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李诵
别名:唐顺宗
国籍: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761年1月8日
逝世日期:806年
职业:唐朝皇帝
主要成就:永贞革新
谥号: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号:顺宗
年号:永贞
在位时间:805年
陵墓:丰陵
唐顺宗李诵简介 揭秘李诵26年间的太子生活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最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如南梁萧统、明朝朱标;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清朝胤礽。与他们相比,唐朝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诵(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韩愈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
如何评价唐顺宗李诵?唐顺宗李诵是怎样一个皇帝
在唐朝的皇帝中,顺宗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储君时间最长。顺宗是以长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德宗在位时间长,他做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
第二,在位时间最短。顺宗在位期间,没有以皇帝身份过一个新年。即位当年的新年,他就已经是太上皇了。算起来,顺宗在位时间还不足200天,在整个唐朝皇统体系中,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了。(中宗身后的唐隆政权,一直没有被纳入唐朝的皇统之中,所以忽略不计。)
第三,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这不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顺宗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为太上皇,尽管继位的宪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举行册礼,但顺宗八月五日下诰改贞元年号为永贞时的身份已经是太上皇。
第五,顺宗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她们史书中的皇后名分都是多年以后追加的谥号。这是因为顺宗在位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册封的缘故。有意思的是,顺宗的嫔妃虽然没有皇后和皇妃的名号,但她们都直接从皇太子时的良娣、良媛加封为太上皇后、太上皇德妃。
第六,庄宪皇后王氏是他的皇祖代宗的才人。王氏在代宗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代宗因为才人年幼(时年13岁),就把她赐给了还在藩邸的顺宗,先为孺人,后为太子良娣。她是宪宗的生母。第七,儿子数量多。顺宗有27个儿子(《旧唐书·顺宗诸子传》说他有23子,此据《新唐书》),他除了比有30个儿子的玄宗稍逊一筹外,其他有20个儿子的皇帝如代宗、宪宗等,难与比肩。最奇特的是,顺宗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因为得到父亲德宗喜欢而被收继为子,这就是德宗的六子李,顺宗因此就和自己血缘上的儿子成为“兄弟”。贞元十五年(799)18岁的李死后,德宗追赠为文敬太子。第八,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第九,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该书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人认为作者韩愈和宦官俱文珍等关系密切,因而这一实录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语多回护,但毕竟是留下了有关顺宗及其有关时期情况的第一手记录,弥足珍贵。
第十,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谥号为“文皇帝”,是一字谥,高祖初次加谥号为“大武皇帝”,是二字谥。后来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谥号时,经常是四字谥,再后又多五字谥,唐朝末年还有懿宗的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谥就有七字,顺宗是第一位。“号者,功之表也”,用来表功明德,可是,这长长的谥号对于在位时间极短的顺宗来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顺宗在生活的每一环节中,无论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为自己的妃子,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父亲作儿子;无论是身为皇太子时的深藏不露,还是登基后的革除时弊;无论是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还是儿子对自己的进逼;无论是宦官强求他选立储君,还是逼他退位;无论是位居九五,还是成为太上皇,他都是随遇而安,几乎看不出他曾有过怎样的争强好胜。因此,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勇于面对政治现实,才真正是顺宗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
唐顺宗李诵:历史上唯一因中风病而残疾的皇帝
唐顺宗简介:
唐顺宗是唐朝的第十任皇帝,唐顺宗名叫李诵,是唐德宗的长子,出生于公元761年,做了26年的太子。唐顺宗是唐朝位居储君时间最长的皇帝,却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时间不足200天,死于公元806年。由于唐顺宗得有中风病,他被称为历史上残疾的皇帝。
顺宗在位期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唐顺宗中风后,不能说话,在政治上依靠老师王叔文,王叔文掌握朝政后,和其他一些革新派实施了一系列改格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但是这场革新运动触犯了不少宦官阶层。因此他们就以唐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的官职。后来宦官又以皇帝残疾不能主持国事为由,逼迫了唐顺宗退位。
唐顺宗是唐朝二十一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短暂的,但是就是在这一段短暂的时间,他作为一个残疾皇帝,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虽然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是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唐顺宗是唐朝一位特殊的皇帝,究其原因:
1、位居储君时间最长。
2、在位时间最短。
3、顺宗在如此短暂的帝王生涯中,还做了太上皇。
4、“永贞”的年号是在他退位以后才改的。
5、顺宗的后宫嫔妃都没有与皇帝身份相配套的后妃身份。
6、庄宪皇后王氏是他的皇祖代宗的才人。
7、儿子数量多。
8、顺宗在位期间,发动了“永贞革新”。
9、在所有的唐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顺宗实录》。
10、初次所加谥号字数最多: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顺宗李诵简介: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最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如南梁萧统、明朝朱标;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清朝胤礽。与他们相比,唐朝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诵(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借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韩愈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