝因为滥用春药而“疽发于背”(《资治通鉴》),最终一命呜呼,时年50岁。

  唐宣宗在位时,越地官员送来一支女乐队,其中一名女子姿色冠代。唐宣宗初见此女,甚是欢喜,一时间缠绵缱绻,宠爱异常,赏赐无数。没过多久,唐宣宗突然变脸,一杯毒酒把她送上了黄泉路。大概是因为事件太小,或涉及宫闱秘事,史官们没有载入正史,而不少笔记、札录却当作花边新闻记了下来。

  ——越守尝进女乐,有绝色者。上(宣宗)初悦之,数月,锡赉盈积。一旦晨兴,忽不乐曰:“玄宗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乃召美人曰:“应留汝不得。”左右或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命赐酖一杯。”(《续贞陵遗事》)

  ——宣宗时,越守进女乐,有绝色。上初悦之,数日,锡予盈积。忽晨兴不乐,曰:“明皇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召诣前曰:“应留汝不得。”左右奏,可以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酖一杯。”(《唐语林》引《续贞陵遗事》)

  ——唐宣宗时,越守献美人,姿色冠代。上初悦之,忽曰:“明皇以一杨贵妃,天下怨之,我岂敢忘。”召美人,谓曰:“应留汝不得。”左右请放还。上曰:“放还,我必思之。”令饮鸩而死。(《绿窗新话》引《续贞陵遗事》)

  贞陵,即唐宣宗李忱之陵墓。《续贞陵遗事》为唐人柳所著,该书记载唐宣宗逸事,是唐代一部小说性质的杂史,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多有采用,特别是在卷二百四十九“大中十三年”八月《考异》中,就引用了《续贞陵遗事》关于唐宣宗鸩杀越女一事,可见此事不虚。

  一个当礼物送来的无辜美女,唐宣宗爱也爱了,睡也睡了,即使突然不想要了,完全可以像他即位之初“出宫女五百人”(《新唐书》)那样把这名女子遣返回乡,或将其冷落不加理睬,为何非要将其置于死地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唐宣宗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君主,他对唐朝由盛到衰作过反思,得出美女即祸水的结论。他没有从封建君主自身找原因,却把唐朝败落的罪责推给了杨贵妃,认为杨贵妃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他身边那位越女无异于现实版的杨贵妃。虽然越女既没有祸国,也没有殃民;既不懂政治,也不问政治,可唐宣宗知道自己好色而缺乏自控力,如不以祖先为戒,迟早会被美色迷住,耽误国事,所以对这名越女心存芥蒂。应该说,唐宣宗的头脑还算清醒,在其表层意识中,认为只要及早将身边这位曾让他爱不释手的“女祸”除掉,天下自会太平。

  其二,唐代中叶后,国势转衰,执政者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出发,积极倡导儒学,提倡妇女守贞节,唐宣宗亦然。即位后,唐宣宗对前面的穆、敬、文、武四位皇帝全部予以否定,偏偏对武宗的王才人“嘉其节,赠贤妃”(《新唐书》),究其原因,王才人主动要求为唐武宗殉葬,是个难得的节烈女子。对于女子守节一事,唐宣宗也曾专门下过“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新唐书》)的诏令。在这种提倡贞节的大环境下,唐宣宗若将越女遣之出宫,既怕此女再嫁,又怕自己戴了绿帽子,坏了名声,索性将其鸩杀。

  其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唐宣宗鸩杀越女应该是一种矫饰,一项表演。笔者认为,唐宣宗此举,绝非单纯地担心自己沉溺于声色而误国事,实际上是在通过杀掉绝色美女,向臣民表示他不荒淫,不贪色,不受女色诱惑,如此姿色冠代的美女我都不稀罕,我李忱还留恋别的女子吗?说白了,唐宣宗是利用越女的鲜血和生命来掩饰其贪色的丑名声,以赢得其一心励精图治、不为女色所动的赞誉和口碑。男人好色是天性,唐宣宗忍痛割爱,毒死无辜美女,既说明皇权、男权的极端专制、自私、残忍与狭隘,也说明唐宣宗在情欲问题上的矛盾、困惑与无奈。

  事实上,唐宣宗是一个非常贪色荒淫的皇帝,这一点从他终生不立皇后、恣意宠幸后宫方面就略见一斑。另外,从唐宣宗生有23个子女,而后人除了知晓其继任者李漼和爱女万寿公主为晁美人所出外,竟不知其他儿女生母是谁的史实来看,唐宣宗在私生活方面确实很乱。绝色越女死了,但成千上万个美女还云集后宫,为了享受“性福”生活,唐宣宗不惜服用秘药,纵情床笫,甚至过了不惑之年仍然乐此不疲,锲而不舍,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药皇帝”。

  春药,给唐宣宗带来了快感,也给他带来了病痛。为了能够长生,唐宣宗于大中十二年(858)正月召道士轩辕集进京问话,得到的答案就是“彻声色”(《旧唐书》),即结束声色之欢,但唐宣宗并未在意。次年(859)正月,已被美色和春药折磨得病入膏肓的唐宣宗似乎有所醒悟,宣布再次“放宫人”(《新唐书》),但为时已晚。同年八月,唐宣宗这位被后人称作“小太宗”的皇帝因为滥用春药而“疽发于背”(《资治通鉴》),最终一命呜呼,时年50岁。

  本文摘自《你所不知道的帝王》,作者:刘继兴 刘秉光,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唐宣宗李忱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唐宣宗墓在哪

  唐宣宗李忱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唐宣宗墓在哪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公元846—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的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欢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宣宗时期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宣宗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唐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因病驾崩

  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驾崩。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宣宗贞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