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翁心存
别 名:字二铭,号邃庵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日期:1791年
逝世日期:1862年
职 业:清朝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主要成就: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代表作品:《知止斋诗集》
谥 号:文端
晚清大臣翁心存简介 他生平经历是什么样的
翁心存(1791—1862年)晚清大臣,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知州唐仲冕见心存有异才,奇之,授之学。道光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督广东学政。咸丰元年,擢工部尚书。四年,起授吏部侍郎,调户部,擢兵部尚书,迁协办大学士。八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著作有《知止斋诗集》。
简介
道光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考擢中允,督广东学政。任满,入直上书房,授惠郡王读。寻督江西学政,累迁大理寺少卿。十七年,复直上书房,授六阿哥读。逾年,以母老乞养。家居十年,终母丧。会子同书督贵州学政,陛辞,宣宗命传谕促之来。二十九年,至京,仍入直,授八阿哥读。补祭酒。历内阁学士、工部侍郎,调户部。江苏巡抚请苏州、松江、太仓漕米改徵折色,心存谓:“三属额徵米一百十四万馀石,一旦改折,虑京仓不敷支放,州县假折色抑勒倍徵,便民适以累民。”主驳议,事乃寝。
咸丰元年,擢工部尚书。三年,江宁陷,心存疏陈兵事,请乘贼势未定,饬向荣渡江,陈金绶进屯浦口,以上海水师溯流冲其前,江忠源、邓绍良之师掩其后,四路进攻;增重兵守江、淮杜北窜;急清兖、豫、凤、颍捻匪,毋令与粤寇合势;并覈军需,恤灾黎;筹京仓积贮,整饬纪纲,以维根本。疏上,多被采用。又荐湖北按察使江忠源,请畀统帅重任,寻即擢为巡抚。调刑部,再调工部,兼管顺天府尹。
粤匪北犯,心存疏言贼氛逼近,请扼河而守,畿南直驻重兵,河南、山西、陕西各要隘并力堵截,速调驻热河、绥远之蒙古马队进口内卫京畿;京师九门严缉奸宄,运通仓存粮入城;并敕琦善、邓绍良规复扬州、镇江,为会剿江宁之计。又疏陈顺天防务,画分汛地,举行团练;府属各营旧隶总督管辖,请旨暂归调遣。未几,贼犯天津,僧格林沁率师进剿,命顺天府设粮台。心存请发内帑三十二万两、京仓米二千六百石以给军食,添制军需火药。又偕团防大臣会议京城防守事宜,举光禄寺卿宋晋、太仆寺卿王茂荫综理其事,并诏允行。时议行钞币,心存疏言:“军营搭放票钞,诸多窒碍。钞币之法,施行当有次第,此时甫经颁发,并未试用,势难骤用之军营。”诏斥为阻挠,即责筹次等施行之法,俾无阻滞。会言官论通州捕役勾结土匪行劫,命刑部侍郎文瑞鞫得实,心存以徇庇革职。
四年
起授吏部侍郎,调户部,擢兵部尚书,调吏部。六年,疏陈江南军事,略曰:“苏、松、常、太三府一州,及浙之杭、嘉、湖三府,久为贼所窥伺。今宁国先陷,逼近宜兴,向荣近守丹阳,溧水、句容相继失守,宜责向荣严扼丹阳,令张国梁率精兵驻宜兴扼东坝,别简水师驻太湖,庶苏、常两郡可保无事。又近有按亩捐输,失政体,竭民财,请查明停止。”是年冬,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寻调户部。
八年
充上书房总师傅。英法联军北犯,天津戒严。心存疏请圣驾还宫,以定众志,力言京师重地,不可驻外国领事;长江形势不可失;绥芬边地不可捐;兵费不可再偿;传教不可推广;和议难成,宜速进剿。湖北巡抚胡林翼奏除漕务中饱之弊,请改徵折色。心存力赞其议;由部定章程五事,满、汉兵粮折价支给,上下衙门一切陋规概行裁革焉。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与肃顺同官不相能,屡乞病,不许。九年,复固请,乃予告去职。
十年
户部迭兴大狱,肃顺主之,多所罗织。怡亲王载垣等会鞫,谓司员忠麟、王熙震以短号钞兑换长号,曾面启心存,心存回奏部院事非一二人所能专政,断无立谈数语改旧章之理。载垣等遂请褫顶带归案讯质,文宗鉴其诬,仅以失察议处,免传讯,议降五级,改俟补官,革职留任。复以五“宇”商号添支经费,心存驳令议减,未陈奏,司员即列入奏销,下严议,革职留任。是年秋,车驾将幸热河,心存上疏切谏。
十一年
文宗崩於行在,梓宫还京,心存偕诸臣迎谒,特诏起用,以大学士衔管理工部。疏举人材,诏嘉其不失以人事君之义。又疏言:“东南之民向义甚坚,各郡县陷后,流亡渡江者,日夜思招练义勇,克复乡里。请敕曾国藩择能办贼者驰赴通州东台,收拾将散之人心,激励方兴之义旅,进捣苏、常,退保下河。上海一隅赋税所出,宜取江海关无穷之利,以供曾国藩有用之兵。”疏上,被嘉纳。
同治元年,入直弘德殿,偕祁俊藻等授穆宗读。两宫皇太后慎重师傅之选,倚畀弥笃。是年冬,寝疾,子安徽巡抚同书方缘事系狱,诏暂释侍疾。寻卒,优诏赐恤,称其“品端学粹,守正不阿”,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赐其孙曾源进士,曾荣举人,曾纯、曾桂并以原官即用,曾翰赐内阁中书。逾年,《文宗实录》告成,以心存曾充监修总裁,赐祭一坛。子翁同书、翁同龢,翁同爵官湖北巡抚。
藏书之家
翁同龢之父。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仕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咸丰八年(1858)授体仁阁大学士。刻印图书极富,抄本有宋魏了翁《毛诗要义》、《尚书要义》、《周易要义》、《春秋左传要义》等宋、元、明本数百卷。是翁氏藏书的始祖。早年家境贫寒,不得已来到当地藏书楼校勘书籍。借藏图书渐多,才学渐长,对版本、校勘、鉴赏等都很精通。同治年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帝。其地位、才学,为其藏书提供了极大方便。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他乘机出价收购了同邑著名藏书家陈揆“稽瑞楼”藏书,有藏书共4万余册,由此奠定了翁氏藏书基础,建藏书楼曰“知止斋”、“陔华吟馆”。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去世后,藏书多传给了长子翁同书。翁同书去世后,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其大部分藏书由孙辈翁之熹于1949年后捐献给北京图书馆。著作有《知止斋遗集》、《知止斋日记》、《知止斋文集》等。
清朝皇帝的老师翁心存:除了身价百倍之外.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在清朝时期,当皇帝的老师,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当了皇帝的老师后,不但本人身价百倍,享尽殊荣,关键时刻还能保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保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翁心存。翁心存,字二铭,江苏常熟人,生于1791年。翁心存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知州唐仲冕爱惜他的才华,亲自担任他的老师,为他传道授业解惑。1822年,翁心存考上进士,步入仕途。
翁心存历任广东学政、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算是拜了相,完成了一个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打卡任务。作为一名官宦,翁心存忠于职守,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他提出的建议多次被朝廷接受。
然而,翁心存一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多次入值上书房,教皇子们读书。道光皇帝的几个皇子,如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皇五子奕誴(即后来的惇亲王)、皇六子奕訢(即后来的恭亲王)、皇七子奕譞(即后来的醇亲王)、皇八子奕詥(即后来的钟郡王)等,都是翁心存的学生。
不仅如此,翁心存到了晚年,还于1862年入直弘德殿,与祁嶲藻、倭仁、李鸿藻等人一起,教导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读书。这时候,翁心存已经71岁高龄了。
就在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把翁心存给气病了。
翁心存有3个儿子,长子翁同书、次子翁同爵、三子翁同龢。翁同书和翁同龢都是读书的好材料,特别是翁同龢,直接在殿试里考了一个状元。翁同书最早当官,最先成为督抚级别的封疆大吏,于1858年出任安徽巡抚。翁同爵虽然以父荫授官,没有走科举之路,仕途倒也顺畅,官至陕西巡抚。一家父子两代,同朝为官,实在令人艳羡。
可是,翁同书在出任安徽巡抚时,由于处理苗沛霖事件不当,又两次守城时不战而逃,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一纸弹劾,革职问罪。曾国藩的弹劾奏折措辞严峻,翁同书的罪责又赫然难逃。因此,哪怕翁心存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也无法从宽处理。经过王大臣审议,拟定了一个“斩监候”。
那阵子,虽然翁家在朝廷里很有势力,翁门弟子布满朝野,可朝廷正在激励忠义,严厉打击不战而逃的封疆大吏。这不。贵为两江总督的何桂清,就因为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时逃出常州,没有尽到封疆大吏的守土职责,被朝廷追责,最终处死。
何桂清也算是三朝元老了,多年担任督抚,朝廷里面自有靠山。但他依然没有逃脱死罪。由此可见,翁同书项上人头危险得很。
翁心存年高体弱,在这种事情的打击之下,竟然被气病了,卧病在床。
考虑到翁心存的实际情况,朝廷将翁同书暂时释放回家,在病床前伺候父亲。
没过多久,翁心存病重不治,撒手人寰。按照礼仪制度,翁同书持服百日,之后,仍然收回狱中。
接下来,怎么处置翁同书呢?按律处斩吗?并没有,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以“眷念师谊”的名义,对翁同书网开一面,将“斩立决”改为充军新疆。
翁同书终于凭借父亲的“帝师”身份,逃过一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