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吴起
别称:吴子
所处时代:战国初期(鲁国→魏国→楚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卫国左氏
出生时间:公元前440年去世时间公元前381年
主要作品:《吴子兵法》
主要成就:强魏扶楚;在魏创立武卒制,夺秦之河西之地;吴起变法追 尊广宗伯
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什么?他有哪些著作呢?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 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 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个人著作
《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
《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
人物评价
李悝: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临武君: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鲁仲连: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孟子: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
范雎: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蔡泽: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韩非: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贾谊: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司马迁: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②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刘向: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
班固: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②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暴乱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诈也、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曹操: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丕: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葛洪: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
司马贞: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后留权。
张说:光乘积学而善谋,求之古人,吴起、韩信敌也。
白居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唐彦谦: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
《旧唐书》: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
《幼学琼林》: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
曾巩: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张预:孙子曰:“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起与士分劳苦。又曰:“辅周则国必强。”起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是也。
徐钧: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
于石: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
陈元靓: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李贽:吴起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
黄道周:吴子忍人,怒诛笑谤。母死不归,杀妻求将。曾子薄之,鲁君疑放。然而用兵,穰苴不让。甘苦与同,士卒乐仗。守魏西河,秦畏东向。在德一言,圣贤度量。魏人忌之,去为楚相。北并南平,功在人上。惜犯贵宗,终令身丧。
丁耀亢:吴起,名将也。在德不在险之一言,亦似闻道者欤?急功名而杀其妻,何残贼乎!
黄彭年:同甘苦,问疾病,卒伍和睦,上下一心,宽也,吴起近之。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孙膑、吴起、白起、耿弇、杨素、慕容绍宗、李光弼、马燧等,才将也。
后世地位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燕王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乐毅、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吴起。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吴起亦位列其中。
吴子有哪些历史典故?后世是如何纪念他的呢?
轶事典故
谏魏武侯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吴起攻亭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
吴起守信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吃。”这人到黄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吃饭,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休妻吴起让他妻子织一条丝带,结果长度比他要求的短了一些。吴起让她去改一下,他妻子答应了。等到织好了又量了量,还是不符合吴起的要求。吴起非常生气,他妻子回答说:“我开始织的时候就把线定好了,不能再改了。”吴起于是休掉了妻子。吴起的妻子向她哥哥求助,她哥哥说:“吴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为大国建立功业。他的法令必须先要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下去,你不要指望再回去了。”吴起妻子的弟弟后来被卫国国君重用,想凭着自己的身份去求吴起与其姐复婚。吴起没有答应,反而离开了卫国。
另一种说法:吴起把织好的丝带拿给他妻子看后让她织条一模一样的,等到丝带织成后一经比较,新织的那条特别好。吴起说:“让你织条丝带,要求像那条一样。这条织得特别好,是什么原因?”他妻子说;“用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我多下了些工夫,所以织的更好。”吴起说:“这不是我的吩咐。”于是让妻子穿好衣服,把她休回了娘家。她的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说:“我在家从来不说空话。”
后世纪念
吴起县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雕像。
起台镇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
吴子的生平有哪些经历?他是怎么死的呢?
生平
弃儒学兵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侍奉鲁君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 。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穆公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后来鲁穆公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大破秦军
前409年,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 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 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 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 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 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
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 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山东省滕县东)。
吴起变法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 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惨遭杀害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吴子》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吴子》是我国先秦兵家的重要著作。相传为战国时吴起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吴起兵法》一卷。”宋代目录著录为《吴子》。清代以来,姚鼐、姚际恒、章炳麟和郭沫若等都认为该书是后人之伪作。近年有的学者认为,传世的《吴子》是战国时《吴起兵法》(或称《吴起》)留传下来的部分内容。它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多次整理,直至北宋元丰年间才定型为今本。《吴子》现存版本较多,著名的丛书中都有收入,如四库全书、平津馆丛书、长恩书室丛书、半亩园丛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诸子集成和四部备要等,但大多源于北宋元丰年间编订的《武经七书》本。此外,还有《孙子》或《司马法》合刊本和单行本,如光绪十五年 (1889)浙江书局刊本《孙吴司马法》(孙星衍辑)、菊坡精舍刻本和1935年9月上海大众石印本等。
吴起(约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战国前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家、军事家,历任鲁国将军、魏国大将,善用兵,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郡守。文侯死后,吴起遭到陷害,逃奔至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推行 “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捐不急之官”等措施,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扩大了楚的疆域。吴起不仅善用兵、料敌制胜,而且善治军、重赏罚,取信于民,史称其“爱兵如子”,能与士卒分劳苦,甚至亲吮士卒之疽毒,以换取士卒的“感恩”报效。因而,他治理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特别是由他主持建立的魏国常备兵“武卒”,经过严格地考核、挑选,十分精锐。魏国依靠这支常备军在战国初年曾一度强大。吴起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予以系统地阐述。据史载,吴起留有《兵法》之外,还曾撰有《吴起玉帐阴符》3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均已失传。
今本 《吴子》共6篇,篇目分别为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计约4.800余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它用吴起与魏文侯的问答形式,从战争观、作战思想、指挥艺术和建军治兵方法等方面,揭示了吴起的军事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变动的若干特点。
在战争观方面,《吴子》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它将战争的起因归结为五种:“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由此还将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吴子》认为“禁暴救乱曰义,悖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对待这些不同性质的战争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略,“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这些论点虽不乏片面之处,但在古代确是独到的见解,表明古人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比《孙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战争理论体系。
《吴子》主张维护其所谓“正义”的战争,同时又主张战争应适应社会变革的趋势,即“合道”、“合义”,军事与政治二者不可偏废,并认识到两者内在的联系,明确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谓“文德”,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吴子》将其概括为 “四德”:“道”、“义”、“谋”、“要”,认为“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要以此“四德”治国治军,“教百姓而亲万民”,达到全国上下,军内军外的一致性,只有“和”才能从事战争并取得胜利。可以说,“文德”“武备”并重的主张,是《吴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阐述于《图国》篇,并贯穿于全书之中。
在作战指挥艺术方面,《吴子》强调战备,慎战、料敌、择机等要领。提出 “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只有提高警惕,加强战争准备,才可能抑制战争。战争爆发后,也不可好战而盲目地从事战争,必须对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情风俗和文化等条件作基本考察,尤其要对敌军的素质、阵法特点诸方面的优劣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出具体的作战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吴子》的作者在战争实践中还总结、提炼出可以 “击之勿疑”的8种情况,“避之勿疑”的6种情况以及“可击之道”的13种情况。详细论列了选择战机的问题,比《孙子·相敌》篇中列举敌军在战场上出现的三十多种现象,归纳得更为科学。此外,《吴子》在料敌的基础上,提出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和“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作战原则,对于今天的战争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子》还特别强调审时度势、以地利制敌和随机应变的战法。如敌众我寡,就应 “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指出 “以一当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只有利用狭小险阻的地形条件,才能凭险以寡击众、截击强敌于厄路之间,出奇致胜。又如对于占有有利地形、工事坚固、粮饷充裕而难于与之长期相持之敌,则宜实施车、骑、步兵协同作战、分进合击、使敌“莫知所加”,然后以攻坚战配合偷袭的战法取胜。这就是所谓以我之变,迫敌就范的“击强之道”。可见,该书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和机动作战的原则,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此外,《吴子》还指出了以快应变、先机制敌、设伏应变、为奇制敌、待敌之变、以变胜敌等多种作战方法。这些内容多阐述于《料敌》 与 《应变》两篇之中。
在治军思想方面,《吴子》重视军队素质,提出兵“不在寡众,而在于精,以治为胜”的主张。认为治军关键在于法令明、赏罚信,同时要进行严格训练。在练兵的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上,《吴子》提出按照士兵具体条件分别使用不同的兵器,按不同编制装备进行军队编组,按不同编组进行训练,使 “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弱者给厮养,勇者持金鼓,智者为谋主。”反映了战国时新出现的铁兵器和远射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它还主张“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重点传授与互教互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对后世练兵方式有很深的影响。
《吴子》还特别重视将领的素质,认为为将的标准是 “总文武”、“兼刚柔”。将领必须具备 “五慎”: 有“治众如治寡”的治军才能为“理”;有 “出门如见敌”的敌情观念为 “备”;有 “临敌不怀生”的献身精神为“果”; 有 “虽克如始战”的谨慎态度为 “戒”; 有 “法令省而不烦”的管理本领为 “约”。同时,将领还应把握 “四机”: 即 “气机” (士气)、“地机” (地形)、“事机”(谋略)、“力机”(战斗力)。而作为 “良将”,则更应有 “威”、“德”、“仁”、“勇”的条件,才能做到发号施令“下不敢犯”,指挥作战“寇不敢敌”。这些内容多在 《治兵》、《论将》、《励士》等篇中阐述。
《吴子》很早就与《孙子兵法》齐名。《韩非子·五蠹》: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而《吴子》对战争性质的初步分析、治军原则和一些战略战术思想,除仍具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外,又在《孙子》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该书在北宋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将校所必读的武学教科书,颇受重视。从唐代起,《吴子》就流传于海外,现已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古代研究 《吴子》的著述多为文字训诂和诠解之作。主要有配合 《武经七书》而编写的宋施子美 《讲义》、明刘寅 《直解》、清朱墉 《汇解》,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此外,黄榜的 《考注》、李清的 《集注》、沈际飞的 《合笺》、李樗的注本、王士骐的评释本等不一一具论。民国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学术界在继续注释的基础上,又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如高文等的《 〈吴子〉 真伪考》 (载于 《开封师院学报》1977年第5期)及《〈吴子〉考补证》(载于《学术研究辑刊》1980年第2期),主要就《吴子》是否伪书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考证工作。专门研究《吴子》军事思想的论著有徐勇等《〈吴子兵法〉及其军事思想》(载于《思想战线》1987年第3期)、吴如嵩 《论 〈吴子〉 的军事思想》 (载于《军事史林》1987年第6期)等。李硕之、王式金合著《吴子浅说》则是一部系统研究《吴子》及其作者的专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各层次读者参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